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南亚诗人和思想家穆罕默德.伊克巴尔的诗歌,表达了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印度民族主义意识、爱国主义、穆斯林精神以及超越宗教的全人类思想等思想观念的变化,体现了诗人的心路探索历程。 相似文献
2.
“知人论世”作为中国文学中较为常用的一种批评方式,涉及研究作家作品时要参照其生活特定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唐代文学家权德舆的诗歌创作受其家乡润州地域文化影响比较大,在诗歌意象上较多地使用练湖,在诗歌语言上学习楚骚文学的语言艺术,在诗歌风格上借鉴齐梁体诗歌的创作模式.权德舆诗歌创作所取得的成绩与他家乡地域文化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纵观比较文学学科的发展历程,文学与传播的关系以及相关诸种问题无疑始终是该学科一个不可或缺的研究领域。比较文学学科范围内的文学传播研究经历了从单向辐射传播模式到双向互动传播模式,再到多元系统传播模式的历时流变。传媒时代中日新月异的诸种传播媒介与方式赋予了跨越国界、语言与文化的文学传播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从而使比较文学意义上的相应研究彰显出了独特的考察范式与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4.
从历史时期中国地域方位话语的嬗变规律中发现嬗变与自然和社会的响应关系明显.中国历史上早期“西土”、“东土”、“北土”、“南土”、“中土”使用较多,多为地域坐标指示词.在传统社会后期,“南人”、“北人”、“南方”、“北方”的概念使用频繁,贯穿了一千多年的历史.中国历史上作为地域文化认同指示词使用得更多的是南北方位用词,多用“南方”、“北方”、“南人”、“北人”并称比较,地域文化认同色彩明显.宋以后的南北概念更多的是指东亚大陆文明东移后华北地区与东南地区意义上的南北概念. “西北”、“东南”、“东北”、“西南”等交叉方位词在中国历史上都有使用,但作为地域文化认同词汇多是将“西北”与“东南”并称比较.宋元以来,“西北”与“东南”更多是特指华北和江南地区,往往作为另一种中国南北文化认同的方位词.从天地生综合研究角度分析这种响应关系背后更宏观的天地生背景,发现历史上东亚大陆气候的周期性变化、气候大陆度增加、生产力背景变化是东亚大陆文明东南推移的环境背景.历史上从早期的“东南西北”并重到宋以来“南北”话语强势,再到近代“西北”、“东南”话语内涵嬗变的轨迹,显现宋以来话语中的南北概念实际是指在整个东亚民族活动舞台东移背景下的南北概念.所以,客观来讲以前提的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实际应该是中国经济重心的东移南迁.从更宏大的背景来看,中华文明的南移实际应该是中华文明的西北向东南方位的推移,此所谓“文明向东”. 相似文献
5.
哈尼族的迁徙与社会发展──哈尼族迁徙史诗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哈尼阿培聪坡坡》是流传于红河南岸哀牢山区的一部长达5600行的哈尼族迁徒史诗。它详尽地记述了哈尼族先民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经历艰难曲折,从遥远北方向南迁徙的事迹。这部史诗是研究哈尼族历史、族源、族性、风俗演变、社会发展的重要文献。通过研究,作者认为,这部史诗不仅是一部哈尼族的迁徒史,而且是一部形象生动、脉胳清晰的哈尼族社会发展史。由于哈尼族社会是在长期迁徒流动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因而其社会发展的轨迹和社会文化的形成都具特殊性。其突出表现为,(一)社会进程的周期性失衡;(二)社会文化的多元性与适应性。 相似文献
6.
7.
韩愈是儒家思想演进中的重要人物,是唐代反佛老的勇士,或因如此,他的诗歌创作也历来被人们重点从儒家的角度进行研究。然而,在唐代儒释道并举的时代氛围中,他的世界观、他的文学创作实际上呈现出相当的复杂性。他的散文主要体现了儒家的入世精神,而他的诗歌创作则受到道教的深刻浸染。大量的道教意象进入他的诗歌,丰富了其艺术的表现力;道教的思维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他诗歌创作中追求奇、险、怪的特色的形成;韩诗的浪漫色调、韩愈偏向古体的创作选择也与道教有某些关联。研究韩愈的诗歌成就及对后世的影响,韩诗与道教的关系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内容。 相似文献
8.
新媒体与当代诗歌创作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作为诗歌传播新媒体的网络诗歌与手机短信诗歌的出现,是诗歌传播史上的一次深刻的变革,它在改变了诗歌传播方式的同时,也在改变着诗人书写与思维的方式,并直接与间接地改变着当代诗歌的形态。新媒体诗歌与传统媒体诗歌在传承链条上并未断裂,无论是在纸质文本上,还是在网络、手机上,诗歌的内在本质并没有改变。多媒体、超级链接、手机屏幕,只为诗人提供了现代化的技术服务,新媒体诗歌不可或缺的是诗的灵魂。 相似文献
9.
魏晋玄学与左思的诗歌创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魏晋玄学的角度对左思及其诗歌作了新的阐释。文章通过对当时哲学思潮、政治状况、社会风尚等方面所作的综合性考察,揭示了左思思想由儒而玄的演变轨迹,指明左思思想早期以儒家为主,追求功名,后来受玄学思潮影响,转而崇尚自然和追求个体自由的心路历程。本文将左思与阮籍、陶渊明相比较,对左思的思想、人格及诗歌风貌加以深入探讨,力求揭示创作主体深层的心理底蕴及诗歌风格变化的内在因由 相似文献
10.
“六经责我开生面,七尺从天乞活埋。”船山自画像气势磅礴地表达出“生要有意义,死要有价值”这一中国千年传统生死观。船山生死观可以解构成“恐惧死亡——正视死亡——解构死亡——超越死亡”这一模式来概述其精神实质。这一哲学观点给其诗歌创作以深刻影响。本文尝试从艺术创作主体的角度探讨死亡意识给船山诗歌创作带来的深刻影响,以及船山在诗歌创作过程中对于生死的深刻理解和审美超越。 相似文献
11.
从厦门近代外贸市场的嬗变看地域经济圈的重要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以来,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的扩张,厦门外贸市场不断发生变化.甲午战前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各国是厦门主要的外贸市场;甲午战后,则逐步向以东亚的日本和东南亚的新加坡为主转变,这主要是基于地缘经济基础上的移民网络及其衍生而来的华侨汇款支持的地域经济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我们的文学史研究工作中,存在着一种特异的自相矛盾的倾向:当人们述及某个作家的创作情况时,总不会忘记联系他的生活道路和人生态度,这似乎是顺理成章的事,可是,一旦试图对整个时期的文学现象进行概括时,却往往忽略了这个时期的作家——文人的共同的生活方式及其与文学创作之间的关联。我们通常是就一时期的总体社会背景(经济、政治、文化等)加以一般性介绍之后,立即转入一个具体作家作品的论析。而由于中间缺少了当时代文人生活这一环,整个社会背景的介绍就好象套在具体作家作品外面的一个镜框,给人以浮泛的感觉。文学艺术作品当然是一时代社会生活的反映,但文人生活本身就是社会生活的一部分,而且是眼文学创作结合最紧密的一部分。社会生活总是通过文人的生活实践而进入作品的,文人生活的宽广和狭窄、深入和浅表、文雅和粗俗,直接影响到创作过程中社会生活层面的发掘、选择与表现。因此,考察一时代的文人生活,是认识这个时代文学风貌的必要条件。鲁迅先生早在二十年代写的《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一文,正是从事这方面研究的范例,它给予我们的兴味至今不衰,是完全可理解的。我们应该追踪先人的遗迹,把这条路子充分开辟出来。本文尝试就学术界比较关心的唐代诗歌与文人生活的关系,作一点简要的叙述。 相似文献
13.
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 ,他的诗学观念和诗歌创作与此有着很深的渊源。但是朱熹的诗学观念和诗歌创作超越了其理学思想 ,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本文在探讨这一问题的同时 ,指出其理学身份对于诗歌创作的积极和消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苏轼和黄庭坚都是宋代诗坛代表人物,黄庭坚师从于苏轼,按常理说二人的诗歌创作应是相似的,但通过两人流传下来的诗可以看出,他们在诗歌创作上有着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在二人的诗歌特点上表现得尤为明显,同时也有其深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进入20世纪90年代之后,电脑网络在中国日益普及不仅改变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而且也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诗歌的发展布局--网络诗歌渐渐地成为诗歌存在的新方式,诗歌从纸质媒介向电子媒介转型,由此而改变了诗人的写作方式--从传统的纸笔写作向电子媒介写作转型;改变了读者的阅读习惯--从阅读纸质印刷的诗集刊物转向网络屏幕阅读. 相似文献
16.
王士禛诗歌创作与理论的特点有二:一是有意识与现实生活保持一定距离。士禛提出“远”的概念,其含义是既反映现实,但又将现实放在远离自己的时空中进行观照,与现实保持一种不即不离的状态。他的诗之所以显得朦胧虚幻、情韵淡远,正是“距离”所产生的艺术效果。二是寻求物我对应。士禛主张以禅悟诗,提倡感悟,即在创作过程中平求主客体的对应。当主体与客体不期而遇时,对应便产生了,它表现为突然的发现与领悟。他的诗多系兴会神到的偶然之作,这正是物我对应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当下的东北文化热对于东北地域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在热潮遮蔽下,艺术家对生活的“误读”、受众对艺术创作的“误读”,都对东北文化造成了某些负面影响。在东北大地迈向现代化的进程中,总结和寻证“误读”的因由,唤醒东北人向文化深层底蕴开掘的自觉意识,走出“误读”,不辱使命,以实现东北文化的真正繁荣。 相似文献
18.
戚攻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6(1):94-98
当中国社会纵向穿越全球化横向空间时,两者的关联度迅速提高,并引起中国社会关系及结 构发生深刻变化。那就是:一种非国家层面的(国体与政体关系除外)、对中国社会所有 累积性关系产生重大影响的、新型“社会契约关系”正在形成。
相似文献
19.
蔡雪岚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25(5):88-89
雪莱是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人物,他借诗歌创作歌颂自然、歌唱理想,表现对光明、自由、幸福和美好生活的热烈追求,给人以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和无尽的艺术享受。透过雪莱的诗歌创作可以体味其作品的思想与寓意,以及作品体现的民主平等思想、反抗精神及乐观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