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主体是能动性与受动性的统一。主体性研究不仅仅在于对主体的本质力量,价值与发展前途的关注和呼唤主体意识的觉醒;更在于对改变现有的社会关系,为主体性的实现和发展创造客体条件的关注与探寻。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从根本上解除了旧社会对主体性发展的窒息与羁绊,为主体性的实现提供了可能,但要使这种可能变为现实还需要一系列具体机制和条件的保障。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必然性正在于它为现阶段主体性的实现提供了最有效的社会经济条件和现实途径,这种作用主要表现在:它使主体地位得以确立,主体利益得以实现,主体潜能得以施放。并使主体的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充分发挥有了广阔的实践空间。  相似文献   

2.
历史进程中的主体性问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卢卡奇通过对康德、黑格尔主体性思想的分析与批评,提出了自己关于主体性问题的观点,只有在历史现实进程中才能解决主客体统一的问题。又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现实的分析得出了社会历史的主体是无产阶级,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体现着主客体的同一。资本主义社会的物化结构抹杀了人的主体性,要恢复人的主体性首先要借助于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只要无产阶级意识到了自己的意识,就能变革现实的实践。诚然卢卡奇有夸大主体性的倾向,他对主体性的关注也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相似文献   

3.
许华 《宿州学院学报》2013,28(8):4-6,13
人的主体性原则是马克思哲学世界观基本原则。马克思社会和谐思想主体性向度以现实人的主体地位为前提,现实的人既是马克思社会和谐思想的逻辑起点,也是马克思社会和谐思想的最终归宿。作为社会和谐的实践主体,人的创造性、明确性的实践活动决定了社会历史发展向着完善和谐的社会形态前进。现实的人既是社会发展的价值主体,也是实现社会和谐的价值主体。作为价值主体进行价值追求的和价值实现的过程实际上就是社会和谐不断实现的过程。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和发展的目的,人的发展水平是衡量社会和谐发展程度的最高标准。因此,现实的人是社会和谐的评价主体,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社会和谐的评价标准。  相似文献   

4.
本文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是一个不断解放思想的过程,每次思想解放都推动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有着内在的联系,共同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解放思想是一个不断发展着的辩证过程,是为实践服务的,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特别是重大问题而进行的.解放思想需要一定的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解放思想的实质在于不断创新.  相似文献   

5.
在跨世纪的新的历史时期,我们面临着新的任务,新的机遇。我们要坚持和发展邓小平理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就需要有新的思想解放,正如列宁所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①。为此,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我们要“增强和提高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坚定性和自觉性,一切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这‘三个有利于’为根本判断标准,不断开拓我们事业的新局面”②。一、新的思想解放,要扎根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要实事…  相似文献   

6.
五四运动作为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在当代的价值依然重大。五四运动对新时期的继续解放思想有两点启示:其一,解放思想不是从学术概念出发,而是以现实为出发点来研究和思考现实问题,新时期解放思想不是局限于学术范围内,而是以解决现实问题,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为目的;其二,解放思想不能漫无边际,毫无规矩,而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前提下进行,要以四项基本原则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引和规范。  相似文献   

7.
对主体性的理解不能仅仅停留在“属性”的层面上,更要从现实的具体活动中去把握它。主体性只有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展现出来,即主体性实现,才能成为现实的主体性。研究主体性实现问题,既有重大的理论意义,是主体性理论的深化;又有深刻的现实意义,是主体性理论走向现实的契机。本文以实践唯物主义为指导,力图从活动的角度揭示主体性实现的内涵和实质、途径和方式以及实现的目的和意义。一、问题的提出主体性首先指的是人的根本属性,它的基本涵义就是指人作为主体内在具有的区别于客体、区别于动物的属性,即人对自身及其对象的驾驭、支配和主宰…  相似文献   

8.
在新的发展阶段,制约高等学校发展的瓶颈很多,要打破这些瓶颈首要的就是思想解放."思想解放是关键,教学改革是核心."高等学校思想解放主要包括解放思想的主体与内涵,解放思想在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改革的体现等方面.  相似文献   

9.
作为精神实践行为的写作行为,它是实践者主体意识的全面展示。而主体意识却不仅仅是个体的自我意识。人作为社会的存在物,主体性虽是其本质属性,但人不是纯粹的主体活动物.因而主体意识必然是个体意识与社会意识的有机统一.所以,充分的主体性一定是主客体运动的双向建构过程。写作行为结果的创造质是审美质与社会质在主体意识中融汇后的表现。审美质使社会质的表现具有了审美效应,社会质使审美质的表现具有了深刻丰富的内涵.  相似文献   

10.
一、解放思想是我国改革的推动力量解放思想是推动社会进步和事业发展的动力源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每一步发展都离不开思想的解放 ,我国人民的思想水平的提高也经历了一系列解放的过程。正是由于一次次思想的解放 ,一个个禁区被冲破、一种种束缚被解脱 ,才使全党的思想与时俱进 ,使生产力快速发展 ,使我国的经济和社会不断进步。一部中国改革开放史 ,也就是一部思想解放史。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中国掀起了四次大的思想解放浪潮 ,推动着社会主义改革的深化 ,促进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蓬勃…  相似文献   

11.
略论人的主体性活动的道德制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体的自由能动的创造性活动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但主体的活动并不是绝对自由的,它要受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包括道德制约。道德制约一方面表现为道德理想对主体性活动价值目标和方向的引导,另一方面表现为道德评价或规范对主体行为的调整。作为一定社会价值观的衡量尺度和人文框架,道德制约使主体在改造自然和社会的活动中自由而不逾矩,能动又不随意,德是主体性活动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12.
上世纪三十年代到八十年代,中国经历了剧烈的政治和思想变革。在此背景下,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在中国的传播不单单是一部经典著作思想的传播,而是思想的传播与这一时期的政治、社会和思想变迁密切联系在一起。从三十年代到政治化时代,经历了思想传播到政治注释;思想解放运动以来,开始突破对《自然辩证法》的僵化、教条认识,这无疑也是对思想解放的推动;进入八十年代,展开了对《自然辩证法》的真正学术研究,这种学术研究也是思想解放的组成部分。由此可以得出对《自然辩证法》的认识突破与思想解放相互促进的结论,同时也展示出《自然辩证法》在中国传播的清晰脉络。  相似文献   

13.
从开展思想解放运动,增强人的主体能动作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共同富裕为目标,从物质基础上解放人;建立健全社会主义民主法制,为实现人的主体性提供制度保障等3个方面,论述了邓小平关于人的解放的思想,指出实行全方位的对外开放,从外部环境上为人的解放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遭遇严峻挑战的时刻,在改革开放面临向何处去的重大历史关头,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三中全会毅然重启了改革开放进程,再次吹响了解放思想的号角。“十八届三中全会”思想解放的程度,前所未有,世所罕见,堪称1978年以来中国共产党解放思想的第四大里程碑。  相似文献   

15.
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 ,既有着客观必要 ,也有其哲学依据 ;解放思想和统一思想是思想发展过程中互相联系的两个方面 ,二者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都是不可忽视的 ;解放思想和统一思想的根据都是实事求是 ,目的都是使思想与时俱进 ,并用与时俱进的思想促进社会的不断进步。  相似文献   

16.
《新青年》的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主要有:(1)指出男尊女卑观念的深层根源在于妇女经济不独立,断言社会经济生态的变迁及妇女经济地位的提高必将带来妇女社会地位的改善;(2)指出实现妇女解放的最终途径是建立社会主义制度;(3)强调妇女解放最终要靠妇女自身的觉醒和参与。上述思想促成了五四运动后中国女权运动主体地位的转移和中国现代妇女解放运动政治方向的转型。  相似文献   

17.
今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改革开放的30年,也是解放思想的30年.目前,我们又在进行着新一轮的解放思想.本文拟就现阶段的解放思想谈谈自己的看法.文章认为,现阶段的解放思想,就是要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破除一切与科学发展观不相适应的观念,就是要改革与科学发展的要求和目标不符合的体制机制,就是要切实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实现国民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就是要切实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实现城乡、区域、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就是要切实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8.
人工智能从其产生开始,就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已成为人类科学认识和社会实践活动不可缺少的工具,它开拓了解放人类智能的道路。但与人类智能相比,其局限性也非常明显,只有在人类智能的配合下,它才能真正发挥预先设定的功能。不论从人工智能与自然智能的关系以及能动与被动的关系看,还是从认识论的基本原理看,人工智能超过人类智能、甚至统治人类智能都是不可能的。  相似文献   

19.
文章使用CLDS 2014年截面数据,选取客观因素、主观因素、社会环境因素、政治因素和控制变量共五类16个变量作为个人主观社会地位的潜在影响因素,利用Ordered Probit模型来识别并分析各变量对个人主观社会地位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对个人主观社会地位的影响要远大于社会环境因素;政治参与会显著提升个人社会地位认同感。这说明人们在自评社会地位时,虽然参照了身边的社会环境,但更多地是参照自身的主、客观因素。此外,文章在识别影响因素的过程中采用模型变换的方式,深入分析了父代社会地位对子代主观社会地位的影响机制,发现父代的先赋优势会通过提升子代的收入、教育和户籍等因素来提升子代的主观社会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