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论西部民族地区的消极政治心理与非制度政治参与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西部民族地区发生的非制度政治参与方式多样、动机复杂、阶层广泛,其表现出的暴力性、非理性和频繁性,极大地影响了西部民族地区和边疆地区的社会稳定.西部地区民众中存在的特权心理、法不责众心理、清官意识、平均主义心理、从众心理以及政治疏远心理是非制度政治参与的心理动因.保持西部地区社会稳定,必须将政治参与制度化,拓宽政治参与渠道,并坚决打击极端非制度化政治参与.同时,培育有序政治参与的积极政治心理.  相似文献   

2.
论述了西部民族地区目前普遍存在的传统政治心理及其消极影响,提出了有利于西部地区社会稳定的现代政治心理以及实现途径,指出构建民族地区政治心理的预警机制和干预机制,能有效促进传统政治心理的逆向转化,为西部地区社会稳定奠定心理基础。  相似文献   

3.
西部民族地区是我国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又是我国的边疆地区,与许多国家毗邻。政治心理是社会心理的一个组成部分,对社会稳定具有重要的作用。研究西部民族地区的政治心理状况对促进我国西部民族地区乃至整个社会的稳定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针对西部民族地区存在一些消极、落后的政治心理状况,提出优化西部民族地区政治心理的措施以促进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4.
我国西部少数民族的政治心理体现为政治认同的层次性、政治认知的敏感性与政治动机的冷漠性并存,以及政治认同心理的复杂性等特征;其政治心理结构主要通过族群利益协调机制、族群互动机制和政治社会化机制等内外机制的共同作用而形成。应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四个向度对西部少数民族政治心理机制进行调适,以求引导和培育西部民族地区正向的、积极的政治心理,建立社会稳定的预警与疏导机制,加强民族团结,促进社会稳定与和谐。  相似文献   

5.
文章分析了西部民族地区公民积极政治心理的层次性及形成机制,探讨了当前西部民族地区公民积极政治心理的外在表现特征及其政治影响因素,并提出从增强政治合法性基础的角度进行政治环境优化的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6.
论我国民族地区社会政治稳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民族地区社会政治稳定,是政治发展进程中的动态稳定,是整个国家社会政治稳定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地区必须通过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持党的领导和完善党的制度,确保政治稳定;必须通过发展民族经济、民族文化,保证和促进政治稳定;必须通过构建民族法律体系,使党政机关依法办事,使公民依法参与政治活动,从而保障政治稳定,进而为民族地区构建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相似文献   

7.
论民族关系与政治稳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良好的民族关系能够促进政治稳定,政治稳定能够促进民族关系向良好的方向发展;不和谐的民族关系阻碍政治稳定,政治不稳定则使民族关系恶化。消除不和谐的民族关系对政治稳定的消极影响和解决政治不稳定对民族关系的消极影响,同样迫在眉睫。本文认为,满足各族人民合理的利益要求、维护各个民族正当的民族权利、不断清除狭隘民族意识的消极影响能够促进政治稳定;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政策、大力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实现民族工作法制化可以促进政治稳定,促进民族关系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8.
公民的有序政治参与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表现,是实现社会稳定的基础。有序政治参与必须符合坚持党的领导、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促进生产力发展、注重社会稳定与和谐、遵守法律法规等原则。积极政治心理是有序政治参与的心理基础,它为实现有序政治参与提供正确的政治价值、独立的政治人格、高度的政治认同和诚挚的政治情感。培育公民积极的政治心理,必须推动传统政治心理实现向现代的转型,加强政治的社会化,促进政治意识建设,并对消极政治心理主动进行矫正和干预。  相似文献   

9.
政治亚文化是在政治文化中处于次要地位的一种特殊的政治倾向,它对政治稳定既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在积极影响方面,政治亚文化能丰富政治文化的内容;影响政治民主维护政治稳定;反映政治矛盾,有助于国家政策的调整。在消极影响方面,政治亚文化会干扰政治体系;影响政治主体的政治心理,阻碍政治主体的政治参与;影响政府政策的制定和执行。  相似文献   

10.
论我国转型期的政治参与与政治稳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政治参与与政治稳定密切相关,政治参与既可以带来政治稳定,又可以带来政治不稳定。在我国现代化转型期,政治参与中影响政治稳定的问题日益突出。我们只有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改革、完善政治参与机制,多角度地影响日益增长的政治参与心理,才能创设稳定安宁的政治环境,保证我国现代化发展进程的稳步有序。  相似文献   

11.
网络的日益普及,为政治谣言的传播提供了更加宽广、便利的平台,对政府的舆情引导、信息管理,媒体责任道德及民众的信息甄别等多个方面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网络政治谣言的泛滥,对社会政治文化、民众政治心理、社会政治稳定甚至国家政治安全都会产生负面影响。政府应通过自身主导作用的发挥,与公民和媒体联手,提升自身公信力、疏通官民沟通渠道、完善监管与法律体系、重塑媒体责任、引领公民政治参与素质提高,使网络更好更多地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12.
在当代大学生群体当中存在的政治冷漠现象是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大敌;导致当代大学生政治冷漠现象的产生主要有传统的政治文化,不完善的政治参与制度等宏观因素,还有大学生自身政治素质不高,政治恐惧心理和逆反心理存在等群体问题;提高大学生政治素质,营造政治参与氛围,改善政治参与制度,加强国情教育等将有利于促进大学生政治参与。  相似文献   

13.
江泽民政治稳定思想的基本含义是指国家基本政治制度和基本政治准则的稳定,国家政治生活的规范化和秩序化。政治稳定具有严格的规定性;它应是多层次的有机整体,而非指分散的某一方面;它应是发展的稳定、动态的平衡,而非绝对静止、一成不变;稳定不是终极目标,它必须有利于改革和发展。实现政治稳定,从根本上讲是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从政治、思想、物质、制度和对外关系五方面加以保障。  相似文献   

14.
政治认同是政治系统得以持续稳定运行的前提,国家认同是政治认同的最高形式。政治认同的建构与形成是认同主体、认同对象及相关因素的“三位一体”互动过程。政治认同主体的社会存性是其基本特质,作为集多种特性于一身的“社会复合体”,政治认同主体具有一定的利益与意义追求,同时兼具理性和非理性特质。政治认同对象是由内(政治价值理念)、中(政治制度规范、政治组织机构)、外(政治行为)三层次构成的“四位一体”结构。政治认同主体从心理(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评价、政治态度)和实践(政治参与)两个维度,体现着其对政治体系的认同状态。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一种分析模型,群体心态为研究当代中国农民的非制度化政治参与提供了良好的理论视角。文章从群体心态的视角出发,结合国内的政治现实,对农民非制度化政治参与的类型进行了新的诠释和界定,并深入分析其原因,提出了理性解决农民非制度化政治参与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当代大学生政治文化的结构差异及构建趋向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和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 ,社会经济的多元化特征日益在大学生政治文化的总体结构上得到反应。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的多元化结构导致大学生对政治现实的判断呈现多向差异。高校作为影响政治稳定的重要力量之一 ,应大力强化对政治文化的传习功能 ,有效引导多元趋向 ,以社会主义主旋率构建大学生政治理想 ,以“三个有利于”标准构建大学生政治信仰 ,以“四有”人才规格构建大学生政治价值 ,从而面向二十一世纪全面构建理性参与型的大学生政治文化 ,以对社会政治稳定产生良性促动。  相似文献   

17.
论大学生政治心理诸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过程是政治人格的形成过程,也是多种政治心理因素协调发展、有机结合的过程。本文详细论述了大学生政治心理诸要素及其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邓小平政治稳定观包括国际局势的和平与稳定、港澳台问题的和平解决和国内政治局势稳定三个层面的内容,其核心是国内政治局势的稳定。他提出了稳定压倒一切、稳定必须坚持党的领导、经济建设是维护稳定的根本措施以及农村稳定至关重要、稳定必须讲民主和法制等基本观点,并指出教育和惩治是解决政治稳定问题的两种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