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郑悦 《理论界》2010,(7):28-29
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形成与三本著作有密切的关系,即《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神圣家族》和《德意志意识形态》。现在理论界一般认为《德意志意识形态》标志着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形成,但从整体上来讲,三本著作标志了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形成过程。贯穿于三本著作的异化理论由于其不成熟性,与马克思确定的唯物史观有很多的不一致之处,但异化理论作为当时马克思全部思想的基础,马克思从这个角度分析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各种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取得了很多对于唯物史观形成有阶段意义的成果。分析马克思的异化思想,对认识唯物史观具有重要的意义,故本文欲从哲学史及文本角度对异化进行比较全面的论述。  相似文献   

2.
(1)异化是德国古典哲学中颇为流行的术语。马克思的异化理论,是批判地继承了霍布斯、卢棱、爱尔维修、黑格尔,费尔巴哈等人的异化思想后发展起来的。马克思一八四六年以前的许多著作,如《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神圣家族》、《德意志意识形态》,特别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都是以异化理论为核心的。在马克思后来的一些  相似文献   

3.
在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唯物史观的过程中,马克思思想是连续的还是断裂的,一直存有争议。广松涉指出唯物史观真正建立的标志是,在如何解释私有财产的问题上,马克思放弃异化理论转向了分工理论。广松涉从异化劳动无法合理、自洽地推论出私有财产、异化劳动主体的抽象性、非历史性等角度批评异化论,并认为分工论可以解决这些问题。但广松涉论述失之简略,在此基础上,笔者通过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与《德意志意识形态》相关内容的重构,论证马克思在创建唯物史观的过程中,确实存在从异化到分工的转变。并进一步指出,马克思只有完成这一转变,我们才能合理说明马克思唯物史观对黑格尔、费尔巴哈等近代人本主义的超越,并科学地说明共产主义的实现是现实的运动,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实现。  相似文献   

4.
如何理解马克思的异化理论,是研究人的理论的关键问题之一。黄枬森同志的《关于人的理论的若干问题》一文(载1983年4月6日《人民日报》。以下简称黄文),对马克思的异化理论有不少误解,因此在阐述人的理论时,也有许多可商榷之处。本文仅就黄文中关于异化问题的论述,提几点不同意见,以就教于黄枬森同志。一马克思的异化理论是否中断黄文在论述和评价马克思的异化理论时,只孤立地考察了《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的异化思想,既没有提到这以前马克思的异化思想,更不提这以后成熟的马克思著作对异化理论的丰富、发展和运用。这样就造成一个误解,仿佛马克思在1844年《手稿》中讲过异化理论之后就中断了,它在成熟的马克思著作中已被全面地抛弃了。黄枬森同志是专门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当然不会不知道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在他的早期著  相似文献   

5.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以批判费尔巴哈、“真正的社会生义”、青年黑格尔派和正面阐发唯物史观基本原理的形式,清算了他早期的哲学信仰包括异化理论。本文试就马克思在这部著作中对异化理论的清算作一探讨,以就教于读者。  相似文献   

6.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提出历史可以划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的思想。笔者认为,马克思是从异化的实践和革命的实践两个方面考察历史,并把异化的历史和扬弃异化的历史划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这一思想贯穿马克思的理论研究,对于理解马克思的哲学思想、阶级斗争理论、政治经济学成果和晚年对人类学、民族学的研究,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当前,研究马克思异化理论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如何确定《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形态》)的异化思想的历史地位。有一种意见认为,《形态》已抛弃异化概念,对异化采取了批判和否定的态度。另一种意见认为,《形态》的异化思想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异化思想的简单继续。第三种意见认为,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和《形态》发生了转折。我认为,第一种意见是与事实不符的;第二种意见不够准确;第三种意见无疑是看到了问题的所在了。但是,在哪些方面发生了转折?是什么性质的转折?为什么会发生转折?等等。这些都仍有进一步深入探讨的必要。本文谈一些粗浅看法,恳请同志们赐教。  相似文献   

8.
《德意志意识形态》研究的四个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广松版和新MEGA的先行版,是国际上编辑《德意志意识形态》的两大流派的代表版本。汉译广松版的出版,对于我们了解广松流派(包括涩谷版)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现阶段中国研究《德意志意识形态》应该遵从以汉译广松版为基本文本、同时参照新MEGA的先行版和涩谷版的原则。除了“《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编辑问题”以外,在研究《德意志意识形态》时,我们还应该关注“卡尔.马克思问题”、“市民社会历史观”以及“马克思和恩格斯问题”。“卡尔.马克思问题”是马克思的思想在《德意志意识形态》时期有无断裂的问题。广松涉提出的“从异化(Entfremdung)到物象化(Versachlichung)的飞跃”,实际上发生在1844年的《巴黎手稿》。“市民社会历史观”涉及重新评价马克思的“市民社会概念”问题。马克思是通过对市民社会概念的批判才建构了唯物史观的。“马克思和恩格斯问题”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差异问题。广松版的出版和新MEGA对马克思原始手稿的全面出版,使两者的差异问题成为我们无法回避的焦点问题。对上述四个问题的研究,将成为中国现阶段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和生长点。  相似文献   

9.
王东  林锋 《江海学刊》2007,(3):22-28
长期以来,在异化理论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系上,流行着两种代表性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异化理论是马克思早期著作(以《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为代表,以下简称《手稿》)中的不成熟思想,他创立唯物史观之后就根本抛弃了这一思想,并用新的科学概念替代了“异化”概念;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早期《手稿》中的人本主义异化观是马克思异化理论的“思想顶峰”,后来的唯物史观著作对异化问题的继续探索,是一个“创造力下降”的退化过程。这两种观点貌似合理,实际上都是对马克思异化理论的根本曲解,它们都根本忽视了马克思后来的科学著作(特别是《资本论》及其手稿)对早期异化观基本思想的直接继承和重大发展。事实上,《资本论》及其手稿对异化问题的新探索,与早期《手稿》异化观之间,绝不是“断裂”关系,而是继承创新关系。它们既直接继承了早期异化观的基本思想,也在《手稿》初步探索的基础上,立足于唯物史观、剩余价值学说两大发现,赋予“异化”新的思想内容,填补了早期异化观的重大空白,使异化理论趋于完备和系统化。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是《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重要内容之一。马克思对异化进行了深刻阐述,并从四个方面对异化加以规定,形成了著名的劳动异化理论,至今仍对中国的意识形态建设有可鉴之处。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当今中国,出现了一些公共权力异化的现象,公共权力异化是当前社会腐败现象滋生的根源。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对于我国的反腐倡廉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导向和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1.
近几年来,在我国学术理论刊物上,陆续发表了若干主张“社会主义异化论”的文章。其中一些文章提出,异化理论始终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理论;异化概念是指人作为主体同自己的行为、活动及其结果的关系,不能只限于指敌我矛盾;异化即是矛盾、一分为二、至今仍适用于我国社会、等等。现就这些论点试作剖析,并谈谈个人的看法和意见。(一)关于异化理论是否始终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理论,或完成于整个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和发展过程的问题,我们认为,象这样把异化理论理解为整个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中贯彻始终的重要理论,把马克思的早期思想等同于马克思主义,忽视马克思在思想成熟时期对异化的看法,较之早期思想有了明显的变化,这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形成和发展的历史的实际情况的,因而是站不住脚的。  相似文献   

12.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从分工出发,唯物主义地说明了异化或私有制的起源问题,因而,分工理论在历史唯物主义学说中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但分工理论中隐含着两条使人的生存状况异化的理论线索,一是社会关系层面上的,另一则是生产的技术方式层面上的。这两个方面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还未被清楚地分开,但却是以后马克思这方面思想进一步发展的一个基础,因而值得给予更多的注意。  相似文献   

13.
《理论界》2015,(10)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以"异化劳动"为武器展开了对资产阶级国民经济学的批判,然而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却放弃了异化论的逻辑构制,转而运用"物象化论"开启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地平。〔1〕据此,广松涉先生在《唯物史观的原像》和《物象化论的构图》等著作中有着透辟的分析,并提出了很多富有价值的见解。他赞成马克思的思想发展中存在重大转折的判断,认为"从异化论的逻辑到物象化论的逻辑"这一熟语科学的回答了马克思哲学史上的一个"谜"。  相似文献   

14.
“类哲学”质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类哲学”质疑乐曦近来“类哲学”引起了许多哲学同仁的兴趣,似乎哲学界又产生了新理论。但是通过仔细分析,我们看到,“类哲学”与马克思本人的思想并没有本质联系。首先,“类哲学”作为思维方式在形式上正是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主张加以抛弃的旧哲学。其次...  相似文献   

15.
异化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最先是由匈牙利哲学家G.卢卡奇在二十年代提出来的。一九三二年,马克思《经济学—哲学手稿》公开发表,研究异化成了西方理论界的一个热门。 一、对异化在马克思学说中地位的争论 西方各派“马克思学”研究者普遍认为,异化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但也有人说马克思思想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在创立了唯物史观之后,并没有放弃异化理论.其实,早在《巴黎手稿》的《穆勒评注》中,马克思就已经转换了异化逻辑,从自我异化逻辑转到了交往异化逻辑即关系异化逻辑.而到了《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时期,马克思的关系异化理论更加成熟.无论是摆脱了抽象类本质的异化劳动理论,还是对人的依赖关系的论述,都表明马克思这时在社会关系层面上的异化理论已经成为描述资本主义社会发生及发展趋势的科学概念.  相似文献   

17.
思想的“普遍性形式”问题,已经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冯友兰先生最初提出问题时,引《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为“理论根据”。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马克思和恩格斯究竟从什么角度、在什么意义上提出了思想的“普遍性形式”的问题?对它作了怎样的论述?我们究竟应该怎样领会其实质?从中学习怎样的立场、观点、方法?——带着这样一些问题,我重读了这部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学习过程中,随书记下一些初步的认识和体会。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通过对资本主义条件下异化劳动的批判,提出了人本主义的异化观;高兹则在《历史的道德》中通过对人的生存状态的揭示,阐述了个体存在主义的异化观.高兹通过对马克思异化观的重释,提出了消费异化理论,发展了马克思异化观;同时,高兹的异化理论对异化的分析不够彻底,未能认识到产生异化根源的资本主义私有制.  相似文献   

19.
费尔巴哈提出宗教是人的本质的异化,从而产生一个问题:"人们是怎样把宗教幻想塞进自己头脑的"。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就是通过思考这个问题而形成的。马克思找到的答案是劳动实践——在劳动实践中人和自然相互作用,人的社会关系发生改变,在一定历史阶段出现宗教感情,产生宗教。答案最早出现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它构成马克思唯物史观思想的出发点、前提和理论基础。这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得到充分体现。马克思的劳动实践思想吸收了唯心主义的积极因素,超越费尔巴哈,把历史和唯物主义结合在一起,形成他的唯物史观。这是包含人、自然界和社会的历史在内的大唯物史观。实践活动的特点决定了大唯物史观的唯物主义性质。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是劳动实践思想和我们所熟悉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有机结合,《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有对它的完整表述。  相似文献   

20.
望月清司是日本著名的市民社会主义学派的奠基人。他在深入细致解读马克思大量文本的基础上,提出了以市民社会理论为基轴的历史理论。但是在解读《巴黎手稿》之时,他面临着"市民社会"概念为何在此书中明显"缺席"的问题。他认为这是由于"异化劳动"四重规定中的第一规定到第二规定的过渡存在的理论缺环所造成的。这一环应由《穆勒评注》的"社会交往"来补充,而这也恰恰是异化理论向市民社会理论的推进,从而证明"市民社会"理论并未消失。但是,望月以"孤立人"的逻辑来把握异化劳动理论的解读有过于强烈的目的论色彩,其对《穆勒评注》的评价也有过高之嫌,对于马克思思想进程的真实逻辑带来了不可避免的遮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