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新煜 《兰州学刊》2008,(5):195-197,163
文学理论发展的现状呈现出远离文学的态势,其显著的一个特征就是“科学化”主张的提出与追求。这样一种情况的出现不是一种偶然或者几位理论家以一己之力即可造成的,应该说,理论的发展史很可能具有一种相应的内在路向。文学理论的初期形态是从文学出发的,但是并不是由文学产生的,这一点于现代理论尤其明显。经过一系列的理论活动,通过理论的文学化、文学的理论化以及理论与文学的分离性对立等途径,理论将自己的对象确立为自身,获得了一种内在的自律,走上独自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2.
文学理论作为文学经验、文学现象和文学事实的总结与提升,在今天出现了一种不可思议的悖论现象:追求理论对文学的阐释,反而忘记了自身到底存在的价值何在。于是出现了文学理论与文学理论之间的差异。区别的背后其实是中西方对待文学的思维方式的不同,即文学理论对文学作品是一种价值判断还是事实判断。这两种判断带来不同的审视作品的姿态:"应然"或者"实然"。"应然"将文学视为一种未完成的状态,对文学有着一种批评的精神;"实然"将文学看成"盖棺定论"的静止不再发展的对象,对文学是一种求知的姿态。我们认为文学理论自我迭代到今天,应该走向的是基于"对象"意义上的事实判断和基于"方法"意义上的价值判断的融合。  相似文献   

3.
过分弱化或遮蔽文学及文学理论的政治维度,这是新时期以来我国文学理论建设中的一个重大偏失.文学及文学理论虽然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实践领域,在一定的程度上拥有自己内在的逻辑,但它又植根于社会政治场域,并与社会政治场域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凝望、相互介入的关系.所以,政治维度理应成为文学理论建设的一个重要维度.但是,新时期以来,我国的文学理论建设,却对这一维度进行了弱化、遮蔽,致使我国的文学理论建设出现了新的重大曲折.其危害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推动了文学创作私人化倾向的发展以及文学与现实之间的隔膜化,削弱了文学的社会影响力;使我国的文学理论建设出现了理论盲区;造成了文学理论与现实之间的隔膜化.  相似文献   

4.
文学理论是不是科学,是不是坚持文学理论的科学性,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文学理论科学的客观性,不在于它必然提供一种客观的绝对真理,而在于它本身具有客观存在的研究对象.研究对象是客观的,研究者必须去探索这个对象中存在的内在客观规律,这就是文学理论具有客观科学性的基础.文学之为文学,总是有自身内在的客观性特点.对这些问题的研究,也是文学理论可以成为一门科学的理由.文学理论的科学性还在于不能把任何历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的理论观点固定化、神圣化,当作绝对真理.文学理论成为科学,关键在于其话语陈述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5.
论当下中国文艺理论研究方法论的重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西方不断涌现出的新观点、新理论、新思潮的影响,作为"文艺学"和"美学"这些特定理论学科的研究者逐渐陷入一种空前的"困境"之中.如对文学理论研究对象理解的模糊,文学理论自身对新出现的文学体裁、文学现象解释能力的弱化,文学理论研究遭到了以"文化研究"为代表的新的研究范式的冲击与挑战等.理论"标新"意识的盛行、文本"解构"情绪的张扬以及主体"超我"关怀的下降都不同程度地加剧了文学理论自身的"困境".因此,在当下形势中重构文学理论研究的方法论便成为必然之举.只有在坚持"综合创新"的辩证原则下,探讨文学理论自身的转型问题,通过理论研究者与大众接受群体的双边努力,才有可能使文学理论走出"困境",走向科学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6.
文学理论作为研究文学的理论学科,它需要对"文学"的有关问题加以关注,而文学理论自身也就在这种关注中产生了话语的惯性,文学作为文学理论的起点,这一起点一旦启动,在研究的途程中就有值得研究的问题。本篇论文从文学理论的话语资源、文学理论和文学之间的疏离与切入的矛盾关系,以及文学理论如何考察文学与文学在社会中呈现的状貌的相关性等问题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7.
文学理论与文学实践之间的关系问题一直是学界比较关注且存在较大争议的话题。后文化研究时代,有关文学理论的讨论涉及文本转向、文学性、文学理论服务的对象以及文学理论的实践性等问题。相比文学实践,后文化研究时代的文学理论知识生产凸显出特有的"独立性",即文学理论知识并不完全源于文学实践,而是具有不同于文学实践的"先验性"。而且,文学理论的"独立性"又是伴随着从"文学理论"到"理论"这一话语逻辑的流变过程呈现出来的。  相似文献   

8.
现代性价值的诉求——从主体性文论到主体间性文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性"表现为"现代"这个历史时期的主导性价值观念。20世纪80年代以来相继出现的文学主体性理论与主体间性文学理论这两种有着密切关联的知识形态坚持的是一条现代性价值诉求的建构路向。前者诉求的价值具有中国状况下的"年轻"的现代性特征,后者则在此基础上向前迈了一步,或者说更为强化了自身理论建构的"现代"意味。确立文学理论的价值诉求理论视角是文学理论建设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坚持现代性价值诉求的发展方向是当下中国文学理论建设的根本选择。当然,建构中的文学理论应该体现出对健全而又充分的现代性价值观念的诉求。  相似文献   

9.
冯毓云 《北方论丛》2022,(3):94-105
21世纪文学理论重新兴起,但它不是重拾18世纪确立的、19世纪占据主导地位的美学所奠基的文学艺术原则,而是要建构一种能够反映当代文学艺术发展诉求的文学理论,这就面临着文学理论改造的历史使命。文学理论的改造要破除理论的绝对性,建构相对性,实现由“文学价值”的语义阐释转换为“文学价值的判断”;借鉴微观政治学和法国年鉴学派的学术成果,实现大理论与小理论并存互补的态势;在文学理论概念的塑形与重组上,要破除单一性、精确性和恒定性,注重概念的历史性、反思性和生成性,回应社会现实和理论现实涌现出的新问题。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文艺界很少清理作为主导的马克思主义文论,究竟以哪些相互联系的理论为基石。厘清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本点对于建设现代的文学理论具有学术和现实意义。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有六个基本观念。这六个要点有着内在的联系,文学活动论、文学反映论、艺术生产论、审美意识形态形式论、人民文学论和艺术交往论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系统。从人类学的观念看,文学是人的活动;从辩证唯物论的观念看,文学是人的一种反映活动;从现代的经济学观念看,文学是一种艺术生产活动;从美学的社会学的观念看,文学是审美意识形态;从历史唯物论角度看,文学应该是"人民文学";从媒介和符号的观念看,文学是一种交往对话。马克思主义就从人类学的、哲学的、经济学的、美学的、社会学的、媒介学的、符号学等多学科的视点来理解文学,从不同的角度描画了文学的整体面貌。  相似文献   

11.
"现代性"主要涉及到"现代"这个历史时期的主导性价值观念.主体问性文学理论的建构缺乏一种价值诉求的理论视角.从根本上说,这也直接造成其倡导者对文学主体论性质判断的失误,更不用说能够明确地洞察到事实上的主体间性文论的价值诉求相对于文学主体论而表现出来的一定程度上的深化特征.确立文学理论的价值诉求理论视角是文学理论建设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坚持现代性价值诉求的发展方向是当下中国文学理论建设的根本选择.当然,建构中的文学理论应该体现出对健全而又充分的现代性价值观念的诉求.  相似文献   

12.
新世纪以来,随着反本质主义问题的提出,文学理论教材编写中的一个重要理论现象,就是对"文学是什么"的本质问题的回避,而代之以"什么是文学"或"文学是作为××"的经验性描述或知识性阐释。这些教材中将文学本质的论述归于本质主义问题,并进而从反本质主义的角度放弃对文学本质问题的追问。这种深受后现代主义影响,有意回避对文学本质追问的做法,并未能从根本上解决文学理论中存在的问题。其实,对"文学是什么"本质问题的追问,是文学理论走向理论自觉的前提与趋向学科独立的理论基础,它有助于避免单纯科学主义的思维方式。这对于全面认识与把握文学现象,并在理论的层面完善文学理论,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同时,文学本质问题的存在,对于文学理论保持相对稳定性,分析文学现象,更好地评说文学创作规律具有重要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3.
这里所说的缺乏感受性的文学评论,是指中国20世纪初以来的文学理论批评领域存在的一种现象,即某些理论建构和批评实践不是从文学感受出发而是从理论概念出发,明显缺乏文学感受性,其先验性实践便留下了不小的教训和缺憾。不可否认,经过几代人的努力,20世纪初以来的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确有一定的建树,对外来文学理论的高度重视与借鉴运用成为最突出也是最重要的工作,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也有所收获,而在中外文论结合中的创造冲动更是难能可贵。但我们仍然要承认,某些显赫的和流行的文学理论却较多地忽略了对切身文学感受的深思熟虑与抽象概括,经…  相似文献   

14.
方法问题对于探讨相关文学理论形态与现象的形成显然是重要的.就文学主体性理论的形成而言,学界以往的研究存在揭示其"内在理路"和着眼于社会历史分析这两种基本路向.其实,从特定角度来看,主体性文论现象的形成还完全可以说是一个知识社会学事件;由此,有必要运用知识社会学方法对之进行考察.在具体文学对象的研究中,不同方法的运用,也就自然会因之得出一些差异性的理解.显然,这对于有效地拓展、丰富和深化文学与文学理论研究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5.
经过新世纪文学理论界的自我反思之后,中国文学理论发展的趋向逐渐明朗.有三个新的趋向最为显明:一是中国文学理论的发展呈现出多元格局的态势;二是中国文学理论的发展渐渐趋向理论与批评的一体化;三是中国文学理论的发展更加关注"中国问题".中国文学理论的发展之路应在客观、开放的视闲中不断向前延伸.  相似文献   

16.
文学与文化联姻,是当代文学理论的一个特色,由此产生出一种可名之为"权力流转"的文化研究与文学理论相互交融的理论形态.依据对文化不同的理解,联系特定的社会历史情状,可以分为哲学本体论、审美本体论、文化本体论等三种权力模式.第一,文化研究的多元立场、知识阐释解构了本体论,形成了知识型文学理论的权力.第二,通过交流创造理论范式成为文化型文学理论的权力模式,权力流转于反思与元理论之间的博弈中,并已潜入理论地表.第三,文化研究增强了文学理论范式的灵活性、开放性、实践性,为重新赢得社会影响力打开了思路.但是,范式的流散化、随意性使得一时间很难取代元理论体系的优势地位,"文化"与"文本"的异质同构是未来最重要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7.
文学理论发展的历史逻辑及对其悖论性审视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文学理论是建立在个人体悟基础上的认识,与科学的工具认识的重大差异,在于不是求同,而是存异。文学理论的发展只有不断变化的曲线,永远不存在一个终极性结论。只有在与人类社会发展历史同构意义上讲,文学理论才是不规则、螺旋式地发展。就是说,某一阶段可能是渐变的,在另一阶段可能是突变的。对文学理论发展发生影响的因素,摘其要者有如下几种:1.文学创作原则及文学思潮的变迁、更迭是文学理论发展的动力之一;2.政治话语对文学理论发展的限制与催动;3.哲学为文学理论发展提供了思维方法和逻辑平台,也是学术殖民的强势话语;4.科学思想对文学理论的双刃效果;5.外来文论话语对本土理论的激活与抢话的双重效应;6.文学活动系统内部的深刻需求;7.文学批评是文学理论发展的最直接推力之一。影响文学理论发展的诸种因素,是一种有机的系统。其中,文学理论是主变因,即变化发展的内在根据;其它都属客观的催动因,即发展变化的外部条件。它们对文学理论发展,往往在催动的同时,还孕育着衰退和阻扼或消解的因素。所以,对它们之间关系仅仅以常论描述是不够的,而悖论性审视则可以弥补一下单一视野的盲区。悖论研究的目的不在于对常论的消解和颠覆,而是使之更全面、更坚实,更具广阔的覆盖区域  相似文献   

18.
史修永 《齐鲁学刊》2012,(4):157-160
在20世纪人文科学思想的不断震荡转型中,图像理论研究突破了语言和话语的研究模式,成为当代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和知识图景。语言与图像的关系问题给现存的文艺理论注入了新的结构成分,它不仅引发我们对现存文艺理论研究范式的反思,同时警惕自己应保持一种建立在学术立场上的理论自反性。文学理论不是思辨、玄想的知识生产场,也不是停留在责难层面上的集体"围观"场景,而是踏踏实实地解决问题的文学现实。  相似文献   

19.
建构文学理论中国话语的起点在于恰当的文学概念与术语的使用。正能量作为一个物理学术语,追求精确性的特质使其无法对诗性的中国文学以及复杂的文学现象作出准确表述,因而不是文学理论的中国话语。正气才是文学理论的中国话语,因为它源于《周易》中的"气"概念,经曹丕、刘邵、刘勰、苏轼等文学家阐释发挥,最终在文天祥《正气歌》中定型。这启示我们,只有使用恰当的文学术语,文学理论的中国话语才能形成。  相似文献   

20.
"文学概论"在壬子癸丑学制确立的新知识格局中的首次明确亮相,标志着中国现代文学理论在现代知识谱系中的合法性位置得到了确立;文学理论与壬子癸丑学制这一学校教育制度的结合,使其在与政治话语言说的共谋中成为一种权力话语形式,标志着中国现代文学理论的合法性身份得到了国家政治意识形态的认可;文学理论在壬子癸丑学制中被规定在各大中学校的普遍开设和专门讲授,标志着文学理论现代学校式运行模式的基本确立。文学理论学科此时尚处于范式变革阶段,还具有某些方面的不成熟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