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永 《兰州学刊》2011,(11):133-137
欧阳修的古文风格经由南宋与金,嬗递到元代文坛,成为对元代散文影响最大的文风传统。元代初年,活跃于文坛的北方作家群虽很重视对欧阳修文风的学习,但不同于欧文,雄奇文风仍是主导倾向。到了元代中期,在江西作家群的倡导和浙东作家群的呼应下,欧文温醇和雅的风格成为一代文风的底色。到元末,文坛形成欧、苏并尊、唐宋并重的格局,开明代唐宋派之先声。  相似文献   

2.
学者们通常从风格论层面诠释欧诗的"温丽深稳",其实"温"、"丽"、"深"、"稳"既能展现出欧阳修诗歌的主体审美风格,也可指向欧阳修在诗美追求、诗艺方式与诗歌语言方面所做出的诗学沿革。欲求开创宋诗新风的欧阳修没有墨守成规,却能够在革故鼎新中找到诗歌沿革的最佳契合点,开创了宋代文学的新体制、新格调。  相似文献   

3.
《建国60年包头市文学作品集.散文卷》取材多元,风格各异,但归纳起来,"美"是所有散文体现的核心,而"意境之美"、"诗情之美"、"和谐之美"、"人生之美"、"思想之美"则是它们共同彰显的主题。"意境之美"主要体现在这类散文所凸显的主体的精神样态上;"诗情之美"来自于作者感受生命、亲和自然时所产生的诗意的激动;"和谐之美"表现的是天然景色与作家主体的性灵相拥;"人生之美"揭示着更具普泛意义的人类精神与人生意蕴;"思想之美"既标识着文章的深度,也标识着作家的尊严。  相似文献   

4.
在北宋以前,期许成为圣贤的人不在少数,但就整个社会而论,还没有形成一个普遍的风气,以圣贤自居的做法也没有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但北宋的欧阳修扭转了这一局面,欧阳修具有浓重的“圣贤情结”:第一,他热衷于对“圣贤”之道的体认和阐释;第二,他有着浓重的自觉比拟圣贤的文化心态;第三,尤其重要的是这种“圣贤情结”表现在他一生的实践中,他在“立德”、“立言”和“立功”等方面都堪称典范。欧阳修所具备的这种“圣贤情结”有着深刻的认识价值:它充分表明了宋初以来,中国知识分子主体意识的再次高扬;在欧阳修“圣贤情结”的影响下,众多知识分子坚定地认为成为“圣贤”并不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他们认定自己通过努力完全有成为“圣贤”的可能;另外,欧阳修散文简约明白风格的形成也与他有意识地追摹圣贤经典风格有相当大的关联,甚至影响到了宋代众多“拟圣派”作家的出现,这可以看作是欧阳修“圣贤情结”对其散文创作,乃至于宋代散文风貌的形成最直接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欧阳修是宋代的散文大家,在散文创作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本文从欧阳修散文的诗化现象、史化现象入手,对欧阳修散文的艺术风格进行了分析,力图探寻欧阳修散文本身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6.
试论陆象山的散文风格及其影响□姜陆象山是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的理学家、散育家,同时也是一位散文家。他的散文风格不琢奇巧,正大纯粹。他的文章,内容丰富多彩,形式不拘一格。既有韩愈、欧阳修的散文遗风,又有自己的独特风格。一我们知道,陆象山是一位心学大师,...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美学风格、关注倾向和女性意识入手,试图通过对迟子建散文的分析来管窥其丰富的文学世界、把握其独特的创作风格、阐释其从容的美学追求,并探寻进一步挖掘文学价值、确立独特美学风格、催化散文创作主体生成的可能,从而建构当代散文的一道呈现孤寂之美的文学风景。  相似文献   

8.
名在唐宋八大家之列的曾巩,其散文雄奇不及韩愈,明快不及苏轼,疏宕不及柳宗元,隽永不及欧阳修,故常为现代一些研究者所忽视或轻视。但平心而论,曾巩列名于八大家中并非浪得虚名。他的散文兼有刘向的醇厚雅洁和欧阳修的纡徐平易,擅长于冷静地说理叙事,在八大家中确有特色。本文仅就这一问题略作论析。 敛气蓄势又富有情韵是曾巩散文的第一个艺术特征。曾巩性格冷静,不尚激情,故为文多锋芒内敛,雍容平和,切于儒家的温柔敦厚之旨,郑瑷称其文“敦厚凝重如秦碑汉鼎”,吕祖谦称其文“节奏从容和缓”、“藏锋不露”,王慎中称其文“与先朝周雅比盛”,刘大櫆称其文“敷陈畅足而蔼然温厚”等等,着眼点正在于斯。如果说苏文是激情如火、敢笑敢内的热血青年。曾文则更象温文尔雅、不动声色的平和长者。《赠黎安二生序》为怀才不遇者吐气,融注着作者自己的愤懑和不平,但却百炼钢化为绕指  相似文献   

9.
比较北宋文坛领袖欧阳修词与冯延巳词、苏轼词及柳永词 ,映照出欧阳修词深婉、疏隽、谐俗之三大审美特色 ,可证欧阳修词并非承袭了花间词派之风格 ,因而 ,应予肯定欧阳修词在宋词史上的承前启后之地位与功绩。  相似文献   

10.
韵散对偶范畴制约着骈散对偶范畴。在此思维模式中考察骈文与欧阳修散文创作之关系,能更为真切地了解欧阳修的文学造诣和宋代的古文运动的奥秘。骈文是散文的一个亚文类,在特定的环境下骈文能向散文回归。经过欧阳修等人的努力,这一回归在宋代较为彻底地实现了。从单篇文章的创作总量看,欧阳修的骈文远多于古文。欧阳修是伟大的解构主义者,他以长对仗句改造了骈文,将它发展为宋四六。欧阳修的古文乃以其骈文功夫锤炼而成就。骈文起源于两汉辞赋,欧阳修是散文赋的文类开创者,其赋作不多,却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中国散文的辩证运动轨迹。  相似文献   

11.
李绍雄 《云梦学刊》2004,25(2):81-82
归有光的家庭散文风格独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具有浓郁的世俗人情美;二、具有"舍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的含蓄美;三、具有清新质朴的语言朴素美.  相似文献   

12.
《江西社会科学》2016,(5):112-115
苏洵自称其文"得乎吾心,成于自然",而实际上,苏洵的文章也有刻意锤炼的一面。他文章中对立要素的平衡与统一是一大特色,也从一个侧面证明了苏洵之文,确具构思之功。这一特色表现在风格、修辞、结构、语言等四个方面,具体展示为犀利与委婉、雄刚与温淳、工整与变化、凝练与生动的统一。这种对立统一使苏洵散文呈现出平衡美,不同于同时代其他作家的散文而别具风貌。苏洵散文之所以具有这一艺术特色缘于苏洵所处的文道和谐的政治时代、置身的三教合一的思想环境和自身的落拓旷达的性格气质,此三者的合力造成了苏洵散文风格、修辞、结构和语言的两重性特征。  相似文献   

13.
<晋书>评陆机"天才秀逸,辞藻宏丽",从"宏"与"丽"两方面来概括陆机诗文的风格.后世对陆机文风的评价,无论褒贬多从"丽"着手,而关于陆机散文的"宏"风格却少有人论及,本文意图深入文本分别从建功之企向、迁逝之悲、生命之思等三方面来分析陆机"宏"之文风,探讨陆机在散文发展史上的非凡意义.  相似文献   

14.
《文史哲》2017,(1)
墓铭文字既要面对"朋友门生故吏与孝子用心常异"的情感寄托,更需坚守"所纪事皆录实有稽据"的信史原则,其撰述过程往往牵涉到经学、史学与"古文"创作关联互动的深层逻辑。欧阳修所撰《尹师鲁墓志铭》所引发的争议,既隐约反映出欧、尹等人"以同而异"的史学取向,更集中体现着欧阳修"意主文章"而"于情事或不能详备"的著史风格。《墓志铭》文在称述尹洙"倡道"功绩方面颇有"所惜",盖与尹、欧之间的学术分歧密切相关。尹氏着意效法《春秋》之"微言大义",并倡言国家应"以明经为上第",其经学理念与欧阳修、孙复、石介等人"弃传从经"、"以己意言经"者背道而驰。至于师鲁文章"简而有法"的评述,既是欧阳修"每夸政事,不夸文章"的惯常做法,更隐约透露出此公不肯就"古文"一事少让于尹洙的微妙心态,其深刻复杂的人格动因及精神内涵值得深究。  相似文献   

15.
论晏欧体     
木斋 《中州学刊》2006,(3):210-215
晏殊、欧阳修所共同构成的晏欧体,是北宋士大夫词人的初祖,晏、欧共同具有“以诗为词”、“诗人之词”的一面,从而保证了词体有别于诗的独特风格;欧阳修首次对柳永实现了接纳,接纳的原因主要在于欧阳修不同于晏殊的人生态度;晏、欧作为北宋士大夫阶层的代表人物,改造艳科之词而为士大夫词。以诗为词的尝试,深致的情感表达,构成了晏欧词体士大夫化的具体内涵。  相似文献   

16.
诗的"散文美"理论是艾青美学思想的核心.它代表并凝聚着诗人一以贯之、毕生追求的诗学理想,也是他对中国现代诗歌的创造性贡献.诗和散文是文学家族的两姊妹.诗歌引入散文的自由活脱,清淡自然,不拘成法,构成一道独特的诗学景观--散文美.艾青倡导诗的散文美,意在使诗从矫揉造作、华而不实做派中走出来,走向诗句的口语化,形式的自由化,意境的整体化,走向一种流转如弹丸的圆润之美.  相似文献   

17.
苏轼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中成就最高的作家,也是整个宋代文学的代表。无论在诗歌还是散文创作上都有除旧布新之功,而对宋词的贡献尤其突出。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欧阳修虽然倡导了这场影响深远的文学运动,但涉及面只限于诗文领域,其词创作主要是继承五代冯延巳的风格,主要内容不外乎男女情爱与离别相思,虽然其后期词风格有所变化,但主导风格还是婉约秀丽的花间路数。宋初晏殊、晏几道、张先等词家总体上也不出花间南唐风格。苏轼登上文坛之际,正是柳永清丽柔婉之词风靡之时,李清照虽对柳词的语言通俗浅近提出批评,但仍视其为词之…  相似文献   

18.
自北宋至民国以来,前人对欧阳修散文传承《史记》的认识愈加明确而深化。但《史记》究竟从哪些具体方面影响了欧文及其"六一风神"?学界对此语焉不详。经过资料梳理与探究,可见欧文在情感内涵及其表达方式、叙事性特点及其表现手法、审美风格与类型属性方面,都受到《史记》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刘春香 《阴山学刊》2004,17(3):42-45
冲淡美不但被我国传统美学所青睐,更是周作人散文的一个重要特色。周作人的散文,通过对平实而广泛的内容的叙写和自然平易手法的运用,达到了一种超然于艳冶禾农丽之外的散文胜境———冲淡之美。他的这类散文,对中国现代散文的创作,具有开拓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社会科学战线》2007,149(5):106-109
面对当下中国散文研究面临的窘境,王兆胜秉承以自然为本位的文学观和尽善尽美的批评观,具有起衰振弊之功;其散文批评有敏锐独特的艺术感受力,平淡宽容的个性化批评风格,飞扬灵动和准确精彩的语言;其散文理论研究有鲜明的问题意识,开阔的视野。努力进行"史"的建构,科学、规范、严谨、创新是王兆胜散文研究的要义之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