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公元839年,统治北亚游牧民族一个世纪左右的回鹪汗国遭到黠戛斯的进攻而崩溃了(我国史学界公认此事发生于840年——译者),回鹘人四处溃散。此后仅隔七年,846年在统治着绿州城市的吐蕃帝国,达磨王被暗杀,同时爆发了内讧,西藏分裂为许多地方政权。这样,在亚细亚两个大的政治中心同时消灭之后,残留的庸帝国也因慢性财政贬匮而陷入烦恼之中,已无余力介入北亚细亚了。在这样的势力真空中,从前受到上述三大帝国压抑的众多游牧民族同时活跃起来。  相似文献   

2.
蒙元时期中亚诸民族在中国的民族过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跟随成吉思汗第一次西征进入中国的中亚人 ,或与中国西北及其他地区民族相融合后形成回族,或因散居而同化于中国各民族之中, 经过蒙古帝国和元朝一百多年的统治,彻底完成了在中国的民族过程 ,成为中国民族的组成部分,为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 的贡献。  相似文献   

3.
匈奴与周边各民族的关系复杂多变,既有联合也有冲突。匈奴以武力降服和役使各族,还以和亲、反间、招降纳叛、扶植傀儡等手段笼络和控制各族势力以联合对付汉王朝。在匈奴长期压迫和奴役下,各民族政权对匈奴时叛时附,甚至强烈反击。  相似文献   

4.
谈蒙古民族的中国认同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蒙古民族的中国认同,匈奴、鲜卑、突厥、回鹘、契丹、女真等民族的中国化为其准备了条件,元朝是其重要阶段,明代虽有反复继续发展,被清朝绥服是其关键阶段。近代反侵略斗争使蒙古民族与中国其它民族凝聚为中华民族,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使蒙古民族与中国其它民族同步兴旺繁荣,蒙古民族的中国认同以巩固形式最后完成。“中国观”在蒙古民族认同于中国的过程中起了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5.
[摘要]20世纪中叶以后,世界民族关系的主要问题已经由民族平等问题过渡为民族之间的不平衡问题。展望世界民族关系的未来趋势,民族间的不平衡将继续主导世界民族关系的发展态势。同时,恐怖主义、跨国界民族、全球化、城市化、信息化、国家的民族整合能力等都将从某一方面影响着世界民族关系的未来走势。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中,"民族开放性"是一个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新范畴。"民族开放性"范畴的理论意义在于,它是改革开放探索实践中所走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对马克思主义民族交往理论的继承与创新;准确把握全球化进程中当代中国民族特点——民族的开放性,对破解当前民族关系困境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民族的开放性与民族社会体系的自组织功能的互动过程中,民族处于不断的变迁过程之中。因此,"民族的开放性"问题的提出,它为民族理论研究拓展了一个新的领域,并对研究民族变迁拓展了新的路径;同时,民族的开放性又是民族交往、族际关系整合和民族之间共生关系的基础。"民族开放性"范畴也为民族关系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对研究民族交往的发生机制,多民族共生态联系等领域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在全球化进程日益加快,中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化这个大的时代背景下,民族开放性问题的研究更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社会转型期,民族地区的历史遗留、人文地理因素与市场机制共同作用,诱发了民族间的社会经济地位差距,形成了民族分层。民族分层既可以使同一民族的相当一部分人口具有相近的社会经济地位和社会阶层意识,从而强化民族认同;又可以使不同民族人口难以广泛地在一个学校读书、一个单位工作、一个社区居住,导致生活领域的族际交往不畅。总之,民族间的社会经济地位差异可能会为平等、自愿、自然而然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民族交融构筑一道社会藩篱。因此,消弭民族分层,是拆除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藩篱并实现民族间相互嵌入式社会结构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鸦片战争爆发以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民族关系随着社会的深刻变革而发生了变化。研究中国近代民族关系的内容、特点及发展动力,是为了更好地总结和思考中国近代民族关系。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国内不少学者开始讨论和反思中国的民族政策,提出强化国家意识和促进民族交融的一些看法。本文以人类学的视野分析一些主要的论述,尝试从中理解中国的民族政策与民族关系。所讨论的内容包括民族与族群的概念、国家与民族、中国的少数民族政策、民族关系以及国民团结与国家统一。在检讨中国的民族政策时应考虑到中国的历史和特殊政治因素。目前,中国民族政策的优势应该保留,尤其是所赋予的少数民族参政、议政的权利,而优惠政策则可调整。本文同意一些学者的意见,即不要在行政上刻意加强民族意识。至于民族与国家统一,重点是在于如何使国民都乐意归属于国家,而且可以以各自的文化来表达这种国民归属。为了促进民族融合,国家应有适当的族群事务管理,要看重各民族的民族荣誉和尊严。  相似文献   

10.
早在13世纪以前,蒙古民族就与东西方世界各民族有了广泛的接触和文化交流,并相互建立了友好关系。随着蒙古汗国的建立和不断向外扩张,在客观上又为东西方文化交流与发展开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特别是到了元代,与欧洲各国的来往和文化交流有了空前的发展。古代蒙古民族与世界各民族在经济文化等各方面进行广泛交流的渠道和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有官方的,也有民间的,有经济的,也有文化的,有科技的,也有文学艺术的等等。从而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而且也丰富了蒙古文化。  相似文献   

11.
蒙古高原游牧文化的特质及其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蒙古高原是北方游牧民族的摇篮。历史上,蒙古高原游牧民族在相同的自然环境和生产方式基础上孕育出相同的文化形态,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特质。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中国民族音乐的特征进行了论述 ,指出了中国民族音乐面临的一些问题以及今后的发展趋向。  相似文献   

13.
试析历史上张家川的回汉民族关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本文对历史上的张家川回汉民族关系进行了描述和分析,认为总的特点是团结、和睦。团结、和睦的民族关系促进了民族的发展和地区的稳定,这种民族关系对当前民族地区小康社会建设中的民族工作有借鉴意义,同时为研究其他地区的民族关系提供了一个典型的个案。  相似文献   

14.
不断升级的教科书事件是日本对中国的民族优越心理的再现。日本对中国的民族优越感起始于近代,在侵华期间和战后以一贯之,现在又有了新特点,不仅存在于国家关系上,更多地则集中于经济和文化领域。造成这种社会心理传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相似文献   

15.
民族与民族主义的概念产生于西方,并被赋予很强的政治含义:在西方的民族理论中,民族以建立民族国家为政治目标,民族主义是建立民族国家的理论基础.这种思想在近代传入中国,对中国的民族觉醒以及国家主权意识的培育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也是近代以来西方殖民主义染指中国边疆民族地区,策划少数民族独立、分裂中国的理论依据.近代以来,在民族与国家关系的处理中,以中华民族为依托的国家观念在外力的作用下得到加强,使边疆危机最终得到化解.  相似文献   

16.
论湖北民族立法的走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湖北是一个少数民族分布较多的省份 ,尤其苗族和土家族有相对集中的聚居地并建立了自己的民族自治地方。 2 0世纪 80年代以来 ,这些民族自治地方贯彻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的精神 ,制定了相应的自治条例和许多单行条例 ,在民族地方立法上取得了较大成就。然而 ,综观这些民族地方立法 ,存在民族性不强、区域性不强、针对性不强等弊端。 2 1世纪的湖北民族地方立法应有新的走向 ,应由模式型向多元型、专门机构式向居民参与式、管理型向优势开发型、板块式向双向选择式等转化。  相似文献   

17.
近代中华民族的思维模式在甲午中日战争以后因为民族危机的加深而发生转型。近代国人在打破“皇权至上”的传统君主观的基础上开始接触西学 ,学习西学 ,最终建构出一种新型的国民意识 ,即要求建立民族国家以争取民族的独立、富强和民主  相似文献   

18.
蒙元军队在其发展的历史上所创造的军事奇迹与辉煌是与其独特的战斗力生成模式分不开的。本文首先分析了蒙元军队战斗力的特点,其次分析了影响蒙元军队战斗力生成模式的因素,再次对蒙元军队战斗力生成模式作了精要的归纳。  相似文献   

19.
民族象征作为一个民族的标志或者徽号,体现了这个民族的思维模式、审美情趣、价值取向和民族性格,具有广泛认同,深入人心,突显民族精神和独有或特别的特征。中华民族是一个多元一体的复合体。龙虽然是多元文化的复合体,但还不足以成为全中华民族的象征。要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大团结更应该强调认同于中华民族的精神。  相似文献   

20.
中华民族凝聚力是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内在动力。以先进的体育文化精神提升民族凝聚力,是北京奥运会的文化目标。人文奥运作为北京2008年奥运会三大理念的核心,以其精神文化价值激发着民族凝聚力的更新与生成。人文奥运提升中华民族凝聚力主要体现在人文奥运理念对人的价值引导、行为规范、舆论支持和文化积累等4个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