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桂荣  龚宏 《学术交流》2008,(2):163-165
"展示"与"叙述"是文学创作的两种重要的话语形式.判断一部作品的叙事话语是"展示"还是"叙述",一方面要看作者创作时是否尽量将自己"隐藏"起来.另一方面还要看作者对叙事对象是否进行细节性与场景性的表现.因为,"展示""属于通过状态、事件的细节性、场景性的表现,并以最有限的叙述者介入为特征的类型",而米兰·昆德拉与中国"新写实"的小说文本恰恰具备了"展示"这种话语类型的文本特征.所以,我们说米兰·昆德拉小说与中国"新写实"小说都是以"展示"为主要话语形式的文本创作,二者在叙述话语上具有可比性:对叙事对象都进行"隐匿式"的文本叙述和细节性与场景性的表现.  相似文献   

2.
1949年后在妇女就业知识上存在着三种主流话语。一是计划经济时代,妇女就业知识以“革命话语”来叙述,实现了对妇女参加公共领域劳动的动员;二是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妇女就业知识是以“素质话语”被叙述的,其在力图将妇女推回家庭领域的过程中压低了女性劳动力的价格;三是市场化时代,妇女就业知识以“男性强势话语”被表述,显示了市场经济与父权制的有机结合。与此同时,有关妇女就业知识的女性主体性也在形成,它显示出女性自主意识及其对人权话语的使用。  相似文献   

3.
池大红 《求是学刊》2006,33(6):98-103
蒋光慈的革命叙述中既有基于革命者视角,认为革命代表了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坚信革命的进步与必然的史诗性的宏大叙事,又有诗人视角折射下深情关注个体生命悲欢的生命话语。宏大叙事和生命话语相互交织,形成了蒋光慈革命叙述的丰富层次。这既是他对俄苏文化亲和力的表现,也揭示出蒋光慈的精神气质和艺术个性与俄苏文化的种种关联。  相似文献   

4.
斌椿的<乘槎笔记>与两部纪游诗是晚清关于西方最早的亲历记述.斌椿本意欲客观地记述西方,但他将对西方文化的叙述不自觉变成了中国文化的自我欣赏,无形中消解了西方文化的客观性及其意义.斌椿诗文中的"中国化"审美记述和自我英雄主义的展示,构成了斌椿记述西方的话语方式.这种话语方式是斌椿的个人文化身份和民族文化身份共同发生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国家、市场与传统文化是构成性别话语的三个基本要素。从改革开放前30年到后30年,中国社会的性别话语发生了明显转型,由国家主导的“泛政治化”模型转变为市场导向的“泛市场化”模型。市场化一方面改变了国家话函的叙述方式和内容,另一方面也导致了市场话语和传统话语的结盟。转型后的性别话语本质上是一种素质话语,它不再表现为一种由国家建构的、在实践中打了折扣的意识形态意义上的平等神话,而是表现为一种在现代性和个体自由的诉求中利用国家、市场和传统文化的各方力量平衡做出主体选择的精打细算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6.
1960年以来苏俄所出现的后现代主义文学艺术,原本是部分文学艺术家在强大的意识形态和苏俄帝国意识压力下,无可奈何地选择消解苏俄主流话语的一种方式--借用既有的概念和措辞,游戏性地叙述官方意识形态及其所建构的各种神话.而这些人不同于那种赞成或反对苏俄帝国的知识分子,在一定程度上看到苏俄帝国问题乃现代性苏俄变体形式的产物.这就使得苏俄后现代主义意外地和欧美消解西方现代性的叙述相呼应,成就其国际后现代主义的俄罗斯版本,也具有后现代主义的普适性特征.  相似文献   

7.
以1968年法国学生运动为代表的改变资本主义的社会运动失败之后,西方左翼激进主义理论进入危机—突围阶段,在新的阶段,理论的重心转向对传统历史叙述的质疑、重新定义社会和知识使命,最终造成20世纪90年代的那种话语泛滥。话语的增殖见证了理论多样性发展,但同时隐含重大的缺陷:历史叙述的平乏、现实测度的无力以及策略选择的游移。这正是"乌托邦终结"之后左翼激进思潮面临的长期危机。  相似文献   

8.
话语对社会性别的建构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佟新 《浙江学刊》2003,(4):211-216
人们所说的、所写的语言符号———话语具有社会性 ,是性别化的。话语本身是一种社会行动 ,体现社会关系 ,定义社会位置。话语是历史的产物 ,叙述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呈现出不同的意义与符号价值。话语分析是将话语视作“研究对象”加以剖析。这种研究是多方面的 ,在性别研究领域使用话语分析有助理解社会对性别气质的建构过程 ,特别是通过用词分析、叙事分析和对话语中权力关系的分析理解话语在日常生活层面构成的性别压迫。 1 949年以后 ,意识形态化的话语直接作用于中国妇女的日常生活 ,作用于妇女的行动、性别关系和社会位置。  相似文献   

9.
王鸿博 《南亚研究》2009,(2):151-159
殖民地时期的印度法律是英国法律与印度传统宗教法及地方习惯相冲突和妥协的产物。泰戈尔的短篇小说《原来如此》生动地描绘了这一法律移植过程中,印度教种姓社会内部出现的危机,农民和低等种姓在新土地法的规定下面临的生存压力。通过小说中对两代婆罗门地主形象的描写,泰戈尔运用“不可靠叙述”和颇具象征意义的场景描写,表示了对印度法律改革的忧虑与思索。  相似文献   

10.
以<五四时期妇女问题文选>为蓝本,我们可以对五四时期妇女问题的由来进行追溯,对当时关于妇女问题实质的不同阐释进行勾勒,对关于妇女解放的各种思路加以检视.在此基础上,还可以从问题延伸到话语,尝试地还原五四时期妇女问题讨论众说纷纭的历史场景,并予以分析和解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