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2009年10月21—23日,由北京林业大学、浙江林学院主办,亚洲绿色文化国际交流促进会协办,木文化网为会议支持媒体的全国第三届森林文化学术研讨会在浙江临安成功举办。此次研讨会是继2005年北京的第一届森林文化学术研讨会、2007年武夷山的第二届森林文化学术研讨会后,来自各个研究领域的学者对森林文化问题展开的更深层次的讨论。  相似文献   

2.
对2011年召开的全国第四届森林文化学术研讨会进行了综述。将此次会议提交的报告分为两大部分,分别为森林文化的历史研究和当代森林文化研究。各民族人民都在本民族发展过程中继承和发扬了森林文化传统。这些优秀的森林文化传统可以为未来的森林文化研究和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些新的思路。与会学者介绍了森林文化在森林文明建设、森林经营与管理、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自2005年以来,北京林业大学联合有关单位已经连续举办了3届森林文化学术研讨会,历次会议都对森林的可持续发展、森林在和谐社会建设中应担负的责任等问题进行了探讨,会议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2011年恰逢“国际森林年”,其目的是唤起人们的保护意识,充分发挥森林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为此,北京林业大学联合西南林业大学、国际木文化学会、亚洲绿色文化国际交流促进会,将于2011年12月联合召开第四届森林文化学术研讨会。现将会议的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相似文献   

4.
2013年7月,由北京林业大学主办,国际木文化学会、亚洲绿色文化国际交流促进会、呼伦贝尔学院协办的第五届全国森林文化学术研讨会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海拉尔成功召开。此次会议提交的报告从森林的视角,重新解读了历史与当代的森林文化,为森林文化和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研究思路,充分体现了森林文化的4个基本特征,即生态性、民族性、地域性和人文性。无论是对于自然环境,还是对于历史文化,森林的影响都是潜移默化的。森林文化是生态文化的核心内容,是人类与森林长期相处形成和发展的文明现象。  相似文献   

5.
2015年9月,由北京林业大学主办的第六届"全国森林文化学术研讨会"成功举办.会议上共有12位学者做了精彩发言.学者们分别从森林文化的现状与传承、森林文化的拓展与融合两个方面对森林文化研究进行了总结和展望.2005年第一届全国森林文化研讨会召开,至今已经整整10年.在这10年中,有关森林文化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森林文化研究得到了空前繁荣,但研究过程中也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如何发扬壮大已有的研究成果,在建设美丽中国、生态文明建设首次被列入我国五年规划的大背景下,对森林文化研究的方法和领域做出调整,实现森林文化从理论到实践的跨越,是学者们下一步需要关注与研究的重点问题.  相似文献   

6.
对1~6届全国森林文化学术研讨会进行了回顾综述,对2005—2015年国内森林文化的研究进展作了分析和评介。这十年,是森林文化理论和实践不断创新的十年,是森林文化研究不断出成果的十年,是森林文化产业蓬勃发展的十年,是森林文化为现代林业注入新元素的十年,也是森林文化与生态文明珠联璧合、交相辉映的十年。森林文化的理念和价值,唤醒了全民的生态意识,陶冶了人们的精神情操,凝聚了一批有志于森林文化的研究者。森林文化以其鲜明的绿色、多元、循环、共生的生态理念,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引领着时代的潮流,丰富和提升了现代林业的内涵,有力地推动了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同时对未来的森林文化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作了思考与展望。  相似文献   

7.
2013年7月14—18日,由北京林业大学主办,国际木文化学会、亚洲绿色文化国际交流促进会、呼伦贝尔学院协办的第五届全国森林文化学术研讨会在内蒙古呼伦贝尔成功举办。  相似文献   

8.
2017年6月,由北京林业大学主办,中国社会心理学会生态与环境心理学专业委员会、中国林学会林业史分会、北京林业大学生态旅游发展研究中心协办,第七届"全国森林文化学术研讨会"在贵阳成功召开.会议上共有29位学者围绕森林文化、林业史、森林与心理健康、国家公园体制建设4个会议主题做了精彩发言.与会代表达成共识:森林文化不仅需要继承传统历史文化,以充实当下的森林文化,古为今用;更需要与当代森林产业有机结合,提升森林产业的竞争力,创新森林文化产品并普惠社会;与当代社会紧密结合,充分发挥森林的服务功能,促进人们的身心健康;与生态文明体制改革高度结合,搞好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工作,探索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总体方案.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森林文化体系逐渐形成,飞翔的羽翼日益丰满.  相似文献   

9.
为进一步推进国内外对森林文化的研究,使森林文化在我国和谐社会建设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北京林业大学将与浙江林学院联合召开第三届“森林文化学术研讨会”。此次会议有3个主题:森林文化、林业史及森林与环境法律问题,详细内容如下:一、森林文化1)森林生态文化,如森林作为一个独立的生态系统,如何促进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以及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中如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2)森林行为文化,包括当代如何促进森林文化的教育、传播、认可及交流。3)森林动植物文化,包括森林中的动物文化、植物文化、花文化、茶文化、竹文化等。4)森林游憩文化,包括通过旅游等体验活动,人们所感知的森林之美,如森林美学与文学研究。5)森林民俗文化,包括各地如何通过建立乡规民约来约束大众对森林的利用及其这种规范对森林保护的意义。6)森林利用文化,包括森林、植物、动物、木材在园林、建筑、家具、用具中的应用文化。二、林业史1)生态资源史,包括我国及世界历史上森林资源和湿地的分布与变迁,以及这种变迁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2)林木管理培育史,包括我国及世界历史上对林木的培育管理、相关的林业法规和赋税等内容。3)森林利用史,包括我国及世界历史上的木材采伐运输、竹木加工...  相似文献   

10.
2007年10月29日至11月1日,由北京林业大学和福建林业职业技术学院主办的第二届森林文化学术研讨会在福建省武夷山市成功举办。此次研讨会是在2005年北京林业大学成功举办首届森林文化学术研讨会的基础上组织召开的。《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编辑部从2007年3月开始论文和演讲报告的征集工作;5月,北京林业大学发出会议预通知;9月,两家主办单位发出正式通知。会议共收到演讲报告15份,论文全文13篇。出席研讨会开幕式的领导有:福建省林业厅副厅长张福寿,武夷山市副市长张智勇,福建林业职业技术学院院长李宝银。福建林业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苏孝同研究员主持开幕式,张福寿副厅长、北京林业大学期刊编辑部主任颜帅博士、张智勇副市长分别致词。 参加研讨会的代表都提交了演讲报告或论文全文。颜帅首先回顾了《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自2002年创刊以来组织的学术活动(其中包括2003年举办“生态文明与价值观高级研讨会”),代表编辑部介绍了该刊在国内首创“森林文化”栏目的有关情况,并就森林文化、生态文明的概念问题阐述了自己的观点,提出了注重森林文化学科框架建设、开展森林文化比较研究等建议。北京林业大学铁铮教授、黎德化教授、张慧平博士,福建林业职业技术学院苏祖荣高工、苏孝同研究员分别就绿色文化的概念、林业现代化的文化内涵、现代林业发展的文化维度、森林哲学、自然保护区的森林意境进行了演讲。他们的演讲立意新颖,观点明确,给人深刻印象。在研讨会上发表演讲的还有皖西学院关传友副教授(论云南西双版纳地区的森林文化)、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邹新球书记(红茶文化起源与传播)、中科院昆明植物所和爱军博士后(森林文化村建设与展望)、北京林业大学铁牛博士(蒙古人起名与生态文化研究)、北京林业大学杨馥宁博士(浅谈森林文化与可持续经营)、福州森林公园管理处王梅松主任(浅析福州国家森林公园生态文化建设策略)、国家林业局中南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院吴后建工程师(生态文化体系架构的初步设想)。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和爱军博士后介绍的森林文化村建设的实例,应该被视作森林文化在中国从理论研究走向实践的良好开端。此外,提交会议报告的还有豪树奇(北京市生态公益林文化初探)、樊宝敏(森林生态体系与林业生态体系和林业产业的关系)、李良厚(牡丹文化的多元性特征解析)、吴志文(森林美学、森林文化与大地园林化模式)。 在会议收到的论文中,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郭风平教授的《森林文化成语发掘整理研究》和《中国园林动物象征意义初探》格外引人注目。这两篇论文选题独特,材料丰富,佐证严密,为森林文化研究提供了很好的思路。会议收到的论文还有:但新球《现代森林文化特征初探》、《生态文化体系架构的初步设想》、《湖北省荆门市现代林业中的生态文化体系建设》,张国庆《论中国和谐森林文化体系建设》,苏孝同《感受日本森林文化》,苏祖荣、苏孝同《城市森林文化及其理论表述》、《林火文化:森林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试论森林美的三个层次图景》,苏孝同、苏祖荣、陈传馨《森林文化学的学科定位问题探讨》,王梅松《浅析福州国家森林公园生态文化建设策略》。 参加研讨会的代表还有:北京林业大学孙艳玲副编审、赵勃副编审,中国林业出版社徐小英编审、沈登峰副编审,亚洲绿色文化国际交流会丁光军干事,国际木文化协会许志福、王培文,广东农村政策研究中心古开弼研究员,云南林业职业技术学院李维锦讲师,《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朱凯编辑,河南大学研究生魏巍,福建林业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黄云鹏副教授,福州国家森林公园管理处办公室主任林道茂,福建省林业厅周敏高工,福建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校黄毅新高级讲师,福建林业职业技术学院院办主任李肇锋,福建林业职业技术学院裘晓雯副教授、孙华、李霞等。福建省林业厅黄建兴厅长、北京林业大学吴斌书记和张启翔副校长对此次研讨会高度重视,多次听取有关会议筹备情况的汇报,并对会议的成功举办给予了大力支持。  相似文献   

11.
森林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创造的森林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该文特指森林精神财富。加强森林文化建设,既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又是推进生态建设和林业发展、发展先进文化的必然要求。森林精神文化建设主要包括森林哲学、森林自然科学和森林社会科学3项内容。建设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森林文化要批判地继承古今中外的森林文化成果,认真总结当代森林建设的经验教训,并进行理论创新,尤其是要大力弘扬祖国优秀的森林文化传统。建议今后加强相关学术研究与交流,举办科普宣传活动,建设文化载体,加强人才培养。  相似文献   

12.
立足于语言与文化的关系,结合森林文化的基本特征,指出语言学在森林文化研究中的重要性. 同时以湘西为例,提出从语言材料出发进行森林文化研究的有效途径,从理论和实践上证明了语言学视角下的森林文化研究大有可为.  相似文献   

13.
城市森林文化有着深厚的理论支撑。我国传统儒家文化基本理念、西方经典的城市发展理论和现代发展理论为城市森林文化奠定了深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4.
森林文化是人类在认识森林、改造森林、利用森林过程中形成的,既是对人与森林之间关系的概括与体现,又是指导人与森林关系的规范。探讨森林文化与人居的相互关系,对于更好地促进建设美丽中国意义重大。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介绍了在漫长的人类发展过程中,经过数千年的洗礼和沉淀,在我国已经形成的比较完整的森林文化体系的主要内容。其中,人居活动在森林文化中占有主体地位,即衣、食、住、行等方面处处体现了森林文化。人居活动离不开森林,又无处不浸润着森林文化;对森林及其产品的利用给人类带来了物质和精神的享受,在这些人居活动中也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色和人文情结。研究庭院树木的选择与文化特性,有利于更好地选择树种,加大森林培育和保护力度,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更好地发展森林文化,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打造美丽、和谐的人居环境。  相似文献   

15.
森林文化学及其在高等林业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探讨森林文化学的概念及其学科体系的组成,该文通过对中外森林文化思想的产生和我国森林文化研究发展历程的考证,提出了一个森林文化学的定义,即森林文化学是研究在物质、制度和精神层面上的森林文化现象及其相互关系的科学。文章考虑了一个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森林文化学学科体系应该涉及的范围,认为森林文化学课程是林学等相关专业的主要专业基础课。森林文化学有益于学生知识结构的改善、人文素质的提高和人格的培养。生态文化学科群的建设,将对我国高等林业教育的跨越式发展起到决定性作用。同时文章建议我国应建设面向世界的森林文化学术组织和研究机构。  相似文献   

16.
在我国,依托森林公园开展森林文化传播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本文分析了森林文化传播系统的构成和运行机制,阐述了森林文化生产系统与森林文化传播系统的相互独立性和紧密耦合关系,并探讨了森林文化传播过程的3个特性。在上述基础上,提出优化依托森林公园传播森林文化机制的策略。  相似文献   

17.
林火文化:森林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薪材为燃料的木质能源是人类最早利用和掌握的能源,是社会基本能源之一。从利 用、保存和控制林火,到人工钻木取火,林火(薪火)在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发 挥了巨大作用。林火不但帮助人类驱除黑暗,焚林而田,刀耕火种,进入农耕社会,林火还 引 发种种文化现象,构成森林文化绚烂的一面。在工业化背景下,从森林文化视域讨论林火文 化的发生、发展和延续,确立林火这一清洁和可再生能源的文化作用,无疑具 有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