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未来十年,全球经济的复苏仍主要靠新兴经济体带动,但随着其付出代价增加,全球经济增长进入低于过去60年趋势增长率的"新常态"。发达国家的过度经济刺激政策、新兴经济体的通胀与通缩风险、国际货币与金融体系的风险、人口老龄化、粮食和能源安全危机、全球公共品供给难题等将对未来十年全球经济发展造成严峻挑战,但全球寻求共同认知、共同语言与共同行动的努力也为未来十年全球经济发展带来了重要机遇。未来十年全球经济发展可能出现两种"替代情景","乐观情景"是世界经济增长迈向新一轮"超级周期","悲观情景"是疲软的复苏抑或"失去的十年"。我们当然期待"乐观情景",但是也必须要警惕"悲观情景"。  相似文献   

2.
2012年,受国际金融危机的长期创伤和欧美债务危机短期冲击的双重影响,世界经济局势纷繁复杂,仍处在艰难复苏阶段,展望2013年,全球经济总体形势会略好于2012年,但仍将维持低速增长态势.全球经济格局在动荡中加速变化,新兴经济体成为引领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但新格局的建立和新的全球治理模式建立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面对短期复杂不利国际环境的挑战和长期全球经济格局调整的发展机遇,我们应该从大的战略层面统筹安排,把应对短期经济周期性波动政策与促进长期经济增长的战略规划相结合,积极应对国际经济新趋势带来的挑战和机遇.  相似文献   

3.
2002年初以来,在世界经济衰退、国际贸易萎缩、世界投资减缓的阴影下,由于美国政府不同寻常的降息、减税、军费开支和阿富汗战争的结束等,世界经济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复苏迹象。美、日、欧三大经济体上半年出现了程度不同的经济复苏;亚洲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经济活力重现;拉美经济动荡不安,有可能再次爆发整体经济危机。基于对当前世界经济中有利和不利因素的分析,从2002年起世界经济进入复苏和调整阶段,复苏的前景仍不明朗。主要国际机构的分析预测也前后不一,但基本观点是2002年的形势好于上年,2003年的形势好于2002年。  相似文献   

4.
在世界经济复苏的过程中,一些主要经济体失业率居高不下,欧洲债务风险凸显,金融市场持续动荡,国际市场需求下降,钢材出口形势严峻;国内钢材生产总量过高,产能过剩,用钢行业增长放缓,国家对钢铁产业升级、结构调整步伐加快,我国钢铁企业将再次面临重大挑战.文章从调整财务战略,加强成本、资金和信用管理,以及防范并购风险和外汇风险等财务角度,提出了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5.
从2009年6月起,美国官方就正式宣布进入经济复苏阶段,时至今日,美国仍在谈论其经济复苏问题。但事实上,美国的一些主要经济指标,如制造业指数、就业等并没有出现正常复苏中应有的增长趋势。随着财政紧缩政策的实施,"财政悬崖"对美国经济的负面影响将渐次显现。而这种负面影响无疑将使国际社会笼罩在危机随时爆发的阴影之中。对此,中国应有充分准备并制定妥善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6.
从21世纪的最初10年来看,美国仍将是世界第一经济大国,同时将继续拥有世界最强大的军事实力和最雄厚的科技实力,美国的“一超”地位还不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但从较长的发展趋势来看,美国在世界经济中所占的比重是在下降。欧盟国家的经济最近10年来一直以2%左右的年率增长,这一趋势在21世纪的最初10年将继续保持,甚至可能进一步加快增长。日本经济尽管在21世纪最初一、二年可能还会有波动,但在此后就可能恢复较快增长,从而使日本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的地位进一步巩固和加强。俄罗斯经济已基本到达谷底,在21世纪最初…  相似文献   

7.
我国推动服务贸易发展的政策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尽管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日渐扩大,但我国服务贸易发展仍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性机遇.我国已具备发展服务贸易的良好的政策环境,应把发展服务贸易上升为国家战略,制定并实施推动其加快发展的战略和政策,以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改善服务贸易结构,扩大服务贸易规模,提高我国参与国际分工和竞争的能力,提升服务贸易的质量和效益,推动服务贸易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8.
李雪 《学术探索》2014,(3):17-23
2008年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的复苏同时带动了油品消费的逐步增长。中东海湾地区、亚太新兴经济体及部分OPEC成员国的炼油能力开始稳步上升。中国与印度作为世界炼油业新秀,其蓬勃发展不仅带动了亚太地区整体炼油水平的提升,同时促使世界炼油格局产生了重大调整,新兴炼油中心已转移至东方。中印炼油业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由此带动国内战略石油储备建设,在一定层面上保障能源供应的安全。  相似文献   

9.
王东 《学术界》2012,(2):5-15,282
进入21世纪后,2001年发生的美国"9.11"恐怖事件和2008年出现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在国际政治、经济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这两件具有标志性事件的发生以及中国等新兴经济体国家的兴起导致了国际态势发生了根本性的此消彼长变化。在这十年间,由于美国深陷阿富汗和伊拉克战后事务,又因金融危机的爆发和经济衰退的困扰而疲惫不堪;欧洲国家遭受金融危机打击后又陷入了严重的债务危机之中;而此间,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大国的崛起,使国际政治、经济态势朝着有利于中国等新兴经济体国家的方向发展。随着国际政治、经济国际态势的演变,意味着未来中国仍有不可估量的发展空间,而如何把握未来二、三十年中国发展的机遇和选择中国发展的国际战略,又如何与世界各国加强国际合作和协调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是我们需要认真思考和审视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10.
当前,发达经济体经济复苏态势低迷,美国和日本纷纷以量化宽松政策大力刺激本国宏观经济增长,导致全球流动性超发,国际资本流动形式越发复杂。在此背景下,加强跨境资金流动监测、防范跨境资金流动风险对于保持经济金融稳定而言十分重要。深入分析2012年大庆市跨境资金流动状况及影响因素,并提出2013年跨境资金流动监测及风险防范需要关注的方向,对探索区域跨境资金流动监测和风险防范框架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最近几年,延边经济增长保持较快发展势头,但在人均GDP、固定资产投资等主要经济指标方面,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相比仍有很大差距,并呈现扩大趋势。分析延边经济增长动力因素及国际、国内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的成功经验,采取投资拉动战略已成为延边近期加快经济发展的一个战略性选择。因此,继续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建立良好投融资环境,全力激发社会投资热情,大力培育各类投资主体,以重大项目建设带动社会投资增长,已成为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2.
本文就未来五年世界经济主要发展趋势与前景,国际环境可能发生的重大变化进行分析与判断,以期为中国准确把握宏观形势,精确制定发展规划提供一个较为清晰的国际背景.主要观点包括:世界经济能否顺利进入新一轮增长期,今后五年全球以低碳经济建设为核心的经济结构调整成效至关重要;当前可能面临的主要风险是美国转嫁经济结构调整成本的风险以及各国政府在经济复苏后采取退出政策可能导致的市场风险.尽管发达国家改变消费模式已成必然,但在贸易模式局限下,亚洲地区的主要贸易伙伴仍然是美国及欧洲.在世界产业格局面临重组的契机下,产业创新和产业转移成为中国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改善现有贸易地位的必然路径.  相似文献   

13.
在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实现"全球经济再平衡"是世界各国战胜危机,实现可持续和均衡增长的战略选择,但"全球经济再平衡"不会是一个自动实现的过程,而将充满博弈与挑战.对于中国来说,既要警惕"全球经济再平衡"可能带来的挑战,也要利用其带来的机遇,积极推动自身经济战略调整,以增强中国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的主动权,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4.
2003年全球经济复苏步伐加快,预计2004年世界经济相对乐观.美国仍是世界经济的“引擎”,中国作用日益凸显。  相似文献   

15.
2011年以来,国际对华贸易保护加剧,我国成为全球贸易摩擦的重灾区。针对我国企业发起的贸易调查案件数量大幅增长,对华实行贸易保护的国家和范围进一步扩大,尤其是欧美贸易保护加剧,从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向高科技产品扩展,贸易保护形态与手段更为多样和隐蔽。在全球经济复苏形势不佳、发达经济体经济增长乏力、欧美债务危机持续发酵等不利因素的推动下,全球贸易保护主义可能进一步加剧,应引起高度关注,并采取措施积极应对。  相似文献   

16.
境外资本流向逆转,一直是威胁新兴市场经济体经济金融安全的突出因素.自2002-2007年,国际资本流动空前活跃,流入新兴市场经济体的资本快速增长,与此同时,中国也出现了境外短期资本大量涌入的现象.但2008年下半年以来,随着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的不断加剧,包括新兴市场经济体不同程度地遭遇了资本撤离现象.在短期资本流向上,中国也已经由前几年的"不明来源"转变成了"不明去向".究其原因,主要是金融危机下境外投资机构撤资回防、2008年下半年美元升值,以及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下中国经济增长速度的明显回落.但随着全球金融市场逐渐企稳、人民币升值预期的重新高涨,以及中国经济的率先复苏,2009年第二季度开始,出现了境外短期资本重新"回流"中国的现象."投机性资本"的大量涌入也许是下一轮大规模资本撤离的序幕,境外资本流向逆转是中国经济金融安全面临的重大威胁因素.为了有效地防范大量资本流向逆转,中国需要保持经济平稳增长,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基本稳定,并实施审慎的资本管理.  相似文献   

17.
学术界普遍意识到全球化进程受阻的现状以及中国主导的"一带一路"战略在区域经济一体化及全球化中的地位。2009年世界银行从"距离、密度、分割"等经济地理学视角研究世界经济地理的重塑问题。"一带一路"怎样借助大推动理论助推全球发展价值并从"距离、密度、分割"的动力机制重塑世界经济地理,带动全球发展价值提升,是区域发展战略中的重要问题。在后危机时代新常态经济下,"一带一路"作为亚洲生产网络的重要战略组成,同北美生产网络、欧洲生产网络类似,有助推区域生产网络发展、壮大的"动力机制"。有望形成普遍大规模投资,促进经济"密度"规模溢出效应发挥,基础设施建设与互联互通缩短了世界主要区域的经济"距离",沿线国家普遍发展与一体化减少"分割"问题,使该区域成为助推全球发展价值提升的新动力中心。"一带一路"推动亚太地区生产网络的优化升级、实施亚太地区区域经济一体化、普遍进行大规模投资,助推基础设施优化升级,是当今全球化"破冰"关键点。  相似文献   

18.
后金融危机背景下,世界经济的复苏过程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经济走低的风险仍然存在,全球贸易增长的步伐会非常缓慢;中亚五国经济在未来几年将处于恢复和上升阶段,但仍面临着国际能源价格周期性波动带来的不确定性和周期性风险;中国经济也将步入低谷期,增长率将低于9%。同时,中国对外贸易仍面临诸多不确定因素。国内外宏观环境的变化使新疆构建向西开放新格局的各种积极变化和不利因素同时存在。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作出中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判断,判断依据是中国仍具有和平发展环境和广阔发展空间且拥有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强烈意识、能力和实力。在新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内,中国既迎来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机遇和发展新动能,又面临着中美矛盾升级和世界经济复苏困难带来的新挑战。抓住新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需要辩证看待机遇和挑战、同步提升意识和能力、统筹国内和国际两个大局。  相似文献   

20.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由追求规模速度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向追求质量效益的集约型发展方式转变,提升经济增长质量,成为实现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关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解决我国当前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结构性问题凸显的重大举措,是一次理论联系中国实际的"中国化"创新。面对国内要素禀赋结构转换、技术后发优势减弱、市场机制扭曲以及世界经济格局调整等不利影响,应通过"供给+需求"双侧调控有效配合、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加速产业结构升级步伐、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等手段实现经济发展的动力转换,提升经济增长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