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齐植公伐楚》) 84年中华书局版《古代汉语》(下同)第14页注道:“齐临渤海(古人称为北海),楚境不到南海,这里只是甚盲其远.”又:“风,放,指牝牡相诱。” 按:张华《博物志》说:“海之言晦,昏无所睹也。’“海”训为“晦”,比较切合古人心态。查《尔雅》:“九夷八狄七戎六蛮谓之四海。”和张说一致。《辞源》说先秦中国人认为有四海环绕。如果以《尔雅》的定义来理解,“四海环绕”不成问题;但如果以为先秦人认为有北海、南海等四个真正的海环绕中国,则查无佐证。《辞源》显然有误。王氏注释根据《辞源》,也就错了。看《论语》,《颜渊》篇说:“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这话极明白地道出了运用  相似文献   

2.
“摧藏”一词,旧《辞源》和新旧《辞海》等辞书均未收入。这个词首见于古诗名篇《孔雀东南飞》(“未至二三里,摧藏马悲哀。”),所以为之作注的很多,只是众说纷纭,难得确解。 1979年版《辞源》收进了“摧藏”一词。把《辞源》的解释和各家注说综合起来,有以下几种意见:(一)摧伤,挫伤;(二)言极度悲哀;(三)“摧藏”为“悽怆”的  相似文献   

3.
棠溪是战国时期我国著名的冶铁中心之一。它的位置在哪里?却众说纷纭: 臧励和等编著《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棠溪”条云:“在河南西平县西北百里。……韩之剑戟,出于棠溪”(第906页)。 商务版《辞源》“棠溪”条云:“春秋楚地名,战国属于韩。故址在今河南遂平县西北。铸剑戟有名”(第1598页)。  相似文献   

4.
什么是统一战线?不同的书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有所不同的。例如,《简明社会科学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2年版)给它下的定义是:“无产阶级政党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为了反对主要敌人,同其它革命阶  相似文献   

5.
《辞源》(1980年修订第1版)1379页“方”字条下共列了十八个义项,第一个义项,亦即“方”字的本义是“方圆之方,指形体正直者”;第二个义项是“并船”,“也指竹木编成的筏。”我们认为,关于“方”字的本义,《辞源》的解释是错误的;当依《说文》,释作“并船”。 首先,《说文》的解释可以证之于古文字。“方”字的篆文写作,基本上保存了古文字的特征。甲骨文的“方”写作(见罗振玉《殷墟书契前编》)、(见  相似文献   

6.
曹操名作《短歌行》“明明如月,何时可辍”比较费解。影响较大的本子对这两句的注解是:“辍(chuo)停止。一本作‘掇(duo)’拾取。谓求贤而不可得。”“谓求贤而不可得”,当是指两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或内容意义,那么,为什么说“明明如月,何时可停止(或拾取)”是表达的“求贤而不可得”呢?“明明如月”究竟是什么意思呢?查《辞源》、《辞海》,都列有[明明]这个词目,释义均为:明亮;所引例证也恰好都是“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相似文献   

7.
一、《辞源》(修订本,下同)419页“卑鄙”条,引《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先帝不以臣卑鄙,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按:原文当为“先帝不以巨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书证有脱文。(参中华书局标点本,1959年版。) 二、464页“司命”条,引《史记·天官书》:“斗魁戴匡六星,日文昌宫。……  相似文献   

8.
尚本色,为中国古典戏曲美学的重要命题之一。但曲学“本色”的内涵究竟是什么?古代论家没有确定界说,今人定义亦歧异不一。拙文试作一辨。一今人对曲学“本色”的内涵的界定,最具代表性者有二:其一,为1980年版《辞海》“本色”条⑤之释义:(本色)指戏文质朴自然,接近生活语言,而少用典故或骈俪语词的修辞方法和风格。  相似文献   

9.
商务印书馆1983年12月修订第1版《辞源》第4册第3497页“高俅”条载:“北宋人。初为苏轼小史,能笔札。后属枢密都承旨王铣(晋卿)。”又该馆1981年12月修订第1版《辞源》第3册第2046页“王诜”条载:“宋太原人,字晋卿,娶英宗女蜀国长公主,为附马都尉。”按:“王铣”与“王诜”为同一人,而名之写法,同一书却前后不同。是否此人名之写法有二,均属正确;抑或其中之一有误。查《宋史》卷255《王凯传》:“子缄。缄子诜,字晋卿。能诗善画。尚蜀国长公主。”(见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1986年12月版《二十五史》第8册第6173页)又《宋史…  相似文献   

10.
商务印书馆1980年8月修订本《辞源》〔四卷本〕第2册第1435页《晁公武》条下说:“守营州时,撰《郡斋读书志》,二十卷。”(亦见该馆1988年7月版《辞源》合订本第776页)按:“营州”误,应是“荣州”。清同治三年(1864)版《嘉定府志》卷46《艺文志》所收《晁氏读书志二十卷》条下说:“晁公武撰。”又引宋人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公武得南阳公书五十箧,合其家旧藏,得二万四千五百卷。绍兴二十一年,守荣州,日夕校雠,每终篇,辄论其大旨,所发明有足观者。”又同书卷21《职官志》:“晁公武,钜野人。绍兴中,荣州刺史。”又32卷《…  相似文献   

11.
美是什么?在主观派、客观派、主客观统一派争论了两千多年后的今天,我也想凑凑热闹,谈一点自己粗浅的看法。我认为:“美是一种技巧。任何事物,只要能够体现一定的技巧,那就是美的。”(拙著《辞采学》,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在这里,问题的关键是如何理解“技巧”。归纳《辞海》和《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技巧就是巧妙的技术(或技法或技艺或技能)。那么,“巧妙”又是什么意思呢?《现代汉语词典》解释:巧妙就是“(方法或技术等)灵巧高明,超过寻常的”。由此可以确认。技巧是一种灵巧高明、超过寻常的技术(或技法或技  相似文献   

12.
《史记·项羽本纪》:“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重瞳”一词,冯其庸等先生注为:“一个眼睛有两个瞳人,即两个眸子。”(《历代文选》上册,中国青年出版社1979年版)其他注本多类此解。查《辞源》:“重瞳,谓目有二瞳子。”再查《中文大辞典》:“重瞳,目中有两眸子也。”所引例文均自《史记·项羽本纪》。重瞳,若果为一个眼内有两个瞳人,委实匪夷所思。尽管我们不能囿于个人的见识轻率地推翻前人的成说,但值得思考的是,这种生理上的特异现象,为何既不见之于当代医学界的报道,又不为传统医学所整理研究呢?如  相似文献   

13.
韩愈《师说》:“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其中的“人非生而知之者”,历来被理解为“人不是一生下来就什么都懂得的”(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高中语文第一册《教学参考书》,下称《教参》或“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康瑞琮《古代汉语语法》修订本,辽宁人民出版社)。基于这种理解,人们给《师说》及韩愈以很高的评价。如《教参》  相似文献   

14.
一、何谓经学 在中国封建社会里,作为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是以十三经为代表的儒家经典,作为封建文化主体的,是儒家经学。 凡研究经学的,首先碰到的是什么叫“经”?对此,有种种说法。“经”字最早见于周代铜器铭文,其意义是“经维”,也就是经营的意思,最初字形亦作“王”(何耿镛:《经学概说》,湖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经”作为书名,最早见于《国语·吴语》:“挟经秉桴”,韦昭注说:“经,兵书也。”(转引自杨伯峻主编:《经书浅谈》,中华书局,1989年版)把儒家书籍说成经的,始见于《庄子·天运篇》:“孔子谓老聃曰:‘丘治《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自以为久矣。”’自此以后,“经”就往往专指儒家的典籍。但是,儒家的典籍为什么叫“经”?班固的《白虎通义》把经称为“常”,即不可改变的常道,表示它是永远不变的真理。许慎《说文解字》谓“经,织也,从  相似文献   

15.
“元初四大家”之一范梈(音烹),何许人也?这似乎已成定论。请看: 《辞海》(一九七九年版·缩印本)第五七三页“范梈”条中注明:“(1272——1330年)元文学家,字亨父,一字德机,清江(今湖北恩施)人。” 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中国文学史》(一九八○年版·人民文学出版社)、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一九八二年五月新1版·上海古籍出版社)、米治国等人编写的《元明清诗文选》(一九八一年版·吉林人民出版社)、皮明麻等人编写的《湖北历史人物辞典》(一九八四年五月版·湖北人民出版社)等书中注释均同《辞海》之说。  相似文献   

16.
顷读1月20日《报刊文摘》第3版《“五斗米”:微薄的薪俸?》,很有些疑惑。该文摘自《咬文嚼字》第1期,再摘恐怕容易失真,干脆照抄一段如下:从历来关于陶渊明的介绍到前几年新版的《辞源》、《辞海》,都认为“五斗米”是微薄的薪俸。所以读书人也无不把“不为五斗米折腰”理解为“不为这一点点俸禄向上级来的官员叩头礼拜”。然近期读了《晋百官表注》才觉“今是而昨非”,才知道当时的工资制是“半钱半谷”,即钱、米各占一半。以陶渊明所做的县令来说,则是“月钱二千五百,米十五斛”。而一斛为十斗,那么一天的工资正好是五斗米和83文钱(83文钱…  相似文献   

17.
《鸿门宴》中有这样几句话;“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皆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课本上对其中的“客何为者”未予加注。查王伯祥先生选注的《史记选》,其中对“客何为者”的注解是:“你是干什么来的。”(见人民文学出版社版《史记选》第44页)又,《古代散文选》中对“客何为者”的注解是:“(这个)客是作什么的。”(见人民教育出版社版《古代散文选》上册第186页)从这两个权威性选本的注解中不难看出:一个是把其  相似文献   

18.
汉武帝的《求贤诏》,历来被称作佳品。但其中“奔?”一词的释义,颜师古《汉书》注和王先谦的《汉书补注》却大相径庭。新版《辞源》采用王说,近年出版的许多文选本又袭《辞源》。谁是谁非,应当弄清楚了。诏文曰:  相似文献   

19.
报纸书刊上,“○”字的应用很普遍,如“一九九○年”、“中国足球队二比○胜日本队”等等。但是,这样一个应用很广的“○”字,作为一个单个汉字被收录辞书中却是很晚的事。且不说《中华大字典》、《辞源》、《辞海》等近代辞书没有收录“○”字,就连解放后1953年出版的(包括1971年修订版)以收当代常用字为主的《新华字典》也见不到它的踪影。将“○”字最先收录辞书中的,首推通用最广的《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78年12月第1版)。其后新版的《新华字典》、《新华词典》和《四  相似文献   

20.
何谓大赦? 《辞海》谓“迪(?)指国家对所有犯罪者赦免或减轻其刑罚的措施”:《辞源》谓“对已判罪犯免刑或减刑”。二者行文稍别,大旨则一。今按《辞海》之说,犹可说也,而作为古汉语词典的《辞源》则有当别论。窃以为《辞源》之“或减刑”三字实属蛇足。令缕叙数家之说以记之。《唐律疏议》后附元王元亮《释文》:“今之赦也,罪恶之重已下,笞十之轻,率皆原宥,即名为赦。”又云:“赦则罪无轻重,降则减重就轻”。《玉海》卷六七:“大赦者,不以罪大小皆原。”《通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