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日本科技政策浅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世纪之交,日本随着《科学技术基本法》的修订和《科学技术基本计划》的实施,逐步形成了新的科学技术政策。主要在科技重点战略、科技体制改革、科技活动国际化和管理等方面都形成了新的突破。但同时,由于日本的特殊国情,近年来,日本在实施科技政策的过程中,也还存在一些难以克服的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2.
一、中国科技兴国和日本科技立国口号的提出 在日本最早出现科技立国一词的官方文件,是1977年5月科学技术会议发表的第6号答询报告——《关于立足于长期展望的综合的科学技术政策》。但是,这一口号的具体内容出现于  相似文献   

3.
为期半年的筑波国际科技博览会,已于今年3月17日在日本的茨城县筑波科学城开幕。这届国际科技博览会,是日本政政根据国际博览会条约,继1970年大阪万国博览会和1975年冲绳国际海洋博览会之后,在日本举办的第三次国际性科技博览会。这届国际科技博览会的主题,是人、居住、环境和科学技术。它是探视人类迈向未来的新“窗口”展馆造型新颖馆内设施精良博览会的占地面积为一百零二公顷,全部施工费用约为4,409亿日元。共分八个展区,有近六十个展览馆。这些展览馆设计新颖,造型奇特,展现了当代建筑技术的高超水平。它  相似文献   

4.
自从1975年6月发现了鲁迅为山上正义《阿Q正传》日译本亲笔写的85条注释,两年以来,日本学术界搜集有关鲁迅文献资料的工作,更加热乎起来,这是值得感谢的事情.鲁迅和日本的关  相似文献   

5.
日本是世界上最早研究《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的国家。日本学界的研究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1939~1965年的《资本论》形成史中的《大纲》研究,第二个时期是1966~1974年的资本原始积累理论中的《大纲》研究,第三个时期是1975年以后至今的世界视野中的《大纲》研究。从整体上看,20世纪60年代以后的《大纲》研究对日本马克思主义的形成起到了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6.
民主德国科学院社会学与社会政策研究所所长G.温克勒尔于今年8月下旬对我国进行了为期两周的学术访问.本刊特约通讯员关山同志对他进行了一次专访,请他介绍民主德国社会学研究的状况.温克勒尔生于1931年,1970年获经济学教授职称,主要学术著作有:《劳动和生活条件的计划》(1964)、《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社会政策》(1975)、《民主德国社会政策的理论和实践》(1979)、《社会主义劳动条件的发展计划》(1983)、《社会政策》(1985)等.  相似文献   

7.
日本《学术月报》1980年9月号报道,日本学术会议事务局先后于1965、1971和1979年对国际学术团体的情况进行了三次调查,并于1979年出版了《国际学术团体总览》一书.据调查结果,到1979年为止,国际学术团体的总数已达到995个,其中,政府学术团体69个,民间学术团体926个.在民间学术团体中,自然科学方面658个,社会科学方面257个,其他11个.  相似文献   

8.
简讯五则     
据苏联《哲学问题》杂志1983年第9期报道,白俄罗斯科学院主席团方法论讨论委员会于1983年4月在明斯克组织召开了一次有关科学相互关系中哲学方法论问题的学术会议。会议由白俄罗斯科学院物理数学分部的院士秘书.费多罗夫致开幕词,B.斯捷平在会上作了题为《科技革命的现代哲学与自然科学的相互关系》的报告。白饿罗斯科学院通讯院士A.扎克列夫斯基  相似文献   

9.
据苏联《工人阶级与当代世界》1986年第6期报道,1986年4月苏联政治学协会在莫斯科召开了题为"政治与科学技术进步"学术会议.苏联30多个科学中心的代表出席了会议,研究和探索受科学技术进步制约的管理社会过程的新方法.苏联政治学协会主席Г.Х.沙赫拉扎罗夫在开  相似文献   

10.
据不完全统计,自1966年以来的十余年内,日本新出的中国文学史著作有十种左右,仅1970年至1975年,就有下列五种问世:一、佐藤一郎《中国文学史》(1971);二、狩野直喜《中国文学史》(1971);三、吉川幸次郎、黑川洋一《中国文学史》(1974);四、荻尾长一郎《中国文学史》(1963-1975);  相似文献   

11.
近年日本科技体制改革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世纪伊始,日本就在第二个<科学技术基本计划>中,提出了科技体制改革的意见.在2002年日本政府推进改革之年,小泉内阁的重要决策咨询机构--综合科学技术会议,经过深入研讨,提出了新世纪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基本框架,从而使日本的改革从财政、金融、税制、规制等的改革扩展到科技体制改革.日本近年科技体制改革的特点、主要举措、背景分析与前景值得研究.  相似文献   

12.
科技创新政策形成机制与技术经济范式的契合度是影响科技创新政策效果的要素之一。技术经济范式的调整与转换,导致日本传统的以"分割的多元官僚制"为制度基础的"官僚主导"的"自下而上"科技创新政策形成机制的绩效逆转。为适应新变化,保持制度优势,降低改革成本,日本政府推动科技政策中央咨询决策机构从"科学技术会议"到"综合科学技术会议"再到"综合科学技术创新会议"的演变,增强其作为指挥部的职能,构建"内阁主导"的"自上而下"政策形成机制,实现与原有政策形成机制的对接与融合,弥补决策分散、缺乏协调性等不足。"综合科学技术创新会议"的诞生,标志着日本科学技术政策与创新政策一体化推进体制的实现。  相似文献   

13.
八十年代日本的科技政策、科研投入及科研活动河北大学日本研究所刘孟洲进入八十年代,日本政府在科学技术方面代替过去实行的那种"吸收"战略,而采取了以研究开发为主的"科技立国"战略,日本政府为推行这一新科技战略,制定出新的科技政策,增加了科研投人.并采取种...  相似文献   

14.
新堀通也在日本《经济研究》1980年第31卷第4号发表文章:《评富永健一编<日本的阶层结构>》。文章说,20年来,日本的社会和世界社会学研究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果说日本社会结束战后阶段进入高度经济增长期是1955年,那么日本深刻意识到高度增长的界限和向后工业化的转变,则是1975年。20年来,日本社会经历了迅速的变化:如产业、职业的结构变化、人口的变  相似文献   

15.
法共《新评论》杂志1977年6、7月号合刊,发表了关于"先锋派"文学的讨论会记录.同年1月,法共中央委员、《新评论》主编弗朗索瓦·安盖尔还在《文学新闻》上发表了关于法共文艺政策的谈话.自1975年法共提出在党纲中取消无产阶级专政的口号以后,文艺政策有了明显的变化.安盖尔在谈话中明确表示反对党对文艺的干预.现将讨论会和安盖尔谈话的主要内容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16.
可贵的追求与探索高景海胡祥明同志的文集《政策———理念与操作的搭界》由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出版问世了。它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转型时期,适时地提出了一系列政策理论,特别是提出了科技政策理论与操作问题,颇引人注目。总观全书具有以下三个鲜明特点:1构建了科...  相似文献   

17.
1963年,来自英、美、日等国的100多名学者在希腊人D.哥斯坦切诺斯的主持下集会,成立"世界居住学会".此后,该组织每年在希腊举行一次年会.1973年以后,年会改为在各会员国轮流举行.会员主要是土木建筑、历;史学、文化人类学、地理学和社会学等学科领域的研究人员.世界居住学会为一世界性机构,出版月刊《人类居住科学》.日本居住学会于1975年5月在东京专科大学正式成立.现有会员100多人,主要为日本的世界居住学会会员和对"居住问题"感兴趣的专家、学  相似文献   

18.
姜振寰同志1943年11月生于山东掖县。1966年毕业于哈尔滨师范学院物理系,1979年考入哈尔滨工业大学攻读研究生,1982年毕业留校,获哲学硕士学位。1985年被聘为中国科学技术培训中心副教授、哈工大社会科学部副教授,1988年聘为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教授,科学学研究所副所长,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国外科技政策与管理》杂志编委。  相似文献   

19.
战后日本,由于战争中的破坏,住宅大量丧失,再加上自1955年开始日本经济进入高速增长阶段,工业发展需要雇用大量的劳动力,于是农村人口大量进入城市,住宅供需矛盾突出,住宅不足一直是困扰日本的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本文仅就日本政府在解决住宅问题过程中所采取的政策以及今后改革的要点作一简单介绍。一、70年代日本的住宅政策在日本经济高速增长结束翌年的1975年,日本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以促进住宅景气的恢复,并发行了巨额国债作为建房资本。其基本目标是经过努力,所有国民都  相似文献   

20.
本文作者是美国加斯塔瓦阿道弗斯学院心理学系主任,他在1977年出版的《科学的未来》一书中介绍了1975年10月在该院诺贝尔大厅举行的第十一届诺贝尔年会的情况.出席这次年会的有诺贝尔奖获得者和科学家、神学家等共约四千人.大会主题是:《科学的未来》.发表讲演的有美国化学家格伦·西博格博士等.每次讲演后由二十七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和六位著名神学家当众举行讨论会.这里介绍的是西博格博士讲演后的一次讨论发言.西博格的讲题是:《科学发展的新路标》,他分析了近年来影响科学发展的思想因素和可能出现的科研动向;指出人口过剩、资源枯竭和贫富悬殊等问题对人类的生存有着极大的威胁;并提出要立即设法补充科学的"知识资本",为了在全球范围内解决这些问题,还必须降低我们的生活水平.但他的态度是乐观的,认为科学技术对于上述问题的解决会起主要作用.他的讲演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和针锋相对的论争.了解这次论争的焦点和讨论中提出的问题,有助于探索今后科研发展的方向和进一步确立科研政策的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