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文艺制度是自有人类文艺活动就已存在的制度形式,随着现代社会的来临,文艺制度从臆蔽状态走向前台,从不完善不成熟走向健全和稳定,有力地为特定意识形态服务。较长一段时间以来,文艺领域鱼龙混杂、良莠不齐,状态低迷,其根本原因就是疏忽了文艺制度的建设。要开创社会主义文学艺术的新局面,就必须重视文艺制度的恢复和完善发展;同时,这种文艺制度,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2.
文学艺术的发展除受经济基础的制约和其它上层建筑的影响外,还有其文艺自身的的历史继承性。人类对文艺客观规律的认识,正如对一切客观真理的把握一样,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逐渐探索前进的。在探索客观真理的历史进程中,每一代人只能在前人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新的探索,只有这样才能有所前进,有所创造。 今年是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五十周年,是邓小平同志《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祝辞》发表十三周年。重读《讲话》和《祝辞》,不  相似文献   

3.
“情”的原初意义并不指人的心理活动之情感,而与真实相关联;庄子丰富了“情”的内涵,使之成为一种心理活动;屈原的抒情则是一种自觉的行为;陆机“诗缘情”观的提出标志着他对文学本质认识的成熟,其意义并不 在于消解“诗言志”,制造与“言志”的对立,而在于追求文艺本质的多元共存,提倡以“情”统志,并且,它还包含了对文学形式的美的要求。正是这种对文学本质的正确认识,促进了中国文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中国传统文学艺术将才、气、情、志等视为文艺美的原因所在.才、气、情、志的终极性根据则是性,故而性才是中国传统文艺美的终极性根据.好的文艺作品是人性的充实与圆满,这个过程是自然的.故而文艺之美即人性的自然圆满,也即天成.这是中国传统美学的基本精神,也可以被视为一种新型的美的定义.  相似文献   

5.
一切文学艺术都是诉诸感性的,它们总是借助具体的形象反映生活,通过艺术的感染力量和美感作用影响读者。离开形象就没有文艺;离开对于形象的感受,也就没有文艺的鉴赏。文学本身的特性要求,文艺鉴赏必须从作品的形象出发,以形象给人的感受为依据。这是鉴赏活动的一条基本规律。中国古代有些诗歌评论,是重视形象与感受的。它们不仅为诗歌创作总结了可贵的艺术  相似文献   

6.
柏拉图站在奴隶主贵族的立场,以客观唯心主义的理论为核,以在雅典实现反动的“理想国”为目的,围绕艺术的本质和意义竖起文艺不能认识真理和文艺伤风败俗两大支柱,构造了一个本质上是反艺术的狭隘功利主义的文艺理论体系,对后世产生了不少消极的影响。这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研究柏拉图必然得山的正确结论。但是,这并不等于说他的文艺理论遗产中没有合理的成分,积极的因素,也不能简单地判定“柏拉图的艺术理论在历史上起的不是进步作用,而是反动作用,它不能促进文学艺术的发展,却反而成为文学艺术前进  相似文献   

7.
国内学人大都热衷于叙事学研究,对抒情学则较少有人问津,这不能不是一种遗憾,本文试图从实证科学角度解析情与抒情的内在机制,阐明其本体论意义。本文认为,中国的情与心、性论、五脏论包含着丰富的资源,参照西方情绪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大致可说明情与抒情的发生与人作为生命有机体的关系,把情与抒情神秘化或简单化,都不可取。正确的选择也许是,在动态的还原中从事比较研究,小心谨慎地得出细微然而实在的结论。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古代文论史上,儒家首先注意到了文学艺术的情感因素,但儒家过分强调教化,主张以礼节情,又阻碍着文艺的发展。一些文艺家为了挣脱礼教的束缚,选择情感问题为突破口,标举主情说与教化说相对抗。古典曲论中的主情说具有较为完整的理论形态,对戏曲创作起过重大的推动作用,但也存在着局限性,终于走向与教化说的调和。主情说为戏曲创作方法开拓了新路,利用梦幻的形式达到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巧妙融合。主情说也促进了对戏曲本质认识的深化,把人物塑造提到中心的地位。  相似文献   

9.
文艺的繁荣发展,是一个国家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方面。在文艺的繁荣发展中,文艺管理应当扮演一个什么样的角色?毫无疑问,文艺管理应当促进文艺的繁荣发展,文艺管理应当有利于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三中全会以来,我们恢复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整个社会走上健康、正常的发展轨道。我们一直强调“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不是发号施令,不是要求文学艺术从属于临时的、具体的、直接的政治任务,而是根据文学艺术的特征和发展规律,帮助文艺工作者获得条件来不断繁荣文学艺术事业,提高文学艺术水平,创作出无愧于我们伟大人民、伟大时代的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和表演艺术成果。”强调“文艺这种复杂的精  相似文献   

10.
[提要]1940年前后的延安,正处于文艺政策的进一步确立和调整阶段,文学的现实功用在此时受到空前的重视,为培养文艺人才而建立的鲁艺也被寄予厚望。因此鲁艺青年学员的文学创作自然地有了除旧立新、勇立潮头的要求。其时的延安文学界根据中共的文艺政策和革命斗争需要,在苏区文艺重视抒情、强调情感动员作用的基础上,积极主动地推进了文学创作中“抒情”的深度与广度,将抒情主体扩大和抬升为整个的革命主体,鲁艺学员更是以此为创作诉求。但是,“抒情”无论如何也离不开创作主体情感世界的观照和参与,很多时候个体情感并不能代表扩大化的抒情主体,这给鲁艺学员带来了困惑和挑战。虽然他们在观念上认同突显“大我”、宣扬抗战的创作方向,但在具体的创作中,他们不得不借助个体细腻情感的艺术化表达,却在内部阻碍甚至消解了宏大抒情主体。  相似文献   

11.
审美情感与文艺创作的关系历来受到东、西方美学、文艺家的高度重视.审美情感的特质决定它处于文艺创作的核心、中介地位.审美情感关系到艺术创作欲望的萌发,艺术创作对象的孕育、传达,它能够使文艺家创作出具有艺术感染力和生活底蕴,能满足人们多种审美需求的文艺作品.没有审美情感就没有艺术;审美情感的消失,意味着文艺创造的消失.  相似文献   

12.
北宋中后期词坛,曲词派理论家虽仍多尊奉《花间集》,以"协律和声"和"娱宾遣兴"之类理论观点,守护晚唐五代以来形成的词体特性,但在时代新风的吹拂下,在词体演变规律和文学创作规律的作用下,其理论和创作都出现或强或弱的诗化的倾向,从而在客观上成为诗化派和词体诗化理论的襄助者和补苴者。他们所取得的具体理论成就,应予充分关注和科学辨析。  相似文献   

13.
情与意:艺术本体论辨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于艺术本体的认知上,有“唯情”和“唯意”的两种观点的尖锐对立。现代艺术的危机表明,艺术“唯意”或“唯理”只能是死路一条。中外传世经典文学艺术作品都是情意互证两不偏废的。从禅宗“情法”互证的认知方式来看,艺术的本体为“情道合一实相”。  相似文献   

14.
冯雪峰在建国后8年多的时间里,将主要精力投到文学批评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他勇于面对和回答文坛中出现的各种新的重大而复杂的问题,注意对作家作品进行细致而客观的分析。在分析作品的思想价值时,也注重从艺术上去区别其优劣。他乐于发现新人、奖掖后进,也敢于批评错误、指出缺点。他对鲁迅生平及作品的评价中肯而有说服力。其文艺批评的思想资源是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现实主义是他文艺批评的标尺。  相似文献   

15.
受西方文学语境的影响,以往在分析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时,过于注重对作品的认识功能、审美功能和教育功能的分析,较少重视作品发生时的原始语境,从而不能更好的体现作者的创作初衷,揭示作品的原貌。文章通过分析文本和研读相关史料,回归到《洞箫赋》产生时的原始语境,以求进一步还原王褒创作《洞萧赋》时的初衷,探究《洞箫赋》的文学治疗功能。  相似文献   

16.
经典是当代西方文学批评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术语之一。回顾新中国英美文学经典教学和研究60年的历程,我们发现我们走过了一条从赏析到阐释的曲折之路。如果说改革开放之前的赏析以英语习得为主要目标,那么之后的多元阐释则离开语言实践,更多地关注文学与文化研究本身。两种倾向孰轻孰重,见仁见智,重要的是找到一个平衡点,既使作品回归文学本身,又不至于过度阐释。  相似文献   

17.
茵加登运用现象学的方法分析文学作品的构成,在四层次结构说之外,他又提出了一个更为重要的因素--形而上学性质.因其所论抽象玄奥令人费解,故本文特从功能、来源、存在方式三个角度,借助于中西美学的比较对其作出释读.文章指出,"形而上学性质"的含义与中国古典美学中的"道"、"气"、"神"、"意"有相近或相通之处,即通于"道"、"气"、"神"、"意"的哲理层面.但这个哲理层面,不是指抽象的纯思想,而是包含了情感、形象和思想于一体并被气化之后而通向虚无通向无限的一种东西.功能、来源、存在方式这三个角度,恰恰可以被看作是对"形而上学性质"的三个方面的规定.借助于这些规定,就可以深化我们对它的理解.  相似文献   

18.
《故事新编》问世以来,对其解读的方法很多,而从“精神战士”的鲁迅出发去认识这部独特著作的意义和价值,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尝试。鲁迅从一踏上文坛就以一个“精神战士”的角色出现,他的小说针对的主要是“国民性”问题,《故事新编》同样是一部演绎他拯救国民性情结的小说。  相似文献   

19.
从多元系统理论角度看五四前后的外国文学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四前后的翻译文学经历了从中国文学系统的边缘走向中心的一个特殊过程。五四前(1898年~1919年),文学翻译的目的往往是借鉴外国的思想和文明,“思想启蒙”和“消遣娱乐”成为当时文学翻译的选择规范,形成了保守的翻译文学形式库和静态经典性;五四后(1919年~1927年),西方各种思潮涌入中国,“文学改革”和“反映现实”的文学作品成为翻译选择的主流,译作竭力充分表现原文,形成了改革的翻译文学形式库和动态经典性。  相似文献   

20.
中国早期电影因为长时期游离于“五四”新文学和新文化运动而被严厉批评,所以,追求现代意识和文学深度,也就成为中国早期电影努力探索的方向。受好莱坞影响而兴起的早期言情片,正是中国电影在这一方面最初开始的艺术探索,具有重要的电影史价值和意义。在此借鉴和探索过程中,早期言情片透过哀情、爱情、艳情描写社会人生,注重人物的性格描写和情感表现,促使中国电影趋向“现代”、内涵“文学”,逐渐与“五四”新文学和新文化运动发生关联;而言情片强调“影戏之要素为美也”,使导演、表演和摄影注重影像画面的审美创造,又加强了早期电影趋向“现代”、内涵“文学”的艺术表现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