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最近召开的“巴渝文化研讨会”就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进行了讨论:一是有关巴渝文化及重庆人文精神的讨论;二是有关三峡文化、巴渝文学的探讨;三是有关巴渝民俗民间艺术的分析;四是有关巴渝历史考古的探究。  相似文献   

2.
陈抟、周敦颐、程颐、谯定、来知德等著名易学大师在巴渝大地的学术活动,使易文化与巴渝文化共生共荣,进而形成巴渝易文化。巴渝易文化有三个特点:(一)是一种民间易学、隐士易学,而非书斋易学、学者易学、官方易学;(二)以象数易为主体;(三)驳杂多元,与道教文化、佛教文化、鬼神文化、巫文化相互冲击又相互交融。  相似文献   

3.
巴渝文化源远流长 ,巫山原始文化、巴族巴国文化、三国文化、丰都鬼文化、巴渝竹枝词民间文艺、大足石刻艺术、宋末抗元军事文化、明玉珍大夏文化、辛亥革命文化、陪都及红岩文化等构成了巴渝文化的完整系列。  相似文献   

4.
婚姻作为人的生息与繁衍过程,在不同的地域呈现出不同的文化含义。巴渝婚俗作为巴渝地区的日常性存在,是解读巴渝人文内涵的一把钥匙。巴渝婚俗的地域文化人格,源于巴渝人对人生的关注和热爱。从地域文化的角度来说,巴渝婚俗虽然是中原婚俗文化这个大文化圈中的一个次文化圈,但从其文化品性来说,它具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因此它与中原婚俗文化除了具有共通性的一面外,还具有相对独立性的一面。挖掘包括巴渝婚俗在内的风情民俗,对于弘扬传统文化精神,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5.
巴渝文存中的秦良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良玉是明朝末期著名的巾帼人物,生平事迹于正史可征.而关于描写秦良玉的诗、词、文,从清人至今人,见于巴渝方志之文存中尚多.考见这些文存,可见其与史统内容相异的文化特征,但这种相异正是巴渝文化把秦良玉作为巾帼英雄进行的认同与变异.故巴渝文存中的秦良玉是巴渝英雄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6.
略论巴渝文化与蜀文化、楚文化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巴渝文化与蜀文化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种文化。不同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导致了巴文化与蜀文化在其发展过程中显示出不同的特色。巴渝文化与楚文化有紧密的渊源关系 ,这主要是由地域的相接 ,族属的渊源 ,文化基底相同及历史上交融互渗这些因素造成  相似文献   

7.
具有悠久历史与灿烂文化的重庆巴渝地区,远在二百万年前便有人类居住繁衍。原始社会后期,因其所在之地大巫山盛产鱼盐丹砂,形成独特的盐丹文化。进入夏商以后,古老的巴族活跃在这里,建立起泱泱巴国,创造了自成一系的巴文化。降至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巴渝以其丰富的物资及勇武善战的巴渝民众,这里又成了支持中原王朝统一大业的柱石和后方基地,其军事文化又成为一大特色。  相似文献   

8.
本文阐述了旅游纪念品在旅游业中的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客观分析了目前巴渝地区旅游纪念品市场、纪念品本身所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本文从产品设计的角度提出了如何将地域文化的代表之一---“传统图案”与旅游纪念品设计开发相结合,设计制造出具有巴渝地区地域文化特色的旅游纪念品。  相似文献   

9.
丰都鬼神文化系千百年来巴渝地域孕育、原始先民创造的融儒、释、道于一体的传统民间文化,具有浓郁的地域风貌、鲜明的民族性格和丰富的人文内涵,因此是巴渝地区的代表性文化遗产.该文化体系中的精华部分——惩恶扬善、道德教谕、法制教化,对于安抚民众心理、稳定社会秩序、塑造文化心理结构产生了重要影响,成为长江上游文化长廊的一颗明珠.其主要内涵既源于传统的儒、释、道文化理念,但又有所发展流变,主要表现在对典型的儒、 释、道理论范式进行平民化、故事化的改造,以通俗易懂、入脑入耳的方式让社会下层百姓所接受,以适应平民阶层的文化心理特征.  相似文献   

10.
人口是区域文化特性形成的核心因素和基本要素。明清时期巴渝地区由于自然灾害、瘟疫、战乱等因素,人口锐减。元末明初、明末清初两次大移民成为该区域人口恢复和增长的主要因素。移民促成了“五方杂处,俗尚各从其乡”,各亚文化发展至清中后期逐渐融汇一体,对巴渝文化的序列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乾隆敕修《四库全书》,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件大事,所录存的著作具有空前的广泛性,是各个时代知识分子的精神成果。地处西南地区的巴渝大地,虽不及江浙、安徽一带学人众多,但在《四库全书》编纂过程中同样作出了一定的贡献。对渝籍四库馆臣、私家献书人、录存渝人著述进行分析,有利于挖掘巴渝地方历史资源,从而丰富了《四库全书》编纂的地域多元文化色彩。  相似文献   

12.
重庆土家族婚俗文化,是巴渝文化的活化石。文章通过田野调查与相关文献研究,探讨土家族婚俗特色及其文化价值,试图为土家族婚俗(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提供一些理性的思考。  相似文献   

13.
本文探讨了摆手舞与巴渝舞的渊源及其差异,发现摆手舞对巴渝舞有所吸收和继承,但二者在内容、功能及艺术特色上都存在着明显差异。巴渝舞是武舞,主要作用是鼓舞士气、激发斗志、提高战斗力和威慑敌人;摆手舞则来自劳动和社会实践,除了武舞成分之外,还增添了同百姓日常生活相关的内容。  相似文献   

14.
重庆市高校素质教育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形成了以基地建设为契机,思想素质教育为基础,文化素质教育为切入点,巴渝文化为特色,红岩精神为主线的新格局。为进一步深化素质教育,有必要实施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战略,突出素质教育的个性化,树立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精品化意识,注重素质教育的"内化"功能。  相似文献   

15.
"唱读讲传"是重庆市委、市政府践行科学发展观,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新模式,正在重庆城乡乃至全国广泛深入开展,成为群众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良好载体。文章从巴渝文化的发展进程及"五个重庆"建设之需要,阐明了开展"唱读讲传"活动的历史必然及其重要理论与现实意义。从传承与弘扬巴渝文化的古典和今典,特别是当代红色经典方面进行了系统论述。这对于提高国民素质,奏响时代主旋律和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必将发挥巨大的作用,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以中国陶瓷文化为参照,说明中国海洋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大陆文化的创造性成果是海洋文化发展的基础,它们两者之间不是对立而是互动的。中国海洋文化的主要特点是强大的创新能力、对异质文化的亲和力及由这两者造成的文化多元性。由这多元性,又使商品的交易都具有传播综合文化的作用。商业性是中国海洋文化发展的根本动力,因此,海洋文化除应研究海洋本身之外,主要的研究对象是以海洋为纽带的商业文化。这种商业文化所体现的以质取胜、诚信为本、取财以“道”、和平竞争的儒商精神,是中国海洋文化的突出个性,与欧洲海洋文化的掠夺性有着根本的区别。  相似文献   

17.
从文化和语言以及汉英两种文化之间的关系看,中国传统文化是跨文化交际的前提,是跨文化交际与教学的平台和桥梁。注重中国文化在外语教学中的影响和作用,有利于提高外语学习者的跨文化修养和水平。因此,在英语文化教学中不能忽视中国传统文化教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