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通过对1990—2011年期间我国就业增长和产业结构变动的统计数据处理,描述了这一期间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变动过程;测算了就业结构与三次产业结构的偏离度及就业弹性;在深入分析我国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关系的基础上,揭示了我国就业增长严重滞后于经济增长的结构性原因;并据此提出了在优化产业结构过程中确立"就业优先"政策理念的必要性,以及与此相关的解决就业问题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新疆近20年来就业结构的变动进行分析对比后得出,新疆就业结构在总体上虽然正逐步、缓慢地趋向于合理,但同时也存在着各产业就业弹性减小,即各产业就业空间减小的问题。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导致各产业就业弹性减小的原因,并据此提出了扩大新疆各产业就业空间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青海省产业结构调整与就业弹性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青海省三次产业快速发展、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和优化的同时,就业增长缓慢,各产业就业弹性不断下降。造成这种局面的根本原因不是单纯的产业结构不合理,也不是单纯的就业结构不合理,而在于三次产业的产值结构与就业结构的扭曲。要促进就业、提高就业弹性,除了要调整产业结构外,更要提高劳动力的素质,使其能适应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的需要;同时,基于目前青海省产业结构的现状,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应该是三次产业内部结构的调整。  相似文献   

4.
戴瑾 《社会科学论坛》2010,(15):162-168,178
通过选取演进趋势、相关系数、就业弹性和产业结构偏离度等分析范畴,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方法,本文对1990—2008年湖北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进行了实证分析。发现:产业结构演进趋势符合配第一克拉克定律;但一、二产业就业结构严重滞后于一、二产业结构;第一产业需要转出大量的劳动力,第二产业对就业的吸纳能力十分有限,第三产业对就业的吸纳能力是最强大的。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江西为例,利用结构偏离模型从纵向的偏离系数和横向的偏离份额对产业结构与劳动就业结构进行了实证分析,认为第二产业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差距在扩大,对第一产业剩余劳动力吸收能力降低,对新型服务业的产业创新能力不足,以至于对第三产业拉动作用较小;同时指出:要扩大就业,提升就业增长速度,就必须提升工业化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6.
通过运用就业弹性、产业结构偏离度、协调系数和摩尔结构变化度数指标,从静态和动态两个角度比较闽台两地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关系。研究发现:闽台两地第三产业吸纳就业能力都比较强,但台湾地区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性要好于福建。其主要原因在于,台湾地区第一、第二产业的劳动生产率虽然相对较低,但仍能吸纳就业,而福建的第一、第二产业都在向第三产业挤出就业人员。换句话说,福建就业结构变动超前于产业结构变动,不尽合理。因此,福建在推动高质量发展超越过程中,需要高度重视产业结构调整对就业结构变动产生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7.
成渝经济区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成渝经济区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表现为第一产业下降显著,第二产业稳中有升,第三产业上升明显。第二产业结构对就业结构变动的影响力明显小于第一产业,增长速度快于第一产业,就业起点高于第一产业,增长幅度快于第一产业;第三产业结构对就业变动的影响力较大,高于第二产业,有超过第一产业的趋势,增长速度略快于第一产业,吸纳劳动力的起点最高,且增长速度远低于第二产业,高于第一产业。此外,经济增长对就业增长影响很小,各产业吸纳劳动力的程度各不相同,虽然就业结构变化存在较为严重的滞后性,但产业结构正向促进就业的方向发展。面对新的机遇应进一步加强成渝合作,促进成渝经济区产业经济与就业和谐发展,打造中国经济第四增长极。  相似文献   

8.
相关数据表明,经济增长率显著高于就业增长率,就业弹性长期呈现下降趋势,但仍是拉动就业增长的主要动力。二三产业的就业弹性均显著高于全国水平:工业产值增长的就业弹性最高,是增加就业的主渠道;服务业就业弹性虽在下降,但也保持较高水平,是扩大就业的重要渠道;农业排斥就业,而且趋势加强。因此,扩大就业、优化就业结构,必须坚持不懈地推进工业化,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相似文献   

9.
产业部门是就业的载体,产业结构变动必然反映在就业结构的变动之中。1996~2011年,新疆生产总值总体上保持较快增长势头;新疆就业人数的绝对值在增长,但是三次产业吸纳劳动力的水平低于其生产总值的增长率;新疆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偏离程度较大。这说明,新疆的经济增长、尤其是第二产业的发展对就业的促进作用相对比较有限,第三产业的发展还相对滞后,自治区政府需要通过多种途径支持其快速发展,由此促进新疆就业水平的整体提高。  相似文献   

10.
就业结构与产业升级协调互动探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就业结构与产业升级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劳动力的质量、数量与结构对于产业结构转换与能级提升具有重要作用,产业结构的顺利转换与能级提升在要求劳动力素质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也将持续扩大就业与促进就业结构优化。在分析就业结构与产业升级相互影响机理的基础上,以上海为例具体分析就业结构与产业升级的协调互动,并提出实现上海就业结构与产业升级协调互动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文章的主题是研究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选择模式,股权集中程度是否会影响企业的融资行为。研究选取2001年100家上市公司公布的财务数据为分析对象,结果显示我国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决策模式与国外一些理论或实践经验不完全一致,研究从技术和社会制度等方面解释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公司治理结构理论经历了从"股东至上主义"向"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发展过程.股东至上主义过于强调股东权利和公司的资合性,利益相关者理论虽然重视公司的社会责任,却忽视了公司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基本特性.应从公司的基本构成即公司是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相结合的产物,来认识公司的真正主人--股东和雇员,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公司的治理结构.  相似文献   

13.
英语中小品词to有两个基本功能。学习过程中发现有一些错误认识和错误用法.分析vt+反身代词+to+doing。Vt+to+doing。vi+to+doing,be(get)+P.P+to+doing。n+to+doing等常见五种结构,归纳总结了英语中小品词to后接续动名词结构的一些意义及搭配用法.  相似文献   

14.
以"演化"为特征的制度成本对制度变迁起到一种筛选作用.处于演化态势的成本结构制约着产权结构的变迁机理.本文试图从社会制度和个体承受两个维度分析产权结构变迁中的制度成本结构及其演化性,从社会制度维度看包括技术度量、信息搜集、权力分解、谈判协商等产权界定成本和制定规则、宣传扩散、旧产权退出、契约重构、监督实施等产权制度运行成本,从个体承受维度看包括损益成本、相容成本和保护成本.另外,意识形态偏好、内卷化倾向、产权变革方式、制度互补程度、利益群体力量对比和外部性的演化性都将影响制度成本的累积演化边界.  相似文献   

15.
晚清驻外使臣的群体构成与知识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甲午战前晚清使臣群体的知识结构以中学为主,与近代型的外交专业人才有着很大差距。甲午战后,这种状况则有所变化,他们的专业知识色彩日益鲜明,逐步以其特有的知识结构形成一个有别于中国国内官员的群体。中国传统官员以通才为特征,而近代西方国家官员却以专才为特征,晚清驻外使臣知识结构的变化正显示了中国官员由传统走向近代的趋势。  相似文献   

16.
中国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偏离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就业增长和经济增长的不一致可以用就业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偏离度进行衡量。利用近30年的数据,可以计算出中国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偏离度。利用多项式分布滞后(PDLS)模型,对三次产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对就业的滞后作用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三次产业对就业的影响都有一定的滞后性,但长期来看,第三产业的固定资产投资的就业弹性最大,第一产业的固定资产投资的就业弹性最小。要解决中国的就业问题就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相似文献   

17.
资本结构理论的发展与我国企业资本结构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玉明 《文史哲》2004,48(4):161-167
资本市场效率、利率、税收、通货膨胀、资产形态、盈利能力等宏观和微观因素对企业资本结构有较大影响。我国资本市场不发达,法律环境不完善,企业盈利能力差,资产运营效率低,代理人风险偏好等,使资本结构优化受到严重影响。应当按成本最小化原则确定最优融资策略,充分发挥证券市场功能,实现股权多元化,有效规避财务风险和股票融资偏好。  相似文献   

18.
本文首先对企业所有权进行分析,并将其定义为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然后从这两点出发,对资本结构和企业所有权的关系进行分析,最后在分析的结论上,提出了一些对国企改革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李荣  王敏 《学术探索》2002,(3):66-69
从静态看 ,权力由意志、实现意志的方法、保障方法实施意志实现的手段三要素构成。每一要素都有自己的特点、功能 ,在权力整体中处于不同的地位。从动态看 ,权力由定意和行使构成。权力的动态结构体现了权力的本质 ,权力的功能从权力的动态结构中 ,即活动中体现出来。在分析权力结构的基础上 ,分析权力的分离与制约 ,提出一种新的分权模式 :定意与行使形式相对分离 ,意志绝对统一。最后 ,探索性地归纳了权力的特点。  相似文献   

20.
喻见 《北方论丛》2005,4(4):25-29
现代性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现代文学的立身与演变之本,莫衷一是的现代性概念预设却导致纷争不一的阐释.只有跳出现代性"是什么"的窠巢,从中西文明碰撞深层对抗与融合的内驱中,析出左右现代性内涵"怎么样"消长的现代性结构,以这结构的特点和功能显现阐释了"文学(自我)革命"(1918-1927)的深刻与局限,以及"革命(的)文学"(1928-1976)何以从超越性为主渐向现实(功利工具)为主转变原因,才可从中可窥其与当代文学、后现代性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