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小说话语信息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祝敏青 《东南学术》2000,(5):111-115
人物对话是小说话语的一种基本表现形式 ,这种双向交际活动中的信息差以小说假定语境中人物对话之间信息输出与接收的不等值为表现形态。信息差所输出的美学信息中蕴含着对某种“既定现实”颠覆和解构的美学功能。从信息差的生成 ,到读者的读解阐释及至美学信息的转换 ,有赖于话语张力场的调控 ,张力场使人物话语信息差中的不平衡、不对等 ,在作者与读者这一对交际关系中呈现出可接受的平衡性。  相似文献   

2.
对话参与小说文本建构,从话语层面展现了小说文本的美学价值。当代小说对话无限释放话语空间的“扩容”,使对话充溢着鲜明的时代标识。对传统对话形式的解构使对话充满了生机与张力。人物话语的屏蔽是对话主体的潜在置换,在显性交际对象之间呈零代码、零信息状态的屏蔽话语,开启了作者与读者的信息通道。打破二元对话模式的独白,作为对话的一种变异形式为读者审读人物提供了无界域的广阔空间。  相似文献   

3.
本文运用巴赫金的对话理论来研究和探讨北村小说的叙事艺术,分析和阐发北村小说中"作者与自我"、"虚幻与现实"、"人性与神性"三种主要对话模式的具体表现,力图探讨促使北村寻求对话试图突破自我、现实和形式束缚的三种状态,并揭示对话性在北村及先锋文学创作中的超越性意义.  相似文献   

4.
须一瓜笔下的人物对话,在体现对话基本属性——人物话语交际模式的同时,还作为一种叙事模式,以独具一格的手法协同叙述话语完成了文本叙事建构。就这一意义而言,须一瓜小说的对话具有叙事性,具有独特鲜明的叙事修辞特征。作为一种叙事模式,对话打破了作者叙事的单声道模式,与叙事者话语并存,成就了多线索并进的多声道叙事话语模式。对话中的信息差以打破平衡的另类交际形式参与了叙事,引发情节发展的跌宕起伏。话语语义指向识别与叙事语境密不可分,须一瓜注重对话与叙事语境的依存关系,使话语在丰富蕴含的同时又具有了可识别性。  相似文献   

5.
从白话文写作和地方特色的角度审视老舍小说,不能充分说明其话语特点。用日常交往中的口语叙事、突出了小说言语的讲说倾向、对小说人物之间的潜在对话关系的挖掘和兼语句式使用等,是老舍小说一以贯之的艺术追求。老舍小说的特别话语方式是他实现"用平民千字课的一千个字也能写出很好的文章"主张的生动体现。  相似文献   

6.
作为中国早期留学生文学的代表作品,郁达夫的《沉沦》的主题经常被解读为爱国主义。在这个文本内部确实存在把爱国主义话语作为一种超级能指的倾向。以此为代表的留学生文学,以及当代的后殖民主义批评都存在这种倾向。通过文本分析发现,王朔的小说《许爷》实际上是一个关于小说的小说,它通过讲述一个留学生故事,质疑了留学生文学中爱国主义话语背后情感的真实性,因而实际上解构了这种故事的主题和文体。通过考察王朔与郁达夫作品之间的对话,结合对当前中国后殖民主义批评的观察,可以发现现代中国人的身份认同问题的复杂性。王朔与郁达夫的对话,就不是一个带有偶然性与任意性的建构,而是一种有关中国人新的身份话语模式与旧的话语模式之间的对话,这种新的身份话语模式不但反映了中国人身份意识的变化,而且有可能颠覆留学生文学这种特定的小说文体。  相似文献   

7.
作为以“潜对话”方式呈现的文学文本,新时期小说创作的艺术转型,与作者选择的话语接受者有直接的关系。从依据时代政治的群体顺应心态普泛设定的叙述接受者,到为个性阅读创造文本,充分体现了小说创作由浅层对话走向深层对话的发展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某些新潮小说曾因探索的极端化而是向拒绝对话,一度在社会上倍受冷落。经过辗转迂回中的启示,作家们校正方位继续探索,由拒绝对话到重新谋求多种对话方式,在实践中推进了小说艺术在叙事功能上的实质性发展。  相似文献   

8.
<十二楼>各篇小说中的非叙事话语在小说篇幅中所占的比例非常大,而且非叙事话语的种类也非常齐全,李渔用这种叙事技巧在小说中或明或暗地写进了自己的人生经历、经验、喜好、选择以及人生向往和追求,这种叙事操作直接形成了小说"有我"的叙事风格.  相似文献   

9.
王蒙最新长篇小说《闷与狂》的叙述者始终充满着对于话语本身的特殊感觉,它通过语言上的狂欢等特点,试图冲破作为暴力的"语言的网子",进而实现话语的解放。小说通过话语的解放,还表现出内在主体间性的开放。小说把一个主人公的自我打碎,分裂成数个自我,每个自我主体之间构成了多元的和动态的对话关系,而无论是致力于话语的"狂舞",还是充分打开内在主体间性的审美空间,都是为了进一步与话语秩序和思想规范相抗争,并从这种抗争中获得抗争自身的价值,最终实现潜能的释放。  相似文献   

10.
中国佛教轮回报应学说,以不灭之"神"为生命、轮回及解脱的主体,不仅远离了早期佛教话语"无我"的轮回,也背离了部派佛教话语"假我"的轮回,又偏离了中国传统话语中关于"神"的内涵.然而,正是在远离、背离及偏离中,经由印度佛教话语与中国传统话语两种异质话语的对话,在接受中远离、背离,在继承中偏离、变通,从而建立了既异于印度佛教又异于中国传统的新话语--中国佛教轮回报应学说.  相似文献   

11.
后现代的跨媒介叙事——以西西小说《我城》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电子媒介时代,跨媒介叙事成为文学转型的新路径.西西小说<我城>的自绘插画虽被已有研究所忽视,但这种图文互涉文体正反映出形式变体的新趋向,其创意可归结为四点:一是单图趣味与话语创意的交融,二是单图抽象与话语旨意的共生,三是图文的"慧童体"风格融合,四是连环分镜头与时空结构的交织,这体现出小说的后经典叙述特色.  相似文献   

12.
反问句在小说、对话、翻译中的频繁出现是林纾《撒克逊劫后英雄略》的一大特色。反问句所含括的埋怨责骂、拒绝否定、申辩反驳、贬斥嘲讽、疑惑不解等话语功能具有丰富的"言外之意",能引起激烈的矛盾交锋。翻译中将其穿插于译本的人物对话中,能更深入地揭示其错综复杂的微妙关系,从而更好的从对话中揭示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和抒发译者的强烈感情,也证实了反问句在小说翻译中的叙事功能和情感呼吁功能。  相似文献   

13.
在"三言"中,由于作者性别观念的差异,同母题宋代话本小说<万秀娘仇报山亭儿>与明代话本小说<蔡瑞虹忍辱复仇>表现出不同的性别话语.  相似文献   

14.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在其当代六十年的建构史中,被给予了"社会主义民族文学"、"民族的民族文学"以及"后殖民弱势文学"三种身份定位。它们都是不同语境下话语的主体性生产的结果。通过历史的梳理与西方相关理论(尤其是后殖民身份话语、德勒兹等的"弱势文学"理论)的深入对话,我们既可能有效地破除困扰于中国少数民族文学领域中的简单性、本质化的认识误区,同时也可能从此一特定角度出发,推动中国文艺理论建设与世界对话的水平。  相似文献   

15.
海明威小说《白象似的群山》中人物对话解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HillsLikeWhiteElephants”(《白象似的群山》)这篇短篇小说是海明威最优秀,最有特色的短篇小说之一。整篇小说以对话贯穿始终,其风格与传统小说迥异。其中没有人物介绍,没有情节的来龙去脉,听不见作者的任何声音。真是浮在海面上那1/8的冰山,另外7/8需要读者自己去解读。对其中的对话进行分析正是对这篇小说进行解读的很好的方式。解读之后我们更能深切地体会到海明威式的写作特色。“HillsLikewhiteElephants”中的对话,按其话语间的连贯性,语轮的转换以及话题的不同,可以分成十部分,本文将对其中的一、二、三、四、五和八、九、十共…  相似文献   

16.
邱凌  马汉钦 《船山学刊》2009,(3):159-161
小说中人物对话是现实话语的模拟,《红楼梦》蕴涵言外之意、弦外之音的人物对话比比皆是。本文试从语用学的角度。运用Grice的会话含义理论中的合作原则和语境理论探讨《红楼梦》人物对话中的这一深层意蕴。  相似文献   

17.
《江西社会科学》2015,(2):34-39
道德是一种"自我"与"他者"相融合的存在,具有"工具性"与"价值性"等多重意义。道德主体话语的范式主要有"独白"和"对话"两种。当前道德主体话语陷入了"人"的遮蔽、"善"的迷失、"言"的缺场等"独白"式困境。道德主体实现"对话"式诉求,使"人"的遮蔽转向"人"的复归、"善"的迷失转向"善"的确证、"言"的缺场转向"言"的出场,是当前道德主体从"独白"走向"对话"的话语转换的可行路径。  相似文献   

18.
文章通过分析造成一名大学生死亡的冲突事件解读对话冲突的产生机制.人作为对话主体具有"社会化自我"和"非社会化自我"的自我二元特征.在冲突性对话中,人们普遍采用正误二元对立的话语手段实现自我话语目的并力图使对方由"非社会化自我"向"社会化自我"或由一种的"社会化自我"向另一种的"社会化自我"进行转变,这样在对话冲突中就存在正误二元与自我二元的双重互动.根据框架分析理论,特定对话存在命题提出阶段、命题确立阶段以及命题目的执行阶段,如同正误二元对自我二元的影响一样,对话命题对对话目的也有控制作用.正是在这种控制与反控制之间,文章所选案例的对话主体之间爆发了激烈的肢体冲突.  相似文献   

19.
“思想形象”是巴赫金复调诗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话语,也是构建他整个对话理论的基础和有机组成部分,它源自于巴赫金对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文本的精细解读和重要理论发现,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和普适性。透过巴赫金的理论表述,我们发现“思想形象”所具有的三个基本特点:可描绘性、现实性和对话性;弄清“思想形象”特点和内涵,既有助于人们对陀氏小说的准确阅读,又有利于我们理解巴赫金对话理论的实质。  相似文献   

20.
汪曾祺是新时期小说语言观从工具论向本体论转变过程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家,他的理论话语、评论话语与创作实践互相支持,在中国文坛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汪曾祺有关"写小说就是写语言"的观念包含了"语言即内容"、"语言即文化"、"语言即风格"等不同认知维度.剖析汪曾祺的小说语言观,可以管窥语言学转向背景下小说语言观念变异的一个侧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