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福建侨资企业发展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有些涉侨部门侨务共识比较弱,招商工作存在局限性,招商引资与项目落地程序脱节,跟踪服务不到位,服务规程不规范;缺乏优质侨资企业生态环境。为此,建议建立涉侨职能部门工作协调机制;科学认定侨资企业,比照内资企业享受优惠待遇;改进政府招商服务机制,引导侨资企业转型升级;创新完善平台载体,增强侨资企业发展新优势。当前应组织开展排忧解难专项活动、打造世界闽商企业总部区、设立华侨投资专业园区、鼓励设立侨商金融机构、设立侨资企业专门服务机构、打造"侨商论坛"品牌。  相似文献   

2.
"侨资"根植性,是指华侨华人作为资本所有者与侨乡社会之间存在的一种隐性的非经济性的关系特性,分为"内生根植性"和"再造根植性"。对于"侨资"根植性的培育,应当做好新侨的"留根工程"、构筑"侨社"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3.
19世纪60年代后,华侨大量涌入俄国远东地区佣工、谋生,大规模的赴俄移民潮开始形成。致使俄远东地区成为近代华侨移居国外的热点地区。赴俄华侨以山东籍为主,为俄远东地区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劳务,加速了该地区的农业、采金业、铁路修筑等经济开发与建设。  相似文献   

4.
本文阐述侨资是海南开发的一支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 ,分析了海南省侨资吸引力欠缺与侨资利用效率不高的原因 ,提出进一步落实华侨政策改善软硬环境 ,以增强投资吸引力 ,促进开发侨资的设想与思路。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早期工业化进程中,海外华侨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为吸引侨资,清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保护和奖励措施,但华侨回国投资的环境仍然不佳,存在不少制约因素,严重阻碍了华侨回国投资的愿望和行动。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国民政府的两次难侨救济进行比较研究,指出政府救侨动机很大程度上源于华侨对民国创建和抗战救国的贡献,救侨措施的大体相同体现出近代中国农本经济的现状,救侨成效虽未能如愿,却稳定了社会秩序和强化了华侨的归属感。国民政府对失业华侨的救济,既是近代中国政府首次大规模对遭遇困难的侨民的救济,又为抗战时期战争难侨的救济积累了极为宝贵的经验和救侨思路。日后新中国处理类似的华侨问题基本上沿袭了这一模式。国民政府的救侨工作,其历史意义还是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近代华侨在广州投资历史发展变化、特点及其对广州社会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等几个问题的叙述和分析,说明华侨对广州建设所作出的贡献。一、广州在近代华侨投资国内企业的地位据广东、福建、上海三省市的调查统计资料,近代华侨投资国内企业的总金额为63200万元,如下表:  相似文献   

8.
早期美国华侨为了适应新的生活环境,借鉴并创新国内的组织模式,在居住地创建地缘、血缘、堂会等不同类型的社团。各侨团通过内部的行为规范,以及与其他侨团建立的组织联盟,构成了侨社基本的控制体系。近代,侨社因华侨宗派意识浓厚,烟、赌、娼等偏业竞争激烈,这为堂会势力的崛起提供了一种有利条件,也加剧了侨社内部的冲突。近代美国当局不太重视侨社问题,而当时中国政府对其又鞭长莫及,侨社遂以中华会馆为核心,以华商和侨团为重要力量,模仿中国传统的保甲制度,将华侨组织动员起来,制订并颁布有关章程,严厉防范堂会分子肇事,极力维持侨社秩序。但直到"九·一八"事变前,华侨"堂斗"仍延绵不绝,侨社对此控制效果不显。究其原因,这与当时侨社所处的内外环境关系很大。  相似文献   

9.
论近代华侨国籍与中国国籍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论近代华侨国籍与中国国籍法杜裕根,蒋顺兴华侨国籍问题历史久远,涉及面广,头绪也多。凡具有中国国籍,而侨居在外国领土内的,统称华侨。凡华侨在海外居留国所生的子女,沿用国俗,具有中国固有国籍,仍称为华侨。但近代以来,各国国籍法的指导原则各不相同,或血统主...  相似文献   

10.
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的进化史观与民生史观不直接来自中国本土,而是源于西方资产阶级的进化论.这种思想理论在马克思主义诞生前,代表了西方一种最进步的思想理论,具有相当强烈的感染力.一部分先进的中国资产阶级学者接受了这种思想理论,创立了他们的进化史观与民生史观,并运用这种史观为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开出了他们"治世"的药方;这就是震撼大地的戊戌变法与辛亥革命.本文拟就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改良派与革命派如何用进化论思想开出他们"治世"之药方问题,作一个简略地分析,以就正于同人.  相似文献   

11.
随着西方列强经济侵略不断加深,晚清社会经济"外耗"愈益增大,导致清政府财政拮据,国力衰弱.为了遏制垄断资本的经济渗透和掠夺,晚清政府发起旨在"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由于国内资本短缺,而海外华侨资本增长较快,晚清政府企图以华侨资本替代和抵制西方垄断资本,制定了一系列吸引侨资的政策,鼓励华侨商人回国投资,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民族经济独立,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12.
梁启超以近代经济学为基本分析框架,对近代中国的铁路外资问题进行了富有新意的经济学阐析。他认为要发展近代铁路,不能不充分重视和借助外资的力量,但外资的介入,却又带有强烈的侵略性。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的努力方向,就是要尽可能在获得外资好处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其危害性,平衡好维护主权与引进外资之间的微妙关系。他的分析表明,在维护主权的前提下,近代中国的铁路建设究竟能够沿着对外开放的道路向前走多远,哪些是我们应该为之付出的在可以承受范围之内的代价。  相似文献   

13.
随着近代乡村史研究的深入,持近代中国农村经济"沉沦观"和"停滞论"的学者有所减少,而论证近代中国农村经济有所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有所提高的实证研究有所增加。但是,对于近代以来,尤其抗日战争前的华北乃至全国的农村经济发展仍存在低估倾向。其原因是缺乏整体史观的认识,未能把区域研究和全国研究结合起来,把短时段研究和长时段研究结合起来,把个别研究和综合研究结合起来。因此,当下近代中国乡村史研究,应坚持整体史观,全面看待近代中国农村经济,把农业资源优化配置作为农业发展的综合指标,对近代中国农村经济进行正确评估。  相似文献   

14.
傅斯年是近代中国的一位重要史学家,他在治史上倡导客观主义史观——"史学即史料学",注重史料研究,为近代历史科学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史料基础,在中国近代史学革命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是他的客观主义史观带有唯心主义、形而上学和不可知论倾向,对唯物史观的建立和普及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5.
傅斯年是近代中国的一位重要史学家,他在治史上倡导客观主义史观——"史学即史料学",注重史料研究,为近代历史科学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史料基础,在中国近代史学革命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是他的客观主义史观带有唯心主义、形而上学和不可知论倾向,对唯物史观的建立和普及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6.
近代福建产业主要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福建产业发展有七大特点:出现相对较早、与对外开放密切相关、曾经借助过官力但极不充分、对外资吸引力有限、侨资对福建产业进步的意义十分重大、大中型工业企业数量有限、不仅仅局限在城市和县城等行政中心而且还分布在许多市镇里。道路曲折,内容丰富,又有殷鉴。  相似文献   

17.
半殖民性是现代中国文学的重要特征,这一特征长期以来被现代性、启蒙、民族主义、革命等文学史观和研究范式所遮蔽。近百年中国文学的发展与其看作现代性的展开过程,不如看作殖民性的衍化与抹除的双向互动过程,"半殖民与解殖民"规约着中国文化和文学的走向和愿景。从"半殖民与解殖民"的角度出发,既能勾连起"现代性"、"启蒙"、"革命"、"民族性"、"世界性"等重要文学史概念和文学史观,又能重新评估这些概念和史观,从而建构新的史述逻辑,呈现现代中国文学发展的另一副面影。"半殖民与解殖民"既是现代中国文学研究的思路、方法和框架,也是一种文学史观。  相似文献   

18.
清同治十三年三月二十二日,日本人入侵台湾南部的琅,发动"牡丹社之役"。清廷以船政大臣沈葆桢为钦差大臣办理台湾等处海防,《中日台湾事件专约》签订后沈葆桢又奉旨负责善后工作。沈葆桢奏准建闽台水陆电线,用西方的技术在安平、旗后等地建设了新式的炮台,筹建了军装局、火药局等,开启了台湾地区的近代化进程,成为台湾近代化的肇基者、播种者,被尊为"台湾近代化之父"。近些年台湾地区的分离主义者,以扭曲的"台独史观"书写历史,颂扬日本占领台湾的50年间的近代化建设,淡化、贬低沈葆桢等在台湾开启的近代化建设与贡献。本文旨在"求真存真,正本清源",批驳"殖民统治有功论"。  相似文献   

19.
江门五邑为中国第一侨乡,从2002年开始江门市人民政府开始筹办华侨华人博物馆。经过3年海内外的共同努力,共征集文物2万余件,精品率达到30%。其文物数量之多,品类之丰富,均居国内同类博物馆之首。2005年11月26日开馆的“江门五邑华侨华人博物馆”填补了广东作为中国第一华侨大省一直缺乏综合性华侨华人博物馆的“空白”,是广东文化大省建设的一件标志性工程。筹建华侨华人博物馆的过程是一个对近代华侨和侨乡文物的抢救过程。“江门五邑华侨华人博物馆”馆藏文物中的早期华侨身份证明、护照、口供纸、银信、帐册等纸质文物与新宁铁路、侨乡…  相似文献   

20.
<正> 南洋是华侨人数最多、最为集中的一个地区.这里所说的“南洋”,主要是指今天的菲律宾、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新加坡和泰国等国家和地区.这些国家和地区之有华侨,并不始于明代,但南洋华侨人数的显著增加,则是从明代开始的,它又为近代华侨的急骤增长奠定了基础.因此,对明代南洋华侨增长的原因、分布状况及其对侨居国所作出的贡献等问题作一些探讨,这对于华侨史的研究不仅是必要的,而且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