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张会 《广西社会科学》2006,(11):163-165
甲骨文和金文是汉字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分支,是为了某种特殊需要而出现的字体。小篆是在当时秦国文字的基础上整理而成的字体,具有正字法的性质。隶书源于战国文字,并非“篆之捷”。这些字体之间不是简单的线性序列的关系,而是一个多元化的发展态势,各个时代都有不同风格的字体共存。  相似文献   

2.
从书法中窥测字体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就汉字而论字体,有三种不同的含义:一指文字的形体;二指书写的字体;三指书法家的字体。这三种意义互有关联但各有分别。就文字的形体讲,只須分为正草二体。就书写的字体讲,一般又分为正草隶篆四体,或真行草隶篆五体。就书法家的字体讲,那是指各家书法的风格,可以分得很多,最流行的如颜体、柳体、欧体、赵体之类便是。由于有分别,所以要说明我们所讲的是文字的形体;由于有关联,所以我们又可以从书法中窥测字体的演变。不过,所谓“书法”,是指实用性的书写说的,并不完全指艺术性的法书,所以文字的形体可以和书写的字体有关系;而和书法家的字体就不生干涉。因此,所谓演变,也即是由篆而隶,由隶而楷这些字体演变的过程,而不是指书法家法书的渊源和影响。  相似文献   

3.
漫谈书法艺术李国梁书法艺术是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艺术形式,是典型的东方艺术的代表,是以象征写意为特点的中国古典文学美学思想的浓缩,是线条的空间艺术,是无声的音乐和语言,是人际联系和交流的工具,是中国之瑰宝。一书法以汉字为载体,字体的变化,经过大篆、小篆...  相似文献   

4.
古文字学是考释古文字的形、音、义,研究古文字的造字本义和演变规律的学科。所谓古文字,就狭义言之,是和李斯所整理划一的小篆相对立的先秦文字;就广义言之,则小篆也是古文字的一种,因为先秦文字和小篆都属于篆书范围。由于小篆经许慎《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诠释,今天识读它并不困难。先秦文字则变化多端,是古文字研究的主要对象。古文字大体上可分为甲骨文、金文、陶器上的陶文、刻石的如“诅楚”“猎碣”等石文、鉥印上的  相似文献   

5.
一繁简问题汉字的草体有两种性质:一是简,一是连。刘熙载《艺概》谓“书凡两种:篆分正为一种,皆详而静者也;行草为一种,皆简而动者也。”这话很对。详与静,是正体的条件;简与动,则是草体的特征。可惜他没有在篆分二体之中认识到同样也有正草的分别,所以虽认识到正草二体的性质,但不能进一步就明字体演变的关键。不过,草体的两种性质,由于书写工具的限制不一定同时具备。一般人一提到草书,就联想到字形的纠连之体,甚至以狂草为草书的标准。其实,  相似文献   

6.
研究书法史,离不开对汉字书写历史及其发展规律的研究.纵观书法史,书法文字的书写形式由大篆,而小篆,而隶,而苹,而楷,而行……一种新字体的出现不是一时一人之功,史书上记载的每一次字体变革实际上都是一次重大的文字整理,特殊人物对文字的整理加速了新字体的成熟与应用.从几次重大文字整理发现,文字书写的发展趋势是由繁复趋向简易,由形象趋向抽象.  相似文献   

7.
王卉 《宁夏社会科学》2006,12(2):158-160
汉代金文历时四百余年,经历了中国文字形态的隶变过程,其中既包括篆书又包括隶书,还包括界于篆书与隶书之间的过渡字体。再加上器物材料的特性和制作方式的不同等因素,造成了汉代金文字形写法变化多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甲骨文契刻书法艺术表现在线条挺拔劲峭,长方体字形是最美最合度的形体,基本章法形成是直书,自上而下,自古而左的章法格局开启了书法的传统款式。甲骨文笔墨书法家的作品,有的参以小篆笔法,有的模仿刀契之痕;也有的发挥毛笔性能,又追求契刻神韵。  相似文献   

9.
一字体与书体之混淆研究字体的演变,至汉以后比较困难。其主要原因是汉以后以工书为美艺,书家辈出,因此对于有些独创性的书体也就不免与字体相混淆,引起了字体演变上的歧就。在以前,金石文的书写者并不想以是擅名,即如李斯这样以工书著称,也只是完成了以前的篆引之体。在这种情况下,书体与字体是统一的,不会发生矛盾,引起混淆。但是,到汉代,则杜度、崔瑗、崔实以章草著称,张芝以今草著称,蔡邕以八分飞白著称,刘德升以行书著称,而王次仲又有始创八分与始作棤法之说。魏晋以后,此风更盛,于是书家一家之法,可以称为书体,也往往混称为字体。固然,字体演变可受书家书法的影响,但是,书家书体实际上和刻符、虫书、摹印、署书、殳书等属同样性质。尽  相似文献   

10.
篆分古意是何绍基融会碑帖、打通南北形成自家独特书法风貌的内脉和主线,是何氏毕生的审美追求。何绍基一生的书法实践和审美追求都围绕篆分古意而展开:论书推崇篆分意度;学书溯源篆分遗法;作书追求篆分遗意①。何绍基的书法审美追求及其创作实践,对明末清初及当代书法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帛画比较典型,值得重视。关于这幅帛画的名称,在《文物》杂志上看到三种不同的意见:有的说是“非衣”;有的说是“画荒”;还有的说是“铭旌”。经过了仔细地研读三种意见之后,我认为铭旌的说法是正确的,但论证还嫌不够充  相似文献   

12.
(一)在高等学校开设的政治理论课中有一门课叫做“马克思列宁主义基础”。十多年来,它适应党在不同时期所面临的阶级斗争任务,发挥了它的战斗与教育作用。但因这门课的设置、名称和内容变化较大,目前,有的学校不开这门课了,有的学校还在继续开。现在还继续开这门课的学校,在内容和名称上也不一样:有的仍叫“马克思列宁主义基础”;有的改为“科学  相似文献   

13.
《东岳论丛》2017,(1):179-185
汉末魏初,汉字字体演变正发展到关键时刻,钟繇于此时师从曹喜、蔡邕和刘德升三位书法家,系统学习各种字体,并在后来的书写中不断总结经验,创制新体,后世将其所善诸体统称为“钟书三体”,即隶书、楷书和行书,实际还应包括篆书。但是,因为家学家风、社会环境和个人性格等方面的原因,钟繇不善草书。钟繇在中国书法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他在书写中传承古法,使当时出现的俗体逐渐成为正体,其书写中充满雅的气息,可以称得上是文人书法时代的真正开创者。  相似文献   

14.
书法笔法的发展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但丰富的用笔技巧和程式化的笔法理论也会给书法的发展带来束缚,而追求生动、自然的艺术之美,是书法发展的趋势。东巴象形文字书法创作应学习楚简篆书一类墨迹的笔法,追求生动、率意、泼辣、新奇的艺术效果,同时参以用笔随意生动的东巴文礼薄、地契等民间应用文献,避免对劲挺爽利、浑厚凝重、工整匀称的甲骨文、金文和小篆文字的取法,才符合东巴象形文字书法艺术的特质。  相似文献   

15.
地名词是人们给地方安上的名称,它是人们对地方的地理地位、历史传说、当地物产,以及风俗、心理的某一方面的反映。同时,人们总是以其本民族的语言为依据来确定一地之名的。地名词是语言里专有名词中的一类。地名词沿用已久,有的至今仍可望文知义,明其立意;有的则需加考证,方能悟命名之原委。有的至今没有变动;有的则以新易旧,甚至几经替换。有的原名和新名并用;有的则雅称和俗称共存。有的不但有正名,而且还有别字。有的甚至有简称。有的因语音变化而失去原意。有的虽有口头称谓而无文字可表,或者用外地人所不解的方言字  相似文献   

16.
一、引注语(歇后语)的名称和性质对于汉语中"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这种语言形式,历来有许多不同的叫法.有的从结构上着眼,把它叫做藏词、隐语、譬解语、缩脚语;有的从修辞上着眼,把它叫做俏皮话、调皮话、谐谑语.至于各地的土名就更多了,如东北叫"俏皮嗑",四川叫"言子",山东有的地方叫"坎子",河南有的地方叫"窍儿",浙江有的地方叫"譬语",山西有的地方叫"洋话"等.但是,比较多的,还是叫做"歇后语".歇后,最早是一种诗体的名称.这种诗体在唐朝曾经风行一时,最有名的作家  相似文献   

17.
徐铉的语言文字观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对后世产生了一定影响。主要表现在他认识到汉字在一定条件下产生,其形体经过了一个漫长的发展演化过程;文字与社会相互作用;重视篆、籀字体,推崇汉字“以形表意”的特点;使用反切注音法;汉字的形、音、义古今有变;区别对待俗体字,谨慎对待民间使用的异体字等方面。  相似文献   

18.
王卉 《宁夏社会科学》2003,12(5):116-117
东汉青铜器分官营和私营两类,它不但体现了其制作系统的多元化,而且成为铜器铭文书法风格多元化的成因。东汉铜器铭文处在西汉与魏晋之间,是中国文字形态由隶书向楷书转变的过渡阶段。表现在书法的形态上:一是比较严谨的小篆体;二是字形方正端稳的"谬篆";三是篆隶相参的铭文;四是结体恣放的草篆。  相似文献   

19.
二、田赋以外的苛捐杂税 上面我们仅仅说了田赋一种。除田赋外,我们至少还可以举出以下两种:田赋以外的苛捐杂税和军队的征发,这里先谈苛捐杂税。 国民党政权所加于农民的各色各样的捐税,其名目之多,名称之怪异,令人吃惊。这类捐税,有不少在实质上同田赋的附加差不多。不过,有些按每亩田赋附加百分之几,这就叫做附加;有的不同田赋相联  相似文献   

20.
“谁、什么、哪×、怎样、怎么”这样的词,不象一般的实词那样固定,它们的词义及其在句子结构中的作用是极其纷繁多样的,用疑问代词这个名称来概括它们不很理想。因为这类词仅仅在特指询问句里才有询问作用和代替作用,在此用这个名称自然很恰当;在其他情况下,这两种作用发生了解体,只保留了其中的一种作用,或者这两种作用全部丧失,这时称它们为疑问代词就显得名不副实了。本文从众,仍用疑问代词这个名称,只讨论这类词具有代替作用时的基本情况,下列句子里的疑问代词没有代替作用,不属于本文讨论的范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