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从"杨姞壶"谈古杨国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3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山西曲沃曲村63号墓出土的"杨姞壶"是姞姓杨(扬)国女子嫁给晋国国君的自作之器.晋献公十六年(前661年),姞姓杨国被灭之日,也是姬姓杨国受封之时.从"杨姞壶"的出土及相关史料来看,古杨国的地望在山西洪洞县东南15里的范村.今杨姓源于姬姓杨国受封于杨,后食采邑于杨,为晋灭后以杨为氏.  相似文献   

2.
晋大夫逝遨庶子首别封于智 ,故其后以邑别为知 (智 )氏 ,则荀首为晋知 (智 )氏之祖。其后世嫡子世系为 :首生 ,生朔 ,朔生盈 ,盈生跞 ,跞生甲 ,甲生瑶 ,至瑶知氏灭族。春秋时期姬姓荀氏别族知氏 ,为晋国六大世卿之一 ,曾长期控制晋之国政 ,对晋国的历史进程产生过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3.
朱绍侯 《南都学坛》2005,25(4):18-20
刘累是陶唐氏的后裔,在夏朝时给帝孔甲养龙,因一雌龙死,刘累惧罪而逃至鲁县(今河南鲁山县),并老死在鲁县。刘累的后人春秋时到晋国做官,封于范,称范氏。后范大夫士会因故奔秦,当晋国召士会返晋时,士会有一子留秦,因是刘累之后而姓刘,汉高祖刘邦是其后裔,这是祁姓之刘。周成王封王季之子于刘邑,其后人亦姓刘,这是姬姓之刘。到汉代姬姓之刘与祁姓之刘混而为一,从此刘累就成为刘姓的共同祖先,鲁县就成为刘姓的祖居地。  相似文献   

4.
<正> 狐偃(约前715年—前629年),春秋时晋国的卿。字子犯,公子重耳(即晋文公)的舅父,亦称舅犯(一作咎犯)。其父狐突,字伯行,为大戎狐氏(今山西交城),与晋同祖。庄二十八年传:“大戎狐姬生重耳,”《国语·晋语》:“狐氏出自唐叔,狐姬,伯行之子,耳。”狐突以狐姬故,事晋为大夫。可见,大戎狐氏本唐叔之后,无缘为戎族,当是晋支族入主诸戎实生重部落者。狐偃早年生平事迹,资料很少。据散见于史籍中的零星材料,  相似文献   

5.
一、扬雄生平扬雄(公元前五三——公元一八),字子云,西汉蜀郡成都人,《汉书》卷八十七有传。《汉书》这篇传记是班固全部移录扬雄自序而成,没有增改一字,故所记事实是比较可靠的。扬雄祖先出自周朝姬姓。不知西周哪位王的庶支有名伯侨者受封采地于晋之杨邑(在今山西洪洞县东南十五里),称杨侯,子孙即以杨为氏。战国时期,杨侯为了避晋六卿之  相似文献   

6.
四岳是尧设四时之官,渐变为一个世袭家族。舜时因功得祚国、赐姓、命氏。四岳出自羲和,羲和出自重黎,重黎家族是炎黄集团中,垄断祭祀的家族。四岳是姬姓后裔,又是姜姓所生,故姓姜。夏代仲康时,四岳家族因日食事件受重创,封地被夺,其后人以先人官名命氏,称岳氏。  相似文献   

7.
公讳怀柳,字介石,湘乡荷塘乡人也。初名纪梁,字晓臣。清朝同治间,志效展禽①,禀命而易之。曾祖玉屏、祖麟书并赠光禄大夫、武英殿大学士、一等毅勇侯、一等威毅伯。曾祖母氏王、祖母氏江并赠一品侯、伯太夫人。考国潢,候选六部郎中、盐运使衔,授通议大夫,她封建威将军。妣氏汪封淑人,胜封一品太夫人。公颀然而长,合周尺六尺五寸。渊角山庭,河目隆颡②,智周万汇,德冠生民。事父母四十馀载,晨昏定省,侍疾终宵。亲逾艾年,即延二医于家,调护十六七载,相继弃养。庐冢三霜,几将毁灭。除服之后,将祭享必展墓,月朔升堂,泣拜遗像。迨齿已耄耋,深恨未…  相似文献   

8.
扬雄世系考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历代诸说 扬雄世系,自汉迄清,诸说聚讼,莫衷一是。兹先胪陈于下,考辨缀后。 (一)(汉)扬雄:《反离骚》尝自叙其家世云:“有周氏之蝉嫣兮,或鼻祖于汾隅。灵宗初谍伯侨兮,流于末之扬侯。淑周楚之丰烈兮,超既离(厉)虖皇波”。 (二)(汉)班固:《汉书·扬雄传》:“扬雄,字子云,蜀郡成都人也。其先出自有周伯侨,以支庶初食采于晋之扬,因氏焉。不知伯侨周何别也。扬在河汾之间。周衰而扬氏或称侯,号  相似文献   

9.
陇西辛氏是汉唐期间陇右大族之一,解剖这个大族的兴衰情况,对于深入研究魏晋南北朝时代的世族门阀地主阶级是很有意义的。本文试图从分析具体材料入手,对此作一尝试。《新唐书》卷七十三《宰相世系表》载:“辛氏出自姬姓,夏后氏启封支子于莘,‘莘’‘辛’声相近,遂为辛氏。周太史辛甲为文王臣,封于长子。秦有将军辛胜,家于中山苦陉。曾孙蒲,汉初以豪族徙往陇西狄道。曾孙柔,字长汛,光禄大夫,右扶风都尉、冯翊太守。四子:临、众、武贤、登翁。武贤,破羌将军。生庆忌,左将军、光禄大夫,常乐公。生子产,豫章太守。曾孙茂,后汉成义将军,酒泉太守、侍中……。”  相似文献   

10.
<正> 安徽英族是西汉时英布的后裔。英布封于六(今安徽六安),为准南王。英是氏,本姓偃,英氏是偃姓的一个分支。据《史记·黥布列传》记载:“黥布者,六人也,姓英氏。”《索隐》说:“布本姓英。英,国名也,咎繇之后。”《国语》:“晋有英成僖子。”《通志·氏族略》说:“英,偃姓,皋陶之后,以国为氏。汉有英布,为九江王,望出晋陵。”又说:“六氏,偃姓,皋陶之后,文(公)五年楚灭之。今庐江故六城是也。子孙以国为氏。”可见英是皋陶之后,本姓偃,后来以国为氏,便称英氏了。又因为英布年少时以罪被黥,遂以黥氏。《通志·氏族略》说:“以凶德为氏,黥,偃姓,皋陶之后,淮南王英布,遂为黥氏。”《史记·索隐》说:“又《春秋传》六与蓼,咎繇之后,或封于英、六,盖英后改为蓼也。”宋邵思纂《姓解》:“英布,因黥  相似文献   

11.
醴陵地名源流考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醴陵得名,与战国末楚灭越,一支越人乌程氏后裔,迁居今醴陵市渌水流域北源,与原醴陵县东漉山有关。西汉高后四年(公元前184年),封长沙王相(刘)越为醴陵乡侯。从此醴陵地名,载入国史典籍。东汉建武元年(25),置醴陵县,属长沙郡。东汉建武中元至东汉延光年间,县治由古城中三洲,迁驻今址。以后醴陵县区划未变。  相似文献   

12.
孙武的祖父田书,字子占,齐大夫,伐莒(在今鲁南莒县)有功,齐景公赐姓孙氏,食采于乐安(一个大夫的封地不会太大,也不会离齐都临淄太远,以便控制)。此封地乐安,在现在什么地方,先秦史籍无记载,但在后人编纂的地方志中却有所发现。 秦灭六国后,废封建,设郡县,改齐国为齐郡。因秦政权短促,来不及设县。到了汉朝,据《大明一统志》卷二十四《青州》下有“乐安县”:“在府城北九十里,古广饶县地。汉始置乐安县,属千乘郡(故城在山东高苑县东北二十五里),东汉属乐安国  相似文献   

13.
薛昂夫行年考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薛超吾,字昂夫,号九皋。以字行,人称薛昂夫。元代畏吾儿族有名的散曲家。 王德渊《薛昂夫诗集序》:“薛超吾,字昂夫。其民族为回鹘人,其名为蒙古人,其字为汉人”。 薛超吾,康熙《衢州府志》作“薛超吾儿”,民国《衢县志》作“薛遮吾尔”,皆随音译写,字无定形。 “回鹘”,即古代之“回纥”,散居漠北,以游牧为生。隋大业间,与仆固、同罗诸部结为回纥同盟。唐德宗贞元四年,改称回鹘。后为黠戛斯所败,部落西迁,散居今新疆东南一带。蒙古铁木真时归附,称畏吾儿,即现今之维吾尔族。 揭侯斯《送爕元普序》云:爕里普化为蒙古人,本无氏姓,“故人取名之首字加其字之上若氏姓之者,以便称谓,今天下之通俗也”。薛超吾之称薛昂夫,亦徇此俗。  相似文献   

14.
五千木氏     
小的时候,不知道家乡的山叫什么。小学语文老师用手指指向窗外不高的山说:“家乡的山叫大罗山。”同学们“哦”的一声回应:“原来家乡的山叫大罗山!”温州的大罗山海拔不足千米,方圆不过两百里,却神奇地养育了大山脚下千家万户。木姓5000来人不过是大罗山脚下,千家万户中平常一家。木姓的源出很多,颇为复杂,据文献记载,起码有以下几个出处:春秋时宋国大夫孔金父之后,以祖字为氏。孔金父,字子木。其支孙有的以祖字“木”为姓,称为木氏。唐代百济国中有木氏。唐高宗时,朝鲜半岛百济国重归唐,其族人中有木氏。回族中有木氏。据《中国回族大辞典》载,回族中的木姓,主要取自经名之首音。如“木八刺或木沙刺福丁之后裔,姓木。”——13世纪,蒙古人的西征,阿拉伯、波斯等大批穆斯林官吏、军士、学者、商人以及工匠等,被签发或自动迁徙到中国来,分布在全国各地,当时被称为“回回人”。他们定居后,与汉族杂居,他们仍沿用与伊斯兰教有关的名字,即回回名,亦称经名。如在回回经名中“沙阿得”一名较多,其后裔就直接取“沙”为姓。而温州的木家,据温州木家族谱《广川郡木氏宗谱》记载,源自端木。端木  相似文献   

15.
词人纳兰性德思想初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身世和经历清初著名词人纳兰性德(1655—1685),原名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代亦多有人称其为“成容若”。满洲正黄旗人。他的先祖原为蒙古人,姓土默特。土默特氏后来灭了纳喇部,占有该地,遂以纳喇为姓(纳喇亦作纳兰)。他们迁至叶赫河沿岸,号叶赫国,属有十五部落。地处威远堡东北,即今辽宁开原附近。明朝初年即内附中国。纳兰氏的始祖是星恳达尔汉。纳兰性德的曾祖父金台什和曾伯祖纳林布禄兄弟二人,相继称贝勒。他们的妹妹是努尔哈赤的皇后,清太宗皇太极的生母。努尔哈赤于天命四年(1619)率兵围攻叶赫,城破,金台什自焚身死。因纳兰氏与满洲有旧恩,而得存世祀。纳兰氏归为满洲旗籍,便当在此时。纳兰性德的祖父倪迓韩,曾任佐领。满族入关时,他因著有劳  相似文献   

16.
贯云石评述     
贯云石(公元1286—1324),原名小云石海涯,字浮岑,号酸斋,又号成斋,芦花道人等,以酸斋最著名于世。明蒋一葵《尧山堂外纪》说:“小云石海涯,自号酸斋。时有徐甜斋,失其名(今按:徐甜斋名徐再思,字德可,嘉兴人,好食甘饴,故号甜斋——作者注),并以乐府擅称,世谓酸甜乐府。”贯云石的祖父名阿里海涯,为平宋功臣,曾官加光禄大夫,湖广行省左丞相,死后封楚国公,至正七年(公元1347)追爵江陵王。《元史·阿里海牙传》说:“阿里海牙,畏吾儿人也。”元欧阳玄《圭斋文集》  相似文献   

17.
(承接本刊199O年第1期同题) 第五十一页:注(二)《梁史》曰:“丘迟,字希范,吴兴人。辟徐州从事。高祖践祚,转中书郎,迁司徒从事中郎,卒。”“辟”前有文,应置省略号。“转”应为“拜”。 第五十二页:注(一)《南史》曰:“任昉,字彦升,乐安人。为司徒竟陵王记室参军,出为新安太守,卒于官.追赠太常。”《南史·任昉传》“乐安”与“人”之间有“博昌”。“为”前、“出”前、“卒”前。“追”前均有文,应分置省略号。 第五十三页:注(一)《南史》曰:“沈约,字休文,吴兴人。善属文。济阳蔡兴宗闻其才而善之,引为安西记室。梁台建,为尚书仆射,封建昌县侯。天监九年,转左光禄大夫,谥曰  相似文献   

18.
王敦是翼戴司马睿草创东晋江山的核心人物。所谓“王与马共天下”,在国家政权中,琅邪王氏的位势居于司马氏之上;而在琅邪王氏家族中,王敦的实力又居于王导之上。两晋之交的情势,尤其如此。今将王敦一生主要事行依年相次,表中所纪未另标出处者,大抵已见载《晋书》本传;其余亦只提示线索,间有考订,皆力求简明。 西晋武帝泰始二年(266) 王敦生 敦字处仲,小字阿黑,琅邪临沂人。祖览,晋光禄大夫;父基,治书侍御史。高门望族,与河东裴氏并盛于魏晋之世,时人乃以八裴方八王(裴徽方王祥,裴楷方王衍,裴康方王绥,裴绰方王澄,裴瓒方王敦,裴遐方王导,裴頠方王戎,裴邈方王玄),见《世说新语·品藻篇》和《晋书·裴楷传》。  相似文献   

19.
殷商史中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一、殷商都邑殷人自称为商。甲骨文记商王田猎从外边回到都城,每言“入于商”甲骨文出自殷虚,这是商代的后期都邑。《纪年》说:“自盘庚迁殷至纣之灭,二百七十五年更不徙都。”在此以前,商人是经常迁都,不常厥居的。殷虚在《史记》中有明确记载,《项羽本纪》说章邯与项羽期会于洹水南殷虚上、可知殷虚为洹水所围绕,其遗址在秦汉之际还是为世人所共知的。《尚书序》也说“盘庚五迁,将治亳殷。”束晰谓壁中《尚书》作“将始宅殷”。在纣王时祭大乙与妣丙的《(?)其卣》中谈到“佳王二祀,既献于上帝”。卣文有字,此字上半部象牌楼形,古称为桓,下半部即为殷字。在字形上反身为殷,其字象人形,可能即人  相似文献   

20.
一、从文学名士到民族志士 ——艾氏一生 艾南英(1583—1646),字千子,号天佣,明东乡(古属临川郡,今属江西抚州地区)段溪艾家(今属岗上积)人。其父艾夏臣官至兵部主事。南英从小天资聪悟,又受过良好的家庭教育。他七岁写过一篇《竹林七贤论》,受到人们的称赞。十一岁时有人曾用四道八股文题目考他,他可不起草而挥笔立就。十七岁时参加县考,邑令李精白录取他为第三,认为他将以文名天下,此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