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蒙古民族的中国认同,匈奴、鲜卑、突厥、回鹘、契丹、女真等民族的中国化为其准备了条件,元朝是其重要阶段,明代虽有反复继续发展,被清朝绥服是其关键阶段。近代反侵略斗争使蒙古民族与中国其它民族凝聚为中华民族,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使蒙古民族与中国其它民族同步兴旺繁荣,蒙古民族的中国认同以巩固形式最后完成。“中国观”在蒙古民族认同于中国的过程中起了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2.
蒙古的西征与元朝的建立,沟通了东西民族,变化了国内民族的构成与地域分布.从异域进入的人口与伊斯兰文化,在与中国国有的传统经济文化相结合后,生成了农业化、定居性的新民族,并在一定程度上进一步提高了国内旧有民族的封建农耕地程度.这一鲜明的民族格局,最终在明代形成.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构建过程中,边疆少数民族通过自治运动推进自身政治发展。20世纪上半期,蒙古民族在内蒙古先后发起了三次大规模的自治运动,基于不同的动因和推动力量,三次自治运动勾画出了半个世纪中内蒙古地区政治发展的主线。在民族主义、地方主义和民族国家构建三重作用下,蒙古民族最终选择了与其他民族共同构建统一多民族国家,走出了光辉的民族-民主革命道路,成为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典范。  相似文献   

4.
早在13世纪以前,蒙古民族就与东西方世界各民族有了广泛的接触和文化交流,并相互建立了友好关系。随着蒙古汗国的建立和不断向外扩张,在客观上又为东西方文化交流与发展开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特别是到了元代,与欧洲各国的来往和文化交流有了空前的发展。古代蒙古民族与世界各民族在经济文化等各方面进行广泛交流的渠道和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有官方的,也有民间的,有经济的,也有文化的,有科技的,也有文学艺术的等等。从而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而且也丰富了蒙古文化。  相似文献   

5.
辛亥革命创建了中国的现代多民族国家,但也生成了现代中国的民族问题。外蒙古的独立,西藏的“驱汉”,新疆的泛突厥运动,满洲国的创立,内蒙古的统一自治运动,西南夷苗的政治承认诉求,所有这些都是创建民国之后生成的问题。与中华民国不同,中华人民共和国找到了一条解决民族问题之大道,那就是:承认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中国各民族共同缔造了这个国家。国家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权利和利益,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和谐关系,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和压迫,禁止破坏民族团结和制造民族分裂。  相似文献   

6.
明太祖关于北方蒙古的民族关系思想有个演变的过程,即从最初的"乘胜北击"到"固守疆域"再到"主动出击",同时在处理南方少数关系民族中,又形成和实践了"因俗而治"、"宽裕待民"和"以夏变夷"等民族关系思想,明太祖在这一过程中基本上统一和巩固了明朝江山,促进了各民族的融合和进步。明太祖的民族关系思想是中国古代民族关系思想史宝库中的重要财富之一,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及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7.
明朝末年,以努尔哈赤为代表的满族,与蒙古族科尔沁部结盟、联姻等方式确立关系,将其先化敌为友,利用他们建立清政权。但满清政权建立后,清太祖皇太极采取赐名封爵、盟旗制等政策化友为臣,充分利用科尔沁蒙古族这股比较强大的势力,平"三藩",平息吴三桂和葛尔丹的反叛。努尔哈赤开创和皇太极发展的对蒙古族科尔沁部的民族政策,在满族建立满清政府并对全国的统治发挥了重要作用。由此可见,明朝末年到大清建立后这段时期,满族与蒙古科尔沁部的民族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而在不停地调整中;正是这种民族政策的调整,助满族成为全国的统治民族,从一个地方政权的统治者变成了全国的统治者。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历史上,无论哪个民族建立的中央政权,都把实行“德治”作为协调民族关系的实践策略,成为“以德治国”发展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重要内容。这是中国历史上沿着统一多民族国家建设方向上积累的重要“德治”理论与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9.
费孝通先生在20世纪80年代阐述"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的理论的同时,提出了关于"民族走廊"的理论,指出西北地区还有一条走廊,从甘肃沿丝绸之路到新疆。西北民族走廊以祁连山北麓的河西走廊为主干道,南北有两条平行的辅道,还有与之交叉的南北通道。围绕西北民族走廊,历史上有氐羌、匈奴、鲜卑、汉、藏、蒙古、回纥等民族频繁进出,在此长期交往,并出现了土族、撒拉族、东乡族、保安族、裕固族等定居于此的民族。汉传佛教、藏传佛教、道教、伊斯兰教等中国的主要宗教也在此传播会合。西北民族走廊地区的历史演变,又与西藏、新疆、蒙古等地区紧密相关,而且在历史上多次影响全国。今天这一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和民族关系的发展又具有自己的许多特点。研究西北民族走廊的历史和现状,对于民族研究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在我国广大的边疆地区,生活着众多的少数民族,各个少数民族有着与生俱来的民族认同,同时也形成和保持着对国家的认同,但受到国内外各种因素的影响,边疆少数民族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关系日趋复杂,其矛盾与冲突在一定程度上凸显。因此,必须处理好两种认同的关系,并在边疆治理中通过多种路径与方式,强化边疆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从而建立起有利于国家稳定和统一的认同关系结构。  相似文献   

11.
:萨满教是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中普遍盛行的一种原始宗教 ,曾对当时乃至后世人们的社会生活产生了十分深刻的影响。文章结合原始社会母系氏族公社向父系氏族公社演进的历史 ,就父系氏族公社时期我国北方少数民族萨满信仰崇拜作了介绍和剖析  相似文献   

12.
蒙元时期的联姻主要有四种类型:一是蒙元皇室与国外高丽的联姻,以此结成并巩固藩属关系;二是蒙元皇室与国内蒙古外族高昌、汪古、西藏萨迦款氏、云南大理段氏的联姻,以此结成并巩固内属关系;三是蒙元与西夏、金的联姻,以此显示自己的胜利与强盛;四是蒙元皇室与弘吉刺部、斡亦刺部及亦乞列思部等同属蒙古系统但无血缘关系的氏族部落的联姻。从如下几个方面可以看出,蒙元时期是中国古代和亲史和政治婚姻史上最为活跃的时期之一,在中国古代政治婚姻史上占有突出地位。第一,从联姻的次数来看,蒙元时期的联姻至少有136次,比两汉、隋唐时期的和亲次数高出几倍,约为清代的1.76倍;第二,从联姻的对象来看,蒙元时期的联姻与唐朝比较相近;从联姻的地域来看,与唐朝、辽朝的和亲比较相近;第三,从联姻的成效来看,蒙元的联姻对象都在协助蒙元东征西讨时立下了汗马功劳;第四,蒙元时期的联姻对清代联姻产生了重要影响,清朝的满蒙联姻在动机、特点等方面几乎与蒙元时期的联姻一脉相承;第五,将世代联姻作为一项制度固定下来;第六,亲上加亲的特点非常突出。  相似文献   

13.
本文讨论了在我国实现企业管理信息化的过程中和民族地区企业管理信息化的工作不断推进的大环境下,民族高等教育为满足企业管理信息化对人才的需求所面临的问题与采取的措施。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东南亚几个邻国的民族语文政策及其效果进行述评,从中可以看出少数民族语言文字问题在民族平等团结方面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制定好的民族语文政策并认真贯彻落实,可以促进民族团结,巩固国家的繁荣与稳定。  相似文献   

15.
民族迁徙是解读我国民族关系格局的重要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史上中国少数民族的迁徙,不仅是认识和解读我国各民族自身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认识和解读我国多民族格局形成、发展以及我国民族关系发展的重要因素。古代少数民族通过东西和南北向的迁徙,各民族之间的文化得到了广泛而密切的交流。社会经济发展、自然生态环境的变迁、战争和民族政策的变化促进了民族的迁徙。中国古代少数民族迁徙使有关少数民族社会经济发生重大变化,促进了有关各民族族体的交融和整合,促进了少数民族文化的“涵化”;少数民族内迁对中原政治、经济、文化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6.
中国西南少数民族的土主信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土主是西南少数民族的村社保护神。西南少数民族的土主信仰绵延千年传承至今,在云南彝族、白族民间仍然盛行。中国西南少数民族的土主崇拜,是受中原文化影响的产物。土主信仰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流播,是在历史上多元文化的背景下,各民族文化相互融摄交流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论新时期南方城市民族工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城市化进程和民族散居化进程的加快,城市民族工作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文章对城市民族工作的概念、对象、范围、内容作了界定,并结合实地调查,分析了新时期南方城市民族关系和城市民族工作的现状,阐述了新时期南方城市民族工作的重心.  相似文献   

18.
回族是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内38个民族中的主要成员之一。伊犁回族的发展历史,在回族历史和少数民族历史上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和地位。笔者根据自己在伊犁的生活、工作经历,在原伊犁州政协李侬老前辈研究的基础上,经过实际调查与核实,对伊犁回族人口变迁、文化教育、所从事的职业等方面作详尽考述。  相似文献   

19.
西部大开发与民族高等院校的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主要探讨了民族高等院校的发展与西部大开发的关系。作者认为 ,西部大开发既给民族高校发展带来了难得机遇 ,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民族高等院校只有办出自己的特色 ,扬长避短 ,深化改革 ,提高质量 ,服务于西部 ,才能求得自身更好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文章认为中国各民族已形成多元一体的关系。这关系使各民族凝聚为中华民族 ,使各民族作为中华民族而凝聚。肯定中华民族是一个民族实体 ,是否符合民族定义 ?是否会否定汉、藏、彝、回等各民族作为民族的存在呢 ?本文从理论与实际结合中做出回答 ,并对中华民族的凝聚做出新的论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