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隋书》曲笔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初官修前代正史,以撰写胜国兴亡事迹的《隋书》最受重视。唐太宗李世民屡屡亲自过问,还为之组织了最为强大的史官班底。尚书左仆射房玄龄任总监,秘书监魏征直接领修,名史家颜师古、封德彝、孔颖达、许敬宗、令狐德棻先后参修。李世民是古代最开明的君主之一,魏征则以直谏名垂史册。李、魏君臣一再标榜史官必须“直笔其事”,“善恶必书,无所忌惮”。在这种背景下,《隋书》理应如清代学者周中孚、赵翼等人赞扬的那样,“据事直书”、“毫无忌讳”。但是,在认真考察了《隋书》的  相似文献   

2.
《三国志》书法,历代评论颇多,或曰直笔实录,或曰曲笔迥护。本文谈谈个人看法。 一、关于《三国志》的曲笔在这一问题上,唐代刘知几有较多议论: 至若与夺乖宜,是非失中,如……陈寿谓诸葛不逮管萧,……言伤其实……。必备加其难,则五车难尽。(《史通·论赞篇》)  相似文献   

3.
关于《药》的主题,较有代表性的意见有三种。其一认为“小拴的下场是个悲剧,夏瑜的遭遇是一个更大的悲剧,鲁迅先生既痛心于群众因受封建思想毒害而未能觉醒,更致概于资产阶级革命的脱离群众,这就使小说的结构含有双重的悲剧性。作家根据亲身的经历和感受写出了一个真理:革命思想如果不掌握群众,那么,先驱者的血只能做‘人血馒头’的材料,甚至连医治痨病的效果也没有”。简言之《药》的主题,主要是批判了资产阶级革命的脱离群众。  相似文献   

4.
主题是作者在作品中通过塑造艺术形象和对生活图景的描绘而表现出来的主要思想,是作者对生活的认识、评价和理想的表现。它既包含有生活本身所蕴含的客观意义,又体现了作者的主观认识及其所要表现的理想。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指导学生准确分析作品的主题是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和把握作品思想内容的重要途径。我们在具体分析作品的主题时,特别是分析选作中学课文的作品主题时,往往会出现若干分歧的意见。当然,作为学术问题的争鸣和讨  相似文献   

5.
《清实录》记载了清朝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及自然现象等众多方面的历史,是中国最后一部实录体史书。其编纂的过程,同历代实录一样,存在实录不"实"的问题。《清实录》编纂中的曲笔主要有粉饰性曲笔和受权力所迫的曲笔。实录的编纂制度和史官自身缺乏直书精神是造成史官曲笔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复庵记》(下简称《复》)是明末清初著名爱国学者顾炎武的散文名篇。古人论诗文写作艺术崇曲忌直。所谓“曲”指行文曲折而富于变化,作者的用意不是直率表达。《复》的写作即用了曲笔,巧妙地运用假托,衬托等艺术手法,曲中有曲地表现了范君和作者深沉的爱国思想和坚贞的民族气节。复庵是明末宫中内待太监范养民于明亡后隐居于华山时所创建的三间居室。《复》通过记范养民复庵的创建,着重赞扬范养民的爱国襟怀,并抒发了作者强烈的爱国激情。但《复》的这个主题思想,作者是以曲笔巧妙而又充分地表现的。这主要见于三个方面: 一、假借范君之志,寄托作者爱国之志。顾炎武特立独行,具有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和爱国之志。但《复》并未非采用直言,而假借范君之志寄托了作者自己民族的忧愤和爱国的意志。这一假托的手法是《复》之一“曲”。明遗民范养民“幼儿读书,好楚辞;诸子及经史多所涉猎”;明亡后“自京师徒步入华山,为  相似文献   

7.
鲁迅笔下的格局,是弘阔而超拔的。无论是密集掷去的匕首和投枪,还是沉漠中的呐喊,是荷戟独行的彷徨,还是一枝枝夕拾的朝花、一丛丛“青青生着”的野草,都伴和着“血荐轩辕”的赤子之心的跳动,回应着推翻吃人筵席的鼎沸吼声,焕发着“断然不容他人追踪”的艺术风采。鲁迅就是以他浩浩的艺术精品系列,“侵入了高尚的文学楼台”,在亘古及今、连绵起伏的文学峰峦中,矗立起一座巍巍煌煌的峻岭。  相似文献   

8.
福斯特的小说忠实地记录了现代文明的两难境地: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矛盾,工商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冲突以及人与自然的日益分离.他主张通过建立真诚友好的人际关系,通过一系列矛盾体的联系沟通使社会达到最终的和谐.这就是小说<霍华德别业>中阐述的著名的"联结"主题.本文通过对<霍华德别业>中女主人公的婚姻生活的分析来揭示"联结"主题的深刻内涵和这一主张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9.
《药》的第四部分,故事已进入尾声。清明节,两位同是失去儿子的老妈妈上坟。一面是微风、枯草、颓树、荒冢,死一般寂静;一面是伤心、落泪、凄惨、悲哀,看来故事就要结束了。可是作者匠心独运,在这一片死的寂静和悲凉的气氛中突然插入了“花环”的描写,使作品闪出一道亮光。花环的描写,出其不意,异  相似文献   

10.
自鲁迅小说《药》选入中学课本以来,对它的主题的争论一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一般比较通行的是采用现行高中语文第一册课文《药》注解一的说法: “作品不仅通过华、夏两家的悲剧,控诉了封建制度的罪恶,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镇压革命和愚弄人民的反动本质;更重要的是它通过描写为推翻封建制度而英勇就义的革命者夏瑜的鲜血竟成了贫民华老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伤逝》中涓生与子君的爱情婚姻悲剧的具体分析,指出文本存在着启蒙意识、封建意识、生存意识与忏悔意识等多种意识形态,并且各种观念之间相互驳诘与渗透,文本的多重主题因此体现出"对话性"的特点。《伤逝》显示了作者矛盾性思维的复杂性与未完成性,并且具有某种哲学品格。  相似文献   

12.
鲁迅小说《故乡》不仅是现代文学史的上乘之作,而且也是当代中学语文教材巾不可多得的精品。多年来,许多专家学者和广大教学工作者对它作了深入的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是我们也发现,时至今日,人们对小说结尾那关于“希望”的抒情独自,依然存在着严重的  相似文献   

13.
鲁迅小说《药》发表80多年来,鲁迅研究者对其主题的看法一直存在很大的争议.20世纪70年代末至今,《药》的主题研究先后出现了"批判说"、"疗救说"、"吃人说"、"双重主题说"、"独异个人说"等等.对于这些观点进行历史地、客观地审视,有助于还原鲁迅,并为这一研究的继续深入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4.
在很长的一段时期内,《荡寇志》"反动说"几成定论。20世纪80年代以后,研究者开始摆脱阶级论的政治思维,《荡寇志》的人物、叙事艺术、认识价值等方面的研究都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人们对作品的主旨却往往避而不谈。立足于文本,联系作品的写作背景以及作者的身份来考察,可以发现,《荡寇志》与其他水浒小说一样,都是古代士人救世情结的流露,《荡寇志》以救世为宗旨。  相似文献   

15.
莫言短篇经典《白狗秋千架》女主人公暖两次无望的等待造成了自身无法逃脱的悲惨命运,而等待的主体、等待的客体,在人生命运转变中,呈现了不同的状态和作用力,暖抛弃了传统的顾影自怜的凄美心态,表现的是一种决绝坚忍的个性特征,而被等待者"我"对暖半生等待的思考与回应,实现了传统文学"等待"主题内涵的增殖。  相似文献   

16.
从"等待"主体的自我分裂、"等待"内在维度的破碎性及"等待"对象的不自明三个方面论述贝克特的《等待戈多》的"等待"主题,揭示出这部荒诞派戏剧代表作对现代世界、现代人的生存境遇及其精神危机深刻而敏锐的探索,反映了荒诞无所不在地把人桎梏于枷锁中。人在不断异化的过程中,"等待"也由传统意义上的外在行为状态固化为人的本质。  相似文献   

17.
鲁迅对"牺牲"的话题有着高度敏感和深切体认,这是鲁迅思想中一个较为重要的方面。他在小说中表达了"牺牲"主题,塑造了许多牺牲者的形象。在《故事新编》中,作者通过对古代神话、历史人物的重新塑造与"加工"表达了对于牺牲者命运的思考、体认:即牺牲者的被背弃、被包围。其中《补天》《奔月》《理水》《非攻》在表现这一主题上显示出递进、延续的关系,如果说前两篇表现的是牺牲者陷入被背弃、被包围的困境无法自拔的话,那么在后两篇中,鲁迅则塑造了两个力图从中挣脱出来的形象。  相似文献   

18.
《九歌》主题与“宾主彼我之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九歌》诸篇,宾、主、彼、我之辞,最为难辨”(《楚辞辩证》),朱熹的话道出了《楚辞》研究者的共同苦衷.所谓“宾、主、彼、我之辞”,即作品中神与神或巫与巫之间的彼我称谓,这个棘手的问题,从朱熹到现在,历时八百来年却依然存在,并未真正解决.究其原因不外乎两个,一是《九歌》中的宾、主、彼、我之辞,大都介乎人鬼之间,有的似神语,有的似巫代神语,还有的似神巫之间交相而语,头绪纷呈,文意错杂,令人捉摸不透,难于确切把握.更为重要的,我认为是人们没有深入考察作品主题及其历史渊源,并以此为出发点,从作品中去寻找人物彼我之间本来存在着的某种内在关系.这点,恐怕是《九歌》宾、主、彼、我之辞长期未能解决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9.
鲁迅的《药》写于一九一九年四月.发表以来,对它已有过大量的评论文章,但由于思想内容丰富深刻、艺术造诣谙练精湛,因而并非每篇分析都能恰如其分,抓住要领,往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尤其是近十年来,由于林彪、“四人帮”的干扰和破坏.一些本来清楚的问题,也被搞得十分混乱.因此,拨乱反正,全面正确地评论这篇小说,在当前仍然有讨论的必要.  相似文献   

20.
《西游记》的主旨问题一直是学术界争议颇多的热点。其中"游戏"主题说自有其贯穿始终的一致性,早在明清时期批评者便根据古代文化传统提出"游戏说",后经五四时期胡适、鲁迅等现代新文学大师的大力提倡,至改革开放新时期又有吴圣昔等研究者的重提。这些不仅开拓了《西游记》研究的新视角,而且在关键性的历史时期对《西游记》研究回归到文本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