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历史人类学:中国史学研究方法的新诉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些西方史学范式丰富了中国史学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但它们大多带有“西方中心论”的色彩 ,不是建立在“中国经验”基础之上。以历史人类学的角度和方法来观照历史 ,符合中国研究对“历史记忆”的“精致化”需求 ,日渐成为中国史学研究的新取向  相似文献   

2.
大写意水墨画在中国美术史上影响深远,是中国美学视觉艺术性呈现的绝佳范式。徐渭作为水墨大写意的集大成者,其绘画中的符号元素蕴含了丰富的美学内涵。皮尔斯符号学作为西方的符号学理论,与中国大写意水墨画之间存在逻辑上的高度契合。本文借助皮尔斯符号学原理,从像似符、指示符、规约符等角度解读徐渭大写意水墨画的笔墨语言,研究其绘画体现的美学内涵与精神追求,剖析其画作创作规律,为其绘画意蕴的理解构建审美想象空间。  相似文献   

3.
文化符号是传递信息、凸出主题、达成共识的重要介质和载体。中国节日题材绘本从传统文化节日中汲取资源,运用绘本特有的文学叙事功能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中国节日题材绘本在树立和突出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中,运用中华文化符号突出“有形”之美、呈现中华文化符号力图“有感”于美,令读者在阅读中实现“有效”共享中华文化符号价值,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形有感有效”载体。  相似文献   

4.
新冠疫苗是抗击新冠疫情全球大流行最有效的武器,而美国等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却奉行“以我为先”的疫苗民族主义,严重阻碍全球抗疫成功的进程。国外学界对西方疫苗民族主义进行了批判性研究。他们从解释疫苗民族主义的定义入手,分析了西方疫苗民族主义的影响、成因与本质。在此基础上,他们从公共卫生和道德方面提出了反对西方疫苗民族主义的论据,并提出了扩大全球疫苗供应、畅通全球疫苗供应链、确保全球疫苗分配的公平性等应对策略。国外学界对西方疫苗民族主义的批判性研究是较为深入的,提出的应对策略也大多是可行的,为抵制西方疫苗民族主义、携手共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提供了有益借鉴。其批判性研究主要有两点不足:一是关于疫苗作为全球公共产品的条件性这一立场削弱了其批判的力度;二是没有明确西方疫苗民族主义的意识形态本质,因而没有从马克思主义全球政治经济学原理分析其根源,从而削弱了其应对策略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5.
《音乐人类学的中国实践与经验的反思及其理论和方法》是一部立足全球视野,以“中国经验”、“中国实践”为探索路径,对“音乐人类学”进行中国化重新解读的重要著作。该书从领域规范、地域文化、学理立场、学术规范、研究模式五个层面进行有机性、结构性的思考,从西方学理反观中国音乐,提出“音乐人类学与民族音乐学殊途同归”的核心观点。该书以音乐为载体研究人类学,总结和反思“音乐人类学”的中国实践及其经验,企图为我国该学科在21世纪的发展提供建设性构想。  相似文献   

6.
叶青 《回族研究》2007,(4):35-37
近读马丽蓉教授的力作《西方霸权语境中的阿拉伯—伊斯兰问题研究》一书,颇有所感。本书从媒体传播这个角度出发剖析西方与阿拉伯—伊斯兰世界关系这一当代国际政治中热点话题,观点较为新颖,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本书的立论基础是,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在强大的硬实力的支持下,通过其手中掌握的强势传媒力量,主导了当前全球舆论的议程制定权,使全球的话语体系为美国的利益和霸权服务。正是在这种大的背景下,阿拉伯—伊斯兰问题研究受到了很大程度的误导和歪曲。“国际政治不平等与国际传媒不民主,两者之间形成了互为因果的关系。[”1](P13)因…  相似文献   

7.
王紫 《中国民族博览》2023,(21):216-218
在当下全球文化不断交流融合的大背景下,艺术形态也面临着融合、脱域的社会现象。随着民族自信的不断攀升,更多的设计角色着眼于挖掘中国传统手工艺的美学价值,于其中寻找民族本土设计语言。由此产生了诸多艺术创作与语汇的同时也催生了大量如“设计倾入”“语言符号化”等问题。本文探讨了现代设计语境下的中国传统手工艺造物理念与艺术审美价值。以东西方造物哲学观为出发点,分析中国传统手工艺在当代设计语境中所需的现代性、在地性、日常性以及审美教育性。试图通过中国传统手工艺的美学理念与造物程式来寻找重塑本土语言的艺术形式,思考当下东方设计语境的文化基因。  相似文献   

8.
李跃平 《民族学刊》2014,5(5):84-89,125-128
为了解“播州土司”研究的期刊成果,本文从中国知网上查询了2001~2013年发表在期刊上的有关“播州土司”研究的文献,从历史的角度、社会的角度和文化的角度进行了分类梳理,并从这三个角度对其相关研究文献进行简述。  相似文献   

9.
人是天生的符号动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仅需要从经济发展和制度建构等实体路径入手,还需要关注较为抽象的符号路径。符号是意义的载体,是情感的纽带,在推动“多民族”走向“共同体”方面具有不可取代的价值。在象征维度上,中华民族通过符号共同体的构建,各民族基于集体想象和情感共鸣,可以生成和巩固彼此间强烈的“在一起”和“离不开”的意识。根据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的文化和政治面向将其符号体系分为“文化符号”与“政治符号”。象征符号能够实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目标的核心机制在于:共同的象征符号通过唤醒集体历史记忆,强化“我们”的归属感和荣誉感,进而铸牢和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10.
秦永红  付乐 《民族学刊》2020,11(3):13-20, 125-126
自古以来,“边疆”作为中国对外交流的关口,具有不可取代的战略意义。古时,在“一点四方”统治观念下,“边疆”具有区别于王朝国家核心区的文化地理内涵,通过“边疆”走向欧洲、非洲的丝绸、瓷器、茶叶开启了西方人对东方国度乌托邦式的想象。近代,随着王朝国家的衰落和西方启蒙运动自我批判的觉醒,“边疆”又成为“东方地狱”中一抹神秘的色彩,一块未经发掘的处女地。20世纪90年代,自中国将“和平崛起“作为对外交流的叙述话语以来,“边疆”又被西方冠以落后、分裂、暴力的形象,意图通过充满意识形态的“人权”倡导和模糊的民族国家概念来肢解中华民族。中国边疆何以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具有“性格迥异”的面孔?新时期,“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为边疆形象的塑造和传播提供了更加丰富的场域和资本。而边疆形象的合理建构也对“一带一路”倡议的整体布局、中国国际话语权的提升、中国形象的正确定位、与邻国的政治经济交往以及边疆地区自身的发展稳定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1.
西方学者认为,当前的世界是一个由“民族-国家(nation-state)”构成的“国际体系”。随着工业资本主义的全球扩张,“民族-国家”体系也已经扩张到全球的每一个角落;“民族主义(nationalism)”迄今为止仍然是全球范围内影响最为深远、最具有号召力的政治口号之一。但中国作为一个特例,在经历了引进“民族主义”话语的时代以后,却最终选择了“多民族国家”的政治理念,并在现实运作中稳步发展,这表明“民族-国家”及其“民族主义”意识形态并非这个世界上的唯一选择。  相似文献   

12.
刘华 《民族学刊》2017,8(6):23-29, 102-103
本文从利奇与费孝通关于中国人类学研究的论辩出发,尝试性地分析了现代西方文化的“定义”性特征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注释”性特征对西方人类学与中国早期人类学的不同影响,认为中国早期人类学家即便曾采用西方人类学的某些研究方法或理论模式,由于在对待这门学科的前在立场及思维模式上存在差异,在人类学的学科实践上走向了不同的方向,即中国早期人类学家把西方社会科学知识作为一种认知手段来重新注释、解释整体性观念下的“中国”——此“中国”并非仅仅是民族国家系列中“一国”的政治地理概念,它还包含着从自身历史与文明中承继而来的对生命及世界的整体性看法。  相似文献   

13.
“彩陶文化”并非从西方传入中国中国的“彩陶文化”不是从西方传入的,它由东向西迁移,在新疆西部与中亚一带与西方文化碰撞。北京大学李水城根据考古发现指出,中国在距今七千年前就出现了彩陶,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彩陶的地区之一。西北黄土高原彩陶尤为发达,特别是甘肃...  相似文献   

14.
本文首先重点介绍了以“文化与发展”为研究对象的西方发展人类学产生的背景及其三种典型的“发展范式”理论流派。然后,探讨了构建中国发展民族学的理论框架,提出了对理论综合取向、实证方法和学科性质等进行整合的框架要求;并提出了以马克思全球发展观、中国领导人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人类“殊途同归”宏观发展范式和联系中国民族社会实际的流动发展应用理论框架。最后,剖析了中国发展民族学在发展观、理论依据、全球政治视野等方面的视角特色。  相似文献   

15.
面对当今社会经济全球一体化的大环境下,学者们更多地关注中西方文化差异及比较研究,而作为中西方两种截然不同的建筑体系而言,存在着诸多的差异和相似。本文通过中西方建筑文化之根源,分类介绍中西方的几大建筑类型,探讨我国在建筑室内文化上的特色与精华,并展望未来中国在建筑与室内设计中的发展与探求。  相似文献   

16.
自治与共治:对西方古典民族政治理论的宪政反思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西方古典民族政治理论与西方单一民族国家的政治理论有关 ,它是西方殖民时代后期的产物 ,其理论基础源自于古希腊、罗马以来西方以个人权利为核心的自由主义和共和主义 ,属于公民政治的范畴。从宪政的角度来讲 ,现代西方宪政理论也是在“公民政治”和“公民权利惟一”的理念上建构起来的 ,在其进行国家政治建设的时候并没有将民族关系作为宪政制度设计的一个重要因素来加以考虑。关于这一点我们在宪政理论上往往疏于研究。本文旨在从民族共治理论出发 ,揭示西方宪政理论中存在的误区和片面性 ,进而指出民族共治理论不仅是一个单纯的民族政治问题 ,而且也应当是多民族国家宪政的基本原则和相应的制度建设问题。  相似文献   

17.
跳盘王是广西大瑶山地区瑶族传统的宗教仪式。在这一传统仪式的背后,“情”与“怵”交织于仪式主体、客体和媒介三个符号关系之中。本文在全面阐述瑶族师公跳盘王的基础上,从人类学的角度,初探跳盘王仪式所具有的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18.
潘君瑶 《民族学刊》2021,12(4):41-51, 115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遗产话语与实践正面临危机,基于历史学、民族学、社会学、符号学、文化学等梳理并构建跨学科理论逻辑体系,用社会建构的视角探讨我国遗产话语横向共时性的中西方平等对话、纵向历时性的文化符号表征与文化记忆的形成,提出“遗产社会建构框架”与“遗产共建共享:文化‘活态化’传承与传播的社会实践路径”,强调只有在对话与交流的基础上,以人为本、以文化为核心,对遗产文化符号进行“神圣化”“重复化”与“现时化”的阐释与展示,才能讲好中国传统文化故事,形成文化记忆,“活态化”传承与传播遗产文化,塑造民族文化自觉、文化自信与文化认同。  相似文献   

19.
《国家地理》是美国地理学会的官方杂志,它的视角立足全球,以地理为切入点,融入了新闻、生态、环境和人文等多种因素,记录下一百多年来世界政治、经济、文化和历史的变迁,不仅留下了众多科学家、探险家对真相探索的足迹,也蕴含了人类对于梦想和信念孜孜不倦的追求.精美的图片、严谨的文字、充满文学色彩等特质使其成为国际顶级刊物,深受全球读者喜爱.本文通过梳理该杂志从1888年创刊到1912年清朝皇帝退位的25年间刊登有关中国的文章和照片,从报道题材、特点和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通过西方的视野为研究晚清中国提供珍贵资料,给世人展现出客观真实、震撼人心的晚清中国政治文化风貌、人文地理画卷.  相似文献   

20.
东方社会理论揭示了东方社会不同于西方社会的性质以及发展道路。晚年马克思在探索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的过程中,提出了东方社会有可能超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构想。本文从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角度,分析了研究马克思关于东方社会的理论著述以及中国的实际,探讨了社会主义中国超越资本主义发展完整阶段的起点和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