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两岸经贸发展使得两岸贸易依存度越来越高,提出和建立两岸共同市场对大陆和台湾经济发展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本文从经济增长、贸易、投资和就业角度分析了两岸共同市场对大陆和台湾的经济效应。同时也讨论和分析了闽台共同市场对福建和台湾经济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本论文以现有石狮市部分族谱为史料,阐述中华特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谱牒,凝聚了闽台五缘关系。一、血缘:以谱史论述三次徙台移民高潮,两岸一脉相承,尤其是两岸公修谱牒这一特色。二、地缘:论述移民分布、聚族集居,出现了冠姓、冠籍、纪念地名。三、商缘:论述蚶江与鹿港对渡,促进两岸经济发展的两大行业——行郊与台运。四、文缘:以千年古镇蚶江和“台湾文化城”鹿港为例,阐明泉州文化是台湾文化的根砥,同属中华文化。五、法缘:以族谱史实论述两岸同胞共同反抗外来侵略。以铁的史实论证台湾自古以来是中国神圣的领土!  相似文献   

3.
在两岸直接"三通"与全国区域经济竞争加剧的格局下,福建加强对台经贸合作要"立足海西、联结两岸",从发挥对台的区位优势、营造良好的对台经贸软环境和推动闽台产业对接与因区载体建设三方面提高闽台经贸合作水平,从而使闽台之间形成更紧密的经贸联系.  相似文献   

4.
《江西社会科学》2015,(10):139-145
郊商为清代闽南经营闽台贸易的海商,多因地理之便与贸易所需而在台湾地区开行设栈,利用闽南沿海航运网络从事闽台贸易。为便利贸易运作和保障贸易利益,流寓台湾地区的闽南郊商通过各种途径建立和维系良好的政商关系、商民关系,以此融入中国台湾地方社会。贸易是郊商进行社会融合的目的,也为其进行社会融合提供物质基础。当闽台贸易形势发生兴衰变化时,郊商进行的社会融合也随之起伏变化,但迄"乙未割台",始终不曾停止。"乙未割台"迫使闽南郊商撤回内陆,但闽南郊商社会融合产生的社会文化影响绵延不绝,成为迄今海峡两岸社会文化同根同源、紧密相依的坚实基础。这应是清代闽南郊商在台湾地区进行的社会融合所具有的更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5.
卢建一 《东南学术》2004,(2):149-154
康熙统一台湾后,闽台天然的地缘、血缘优势得以充分体现.行政上,台湾是隶属于福建的一个府;军事上,台湾镇是福建水师五镇之一;文化上,两岸同祖同根,相互高度认同;经济上,互通互补;而在近代反侵略者战争中,闽台人民密切合作,共同抗敌;由此形成闽台区域一体化的局面.  相似文献   

6.
闽、台两地具有不可分割的特殊关系。台湾建省之前隶属福建,称"福建台湾府"。本文探析了清代台湾建省以"'甘肃新疆'之制"为模式,在建省后称"福建台湾省",仍然在教育行政、财政、幕府制度等方面同福建保留了若干行政上的关系,认为官方的行政区划和行政设置加深和加重了台湾建省初期闽台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一、影响闽台经济关系的主导因素及其前景估计 作为两岸经济关系的一环,闽台经济合作深受两岸经济关系发展的影响,尤与台湾当局的大陆经贸政策密切相关,同时也离不开福建自身投资环境因素变化的制约。 首先,就台湾方面看,主要有以下三点。一是台湾当局对两岸经贸关系的控制程度。台  相似文献   

8.
福建与台湾隔海相望,由于相近的地理与人文的条件,两岸交流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明清之际即初具规模,至清中叶达到高潮,1895年后,由于台湾沦为日本殖民地,闽台之间虽仍有交流,但已日趋衰微了,直至1945年台湾光复后,闽台交流才得以恢复与发展.本文拟据福建省档案馆馆藏有关档案,对战后闽台交流的恢复与发展作一简述. 1945年抗战胜利后台湾回归祖国,为恢复战后经济,促进两岸建设,闽台交流揭开了新的一页,综合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9.
随着两岸党际交流的不断深化,两岸经贸关系正朝着紧密化方向加快发展,而两岸"三通"则步履维艰,成为继续深化发展两岸经贸关系的重大障碍.福建沿海与台湾金、马、澎地区的海上直航取得很大成效,当前应进一步扩大闽台两岸海上直航效应,助推两岸"三通"进程.  相似文献   

10.
福建经济保持快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对外贸易的发展,闽台经贸是福建对外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台商投资形成闽台产业对接,带动闽台产业内贸易、公司内贸易和跨国公司供应链网络内部交易互动,成为促进闽台贸易、提升福建出口产品结构与外贸结构的重要支撑点。福建也是大陆地区对台直接贸易的主要口岸。对闽台贸易粗浅的实证分析,有利于更加准确地认识台商投资对福建外贸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闽台一水之隔,台湾海峡最窄处仅130公里。台湾1900万人口中有80%是福建籍移民及其后裔,他们至今仍沿袭福建沿海的生活习惯,全岛通行闽南方言。全国人大常委会1979年元旦《告台湾同胞书》发表后,台湾闽籍人士取道港澳或日本等第三国转行返乡探亲者逐年增多。台湾海峡亦渐趋平静,两岸驶出的客货轮通过海峡无须军舰护航。大陆沿海十省市中,由于闽台地缘和血缘的特殊关系,福建与台湾实现经济交往具有优势。充分认识分隔三十多年后的闽台各自社会经济形态,有利于促进两岸经济交往以及我省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2.
福建与台湾一水之隔,文化一脉相传。由于特殊区位的存在,相似的文化背景对两岸文化创意产业有特别的影响,进而产生经济和产业的互补。文章分析闽台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探讨闽台文化创意产业联动机制,提出打造共同化礼俗互动模式、深入分析闽台民间文化内涵、完善文化创意产业政策与以民间力量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等建议,对推动两岸合作和文化创意产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式挂牌运作一年多来,在积极争取先行政策、加大旅行社开放力度、台湾导游领队来闽执业、深化闽台旅游合作等方面进行了发展路径创新,创造了自贸区旅游的"福建样板"。但是,福建自贸区旅游也面临着国家授权有限、人才严重不足等瓶颈。随着第三批自贸区试点名单的公布,自贸区旅游的"福建样板"将调整创新发展路径:打造政策先行新高地;发展特色旅游新业态;深化两岸产业新融合;争取金融创新新突破;探索市场监管新模式。  相似文献   

14.
何绵山 《文史哲》2007,(5):100-111
闽台民间神话、民间传说、民间故事表现的大量相同内容,说明了福建民间故事对台湾民间故事的巨大影响,展示了台湾民间故事对福建民间故事的传承,从中可清晰地看出台湾民间故事大都或从福建完整移植而来,或是福建流传故事的改编,或以福建有关人物为故事主人公,再与台湾历史事象、山川风物相结合而产生,二者之间具有密不可分的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15.
建设海峡两岸区域性金融中心对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年来,虽然闽台经贸发展迅速,但闽台金融合作为闽台经贸往来提供的服务非常有限.建立海峡两岸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推动两岸金融合作迈出实质性步伐,提升海西经济实力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分别介绍了福建和台湾金融业发展概况及闽台金融合作现状,分析了福建建立海峡两岸区域金融中心的优势及存在的难点,最后提出了建设海峡两岸区域性金融中心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现在应该是"两岸共同市场"从"坐而言"进入"起而行"的时机,变革与创新两岸经济体之间的交往与合作方式,首先必须破除两地往来的障碍与壁垒,其关键就是两岸直接、双向、全面"三通"的完全实现.两岸贸易链的建构、台商在大陆布局、台湾融入区域经济整合等方面显示"三通"是实现"两岸共同市场"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以来,闽台产业合作规模不断增大、领域不断拓宽、层级不断提升、效应不断显现,但产业关联度不高,产业分工以垂直为主,福建企业处于价值链的低端环节。ECFA的签署排除了两岸贸易和投资的障碍,为深化闽台产业合作提供了契机。后ECFA时代,闽台要进一步完善产业链配套建设,共建区域产业体系,加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共同提升在国际产业链分工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18.
福建与台湾一水之隔。两岸同根同祖,地缘相近、血缘相亲、文缘相承、商缘相连、法缘相循,闽台经济合作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充分发挥福建优势,加快两岸经济合作,对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大陆和台湾在入世时均未援用<建立世界贸易组织协定>第13条的"排除适用条款",表明WTO规定的贸易救济措施在两岸间具有相互适用的法律基础.当前,反倾销仍是两岸贸易争端的主要形式,但由于历史的因素两岸反倾销实践,屡现独特之处.在保障措施争端首开两岸在WTO争端解决机制下磋商先河的同时,"特保条款"很可能成为未来两岸贸易争端的重大诱因.尽管基于政治、经济及法律等诸多因素的考量,两岸暂未出现反补贴争端,但是大陆仍应未雨绸缪.为有效应对两岸贸易救济争端,大陆企业应立足以实力开拓台湾市场,遵循市场经济规则,以避免贸易争端;行业协会应充分发挥协调联动的作用,为企业有效应对贸易救济提供服务;政府也需内外兼修,多层次、多渠道地解决两岸贸易救济争端.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如何扩大闽台贸易和投资为切入点,分析近期导致福建对外开放步伐放慢的原因.在简单回顾闽台贸易与投资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我们认为闽台贸易投资关系不论是在福建还是在大陆对台经贸关系中的地位都在不断下降.福建工业化进程的相对缓慢,中心城市经济规模小、没有与周边城市形成产业互补关系是制约福建吸引台资(以及外资)的两个主要原因.因此,强化工业基础、大力发展中心城市,并拓展闽台在第一产业以及金融物流等服务业领域的合作空间是进一步扩大闽台经贸合作空间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