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如果说,认识与实践是我们人类所特有的两种主要生命活动形式的话,那么,真理与价值则是贯穿于全部人类生命活动领域的两项基本目的追求,它们分别从不同的角度,体现了人类对于主体尺度与客体尺度的自觉意识和运用.追求真理意味着使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符合对象世界的客观规律,按照客体的尺度即世界的本来面目及其规律性去认识和改造世界,而追求价值则意味着使对象世界符合人类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按照主体的尺度即人类的主体本性及其需要去认识和改造世界.从接近和把握真理是为了创造和实现价值这个意义上说,对价值的追求不但主导和规范着对真理的追求,而且是全部人类生命活动的终极目的所在.  相似文献   

2.
论系统思维方式黄麟雏人类每一时代社会文明的重大进展,都必将引起思维方式的深刻变革。马克思曾指出:“那些发展着自己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人们,在改变自己的这个现实的同时也改变着自己的思维和思维的产物。”①近年来国内许多论著都谈论了思维方式,在恩格斯的著...  相似文献   

3.
邬“存在领域的分割”理论是在信息时代条件下对以往哲学研究范式的批判质疑和转换。它改变了哲学在物质和精神二元对立前提下思考问题的研究习惯,确立了在物质和信息双重维度的复杂相互作用中理解现实世界的崭新思维方式。意味着人通过信息创造超越了精神在“存在领域”中的低层次地位,人因此而成为最杰出的信息创造者;人的实践活动本质上是信息创造活动;人的现实世界因人的信息创造而成为“一个物质世界,三个信息世界”非线性相互作用的复杂世界。人只有在实践活动中不断创造出新信息,人的生命、价值、本质力量才能得以彰显;人的信息创造力将成为最重要、最优质的战略资源,而每个人也必须为自己的信息创造担负责任。  相似文献   

4.
<正> 人是来自于自然界的高等动物.但对于文明时代的一切人来说,与其说他们生活在一个自在的天然世界的“怀抱”中,倒不如说生活在一个由他们自己塑造过的越来越人化着的感性世界里.人类在世代相继的辛勤劳作中,既立足于天然的物质世界,又不断地为自已塑造着这个有别于天然世界的属人的、感性的对象世界.当然,人类在现实地创造着这个人为化的感性的对象世界的过程中.也同时,现实地创造和完善着人自身.离开了实践创造活动.既没有这个直面于人的现实的感性世界,也不会有作为文明人的人.现实的人,就是实际活动着的人,是不断实践创造着的存在物.  相似文献   

5.
(-)实践掌握是人满足自己最基本的生存和发展需要并构成人类全部社会生活的最本质最基础的掌握世界的方式。人对外部世界的掌握首先是实践掌握。人通过对外部世界的实践掌握不仅生产和再生产自己的生命存在,把外部世界的客观事物变为自己生命存在的组成部分,而且也创造并实现着人作为社会和文化存在的本质,建构起用以确立自己作为社会和文化存在物质基础和社会存在本体。所谓实践掌握首先是指人按照自己预定目的把自己作为一种自觉的物质力量运动起来,操作技术性装备和物质工具,并借助于技术性装备和工具的力量控制、占有、支配、消…  相似文献   

6.
人的思维方式是人的思维活动赖以进行的框架、模式。它来源于人的思维活动,同时又反作用于人的思维活动,它既受思维对象的规定和制约,又促进和限定人的思维对思维对象的把握。它是在人的长期的认识世界、变革世界的活动中形成的,具有历史性和继承性。前人的思维方式总会以这样或那样的形式在后人的思维方式中得到某种保留和积累。但同时,人的思维活动又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的,特定历史条件下的思维必然具有特定的内容,而思维内容的不同就会导致思维方式的差异。思维方式是随着作为思维对象的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而演变的,这使思维方式具有时代的特征。把握思维方式的时代特征,阐明思维方式在特定时代的发展趋向,探究思维方式演变的规律,是哲学的任务。当代人的思维方式已经表现出并正在表现着自己的特征,这种特征即——综合的趋向。这种以当代科学技术、政治、经济、文化为背景和依托的综合趋向汇集着当代人的聪明才智,展示着当代人思维方式的时代精神。  相似文献   

7.
<正> 人类社会是由一系列的人类活动所构成的一个极其复杂的运动系统。虽然每一时代、每一民族、甚至每一个人的活动都会存在着自己的特性,但是,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却是人类社会的三种基本活动方式。在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形式上,这三种活动方式有着很大的差异。本文拟从动态角度来探讨一下人类社会这三种基本活动方式的关系。一、思维方式的内容及其形式思维方式是人类的主要活动方式之一。思维方式是思维的内容和其形式的统一。思维的内容是对于客体的反映,是客体信息采取了主体化的形式的存在,它主要表现为两种类型的知识形态:经验知识和理论知识。知识是高级形态的信息。由于思维是对信息的加工,所以,思维的内容除了知识以外,还应包括智力。智力是对于信息的加工能力。包括获取知识的能力,运  相似文献   

8.
我们知道 ,客观世界存在着无穷多的事物和问题 ,这“无穷多的事物和问题”都可以作为创新思维的对象。那么 ,由谁去思索这些事物和问题以便获得创新呢 ?这就是创新思维的主体问题。创新思维的主体 ,简单地说就是人的头脑 ,它是有理智、能思维、可以进行创新活动的总司令部。对人的头脑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研究 :一是从生理学和脑科学的角度 ,二是从哲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的角度。本文是从第二种角度来探讨创新思维的主体特征及其对创新思维的影响。一、主体思维的认知图式对于人类来说 ,认识外界事物不容易 ,认识人自己更难 ,而认识人自己的头…  相似文献   

9.
章建 《江淮论坛》2004,1(1):9-13
"人的全面发展"就是作为社会主体的人在社会发展中,不断摆脱由于生产力的落后、片面的生产关系及自身理论认识的局限所造成的种种羁绊与束缚,最终达到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全面的本质.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依赖于作为人类实践成果综合体现的自然科学的巨大推动作用,因为自然科学的发展不仅可以提升生产力的水平,可以变革生产关系的构成,而且可以促进主体理性思维的不断完善,从而在外在客观世界和内在主观世界两个基本层面上推动人的发展,实现着"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0.
<正>(一) 文学创作是精神化的生产活动,它的创造思维也符合人类认识活动的一般规律。马克思说:“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①因而,人的思维既离不开对客观世界的感知,同时又包容着积极的主观创造功能.同样,文学创作往往取决于作家对外象的感知,现实生活的无穷变化无疑是作家创造主要的也是  相似文献   

11.
一文艺创造意识是人类思想意识母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也是人类进行物质生产、精神生产等创造性劳动的一种特殊表现方式。作为人脑的机能、属性的意识,是一种结构特殊、精密度、灵敏度极高的“物质”因子,是人的主体世界所特有的对客体世界的不同形态的映象。但是,各种类型的意识形态对其相应的多种物质形态的反映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积极能动的。其根本目的在于不断创造物质世界。所以,列宁指出:“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人之所以能够创造客观世界,在于人在社会实践中所形成的意识指导着自己的各种言行,有意图、有方向和有预见地力求实现始初所设计的创造目的。人的创造意识就是人在客体物质及社会活动的激活以后,在处理相应事件的对策时,无论采取直接反应的步骤,或是选择符号表述的步骤,都是以由不同个体的文化素质(广义的)所形成的不同思维、心态与言行等  相似文献   

12.
对于文学,人们从各种不同的视角曾经作过各种不同的界定。如果从文学与人类这种特定的生命形态着眼,可以说它是具有自觉意识的社会主体对生命体验的自由宣泄。这里所说的“自由”,主要表现于主体的自觉性、自主性和可选择性。虽然三者既受人类自身在不同发展阶段上不同发展程度的局限,也在同一发展阶段上,为民族、地区、文化土壤的不同所制约。而一切民族文化中制约创造主体的最深层的因素是生命意识。因为生命问题是个终古常存而又终古常新的问题。它在人类自身发展的每一个阶段上都或显或隐地占据着人类思维的中心;因而生命意识在任何时代都是人的精神生活的核心或构成人的精神世界的基质。文学艺术及人们对文学艺术的理性认识作为人的精神活动的重要领域,其发生、发展自然同人的生命意识息息相关。例如文学艺术的起源就是来自人  相似文献   

13.
信仰决定艺术家的审美理想我认为,美的特质在干,它是一种为人所创造并为入而存在的现象。美的真正蕴含和人的本质具有本体意义上的高度同一性。人正是在创造和发展自身本质力量的同时永恒地创造着美。人对自身本质力量的创造和发展并不是一种纯粹的精神性活动,而是在具体的社会实践中进行的。正是在通过各种各样的手段和途径创造物质和精神财富展现自己的本质力量的过程中,人类创造着美。如果认为创造美的活动即是一种艺术或具有艺术性质活动的话,那么,可以说,人的物质生产活动、社会交往活动及精神生活活动都具有艺术的性质。当然,…  相似文献   

14.
人类主体精神终于跨越表象,以思维着的头脑逐步地展开着认知世界的漫漫历程。单一而又初级的原始思维,便随着人类主体的不同实践方式,进而发展成四种思维类型,并以这不同的方式掌握着世界,也对象化着主体思维自身。这四种类型就是马克思所说:理性的、艺术的、宗教的、实践—精神的。通常我们在谈论艺术思维时,只是将理性思维与之作比较,其实这是偏狭的。理性思维解决对世界的认知、艺术思维实现情感的渲泄、宗教思维探寻人生的归附,而实践—精神的思  相似文献   

15.
(一) 人的问题是许多学科研究的问题,而主体性问题则只是人与世界的对象性关系中的人的问题,它是纯粹的哲学问题。它从人与世界的关系中着重考察作为主体的人的地位和作用,考察世界本身。作为具有主体意识的社会生活主体的人在各种实践活动中表现出自己不仅能自由自觉地支配、占有外界事物,而且也能自由自觉地把握自身,成为自然界、社会和自身的主人,并通过发挥自身全部能动性以实现自身价值。这是人类在各种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的根本特性,我们认为,这也就是人的主体性。对于自然界来说,人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来改变物质存在形式,实现自己的预期目的,从而把自然生存条件置于自己控制之下,成为自然界的主人;对于社会来说,人们“了解自己本身,使自己成为衡量一切生活关系的尺度,按照自己的本质去估计这些关系,真正依照人的方式,根据自己的本性的需要来安排世界”(《马恩选集》第1卷,第95页),成为自  相似文献   

16.
世界上一切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无不经历着一个由肯定到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即由矛盾的一极到另一极再到两极之融合与统一的复杂和反复的辩证过程。自然界、社会是这样,人的思维或精神现象也是这样。人类认识论学说的发展或嬗变,为此提供了新的佐证。如果说古代先哲们认识论思维的触角主要为客体所吸引,近代思想家们主要被人在认识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和创造能力所陶醉,那么,在今天,认识活动中介于主客体之间的所谓中间变量,则愈  相似文献   

17.
审美是人类一种较高级的普遍需要在普通心理学中,一般把感情分为情绪和情感两类。二者都是人对客观事物(包括人自身活动)是否符合自己需要的态度的心理体验。所谓需要,对人说来,是为延续和发展种族生命和自由而对必要的客观条件的需求的反映。在主体身上,需要通常以欲望、动机和意向等形式被人所体验。人类的需要如果按其对象来分,有物质和精神两大类。精神需要是人对自身智力、道德、审美等方面发展条件的需求的  相似文献   

18.
文学生命谫话汤学智文学是人类的精神之花,有自己的生命。一、文学生命之根一种生命之根,是指这种生命从无到有之所以会发生的那种基本的内在依据和动因。文学的基因、源头在哪里呢?文学是人学。人类包括物质和精神的一切创造,都根源于人的本质本性,正如马克思所说...  相似文献   

19.
社会生产是一个人与自然之间不断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变换,获取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资料和精神资料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类“只能象自然本身那样发挥作用”按自然的规律决定自己活动的目的、手段、方式、方法,改变自然客体的物质形态。这样,人们为了利用和改造自然,就必须认识自然,人对自然的关系就必然要表现为实践和认识的两种关系。表明人对自然的实践力量的客观标志,是物质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表明人对自然的认识力量的主要标志,是科学的发展水平。在这里,科学和物质生产力都是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的力量,互相之间存在着一种内在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20.
探讨实践主体的发展规律,对于深入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具体贯彻检验真理的实践标准,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都是很有益的。 一 作为实践主体的人,其变化发展规律之一,就是智力比体力发展更快,人的智力在实践主体中的地位以及它在实践活动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实践主体是智力和体力的有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