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清末民初小说稿费制的逐步确立,直接促进了中国职业作家群的形成,推动了小说的繁荣与形式的变革,并大大提升了小说的娱乐功能,这在某种意义上使得清末民初文学演为新文学历史发展的一个前奏,成为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先声。  相似文献   

2.
函授新医学讲习社1910年成立于上海,由清末医界改良人物丁福保开办。这种速成的远程教育法,入学门槛低,相较留学、求学的途径,自有其经济和效率方面的优势。丁福保以此扩大了他所翻译出版医书的销售市场,也由此形成了一批学生弟子,他们之间不只是传统的师生关系,也是商业上的合作伙伴关系,体现了近代以来医学知识传播的大众化、普及化、商业化的发展趋势。函授新医学所使用的教材也反映出明治维新之后的日本医学对清末民初中国医学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民初骈文小说的出现,是中国文学长河中的一种独特现象。它反映出清末民初小说发展在启蒙追求退潮之后的重大转移。民初骈文小说引领了“鸳鸯蝴蝶派小说”的兴起,体现了现代市民社会的文学需求。在一种基本脱离社会政治与现实情形的“情”之上,民初骈文小说建立了自己的内蕴,也表明了清末民初“言情”的文学语言建构一度从古文转移到了骈文。  相似文献   

4.
清末民初哀情小说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末民初的"哀情小说"因其文化色彩的复杂性,一直是文学研究的一个薄弱环节.在概要描述清末民初哀情小说创作的基础上,探讨哀情小说在中国文学历史长河中的继承与发展关系,有利于确立哀情小说独特的历史位置和独具的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5.
伊塔玛.伊万.祖哈上世纪70年代提出翻译文学处于文学多元系统中心地位的假设。在伊万.祖哈假设的基础上以中国清末民初时期翻译小说为研究对象,考察其在当时新旧文学转型时期参与目的语文学变革的过程,分析翻译小说对目的语文学(特别是小说)的刺激度和革新度,从而证明清末民初翻译小说处于当时文学多元系统中的中心地位。  相似文献   

6.
清末民初哀情小说在文学主张、情感色调、创作方法上均受到18世纪欧洲感伤主义思潮的影响。欧洲感伤主义小说与浪漫主义诗歌随着清末民初翻译大潮传入中国,为鸳鸯蝴蝶派所接受。鸳鸯蝴蝶派翻译了大量带有感伤主义元素的作品,它们非常符合时代的感伤氛围和时人的情感需求,因而对文坛产生巨大冲击力。鸳鸯蝴蝶派在选择、借鉴、模仿的过程中,也创作了具有中国化背景的感伤主义作品,规模化地表现了对封建专制婚姻的不满与反抗,充满悲剧气氛,一些小说有意识地打破传统的连贯叙事框架,采用多种手法表达内心感受,促进了传统小说内容、形式的变革。  相似文献   

7.
李劼人在不同时期谈起文学,多例举清末民初文学的例子.他在晚清报馆的文学历练,符合清末民初以报人为主体的中国第一代专业小说家应运而生的现实情形,这表明了一种并非是在中国新文学内部发生的,而更多是与清末民初文学实践的关联.并且,由这一关联及其延续带来的李劼人作品面貌的整体取向与底色,使其在地域历史的文学书写上,有着异乎寻常的宽广性与人文性,最终成就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种个性与边缘的文学选择.  相似文献   

8.
清末民初时期的域外文学译介受到现实政治层面、翻译技术层面和本土文化层面的规范和过滤。现实政治因素支配了对外国文学的选择,以意译为主要的译介方式使得域外文学失去了原作的面貌,中国传统文化对西方文学作品也会产生抵拒和制约。清末民初译介的文学作品更多的是域外文学的“中国式改写”。  相似文献   

9.
论医学的人文精神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历史上医学是最具人文精神传统的一门科学,然而,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人们在享受医学技术提供服务的同时,却对医学的非人性化趋势提出越来越多的批评。文章认为在医学技术迅猛发展背景下兴起的技术至善主义是导致医学人文传统断裂的主要原因,然而,随着疾病谱的变化和医学模式的转换,医学需要人文关怀的呼声已开始被医学界重视。但是,人们也应当清醒地认识到,医学技术与人文关怀两者既不可或缺也不能相互替代,而需要保持一种平衡和必要的张力。  相似文献   

10.
现代医学模式提出已久,但在实践中仍然没有切实实现,造成这种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医疗工作者推崇医学科学精神,而忽视了人文精神方面——人的心理和社会因素在健康疾病问题中的作用。因此,只有从医学科学精神的技术至上走向弘扬医学人文精神的人文关怀,实现医学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交融,现代医学模式转换才能真正实现.  相似文献   

11.
清末民初的小说类型理论与实践,从题材类型到多角度探讨,经历了前后两个阶段的发展。它既反映了对中国传统的承传,也反映了中国小说类型理论现代化和世界化的努力。  相似文献   

12.
清末民初的短篇小说体现出来的新的小说观念,从下面五个方面作了阐述:一、新型短篇小说的崛起;二、多姿多彩的新型短篇小说;三、清末民初风云录;四、鲁迅、叶圣陶、罗韦士等人的社会人生小说;五、艺术手法上的变革。  相似文献   

13.
小说批评方式运载着文人的审美理想和社会诉求,小说文体地位的飙升,冲击着传统的小说批评方式格局.清末民初的小说理论家大多未能脱离传统文论的轨辙,传统文论的阐释方式仍为他们操作的有效工具,但专论等批评方式的出现,也在撕裂传统的禁锢时闪烁着耀人的光芒.小说观念的近代化进程,绘制了文化语境转型下新旧杂陈的批评方式风貌.清末民初小说批评的群体参与,展示了近代文化语境中的文学批评趋向.  相似文献   

14.
通过考察协和医学院中文部的设立及其对中国医学人文学科发展的影响,提出协和医学院的医学史、医学伦理学和医学法学讲座,是中国现代医学院校里最早开设的医学人文课程。李涛的《医学史纲》及其在美国《医史通报》上发表的论文"中国古代医学伦理学"(英文)为代表性成果。抗日战争期间李涛的工作,还得到了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会和美国医史学家西格里斯特的友好帮助。  相似文献   

15.
清末民初,是中国小说由传统向现代发生转换的一个重要时期。其在文学史中的价值,不仅体现为它自身所取得的文学成就,还在于它作为一个转换期所具有的多元性和包容性,以及在这样一个系统中,其为现代小说的发生和孕育所提供的必需性条件。同时,中国现代小说的诞生无疑受到了西方文化和西方文学深刻影响,但是,外在的影响只能通过中国社会的接受主体实现,其转换要受到中国文化心理结构的制约和规范,这也是中国小说在受到西方文化影响之后,其所变异和诞生的新小说和新文化依然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气派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林纾在清末民初翻译了西洋小说189种,把外国文学大规模移植到中国来,促成了中国文学的巨变。通过研究林译《撒克逊劫后英雄略》的个案,探讨了其翻译对传播新文学事业带来的特殊色彩,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林纾仿效西方文学的尝试,对推动中国文学走向世界,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民初小说颇为繁盛,无论就小说刊物的种类之多,小说的数量或小说在社会上的影响,都足以与清末相比而毫不逊色。本文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简要分析了民初小说观念的折衷调和及其合理内核。第二部分着重论述了民初小说题材的转换,主要考察了其两种主要形态———言情小说和社会小说。第三部分简要考察了民初小说在叙事技巧方面的突破。  相似文献   

18.
在清末民初中国社会的现代转型中,文学受众尤其是读者群体发生了以“文人读者分化”和“市民读者的扩张”为两大趋势的转向。这一“读者转向”,促成了完全不同于前代的“读者想象”、“读者取向”的发生,并间接或直接地影响到清末民初的文学诉求和走向。在“文学改良”倡导乃至“通俗小说”的兴起中,都可以看到读者的转向、想象乃至取向对于清末民初文学生态、生产乃至文学格局、文学变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小说叙事学理论的引入与发展,使得小说叙事艺术的研究热度不减,这一点在清末民初小说叙事研究中体现得尤为显著。清末民初正是中国小说的叙事由传统模式向现代叙事模式转变的过渡时期,这一时期产生的"新小说"大都在叙事艺术方面进行了一定的继承与革新。其中,《老残游记》体现较为明显,从对"史传""诗骚"叙事传统的继承,到对叙事视角的转变,并与西方"报章体"相融合,在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中具有代表意义,并进一步推进了小说叙事艺术的继承与革新。  相似文献   

20.
清末民初形成期海派小说创作数目丰盈,其创作实绩代言了中国近代小说的基本风貌和整体成就。这批小说以通俗为主调,然而其叙事肌理中亦植入了较芜杂的现代性价值诉求。形成期海派小说规范了现代都市文学生产的基本要素,开启了中国文学现代性与都市的亲缘关系,确立了新文学批判国民性、城乡对立、都市罪恶等基本主题,以其丰富的读者经验和庞大的读者基础启发了现代文学阶段的文学"大众化"运动,并为"五四"小说提供了较丰富的叙事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