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选取2004—2013年中国内地31个省际数据为样本,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实证分析物流产业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发现,整体来看,物流产业集聚能够有效地促进区域经济增长速度和区域经济增长效率的提高;从产业经济层面分析,发现物流产业集聚对第三产业的贡献度最大,对第一产业的影响不显著;从对外贸易角度来看,物流产业集聚仅对当地进口贸易有显著正影响,但其集聚的空间溢出效应却是负的。  相似文献   

2.
文章在计算区位熵指数(Location Quotient)的基础上,根据经济增长理论和经济地理理论构建面板数据模型,运用广义矩估计(GMM)方法实证分析了中国2004-2012年24个省市的知识密集型服务业(KIBS)集聚对于经济增长的作用.实证结果显示:知识密集型服务业集聚与经济增长之间呈现出倒U型曲线关系,说明集聚能对经济增长产生正效应,但是集聚不适度时会对经济增长产生负效应.基于上述结论,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基于2000—2011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据,以产业生命周期理论为基础,通过构建中国县域尺度28个制造业行业的生产函数,从产业生命周期特征分析、产业专业化与多样化分析、产业生命周期对集聚经济的影响等方面探讨集聚经济的产业异质性和动态性,结果表明:1制造业总体存在逆成长型、成长型与稳定型三种生命周期演化模式,不同要素密集型产业之间具备显著差异,即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年轻化、资本密集型产业的稳定化及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成熟化特征;2产业的专业化随成熟度增加呈倒"U"型分布,多样化呈现递减趋势;3地方化经济呈现"U"型分布,城市化经济则呈现不断增加的趋势;初期和后期的地方化经济大于城市化经济,中期的城市化经济大于地方化经济。1  相似文献   

4.
基于中国31个省市2000-2015年的面板数据,利用PVAR模型分析金融产业集聚、技术创新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的动态关系。研究表明:就全国而言,金融产业集聚和技术创新都能给区域经济增长带来正向的冲击效应,但是这种效应并不能持久;在发达地区金融产业集聚对技术创新、经济增长的冲击效应有正有负,而在欠发达地区这种冲击一直处于正向的稳定状态。技术创新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要高于金融产业集聚水平,技术创新对金融产业集聚的影响非常微弱。应从深化金融体系改革、促进技术创新和金融发展的深度融合以及加大研发投入等方面实现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国内外研究发现,产业集聚发达程度与城镇化水平高低存在很大关系。首先总结了产业集聚与城镇化的内在联系,然后在回顾产业集聚与城镇化互动发展文献的基础上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实证分析了我国东部6省市与中西部5省市产业集聚和城镇化之间的关系并得出结论:产业集聚与城镇化之间的确存在明显的相关关系并呈现出显著的阶段性差异。东部地区处于城镇化中期和后期阶段,第三产业集聚对城镇化的拉动作用超过第二产业。中西部地区处于城镇化中期阶段,第二产业集聚是城镇化的主要推动力。各地区要因地制宜,发挥比较优势,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集群,提高区域城镇化水平。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技术创新作用的比较静态分析,阐释了集聚影响增长的理论机制,构建了空间经济增长的群峰型周期结构框架,从理论上统一了"倒U形""U形"曲线关系等不一致的研究结论。随后,在利用空间赫希曼-赫芬达尔指数(HHI)和空间集中度指数(CR2)定量测度中国25省1990-2013年省域经济空间集聚程度的基础上,借助能同时处理个体效应和内生性问题的面板固定效应工具变量模型,对提出的理论假说进行了实证分析和稳健性检验。结果表明:在其他因素不变时,空间集聚对省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呈"倒U形"曲线关系;而当创新水平提高和其他控制因素改善时,这一"倒U形"曲线则会向右上位移,不断拓展区域经济增长的潜在上限,形成一种周期性群峰结构;而实际的经济集聚程度则影响区域增长在上限范围内的具体位置,且达致最高增长水平的最优经济集聚程度与创新水平呈正比,过高或过低的集聚程度都不利于增长。  相似文献   

7.
经济集聚和乡村振兴作为区域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的重点问题和现实诉求,二者能否"相得益彰"备受关注。虽然现在脱贫攻坚任务业已完成,考虑到"贫困陷阱""顽固贫困"以及"贫困代际传递"等关键问题仍然存在的客观事实,实现传统贫困地区农村居民收入的持续增长是破除连片特困地区的相对贫困桎梏和防止返贫的关键突破口,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文章在空间经济学理论框架下探讨了经济集聚对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的影响机制,认为经济集聚可以通过空间溢出效应影响农村居民收入增长,但对邻近贫困县与非贫困县具有显著的空间非对称特征,"经济集聚中心"对地区农村居民收入增长影响同时具有规模效应和随距离衰减特征。作者以西部经济最活跃、贫困问题相对突出的川渝地区218个区县为样本,将反映地理和经济特征的空间权重矩阵引入动态空间杜宾模型,对上述理论假说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对全部样本的动态空间杜宾模型回归结果表明,经济集聚对农民的增收减贫效应在时间维度上存在路径依赖和"滚雪球"特征,具有长期的正向直接效应和溢出效应,可以显著促进农民增收,但其短期效应并不显著,农村居民收入增长仍然是较长时期内地方政府必须加以重视的工作重点。对传统贫困县和非贫困县两类地区分样本回归分析的结果表明,经济集聚对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的影响具有典型的空间非对称性特征,"经济集聚中心"对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的影响具有明显的规模效应和随距离衰减的特征,经济集聚不仅不能有效促进边远深度贫困地区农村居民收入增长,反而进一步加剧了当地农村居民收入状况的恶化。基于上述研究结果,文章认为在肯定经济集聚对农村居民收入积极作用的同时,特别是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后脱贫攻坚时期,既要不断增强经济集聚的广度和深度,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又要重视经济集聚对贫困县与非贫困县在减贫效果上的差异,合理调整政策,有意识地将乡村振兴战略与精准扶贫和深度扶贫政策相结合,切实做到持续改善贫困县地区农村居民的收入状况。  相似文献   

8.
运用面板数据模型,以我国区域化、专业化程度较高,对农业经济增长有较大贡献的蔬菜产业为对象,分析1995年~2008年蔬菜主产区的蔬菜产业集聚对蔬菜产业经济增长的影响;并进一步分析蔬菜产业经济增长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表明,蔬菜产业集聚对区域蔬菜产业经济增长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蔬菜产业集聚因集聚经济的存在,吸引土地、劳动力和资本等生产要素供给数量的增加,并促进蔬菜主产区农业结构的转变,推动蔬菜产业经济增长;因蔬菜集聚经济存在外部性,技术溢出成为可能,使蔬菜种植技术传播快、运用广,从而拉动蔬菜经济增长;蔬菜作为主产区的主要产业之一,对当地农业经济增长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安徽省推出一系列促进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省内经济水平得到迅速发展,但区域间经济增长差异较大.基于2006—2018年安徽省制造业面板数据,将安徽省分为皖南、皖中、皖北三个部分,分析安徽省以及皖南、皖中、皖北的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差异情况,从产业集聚的角度探究区域经济增长差异.结果表明:(1)安徽省制造业产业集...  相似文献   

10.
[摘要]本文通过收集1997~2010年中国西部12个省份的动态面板数据,运用两步系统GMM估计方法,验证了金融资源集聚对经济增长的动态溢出效应。实证结果表明,中国西部地区经济增长表现出明显的惯性,也即动态滞后性特征;银行业集聚及其一阶滞后项、实用外资集聚和保险业集聚对西部地区经济增长有非常显著的溢出效应,具体表现为对西部地区经济增长有着非常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而证券业集聚对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为负。除此之外,本文的实证结果还发现市场化程度和对外开放程度对西部地区经济增长也有着非常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1.
建立全国及区域性“金融中心”是金融集聚促进经济增长的内涵及外延体现.在我国各省(市、区)竞相建立区域性、地方性金融中心的背景下,弄清金融集聚与各区域及当地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对各区域建立规模适度的金融中心具有—定现实意义.依据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和金融集聚的区位熵值理论,整理我国除港澳台外的31个省(市、区)1998-2014年面板数据,运用面板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建立起固定效应模型,并实证研究金融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异质性影响,得出相应结论和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利用2003—2013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采用静态GLS和动态GMM估计方法,实证研究我国高技术产业R&D投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整体上我国高技术产业的R&D经费投入对我国经济增长是显著的正效应,但R&D人员投入却对我国经济增长表现出负效应趋势。进一步分析表明,造成高技术产业R&D人员投入对经济增长负效应的原因在于各省市R&D人员投入的波动性以及省际之间R&D人员投入的差异性;处于递增区域的R&D人员投入可促进经济增长,而R&D人员投入递减的区域对经济增长则表现出无显著影响或强烈的负效应趋势。  相似文献   

13.
产业集聚通过工资外溢助推经济增长的路径研究尚不充分。文章首先验证三次产业集聚对工资溢价的影响,进一步分析了工资溢价对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以至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显示:第一,理论分析部分表明,产业集聚通过密度效应和集聚效应提升生产率,通过知识外溢等提升劳动者工资,工资溢价又在学习效应等的作用下提升劳动生产率从而促进经济增长;第二,实证部分表明,服务业集聚对工资溢价的作用显著,且呈"U"型,农业则呈现倒"U"型结构,工资溢价可以从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两个维度促进经济增长。据此,文章提出推动产业集聚发展、融合发展、创新发展等路径推动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财产确权为着力点,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保障居民收入多元化。  相似文献   

14.
文章通过中国西部实际数据考察旅游业的发展对制造业的集聚和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以及西部地区旅游业的迅速增长对制造业集聚和不同技术含量类型分类下的制造业产业的波及效应.实证表明:作为国民经济基础的制造业在西部地区集聚程度有减弱趋向,对西部经济的增长没有起到应有的促进作用,而旅游业极大地促进了该地区的经济增长;西部旅游业的发展与制造业的集聚之间存在倒U效应,现阶段处于倒U曲线的左边,没有“去工业化”效应,但如果旅游业过度繁荣,将会影响区域经济的长期发展.  相似文献   

15.
"十一五"期间苏州国家级和省级开发区土地与经济增长关系的面板计量分析显示,土地产出弹性系数远小于资本和劳动力产出弹性系数。通过比较资本、劳动力和土地对开发区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和三者之间的可替代程度可知,苏州市经济增长对土地的依赖性远低于对资本和劳动力的依赖程度。研究表明,苏州开发区仍处于规模经济报酬递增阶段;土地要素不会引致开发区经济增长产生较大程度的"增长尾效"冲击;投入要素增长结构尚待完善提升。  相似文献   

16.
基于对传统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扩展,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构建环境污染综合指标,利用我国34个省级行政单位2000-2014年动态面板数据构建GMM模型,研究我国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存在性及其影响因素。实证结果表明,我国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符合倒U型曲线特征,且目前除了东南沿海大部分地区和内蒙古以外,大部分地区位于倒U型曲线的左半段,但我国倒U型曲线的拐点出现在较低位置。环境管制、对外贸易、储蓄、产业结构、技术创新等因素会对环境污染产生影响。基于此,提出加强对外贸易、优化产业结构、推进技术创新等针对性建议。  相似文献   

17.
文章首先选取1978~2009年的数据,采用超越随机前沿生产函数估计了我国28个省份全要素生产率(TFP)变动的情况,其次采用动态面板数据模型,考察我国政府1978~2009年公共投资对TFP的影响.研究表明,1978年以来我国政府公共投资总体上提升了TFP,其中经济性比社会性公共投资对TFP的提升作用更加明显.另外,不同性质的公共投资项目对TFP的提升作用存在着较大的区域差异.  相似文献   

18.
运用区位熵法对新疆北疆8个地州市物流产业集聚度进行测算,并用线性回归模型对新疆北疆各地州市物流产业集聚度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新疆北疆各地区物流产业集聚度存在差异性,乌鲁木齐市、昌吉回族自治州与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的物流产业集聚度相对较高。新疆北疆物流产业集聚对地区经济增长起显著正向作用的有乌鲁木齐市和阿勒泰地区,对地区经济增长起显著负向作用的有昌吉回族自治州、伊犁州直属县(市)、塔城地区与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对地区经济增长作用不显著的有克拉玛依市和石河子市。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中国装备制造业1998-2009数据进行面板协整检验和完全修正最小二乘法(FMOLS)估计发现:产业集聚、技术溢出和TFP之间存在显著的面板协整关系,装备制造业的集聚区内存在显著的技术溢出,且产业集聚与技术溢出有助于提高该产业的生产率,技术溢出降低了集聚区企业的研发积极性;R&D投资将引起全要素生产率同方向的变化,且R&D对短期影响的调整速度较快,而产业集聚的调整速度较慢.在此基础上,给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利用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的推广形式,使用面板数据模型,对福建省基础设施建设和投资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根据结果提出福建省发展基础设施的对策和建议,对促进福建省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