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普通高校《音乐基础理论》课教学中,中国民族调式的学习很容易出现问题。 首先“调式”(Mode)这个概念在西洋音乐中和“音阶”(Scale)同义,从字面上看,音阶是音的阶梯,而调式则是调子的样式,都是说明某种音高的排列关系。但调式也可以说是指某些特定的音阶,是指有特定组织性的音阶。音阶是由若干音(乐音)按一定音程顺序(向上或向下)排列而成。 由于我国文化历史悠久,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各个地区的民间音乐往往各有不同的风格特点,这些特点不仅反映在音调上,也反映在调式结构上。因此,我国的民族音乐调式问题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也不必强求从全国民歌中找出某些共同调式。在我们民族音乐中占有重要地位的是五声音阶。它是由连续五度相生的五个音宫、征、商、羽、角构成,这五个  相似文献   

2.
中西古文明比较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一、前人对中西两大文明历史起源及其特点的比较   (一 )中国学者的比较早在本世纪初 ,在中国爆发的“新文化运动”高潮中 ,许多著名的知识分子就对中国文化与古希腊、罗马以来的西方文化的异同作过许多比较 ,并进行过激烈的论争。当时主编《青年》杂志的陈独秀 ,在 1915年发表《东西民族根本思想之差异》(当时人们所说的“东洋民族”主要指中华民族 ,所说的“东方文明”主要指中华文明 ;所说的“西洋民族”和“西洋文明”指的是古希腊、罗马以来的地中海—欧洲各民族和他们的文明 )一文中 ,认为“东洋民族”和“西洋民族”的“根本思想”…  相似文献   

3.
《女神之再生》和《补天》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试从“比较文学”的角度,对郭沫若的《女神之再生》(1921年元月作)和鲁迅的《补天》(原题为《不周山》,1922年11月作)这两篇都取材于女蜗炼石补天的传说而形式不同的作品,作一些比较研究,一则探讨一下它们在思想、艺术上的成败得失,二则借以说明目前文学创作应该注意的一个问题。 (一) 生活在同一时代的作家,时代、民族、阶级以及文学传统的影响,赋予他们以共性;但他们  相似文献   

4.
文旭 《学术界》2001,(4):263-269
模糊语言学 (fuzzylinguistics)是近二十年来新兴的一门边缘学科或交叉学科。它是语言学与模糊学相结合的产物 ,其研究对象为模糊语言或模糊言语。目前 ,对模糊语言的研究已成为认知语言学的组成部分 ,并有了较大发展。国内已有词典收入“模糊语言学”这一词条〔1〕。伍铁平教授是我国模糊语言学的开拓者。他于 1 979年率先将美国伯克利的加州大学电机工程系和电子研究实验室的札德 (L .A .Zadeh)教授的模糊集合(fuzzySets)理论介绍到中国 ,并运用于对语言模糊性的研究。他的《模糊语言初探》在《外国语》1…  相似文献   

5.
刘庆璋 《文史哲》2001,(3):60-62
从全球看 ,是美国学人最先举起“文化诗学”的旗帜。不过 ,即使是美国文化诗学的首席代表斯蒂芬·格仁布莱特 (StephenGreenblatt) ,在 1 987年发表的理论宣言《走向文化诗学》(TowardsaPoeticsofculture)一文中也还只是说 :文化诗学“是一种实践活动”。美国文化诗学另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路易斯·孟酬士 (LouisA·Montrose)在文化诗学的理论方面有较多的建树。他也指出 :各种被视为从文化诗学视角研究文学的实践活动 ,尚未集结出一个系统的范型 ,也缺乏理论的明晰性。时至世纪之交…  相似文献   

6.
20 0 2年 1 1月 1 6— 1 9日 ,由澳门基金会和《学术研究》杂志社联合主办的“澳门历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学术研讨会在广东省肇庆市举行 ,来自澳门、广东、上海等地的专家学者 30余人出席了本次会议。与会者就澳门历史研究的状况进行了总结与反思 ,并对澳门历史研究的走向作了展望。一、澳门历史研究的回顾与反思与会专家学者认为 ,对澳门历史的研究虽然起步较早 ,最远可追溯到 1 740— 1 745年间成书的《中国和日本的亚洲》 (AsiaSinicaeJaponica) (FreiJos啨deJesusMaria著 )、 1 75 1年刊行的《…  相似文献   

7.
《古诗百首英译》(北京语言学院 ,1 994年版 )中收录了ArthurWalay翻译的汉乐府民歌《上邪》 ,这是一首广为人知的诗歌 ,是汉铙歌十八曲中的第十六曲。描写一个女子对爱人的誓言。诗中列举了五种不可能出现的自然现象 ,来比喻爱情的坚贞不渝 ,被誉为“短章中神品”。诗歌最精彩的地方也正是这五个比喻。译文很切合原诗的主旨 ,但有一处笔者认为值得商榷 ,即对“冬雷震震夏雨雪”的翻译 ,译者为“Whenitlightensandthundersinwinter,Whenitrainsandsnowsinsunner”(…  相似文献   

8.
李申 《学术界》2002,(1):139-146
《学术界》第六期作为重点文章 ,刊发陈明《学术研究的豆腐渣工程》(陈文 ,初发于互联网www .confucius2 0 0 0 .com) ,指责拙著《中国儒教史》是“豆腐渣工程” ,“学风败坏”的表现 ,“糜费国家大量资金”云云。拜读之后 ,笔者于当年1 1月 2 7日致书 (E -mail)《学术界》编辑部 ,希望通过《学术界》请陈对“学术研究的豆腐渣工程”给以界定 ,并附上笔者在互联网所发文章摘录。 1 2月 1 3日 ,《学术界》信 (E -mail)言 ,希望笔者能将材料缩为一文。由于儒教问题争论的激烈性质 ,陈文虽短 ,所提问题却一文难尽 ,…  相似文献   

9.
论明初的宦官外交孙卫国“宦官外交”一词(EunuchDIPlomacy),初见于王赓武的EarlyMingRelationsWithSoutheastAsia—ABackgroundEssay①王虽未对其给予明确的界定,但意指宦官被遣诸边及国外。汉代...  相似文献   

10.
民族音乐学是"以民族学、人类学方法研究音乐的学科",随着研究对象的扩展,它已经把流行音乐纳入自己的研究范围.流行音乐研究可以开拓民族音乐学的研究时空,促进其更新观念,丰富其研究方法与理论.民族音乐学则可以为流行音乐研究提供研究角度、模式、价值观、研究方法等方面的帮助.  相似文献   

11.
<正> 郭沫若的《暴虎辞》是在席勒影响下写成的。“吾慕许雷(席勒)《手套吟》,击鼓而成《刺虎辞》。”下边,我想从微观的角度,对席勒的《手套》和郭沫若的《暴虎辞》作一番比较研究,以期探讨一些有关的规律性问题。  相似文献   

12.
庞琴 《南方论刊》2007,(11):47-49
中国在美国媒体中的形象一直是中美两国学术界研究的热点,但是,美国新闻媒体中的中国各不同社会群体的形象(包括中国女性形象)却是研究中的盲点;本文专题研究近十年来美国《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洛杉矶时报》、《芝加哥论坛报》和《达拉斯晨报》中的中国女性受害者形象。首先分类描述受害者形象,然后从意识形态的角度进行文本分析并得出结论:反共意识形态和民族中心主义是报纸塑造女性受害者形象的意识形态根源。  相似文献   

13.
国外学者关于企业核心能力的主要观点综述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胡峰 《学术研究》2003,(2):125-126
对企业核心能力进行研究的学者很多 ,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企业核心能力进行界定 ,形成了很多个不同的企业核心能力的观点。企业核心能力的概念正式出现在 2 0世纪 90年代 ,但其经济学渊源可以上溯到 1776年AdamSmith的《国富论》 ,AdamSmith认为劳动分工可以提高企业的劳动效率 ,而核心能力的核心理念在于强调企业之间的能力分工 ,二者在此有异曲同工之处。沿着这个研究思路 ,Babbage (1833)同样阐述了专业化可以提高生产效率的命题。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 ,AlfredMarshall (192 5 )提出了企业内…  相似文献   

14.
陈寅恪在《金明馆丛稿二编·陈垣元西域人华化考序》中说:“寅恪不敢观三代两汉之书,而喜谈中古以降民族文化之史”。所谓“民族文化之史”,指的是古代各民族(包括汉族和少数民族)在文化史上的作用。陈氏在这个问题上有系统的看法,可以称之为“民族文化史观”。王国维是与陈寅恪齐名的现代杰出史学家。对于古代各民族在文化史上的作用,亦曾提出系统的看法。换句活说,王氏亦有自己的民族文化史观。王、陈二氏的“民族文化史观”是大同小异的,带有明显的互受启发的痕迹。本文尽量按照王,陈二氏的原有思路,对他们的民族文化史观进行比较和评价。  相似文献   

15.
中国传统音乐学(即中国传统音乐理论)与民族音乐学是两个既有共性又有区别的音乐学分支学科。但两者相互支撑、相互促进。民族音乐学把音乐置于文化视阈来考察,为中国传统音乐学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民族音乐学突出音乐文化中的多姿多彩,使中国传统音乐学拓宽了研究路径;民族音乐学重视田野考察的工作范式,为中国传统音乐学的发展提供了有益补充。  相似文献   

16.
法经济学的思想轨迹与当前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法经济学的思想轨迹与当前发展易宪容法经济学,英文为LawandEconomics,美国著名的法经济学家波斯纳称之为“法律的经济学分析”(EconomicAnalysisofLaw)。①它是用经济学的假设和方法来研究法律问题。正如库特所指出的那样,“法...  相似文献   

17.
《学术界》2002,(6)
邓晓芒在《江苏社会科学》2 0 0 2年第 4期撰文《全球伦理的可能性 :“金规则”的三种模式》指出 ,世界各大文明中普遍存在的道德基本原则即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代表的“金规则”或称“金律” ,现已被公认为世界各大文明中的一个普遍的道德规律。人们通常关注的是它在各个不同民族文化中所体现的伦理思想的共性 ,而不太注意其中的差异 ,尤其是在表达方式上所透露出来的理解上的差异。作者认为 ,金规则的表达除了通常人们所指出的有“消极的 (negativ)”和“积极的 ( positiv)”这种明显的区分外 ,在更深的层次上还可以分…  相似文献   

18.
城市音乐民族音乐学研究的必然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柳青 《云梦学刊》2006,27(3):104-106
面对世界现代城市与世界经济文化一体化以及现代民族不断地整合或部分消融的现状,伴随现代“文化人类学”的发展,民族音乐学研究范畴扩展到对城市音乐的研究已成为现代民族音乐学学科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9.
苗语与楚语——兼答夏剑钦同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屈原族别初探》(以下简称《初探》)在《学术月刊》发表后,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魏鸣泉同志在《中国古代少数民族作家文学述略》中指出,关于屈原的族别问题,“给我们很大的启示:中国古代文学领域,确有许多问题值得探索。这个问题的提出,无疑也是对那种以汉民族文学史代替整个中华民族文学史的历史偏见是一个大胆的挑战!”(见《民族文学研究》八一年一、二合期)。既是挑战,必有应战。继夏剑钦在《江汉论坛》八二年第四期发表的《也谈屈原的族别——与龙海清、龙文玉同志商榷》之后,《吉首大学学报》八二年第二期又发表了署名为吴广平、张伯传的文章《屈原不是少数民族》(以下简称《不是》),对我们的论文提出质疑和批驳。为明辨是非,我们分别写了一组文章,逐个问题释疑和反驳,在八二年第六期的《求索》发表的《苗族与楚族》文中,重申了“高阳”不是黄帝的“孙子”,屈原不是“毕族”的观点,并且说明楚族和苗族是一个民族的两个称呼,从族源上论证屈原是苗族,虽不指名,也算是对夏、吴、张等同志的一个回答。本文想从语言的角度,与夏、吴、张等同志讨论,并进一步阐述我们的观点。《不是》文中说:“《初探》说在汉、苗语中同音同义,这只能看成是一种巧合,而不能简单地认为是苗语的汉字音读。”这种“巧合论”我们不同意,以下拟广列代证,从多方面说明。  相似文献   

20.
民族形成于何时?这是民族理论研究中的重要问题之一。当前,对这个问题的答案是多有不同的,其中主张“原始民族”说的就有数家。这方面的文章已发表不少,如:牙含章同志认为“最晚也在蒙味时期的高级阶段,已由部落发展成最初的民族一蒙味民族”(《学术研究》(云南)1963年第3期)。杜玉亭同志认为“民族形成于氏族部落时代”(《云南社会科学》1982年第4期)。他提出:“为什么不可以以氏族部落的出现作为民族形成的上限呢?”邬剑同志认为,民族最初形态的形成,“大体上是在氏族形成以后的相当一段时间,即民族,继续发展起来’的时期或至迟到它的‘全盛时代’,而不会更晚。”(《内蒙古社会科学》1983年第3期)陈国强等同志认为,“民族形成的上限最早只能追溯到野蛮时代高级阶段”(《云南社会科学》1982年第6期)。本文拟就上述几家的观点谈一管之见,请同志们指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