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中、西、日文化互动过程中,有一批汉字术语经历了从中国古典词-传输日本-日本借以对译西洋概念,使其内涵发生近代转换—转换后的该汉字术语又传输回中国。此种"侨词来归",正是中日文化面对西方文化东渐而发生互动的一种表现形态。本文以"卫生"、"物理"、"小说"为例,阐述此一论题。  相似文献   

2.
中国文化史研究的可喜收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语探源》是从文化史角度对近代汉字新术语生成问题作全面考察的国内第一部较大型著述。它从中、西、日文化互动中揭示汉字新术语生成之源,凸显出汉字文化在中国、日本近代文化转型中不可低估的作用;对日源汉字新语的形成、入华作了较为全面的梳理,推进了相关研究;在中国近代重要概念的由来、形成问题上也有可贵的创获。  相似文献   

3.
"革命"、"共和":清民之际政治中坚概念的形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辛亥革命导致近代中国政治话语系统的深刻变更 ,典型的表现便是“革命”与“共和”两词汇从古典义向现代义转换。“革命”的古典义是变革天命 ,指改朝换代 ;“共和”的古典义是“相与和而共政事”,指贵族分享国家管理权。 1 9、2 0世纪之交 ,随着社会变革的推进和西方文化的传入 ,二词内涵发生异动。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 ,承袭“汤武革命 ,顺天应人”、“相与和而共政事”的传统话语 ,又汲纳来自英、法的社会革命论与来自法、美的共和主义思想 ,赋予“革命”、“共和”以现代义 ,与世界义接轨。而日本人幕末、明治时期借用汉字旧词“革命”与“共和”意译西方术语“revolution”与“republicanism”,被流亡日本的中国政治家及留学生传输回中国。这两个挟带西学内涵的汉字词为方兴未艾的中国近代革命—共和运动所采纳 ,成了辛亥革命乃至整个中国近代的中坚概念。“革命”与“共和”经历“中国创制的古典词—传入日本并发生演变—近代日本借以意译西方术语—从日本逆输入中国”这样一个跨国度、跨文化的传播过程 ,其间还发生改良派与革命派对两概念不同诠释的论战 ,其结果是现代义、世界义的“革命”与“共和”概念在中国逐渐普及。然而 ,现代义、世界义的“革命”与“共和”理念在中国被正确理解、健全  相似文献   

4.
“主义”是中华古典词,意谓谨守道义、主张等,今指某种理念或思想体系及信念,也指为实现一定目标而采取的特定方式或方法。其古今转换是通过近代东西对译(与principle、~ism及doctrine)达成的。新名“主义”早为明治日本人创译并使用,于清末传入中国。在其生成、生长、流转过程中,“主义”概念于中日两国被赋予多样意涵及本国元素。这一过程彰显了汉字文化生生不息的基本品格。  相似文献   

5.
马礼逊、罗存德等人编辑的英华字典对译“Publish”,尚未使用中文“出版”一词。“出版”在近代由黄遵宪较早使用,由日制汉字传入中国。追溯“出版”一词的来源,要考察中国出版活动的演变历史以及中外出版文化相互作用的过程。随着复制技术和出版活动的不断演变,“出版”的概念及其含义也在不断变化。  相似文献   

6.
对日本文化而言,鸦片战争之前的中国文化属于强势文化。因此,在这近两千年的时段里,中日之间的文化交流主要由中国流向日本。在这种“文化的生命运动”中,自然也要发生“空间伸缩”和“内容消长”。文字是文化的载体,汉字融入日本文化这本身就是文化空间的一种伸展现象;日本文化吸纳汉字,而吸纳是有选择的,所谓在空间上有“伸缩”,在内容上有“消长”,这从“店、馆、房、屋”四个汉字中可以得到验证。  相似文献   

7.
自2018年起,源自英文“hardcore”的“硬核”一词在网络上迅速刷屏,成为年度流行词。借助Google Books Corpus、iWeb和BCC语料库,总结了“hardcore”和“硬核”在英汉语使用中的主要语义,发现二者在基本词义、语言变化和科技术语方面存在不对等的情况。在两词互译过程中,译者应结合“找译译法”和“现有译法”对术语进行检索验证以追求表达的规范性,培养对语言发展和变化的敏感度,注重中西文化语境的差异性,在考虑接收方传统的同时保持自身文化特性,在翻译中构建对外话语体系,以有效地传播中国文化,树立新时代大国形象。  相似文献   

8.
日汉“同形词”的不同之比较范淑玲日汉“同形词”是指日语和汉语两种语言在文字表示上相同或基本相同的词。汉字传入日本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已成为日语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同时,日本人民还借用汉字创造了自己的词汇,有些还被吸收到汉语中来,成为现代汉语中的“外来语...  相似文献   

9.
汉字的形体总是携带着可供分析的意义信息,通过对“昜”和“易”的甲骨文、金文构形构意分析,得出:“昜”的造意是“云开日现光线下射”,“易”的造意是“日月半现光辉交互”。一个汉字作为词使用时的众多义项,总是在该汉字的造意基础上引申衍生的,汉字的造意是该字作为词孳衍的各种意义的语源。  相似文献   

10.
“寂”作为东方哲学与美学中一个极具代表性的范畴,在中国和日本文化中都有重要意涵。日常语境中,中文与日文汉字均以“寂”表示寂寥、寂寞、孤寂等义。从哲学层面考察,中国哲学话语中的“寂“多表现本体义或描述本体之状态;而在日本思想的语境中,“寂”则多为一种审美之境——既是一种雅致、闲适的意趣,又具有虚、淡、幽、古等审美意境,是排遣人心与人情参与而呈现的物的本然之姿。究其缘由,中国文化在人与自然关系中较早确立了人的主体性,人为天地万物之心;而与此相对,日本则产生了以神道为代表的泛神信仰,将人融寄于万物的自然神性中,而非重视道德的振扬与修养。于是导致了“寂”这一中日共用的哲学词汇具有了截然不同的向度。  相似文献   

11.
日本在承用中国传统汉字的同时,创制了不少日本独有的“国字”.随着中日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入,许多“国字”已被汉语辞书所收录,甚至成为现代汉字的正式成员.鉴别日本“国字”资格,梳理“国字”逆输入之历史,确认日语音训,推荐汉语读音,这对于辞书编纂及国际化背景下汉字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近代以降,以汉字承载的中华文化遭遇了一场古今转换、中西互动相交织的大变局;近代新名词、新术语的生成与演变则是这一大变局的产物与表征。关于近代新名词、新术语生成的研究,长期受到多国学者的关注,迄今成果丰硕。其中,术语的语义学研究与历史学、文化学研究的融会,  相似文献   

13.
随着中日交流的频繁,日本的文字语言渐渐在中国扎根发芽,表现当今时代的社会风貌,“卡哇伊”这个词就是很有代表性的例子.以“卡哇伊”为调查分析对象,调查这个词在中国的熟知度,以此为契机求证日本文化要素在中国的影响程度和渗透程度.  相似文献   

14.
谈“科学”     
科学是人类创造的最伟大最灿烂的文化遗产。在当代,“科学”一词已成为一个使用频繁的术语,然而当问及“什么是科学?”的时候,却会得到不同的解答,更多的人包括那些从事科学工作多年的人,甚至回答不出来。因为习以为常的事情,人们往往不去追究其概念的。科学一词,即英语的Science,来源于17世纪的拉丁语Scientia(知识)。一般认为,是日本人西周在1870年翻译西方书籍时,用日文汉字“科”(分门别类之意)、“学”(学问)创造的一个新词,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被引入中国的,是一个外来语。最近,武汉大学冯天瑜考证,认为中国古代即有这一概念,但意指“科举之学”,是日本人用了中国这个词还是他们创造了新词与西方词对译,已无从考证。中国古代可以与现代的“科学”意义类似、相近的词,可举“穷理”和“格物致知”。现代的“科学”一词指“反映自然、社会、思维的客观规律的分科的知识体系。”(现代汉语词典),显然这是广义的科学概念。狭义的指自然科学,以“人类认识自然的活动及由此形成的知识体系”定义似更为完整。科学是人类的一种活动,这种活动的目的是认识未知事物或对已有理论的修正甚致否定,探讨自然界各类现象的本质属性及其变化规律。为此,科学研...  相似文献   

15.
“Portugal”在汉语和日语中都可以写作汉字“葡萄牙”,但在该汉字转译形式正式确立和统一使用之前,由于翻译者受译本语源、母语差异、汉语水平、方言受容等多方面因素影响,致使“Portugal”在明末至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各类文献中,出现过多种译词形式,甚至在外交资料中也存在差异。1853年“黑船事件”后流入日本的汉译西书,对“葡萄牙”在日本的使用产生影响。相对的,甲午海战后,中国从日本接收的书籍同样影响了“葡萄牙”在中国的最终确立和统一。  相似文献   

16.
“报人”一词的衍生与演化是一个从古汉语到近代新名词的概念演变过程。这一称谓曾经出现在晚清民初时期,但并未成为时代话语。1925年,留美报人汪英宾采借中源汉字词“报人”对译西洋术语Journalist,最早从职业类型的角度对这一词汇进行广义新闻学的诠释。长期以来,“报人”一词的在地化在知识界存在着广狭之义与名实之争。实际上,关于这一问题的各种讨论,其背后隐藏着更深层次的新闻职业、新闻道德和新闻教育问题。这是早期中国报人对于西方新闻专业主义在地化的探索与努力,也是近现代中国报界从业者向职业化、专业化形态转型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17.
"教育"是中国古典词汇,西学东渐以降,与进入汉字文化圈的Educare→Education相遇而生新义,并成为教育学核心术语。这一过程历时久远,其间Educare→Education获得诸多汉译名。考察这一过程,可以透见中、西、日文化互动的历史文化图景。  相似文献   

18.
从文化角度上看,"中国"一词本身就含有地理区域、民族类别及文化体系等多重涵义,日本学者正是从这种文化角度来解读"中国"一词的内涵。这种解读既可以让我们审视日本文化的深层结构,又可以让我们重新认识到日本在接受中国文化时,自身也一直在追求与中国相对等的文化地位。日本对传入的中国文化是一种有选择性的接受,并且在汲收的同时,根据自身的需要,以自己的特有方式加以"过滤",将其本土化,这无疑反映了中日文明交流中的独特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19.
冯 天 瑜(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湖北武汉430072)  今之日本中央政府的部门称“省”(文部省、通产省等等),沿袭中国唐代三省制(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之称。日本幕末、明治间最时髦的词句“文明开化”②,而“文明”典出《尚书·舜典》“睿哲文明”,“开化”典出顾恺之《定命论》“夫建极开化,树声殆则。”此类事例,不胜枚举。现代日本语汇由汉字词、和语词、外来词(指汉字词以外的来自国外的词语)、混种语4部分组成,汉字词约占一半。据日本语言学家宫岛达夫对昭和31年(1956)出版的《例解国语辞典》所作的统计,其中和语词占36.…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颁”通“斑”这一注释说明现行字、词典和古籍注本对“×通×”、“×同×”这一术语的使用很不规范,从而混淆或模糊了汉字发展的历史。应当明确其真实含义,规范使用这一训诂术语,才能说明由于汉字形音义孳乳演变而导致的字与字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