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西双版纳傣族慢轮制陶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不止体现在古老的手工制作方式和工艺流程上,而且还深刻反映了傣族传统圣俗二元生活方式及其变迁,它构筑了傣族群体所独有的、也是不可替代的文化表征系统,是剖析傣族社会文化及其变迁不可多得的佐证.  相似文献   

2.
嵌入式宗教是指宗教嵌入到社会结构中,宗教生活受到社会结构中政治、经济、社会关系等因素的影响。傣族的宗教是一种典型的嵌入式宗教,不同历史时期的宗教与政治、经济等社会因素有不同的互动和关联,并呈现出神职人员的非职业化和信众宗教生活中的超验目的与现实诉求合二为一等方面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西双版纳傣族传统聚落的文化形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西双版纳傣族传统聚落具有明显的文化资源保护和文化产业开发价值.本文按其功能,将传统聚落的物质形态构成要素分为宗教要素、生活要素和自然要素三类,并从空间构成上将其划分为环境空间、精神空间和生活空间,进而从物质层、心物层和心理层三个层次对文化形态赋予西双版纳傣族传统聚落的影响进行剖析,归纳出传统聚落的四个文化因子,即水之村寨、越人之村寨、神灵之村寨和佛之村寨.提出从文化内涵的角度,按傣族聚落的文化核心、社会时代特征和相应的民族价值观将西双版纳傣族传统聚落的发展划分为五个阶段,有机地统一了傣族传统聚落发展中物质因素和精神因素的作用,深化了西双版纳傣族传统聚落文化资源保护和文化产业开发中所需的、对传统聚落文化演进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西双版纳傣族文化的空间隐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文化地理学在当代文化转向背景下获得空前发展,新文化地理学以其独特的视角阐释地域文化的特征、形成、变化和发展等。其中,以人的地方感为主线,揭示地域文化的空间隐喻成为研究的重要部分之一。作者以西双版纳傣族文化为例,揭示傣族文化的空间观念、空间观感结构、地方感等,探讨傣族文化空间表意系统的特征。  相似文献   

5.
文章以邯郸市西部太行山区15个传统村落的55个微环境空间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功能和文化进行比较研究,从物质空间的角度分析该区域微环境空间的组成要素以及空间尺度。按照功能、文化特征、构成要素将其分为社会文化广场、街巷节点空间、磨盘水井空间、古树空间、水口空间五种类型,并得出其所占比例和面积范围,为延续传统村落环境及文化特征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6.
傣族历史上的原始宗教及其与法律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力图以傣族社会早期出现的原始宗教及其演化存留的几种形式,探求原始宗教与法律起源的关系。原始宗教的崇拜、祭祀规范行为是法律规范的渊源之一;同时,宗教规范与法律规范是调整人们行为互为依存的两种行为规范  相似文献   

7.
8.
格鲁派兴起后,第二佛陀宗喀巴大师诞生地塔尔寺成为安多乃至蒙藏地区重要的格鲁派大寺。历史上,僧侣信众将宗教文化的属性附着于塔尔寺周边自然显现的诸多瑞祥地望征兆之上,构建起了独具特色的宗教人文体系和以八瓣莲花山为核心的神圣空间。本文以塔尔寺神圣空间为出发点,论述了其神奇地望的宗教寓意,同时对圣迹文化圈的构建进行了探讨和梳理。  相似文献   

9.
管仲乐 《北方论丛》2022,(2):168-176
房山石经唐刻《大般若经》刊镌过程中幽州社会各阶层皆有参与,构建了有别于实体宗教神圣空间的"社会空间"。此社会空间以宗教的神圣性为依托,在内部群体构成、活动辐射范围以及群众聚集形式等方面都表现出明显的世俗性特征。在此宗教社会空间中,各个信仰群体以家庭、地域、社邑等方式结合,通过各异的参佛理念,或表达个人祈愿,或隐含政治诉求,或流露血缘特征。将刊镌佛经这一佛教活动融入多元化的具有世俗特征的信仰理念,展露了宗教空间中神圣与世俗的矛盾与依存。  相似文献   

10.
时间和空间是艺术理论自我反思最基本的两个维度,而随着空间理论受到重视,空间观念在不同媒介艺术之中的表征成为我们关注的中心。传统艺术空间的表征和新媒体艺术的表征具有差异和相通之处。传统艺术空间以物质为基础,受到物理空间限制静止地存在,被动呈现且只能在单一媒介上呈现;新媒体艺术空间则是逐渐走向以偏虚拟化对象为基础,以流动性和开放性为特征,其生成是艺术家和欣赏者共同完成,并且借助超文本链接实现由平面维度的空间转向多维度的空间生成。传统艺术空间和新媒体艺术空间的生成具有更深层面的相通之处,即它们都属于波兰尼哲学意义上的附带觉知。  相似文献   

11.
西双版纳地区的傣族是全民信仰小乘佛教的民族,虽然历史上的傣族封建统治并未实行政教合一,但佛教深入到傣族社会的各个方面,对傣族社会的法律制度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可以从佛教与领主制政权的关系、封建法律对佛教的特别保护、佛教戒律对人们行为所起的规范作用、佛教与诉讼审判制度,以及佛教与处罚手段等方面感受到这种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吴云 《学术探索》2023,(10):128-137
促进边疆少数民族的国家向心力强化是夯实我们多民族国家政治合法性及国家认同极为重要的基础条件,也是当代国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效途径。元朝起,傣族地方被纳入行省直接管辖。元至清时,傣族社会历经了先由王朝政府建立、完善土司制度进行治理,后期王朝对部分傣族地区改土归流历程。因此,傣族的国家向心力进入了一个培育、强化和巩固的历史新阶段。结合中华文化传统机制,可发现元明清时期傣族国家向心力表达存在两类主体,表达形式丰富,具有多层次的忠诚对象(国家象征)结构和秩序。元至清时,基于中华文化凝聚力及王朝在傣族地区持续的政治经营,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等四个方面原因共同作用,傣族的国家向心力得以不断巩固和强化;但也有至少四个方面的突出因素对傣族的国家向心力巩固强化产生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3.
傣族地区存在狮图腾崇拜的说法是值得商榷的。从理论上说,傣族没有形成狮图腾崇拜的条件;从实际情况来看,傣族狮崇拜也不具备图腾崇拜的表现和特征,傣族历史上留下来的与狮子有关的雕刻、传说以及现代人们文身的狮子图案都不是图腾崇拜的遗迹。傣族对狮子的了解来自佛教,傣族的狮崇拜主要在佛教崇狮习俗的影响下形成,是一种灵物崇拜。  相似文献   

14.
云南省保山市昌宁县湾甸傣族乡帕旭村历史悠久,生态环境独特。当地的神树、水、竹、水稻种植以及狩猎、采集、山林管护中有大量的生态知识,涉及自然、伦理道德、禁忌、风俗习惯和生产生活方式,是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规律而取得的经验智慧,影响着当地自然生态环境保护,是抑制经济发展对自然环境消极影响的有效力量。通过“文化生态”的理论视角,运用田野调查和“深描”民族志方法对此进行研究,能从理论和实践上弥补目前传统文化对自然生态环境影响研究的不足,推动我国少数民族村寨依赖当地传统文化和生态环境发展经济的研究转向——由“外部援建”转向“内部发生”,从根本上推动民族地区经济又好又快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神圣空间在现代性的时间-历史框架中,不断面临理性的"祛魅",世俗化因此成为其难逃的劫运。但神圣空间仍旧以"巫术-宗教意义的神圣空间"和"人文意义的神圣空间"两种历史形态顽强地生存在现代社会,并为现代人提供心灵安顿空间。对神圣空间信仰的起源、历史衍变类型的考察,可以系统展现神圣空间的历史和现状。而在现代性悖论与时间批判中,不仅可以解释神圣空间在现代社会继续延存的根本原因,还可以揭示神圣空间作为诊治现代性危机的现代性人文信仰的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16.
儒家空间观念主要包含在<周易>所体现的宇宙观之中.<周易>中所描述的空间是一个合乎礼制秩序的空间,变动不居生生化育的空间,浑然一体天人合一的空间.它与自然空间并不完全一样,它是古人礼制制度同自然空间规律的融合.总之,儒家空间观念呈现出一种显著的人文色彩,它为绘画空间提供了一种创作的模本,对中国古代绘画中的空问布局、空间形态、空间意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云南傣族的象文化产生有3个原因:傣族地区盛产大象,傣族先民崇拜大象,象是傣族先民的战争利器和农耕助手。象文化表现在傣族壁画、雕塑、音乐、舞蹈、织锦、陶器、建筑、地名之中。它不断与傣族的宗教信仰发生互动,适应和兴盛于各个历史阶段,并被当代文明所吸收、利用,溶汇于当代文明之中。  相似文献   

18.
老子的“虚”是典型的形上学概念。虚无化育了万物,从不盈满且不竭尽,蕴藏无穷无尽的效用。对有形有象的器物来说,“虚”代表事物中没有形质、不受拘束的部分,在对规定性的否定中,生发出创造性与可能性。老子借助橐籥的隐喻与谷神的象征,揭示虚无的妙用与生生的力量。老子发现了一种形上空间,这既不同于商末周初时人所屈服、仰望乃至征伐、争夺的神圣空间,也不同于“制礼作乐”试图实现的拒绝他者、秩序井然、万世一贯的世俗空间;老子用“虚”开辟了哲学意义上的形上空间,这一空间无弃人、无弃物、法自然,向所有的人与物敞开。此外,对空间的形上之思必然转向内在、直指人心:侯王应“虚心”“无心”“以百姓心为心”;百姓以无知无欲的状态,自然而然地进入彼此共存的世界。在由“虚”所构建的空间中,万物翱翔自然、自得其所。  相似文献   

19.
尹可丽  李光宇 《学术探索》2013,(10):116-120
为了探讨傣族成人的快乐来源,研究者对居住在云南农村的22名傣族成人进行了深度访谈,并开展了12名男性傣族村民组成的焦点小组讨论.使用建构扎根理论方法对深度访谈资料、村民文娱表演音像资料等数据进行搜集和分析.研究发现:傣族成人的快乐来源是辛勤劳动、多种经营、提高收入;开展多彩的节日活动;团结家人、相爱亲朋.这些来源能够引发傣族人产生人际中的积极自我定位,比如受他人尊重、被群体认同、有人际互助资源.这类自我定位是引发傣族成人快乐的心理原因.  相似文献   

20.
人类同所有动物一样,都面临着适应自然环境的问题,这个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金沙江河谷傣族在长期迁徙和民族融合的过程中,不断地寻找、选择最佳生存环境,创造了自己独特的文化生长机制。这种文化生长机制建立起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达到人与自然的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