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学评论丛刊》第六辑上发表了《关于〈药〉》一文,这是一篇以学术研究的态度探讨鲁迅小说《药》的主题的文章。它提出并阐述了《药》的主题是暴露封建社会吃人的新看法,指出和论述了《药》的主题不是批判辛亥革命脱离群众,其最主要的理由就是认为鲁迅当时的思想还没有达到批判辛亥革命脱离群众的高度。与此同时,它还认为《药》对革命者及群众的描写是不符合历史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这些意见很能发人深思,但也很值得展开  相似文献   

2.
关干鲁迅小说《药》的主题思想,长期以来有各式各样的说法。有人说,《药》的“正题旨”是“亲子之爱”。在这些人的眼里,鲁迅变成一个宣扬“人性论”的作家。也有人说,《药》是“解救中国的真正良药”。表面上的“褒”,导致的是曲解鲁迅的有害的结论。有人说,《药》的主题是破除封建迷信的;也有人说,《药》主要是歌颂资产阶级革命  相似文献   

3.
鲁迅小说《药》发表80多年来,鲁迅研究者对其主题的看法一直存在很大的争议.20世纪70年代末至今,《药》的主题研究先后出现了"批判说"、"疗救说"、"吃人说"、"双重主题说"、"独异个人说"等等.对于这些观点进行历史地、客观地审视,有助于还原鲁迅,并为这一研究的继续深入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4.
《颓败线的颤动》在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中是非常独特的一篇。无论是其修辞手法的运用还是思维方式的展现都有其鲜明之处,特别是对照与对立并举的运用。这种手法和思维的运用对于表现整篇散文诗的矛盾主题——牺牲与杀戮、绝望与抗战,有着不可忽视的推动力。  相似文献   

5.
20余年来,人们一直将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1年出版的《鲁迅全集》视为权威经典本。随着鲁迅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才发现此版本无论是文本,还是注释,都存在着许多可圈可点之处。仅从校勘和注释的角度,审视与天津报刊有关的鲁迅文本和《鲁迅全集》的注释,举例加以指摘。苛责的目的,是希望真正的《鲁迅全集》经典本早日问世。  相似文献   

6.
<正>鲁迅,一位伟大的文学家和思想家,他的作品深深地影响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在语文教材中,鲁迅的作品往往成为学生们品味经典和提升素养的重要材料。无论是《孔乙己》《故乡》还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作品,鲁迅总能用他独特的视角和犀利的笔触揭示出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脆弱,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相似文献   

7.
鲁迅是中国现代白话小说的“开山祖”.《狂人日记》是鲁迅第一篇白话小说,写成于一九一八年四月,发表于同年五月十五日出版的《新青年》第四卷第五号上,后由鲁迅收入《呐喊》小说集.鲁迅将这篇小说的主题概括为“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并说《狂人日记》同《孔乙己》、《药》等一起,因“内容的深刻”和“格式的特别”,震动了当时的文坛,显示了文学革命的“最初实绩”.  相似文献   

8.
鲁迅小说《阿Q正传》的插图,用以图释文的形式阐释和再现阿Q的形象与情境,对于鲁迅小说《阿Q正传》的传布和经典化历程的推进,都具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20世纪30-40年代的插图,可以视为插图的尝试阶段,成为小说《阿Q正传》另一种副文本。新中国建立后,插图呈现出丰富多彩的趋向,无论是插图的美术类型,还是对于阿Q的造像,无论是写实,还是写意,都呈现出各具风采的追求。通过对鲁迅《阿Q正传》插图创作历程的研究,不难发现,认真研读文学文本是插图成功的基础,从现实生活中寻找素材是造像的灵感,注重人物造像的神韵是创作个性的根本。  相似文献   

9.
鲁迅的小说 ,以内容的丰厚和主题的深刻著称。但是作为艺术作品 ,鲁迅非常重视作品的艺术结构 ,而且也特别善于驾驭结构艺术 ,用来表达深刻的主题。一为主题服务 ,这是鲁迅小说结构艺术的重要原则。比如 ,《药》的深刻的主题 ,就是通过它独特的结构方式表现出来的。《药》由两个情节线索组成 :一条是明线索 ,即华老栓这条线 ;另一条是暗线 ,即夏瑜这条线。两条线以“人血馒头”为引子 ,交叉联结在一起。作品的主要篇幅都在明线上进展 ;写华老栓为了给爱子小栓治痨病 ,在秋天的后半夜带着多年的积蓄的洋钱 ,到“古轩亭口”去买人血馒头。直到…  相似文献   

10.
鲁迅在创作《药》、《一件小事》、《故乡》的时候,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复调结构形式。它呈这样一个基本形态:小说中贯穿着两条主题独立的线索,它们在纵向上平行发展,形成了两个层次;在横向上又构成一定的有机联系,从而织成了一个纵横交错的网络。读鲁迅的这几篇小说,犹如聆听复调音乐作品:几支独立的旋律线按各自的主题发展,形成了多  相似文献   

11.
《药》的情节、主题、风格都得益于异域文学的营养。《药》的选材与东欧现实主义文学作品的题材一脉相承,其构思与屠格涅夫的散文诗《做脏活的工人和白手的人》十分接近,《药》的主人公形象与尼采的“超人”本质相似,艺术手法上秉承了安德列耶夫、陀思安耶夫斯基的特色。鲁迅倾心于西方文学的原因在于他的潜心研究,深入洞察,这就使他的《药》具有区别于西方文学的更为深刻的意蕴。  相似文献   

12.
鲁迅的《野草》以浓郁的象征手法展示了一个个奇异的意象。在这些意象中记录着鲁迅心灵的奥秘,折射着他丰富的情感体验。无论是落尽了叶子的枣树,还是那彷徨于无地的影,都已不是一个简单的物象,而是蕴含着鲁迅生命中所体验到的寂寞感、虚无感以及荒诞感等情感特征。  相似文献   

13.
《孔乙己》是鲁迅先生在“五四”时期发表的一篇作品。关于《孔乙己》的主题 ,一直是学术界众说纷纭的话题 ,近百年来对鲁迅小说《孔乙己》主题误读种种情况可以归结为两类 :一为反对封建科举制度说 ;二为等级观念说。将《孔乙己》主题的探讨纳入鲁迅作品反“看客”母题系统来加以解读 ,揭示出《孔乙己》的主旨在于揭露抨击“看客食人”的现象 ,并具体分析其“看客”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鲁迅在《社戏》中,发掘了人性的纯真与善良,尤其是赞美了儿童心灵的高洁与美好。无论是从艺术还是叙事,《社戏》使我们感受到了一股静谧的真善美之境。《社戏》的真善美之境,是以求真为基础向善的行进;而美则是它达到善的路径。《社戏》的叙述之真、风景之美、人物之善,使作品达到了真善美之境。在这种童年回忆的真善美之境中,《社戏》既成了鲁迅永恒的精神家园,也成了读者灵魂的栖息之地。  相似文献   

15.
“张力”是西方“新批评派”文艺理论一个重要观点,本文试图借鉴这一理论,从新的角度对鲁迅的《野草》作一审视.作者认为:《野草》是“相交的运动”支撑着的艺术构体,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方面都充分体现着张力作用.这些张力作用造成了作品多方面的艺术品性和独具的艺术力量.  相似文献   

16.
自鲁迅小说《药》选入中学课本以来,对它的主题的争论一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一般比较通行的是采用现行高中语文第一册课文《药》注解一的说法: “作品不仅通过华、夏两家的悲剧,控诉了封建制度的罪恶,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镇压革命和愚弄人民的反动本质;更重要的是它通过描写为推翻封建制度而英勇就义的革命者夏瑜的鲜血竟成了贫民华老  相似文献   

17.
自传主题表达的是与人格相关的个人历史,《范爱农》的悼亡主题下就隐藏着自传主题。从《哀范君三章》(1912)到《范爱农》(1926)的诗学转换暗示了鲁迅以自我表达为重心的写作动机,《范爱农》与《狗·猫·鼠》《尼采自传》的结构呼应则显示了鲁迅以自我命运与性格的自传性写作动机,厦门的写作语境则显示了以“坟”为核心意象的包含着死亡与新生的吊诡心理机制,而《范爱农》在“真实与诗”之间的互动显明了“性格即命运”的自传主题。围绕《范爱农》文本及其周边的考察,揭示了鲁迅将它作为《朝花夕拾》终篇的核心意图——思考性格、命运、抗命运等自传性问题。  相似文献   

18.
鲁迅杂文无论是写作目的 ,还是“诗史”性的思想与情感的表达 ;无论是“类型”形象的创造 ,还是总体的艺术风格 ,以及一贯性的文体意识 ,都呈现出显明的整体性。本文从内容和艺术两个方面 ,论述了鲁迅杂文的整体性特征。并指出这种整体性 ,不但是鲁迅杂文不同于其他文学体裁的特殊规范之一 ,而且也是鲁迅杂文之所以成为一种新的文学体裁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在众多的外国作家中 ,俄国的安德莱夫是鲁迅青年时代最喜爱的作家之一。鲁迅创作《药》之前所面临的社会现实是与安德莱夫所处的时代相近似的 ,故鲁迅的黯淡悲观情绪与安德莱夫作品产生了共鸣 ,安德莱夫作品情节安排的悲剧性、人物描写、环境渲染、象征手法运用等方面对鲁迅《药》的创作有着直接的影响 ,但鲁迅的卓越之处在于 ,他在借鉴的同时又以革命现实主义的态度超越了安德莱夫  相似文献   

20.
《孤独者》写毕于1925年10月。这篇小说不仅具有象《狂人日记》、《药》、《阿Q正传》、《祝福》等小说那样的较为单一集中的社会主题,而且更多地蕴含着作家自己的精神探索,内容复杂曲折,气氛沉郁悲怆。对于这篇集中反映了鲁迅这一时期的思想状况和创作特色的作品,学术界至今仍然存在较大分歧。本文试图针对这些不同见解,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