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传统经济学范式是以生产关系理论为中心的“生产关系范式”,改革开放后在我国经济理论界形成了以经济运行即资源配置理论为中心的“资源配置范式”,近些年来在我国经济学界出现了一种试图把传统社会主义经济学理论与西方主流经济学理论进行调和的“生产关系+资源配置”的折中范式.这三种范式在理论上都不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科学范式,在实践上都不适应当代中国的实际国情与发展要求.要科学构建中国经济学范式、正确指导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实践,就必须对这三种范式进行认真反思与批判,在此基础上按照科学行性、适应性与综合性原则构建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生产方式理论为中心的现代中国经济学范式.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的经济学在现代仍然在政治经济学一面大旗下发展,不仅不合时宜,也违背科学发展的一般规律。我们已经从马克思的生产关系所有制理论发展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进一步还可以从他的要素生产及其生产力理论和生产关系依赖理论,分别发展出马克思主义的纯经济学和制度经济学。这种发展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发展的理论需要,也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变革的实践需要。  相似文献   

3.
经济增长的制度分析:马克思主义与新制度经济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经济增长理论将劳动、资本及技术进步归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影响因素,忽略了制度因素。马克思主义与新制度经济学均将制度作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影响因素。其不同之处在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坚持生产力—生产关系原理,新制度经济学陷入“制度决定论”。当前我国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可借鉴新制度经济学的有用成分,但应坚持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生产关系原理,做到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并重。  相似文献   

4.
和谐劳动关系的本质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经济关系,其形成要以企业为载体.不同范式的企业理论,由于其方法论不同,所以,对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思路也不同.新制度经济学是从"新经济人"假设为出发点来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其根本缺陷是脱离具体的社会生产关系来认识问题,其对策思路难以符合中国实际;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则是从历史的、现实的人为出发点来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这一理论在具体的社会生产关系中研究人与人的经济关系,因此,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劳动关系更具指导性.  相似文献   

5.
意识形态不仅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哲学主题,同时也是新制度经济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尽管新制度经济学的意识形态脱胎于马克思理论,吸取了马克思的营养,却并没有恪守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传统分析套路,即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这一经典模式展开;而是以人类(个人和集体)选择的合理性这一基本假设为出发点,选取意识形态的某一具体形式(主要是意识形态的功能)来强调制度变迁的渐进性。这种以制度为研究对象、在制度演化中嵌入意识形态的研究思路,自然拓展了我们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理论诠释。本文就新制度经济学的意识形态理论进行思考,并试图扩展开来,探索其对我国改革发展所具有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制度经济学中的制度影响理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制度影响理论是制度经济学的重要理论基础。新旧制度经济学在制度对个人和集体行为的影响以及其与经济绩效的关系问题上均做出了广泛的探讨。新旧制度经济学由于方法论和所关注的领域不尽相同而在制度影响理论上呈现一定的差异,但两者的差异并非是本质上的对立。旧制度经济学在寻求建立一个较完整的制度影响理论研究范式上已经走在了新制度经济学的前面,但也并非十分成熟。因而对比新旧制度影响理论的异同,找到理论研究的切入点,以求构建一个较为完善和系统的制度影响理论研究框架.为制度变迁等其它制度研究领域的发展提供一个真正坚实的理论基础就成为制度经济学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在经济发展问题的研究中始终存在三大基本问题:一是经济发展的自然物质属性与社会历史属性及其二者关系问题;二是经济发展的价值目标问题,三是经济发展中人的理性与制度结构及其二者关系问题。围绕对这些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经济发展理论的三大基本范式——古典政治经济学范式、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范式,以及西方主流经济学范式。这些范式的形成与演进经历了不同的历史阶段,采取了不同的历史形态。对这些经济发展理论范式及其历史演进进行科学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明确地把生产关系作为经济学研究的对象,同时,马克思主义者一般又都把生产关系的总和定义为经济制度,或称为社会经济制度。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就是马克思主义制度经济学。当然,对我们来说,马克思对制度经济学的贡献首先在于他提出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方法。我们今天重温马克思关于制度分析的基本方法及其学术贡献,就是为了继承和发扬马克思主义的传统,去批判地吸收现代制度经济学的成果,力求解决我们当前所面临的经济制度问题。强调经济制度的重要性可以说,对经济制度的重要作用还没有一个著作家如马克…  相似文献   

9.
中国共产党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并明确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基本经济制度是社会生产关系中最基础的生产关系。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出发构建了基本经济制度和生产关系分析的理论逻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要从基本生产关系层面上研究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重大理论问题,形成系统化的理论,揭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变化的经济规律,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体系,更好地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 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学科理论体系,在学科思想上需要解决三个问题:首先,需要明确的是,系统化研究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重大理论问题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学科理论体系的重大任务。其次,在研究问题时要直面现实。问题导向一直是经济学发展的基本动力和方向。政治经济学在近几十年取得了很大进步,但政治经济学现有的研究框架还不能充分容纳学科本身发展的需要。最后,我们需要不断深化学科认知,充分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内涵,继承和延续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同时关注和适当吸收西方经济学(包括新制度经济学、新政治经济学等“非主流经济学”各流派)、国外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思想、理论成果和研究方法,来推动学科的开放式发展。  相似文献   

10.
"三个自信"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高度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信。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信,在归根结底的意义上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自信。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让人信服;理论只有彻底,才能让人信服。从结构体系看,马克思主义是"内在完备"、"顶天立地"的彻底的科学理论;从与其它学科的关系看,马克思主义是"顶天立地"、"动态开放"的彻底的科学理论;从产生和发展过程看,马克思主义是"通古论今"、"继往开来"、"与时俱进"的彻底的科学理论。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值得党和人民自信的科学理论。从这个意义上讲,"三个自信"是建立在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自信基础之上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自信是"三个自信"的根源和基础,"三个自信"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自信在当代中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过程中的具体展现。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认为,制度变迁的动因源自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制度变迁的主体是一定社会生产关系下的人,制度变迁的途径是革命。马克思制度分析的理论基础是劳动价值论,马克思的制度理论对当代新制度经济学产生了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2.
意识形态体系与权力制度体系是上层建筑的两大构成部分,二者间具有相互支撑、相互包容、相互转化的多重面向。对意识形态与制度互动关系的关注成为从列宁到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维度,列宁、葛兰西和拉克劳、墨菲的思想是最有代表性的三个发展阶段。列宁的“政治领导权”思想奠立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制度”分析范式的基本框架,葛兰西的“意识形态领导权”思想将其系统化,而作为后马克思主义者的拉克劳和墨菲提出的“话语领导权”理论对“意识形态—制度”的分析范式做出不少创新性发展。系统分析和梳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制度”分析范式三阶段的理论见解,对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制度化”与“制度的意识形态化”建设的双向互动具有重大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诞生后即深刻地影响了当代欧美、日本以及中国的经济学研究,同时,西方经济学的理论观点和研究范式反过来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发展.当代欧美、日本的马克思经济学发展路径和成功经验表明,中国当代经济学研究的发展与创新,关键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主流地位、基本理论观点以及研究方法,进行“合乎马克思主义基本精神和中国国情的理论创新”,同时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理论视野下,吸收现代西方经济学的科学成分,亦包括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理论观点对现代西方经济学的批判与否定.  相似文献   

14.
现代政治经济学研究进展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处理马克思(主义)学说、西方主流学说和中国古代学说三者关系上,应当确立“马学为体、西学为用、国学为根”的学术原则。经济学也是如此。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体系是以科学的方法论为指导,在对资本主义的反思和学术创新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其基本范式和核心结论是经得起逻辑论证和实践检验的。坚持以马列主义经济学为基石,吸收现代西方经济理论的科学成分,根本目的在于构造既超越马列经典的经济理论范式和苏联经济理论范式,又超越现代西方经济理论范式的新范式,即新建在世界经济大环境中反映经济全球化和中国初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独特性的经济学范式,其本质是创立一种马克思主义性质的“后现代经济学”。当代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特点,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重视和研究,但是,由于一些论著不能正确认识当代经济的基本性质和内在矛盾及发展趋势,以为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已经过时,甚至用现代西方经济学来取代现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令人欣慰的是,也有一些中外经济学家仍然以马克思的科学方法和锐利眼光,突破现代西方经济学的狭隘方法和理论框架,积极探索现代经济发展内在机制和规律,并形成了许多富有原创性和新颖性的研究成果。不定期地开设本专栏,就是及时提供中外有关现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经济学和应用经济学的探讨性作品,供教研参考和争鸣。  相似文献   

15.
当前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与建设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将邓小平经济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规律性认识和创新性理论观点引入学科体系 ,以其基本的理论方法为指导认识和处理好学科建设的相关问题 ;研究对象的扩展 ,结合生产、流通、分配、消费过程研究生产关系 ;理论适用性的定位 ,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际 ,以反映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规律为己任 ;处理好理论引进、借鉴与创新的关系 ,以自主创新作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发展的原动力和立足点 ;在研究思路上提出了一个力求给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带来新面貌的“十论”架构。  相似文献   

16.
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的提出,丰富了"信"的哲学意蕴,充实了人的发展的结构要素,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人发展的互相生成性,从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范式。"三个自信"也说明了中国共产党的价值追求日趋具体完善,确证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发展理念日趋精致务实,发掘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健康发展的丰富始源,从而拓展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全党应当树立"三个自信"精神,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相似文献   

17.
朱飞  熊新发 《学术论坛》2012,35(1):133-138,172
西方劳动关系理论的基本发展脉络是与产业经济发展的脉络并行的,早期的工会和集体谈判研究、成熟期的系统理论到转型期的策略选择理论均是适应产业背景的结果。根据研究中基本假设、核心专题和核心主张的不同,可以将西方的劳动关系理论划分为五个不同的范式:马克思主义范式、系统范式、牛津范式、产业社会学范式和策略选择范式。这五种研究范式在中国劳动关系研究中均有理论价值,但是在研究视角、研究范围和研究方法方面必须批判使用。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与诺思制度变迁理论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謇 《北方论丛》2007,(4):141-144
马克思与诺思的制度变迁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新制度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既包含相互补充、相互融合的成分,也包含相互排斥、相互冲突的元素。全面深入地比较分析和研究马克思与诺思制度变迁理论的异同,对于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制度变迁理论,形成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的制度变迁理论的新综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黄少安 《江海学刊》2023,(1):95-102+255
既有制度经济学的发展历史可以归结出两条清晰的主线。然而,所有的制度经济学流派都无法揭示和解释世界不同国家、不同阶段经济制度的演变和选择,尤其是中国过去和现在的制度选择及其绩效。因此,应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论发展制度经济学,着力构建中国版的制度经济学体系,既拓展制度经济学的解释面,又增强其对中国经济体制演变和选择的解释力。本质主义与历史主义相结合的唯物史观是制度分析和评价的通用性方法,《资本论》是马克思运用唯物史观分析和评价(资本主义)制度的一个范例。构建中国版制度经济学体系的基本框架应从基本方法论、研究对象、基本理论体系(包括六个方面的内容)等维度展开。基于中国制度及其变革的特征事实总结提炼出需要重点分析的一系列科学问题,是中国版制度经济学体系理论创新的重点方向和领域。  相似文献   

20.
刘荣材 《理论界》2014,(7):8-10
在领导中国工业化建设的开拓性探索中,毛泽东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正确地把握了制度变迁与工业化建设的内在关系,逐步形成了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思想。从制度变迁理论的视角进行审视,主要包括:实现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是工业化建设的政治制度前提,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确立是工业化建设的产权制度前提;在工业化路径选择上,优先发展重工业,并强调协调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