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柏拉图的对话<吕西斯>的开场部分即彰显出作者在情节设计和场景设置方面的精巧用心,众所周知,柏拉图对话的开场总是与对话的主旨紧密相联,对话表面的情境与内部的情节动力相互交织.本文紧扣<吕西斯>开场部分的戏剧化场景及情节描述,分析<吕西斯>的戏剧化特征,试图揭示柏拉图的哲学思考与戏剧性对话场景之间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2.
刘飞  段建军 《社科纵横》2010,25(7):167-168
教育对人的关怀体现在对人心灵的关怀.柏拉图希望教育如同一阵清幽境界吹来的清风,使人于不知不觉中培养起一种对美的爱好.人善于模仿,要培养一种对美的爱好,就要培养人对美的模仿.教育作为一种桥梁,连接着人对美的模仿.教育不只是为了获得真理与知识,不只是使灵魂得以转向,更是人在这一过程中对自身关怀的实现.  相似文献   

3.
"生活-世界"教育学--西方教育学研究传统的新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历史上教育学特征的变迁作为哲学的教育学西方教育史的知识可以一直追溯到古希腊哲学。那时候 ,教育学并不是一门独立的学科 ,而只是哲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柏拉图是古希腊最著名的哲学家之一。他研究教育问题时运用了许多哲学知识。在其最著名的教育代表作《理想国》中 ,他论述了公民教育。用现在的话说 ,他关注了课程的问题 ,探讨了作为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能力以及如何通过教育获得这些能力 ,这本书反映了柏拉图公民培养的方案和理想。他的另一代表作是《美诺》 ,一本对话集 ,主要通过对话探讨一个很古老的问题。这个问题可以通过似非而…  相似文献   

4.
不是所有的哲学家都可以成为诗人,更不是所有的哲学家都可以在诗的领域中对话先哲,开启一个属于自我的时代。可是,柏拉图之于美学,是做到了的。将哲学领域的思索融入到美学范畴去考虑,在柏拉图的世界中别有意味。结合柏拉图的主要著作《理想国》,可以得知柏拉图对于"美"这一概念的深入理解及对于美学的深刻思考,其对于自然之美与文艺之于人的情感塑造作用,将审美意识从表象引入深层又从深层带到表现深层次内容的"表象"的循环过程,以及对美必须符合完整和统一的标准的判断和解读,同其基本哲学观点一起,即对于艺术、自然、现实关系的分析、对于"理式世界"的看法相结合,互为印证、相互补充,充分彰显了柏拉图美学思想在美学、历史、哲学等语境下的重要价值。当然,柏拉图美学思想中对于诗的批判和其美学思想在特定历史环境下的解读和评价需要辩证看待,如果将其主要思想同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的主要观点进行对照,及探寻其背后的哲学意味与中国传统经典《易经》的内在关联,在更广阔的维度理解柏拉图的美学思想,对于现实有相当程度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5.
周江 《社科纵横》2010,25(3):80-81,87
从美学层面阐释柏拉图"正义"概念的论著并不多见。正义这一颇具秩序性和理性内涵的概念其实更接近柏拉图美学的基本精神。以正义为核心的城邦之美是一种理性秩序之美。这种美在于城邦各阶层秉持自己的美德,各司其职,实现城邦的完善。城邦完善的根本在于正义,它是各种美德的协调有序。于是城邦秩序便是城邦正义,城邦秩序之美就是正义之美。而正义及其协调的各种美德均是理性美德,所以以正义为根本的秩序之美是一种理性之美。  相似文献   

6.
古希腊人最先对美学理论作出了重要贡献,苏格拉底是其先驱.我们从色诺芬对他的叙述中得知:苏格拉底把美的东西与善的东西视为同一个东西.每个美的对象都是如此,因为它服从于某些合理的目的.柏拉图在其《理想国》的先验模式中,提出要对行吟诗人和艺术家实行最严格的审查,以使艺术更好地为道德和政治教育服务.除了极少数研究美学史的美学家——从柏拉图经由中世纪的一些哲学家,到康德和黑格尔,直至克罗齐、维科和杜威等,他们的研究和著述活动使美学史和美学的各个分支得到了长足发展和进步——以外,一般的美学家都倾向于把艺术家设想为不受社会习俗约束的自由  相似文献   

7.
一直以来,学界就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摹仿说的内涵及关系问题未达成共识.从文学与真理性的关系这个角度比较,可以看出两者都从模仿的角度界定文学与真理性的关系,柏拉图认为文学模仿无法做到揭示理式世界中的真与美,亚里士多德则认为文学模仿应是人与自然目的相一致的体现.两者在构建文学无法达到真理这个结论的过程中,都在不同程度上忽视了文学的真理性仅在被展现的过程中才真正地存在.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虽然质疑文学在模仿中达到真理的可能性,但并未否定模仿本身以达到文学真理性为前提,文学的确是模仿事件,但同时也是模仿性的再创造事件,文学的真理性能够在模仿中自我表现.  相似文献   

8.
本文是对德鲁兹的反柏拉图主义哲学的探讨,其内容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论述他对柏拉图学说和柏拉图主义的解构,第二部分论述他对哲学史上与柏拉图主义相对立的一些人物的解释,而第三部分则根据他对其学说的相关内容的直接阐发来说明其基本观点.  相似文献   

9.
方刚 《浙江学刊》2004,(4):98-101
本文从语言分析的角度考察柏拉图在<巴门尼德篇>中对相论困境的反思,并进而指出海德格尔正是以同样的方式重复了柏拉图的某些错误.作者认为柏拉图的主要问题在于他混淆了名称与对象或者是语词与事物以及对通常的语言形式的误用,从而他在西方哲学中引入了两个世界的概念.这种柏拉图式的二元论是本质主义哲学的根源.  相似文献   

10.
王金文 《社科纵横》2012,27(12):85-89
柏拉图可以说是西方哲学史上史诗般的圣人,其思想之深邃,影响之深远,无人能及.柏拉图的诸多著作中,《法律篇》专门论述法律问题,其中一些法律思想对当下的法律实践和理论依然具有“史鉴价值”.本文以柏拉图的《法律篇》为蓝本,对其刑法方面的思想作一个较为细致的梳理.  相似文献   

11.
刑法思想是柏拉图法律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主客观相统一"原则在柏拉图刑法思想中则贯穿始终。以此原则为基础,柏拉图从犯罪的主观要素和客观要素两个方面考察各种具体的犯罪行为,对犯罪行为进行分类和排序,并且根据犯罪行为危害性程度的不同设置了与之相对应的刑罚方式,强调了"罪刑相适应"。  相似文献   

12.
尽管庄子美学与柏拉图美学在表现形态上有某些相似之处,但它们却是两种不同的美学体系。本文拟从审美本质论、审美认识论、审美理想论三个方面对他们进行粗浅的比较分析,从而说明他们的美学思想究竟有哪些不同的特点和重要的区别。1 黑格尔指出,在柏拉图那里,“美的内容和哲学的内容是同一的”①。柏拉图 的审美本质论,就是他的理念论。 在《大希庇阿斯篇》中,柏拉图逐一考察并推翻了当时在古希腊较为流行以及他自己尝试提出的各种关于美的定义。在他看来,美的本质并不是如同年轻漂亮的小姐那样的外形条件,不是黄金那样的贵重之物,不是得其…  相似文献   

13.
刘剑锋  陈晨 《社科纵横》2011,26(2):171-173
《黑王子》是艾丽丝.默多克后期小说中最受好评的一部,但也是最艰深的作品之一。在创作小说时,艾丽丝.默多克深受柏拉图哲学思想的影响。小说《黑王子》不仅集中体现了《会饮篇》中柏拉图对于"厄洛斯"的双重性的深刻思索,同时也揭示了作者对于现代社会人的爱情和生活方式的辩证思考。  相似文献   

14.
在现代柏拉图研究中,有一门茕茕大者称做"真伪考订".顾名思义,这门学问不是致力于文字训诂或经义诠解,而旨在别伪辨惑.它从一个前提出发,即冠名为柏拉图所作的某部作品实为后人的网罗摭拾、汇纂伪作,而"柏拉图专家"的目的就是要考证(很大程度上是猜测)伪作者何人、伪作于何时.在这门现代学问最兴盛的时期,柏拉图只有五部对话未被断伪①.随着现代性语境下向传统的回归,那些曾经的"伪作"如今绝大多数都已重新归入正典.不幸的是,柏拉图传世的13封书简作品依然深陷真伪的泥沼,问题最为严重.有关这些书简真伪的意见不可缕举.不仅各封书简的真伪情况不同,甚至同一封书简内部也有真伪的判分,不少学者认为,第七封书简的主体是柏拉图所作,但其中342a-345c的"哲学题外话"却是后人写就并窜入的.西人对柏拉图书简的阅读、研究,绝大部分精力都耗费在真伪问题上了,义理上的阐发却鲜有人涉及.本文并不是要就真伪提出什么考证,而是想系统梳理书简真伪问题的由来,尤其想借古今对照看出我们对这些书简所应持的态度.  相似文献   

15.
圣波蚋文土拉将中世纪12、13世纪的神秘主义关学与经院美学统一起来,推动了西方美学向近代的发展。他继承了柏拉图主义的原型说、新柏拉图主义的流溢说和奥古斯丁主义的光照说,提出了以光释美善的思想,真正的美是见之于上帝的,即使就自然本性的美而论,心灵的美也高于肉体的美。他从审美心理的角度探讨比例的问题,继承了从毕达哥拉斯学派到圣奥古斯丁的以数为核心的神秘主义传统,艺术作品的价值存在于它与艺术家心中非物质的内在观念的相似性之中,而不是存在于与外在现实的相似性之中。圣波纳文土拉由此在经院哲学的影响下认为艺术效果的本质在于实用,同时他又强调了提供审美的满足是艺术的一项功能,虽然并不是唯一的功能,其观点具有了近代意义。  相似文献   

16.
西方柏拉图研究源远流长.罗马帝国时期(公元1-5世纪),柏拉图新经学绵延五百年不辍;帝国崩溃后,蛮族入侵,古代典籍湮灭,文不在兹,以致此后一千多年里(公元5-15世纪),西方人只能借助半部<蒂迈欧>和阿拉伯学者的拉丁译本以及亚里士多德等古代作家的引文认识柏拉图(在东罗马或拜占庭帝国,柏拉图作品抄件仍在流传).直到1397年,柏拉图才转道中古阿拉伯世界(公元7-14世纪)返回西方世界.大致说来,重返西方世界的柏拉图在现代西方掀起了三次浪潮:文艺复兴时期(公元15 世纪初-17世纪末)、浪漫主义时期(19世纪初-20世纪中)和二战以后(20世纪中叶以来),只在启蒙运动时期(17世纪中-18世纪末)有所中断.  相似文献   

17.
"苏格拉底"的思想与柏拉图的思想密不可分.在"苏格拉底"的哲学思想中,柏拉图哲学的主要精神都已经展现或者萌芽.其中一个重要原则就是苏格拉底的"自知无知".这不仅指某些具体知识的知道或不知道,而且指向苏格拉底/柏拉图哲学的根本特征,包括意识的自我否定与觉醒,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在反讽中追求善与美好,等等.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柏拉图、新柏拉图主义对基督教及其神学的形成的比较研究,探讨东西方文化的影响和汇合。公元一世纪前后在东方兴起的基督教及其典籍《新约》的某些篇章的撰写,是受到柏拉图主义等希腊哲学影响的。柏拉图和新柏拉图主义是基督教神学有机结构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理念—“逻各斯”—神创论、时间、三位一体说的比较,认为柏拉图和新柏拉图主义的思想,构成为基督教神学的核心,至今仍对基督教神学起着作用。  相似文献   

19.
通过讲演的方式形成的黑格尔历史哲学,反映着思想如日中天时期的黑格尔对辩证法的精妙的理解和描述.黑格尔在梳理柏拉图辩证法的过程中,详细考释了柏拉图意义上的辩证法的含义和柏拉图辩证法的两个使命,同时和盘托出其在共相之内消解对立的实质.无论是虚假的世界还是颠倒的世界都只有仰赖历史的证据才能理解,而思想未必就是理解的死敌.黑格尔的辩证法不是一种冒险的方法,而是一种基于历史和阐释历史的视阈,它是和归纳法、演绎法、现象学方法并行不悖的.  相似文献   

20.
《求是学刊》2018,(1):39-44
海德格尔区分了"存在"与"存在者",认为"真理"的原初含义是"无蔽",而柏拉图的形而上学则遗忘了存在的意义,把一个最高的存在者——"善的理念"看成了存在本身。文章通过对柏拉图《理想国》中洞穴喻和太阳喻的研究指出,正是通过柏拉图哲学,真理才具有了一种存在论上的"无蔽"含义,"Eidos"才取代了质料成为了"真理"的首要含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