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耶律楚材是蒙古汗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他的一生正处于蒙古统治者凭借武力向中原发展,而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却又不很适应的时期。耶律楚材在辅弼朝政期间,将封建统治者长期统治中原地区的主要经验提供给蒙古统治者加以实行,在一定程度上,使蒙古在中原的统治得到稳固,加速了蒙古社会封建化的过程,是一位对汗国政治颇具影响的历史人物,值得深入探讨。耶律楚材(1190~1244),字晋卿,  相似文献   

2.
辽朝的民族迁徙及其评价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辽朝的民族迁徙,包括了汉族、渤海人口向契丹族聚居地区,契丹族人口向北方、西北地区和向渤海故地、中原地区的流动。这种不同民族、不同地区间的对流迁徙,尽管是伴随着辽朝对周边的征服战争和巩固统治的需要而进行的,但在客观上却对辽朝统治下的广大北方地区的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汉族、渤海人口迁入契丹地区,传播了先进的生产技术,推动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契丹族人口向北方、西北的迁徙,为推动农业经济带的北移和巩固边防做出了贡献;契丹族人口向中原的迁徙则使其置身于相对发达的封建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环境之中,加速了契丹族历史发展的进程。辽朝的民族迁徙加强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促进了民族融合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3.
海陵王完颜亮是金朝历史上一位特殊的人物,也是颇有争议的人物。在他统治时期进行了一系列的社会改革:政治上设官分职,打破选用官吏的民族界线,推行科举制;经济上注重农业生产,兴修水利,减轻农民负担;思想与文化方面推崇儒学,吸收中原先进封建文化;迁都燕京。这些措施为后继者进行封建化改革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第三章 渤海国的封建化及其政治的发展 渤海国从大祚荣起至未王大諲譔灭亡止,共传十五世,历时二百二十九年。 大祚荣及第二代王大武艺统治时期,是渤海政权建立、巩固和初步发展的时期;第三代工人钦茂对渤海的统治时期则是渤海国政治、经济、文化全面发展的时期。这时的渤海,社会发生了剧烈变化,从奴隶制发展成封建社会。渤海政权更加巩固强大。但大钦茂死后,由于王族内激烈的争权斗争,渤海政局出现动荡。至第十代王大仁秀统治时,渤海又出现一次大发展,势达极盛。宣王大仁秀的统治及其以后几十年的繁荣,是渤海史上的中兴时期,以  相似文献   

5.
渤海国是以粟末靺鞨族为主体,联合高丽人建立的地方封建政权。公元713年(唐玄宗开元元年),渤海国国王大祚荣接受唐政府册封,从此,渤海国成为唐王朝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渤海国存在的两个多世纪中,受先进的唐文化的影响,渤海人和汉族人在经济文化方面互相交流,互相吸收。渤海人继承了自己祖先的文化传统,又吸收了汉族文化和其他文化,创造了以汉族文化为核心,又带有自己民  相似文献   

6.
中华民族是由汉族和五十五个少数民族组成的统一的整体。在世界民族之林中,我们中华民族一向以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著称,而祖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又是由国内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尽管历史上各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封建化的进程也不一致,但每个民族都不  相似文献   

7.
西晋灭亡以后,胡族政权入主北方。十六国政权中有十三个是胡族建立的,这些政权在占据北方以后大都摒弃本民族野蛮落后的统治方式,进而实行中原地区行之以久的封建制度。这一方面是为了稳固统治,而更重要的是由于中原先进生产方式、政治制度和儒家文化吸引的结果。他们在政治上沿用魏晋官制重用汉族地主、经济上实行租调剥削重视发展农业生产,文化上尊礼崇儒发展学校教育。这些表明十六国胡族政权正在经历着封建化进程。民族融合成为这一时期历史发展的主流。  相似文献   

8.
我国历史上曾出现过三次民族大融合,第一次为春秋战国时期,第三次为宋辽金元时期,而魏晋南北朝是第二次民族大融合时期。这个时期,北方内迁各少数民族,因与汉族长期错居杂处,在汉族的影响下,社会经济得到较快发展,并在加速封建化的过程中,逐渐与汉族形成了共同的经济体制,最后多融合于汉族。而在南方,由于大批北方汉人南迁及少数民族出居平地,也造成某些杂居局面,使一部分与汉族关系密切的少数民族逐渐汉化,也有一些迁居或以其他途径进入民族地区的汉族融合于少数民族。但由于汉族人数众多,文化较高,故在整个融合过程中,少数民族汉化则表现为主要的,汉族融合于少数民族却是局部的。 随着民族间的交往和融合,我国各民族先进、优秀的经济文化也交融一起,汲取升华。  相似文献   

9.
南北朝时期,入主三江平原的勿吉(沃沮)多次朝贡中原王朝,形成了一条自三江平原至和龙(今辽宁朝阳)的朝贡道。之后勿吉的活动地域进一步扩大至松花江上游,终形成了勿吉七部。唐朝政府通过设置黑水都督府,用以统辖黑水靺鞨并管控自渤海上京龙泉府而北的黑水靺鞨道。黑水都督府的建置是唐朝在黑水靺鞨地区实行羁縻统治、节制渤海国的重要举措,同时也将唐文化远播黑龙江中下游。渤海国则通过营州道和朝贡道,全面系统地吸收和引入了盛唐文明,使渤海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均呈现出与唐朝"疆里虽重海,书车本一家"的局面。  相似文献   

10.
金代以女真族文化为根脉和主体 ,兼融渤海、契丹及中原汉文化而形成的金源文化 ,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多源多流中的一源。金源文化以自身的文化精华和积极因素反哺中华民族文化 ,并在音乐舞蹈、文学、古典戏曲等方面 ,以及政治、军事文化、城建等方面 ,都对汉族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今日之东北亚日益为世界瞩目,尤其是图们江三角洲多国经济区的开发问题,已引导起了世界众多国家的关注。有的中国学者认为:“渤海国把图们江一带推向了第一次繁荣昌盛。”历史和现实发展的多样性统一在东北亚区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整体性的东北亚史何时形成?”这个问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但渤海国当为整体性的东北亚历史开始形成的一个重要标志。宏观的东北亚史应当包括东北亚经济、政治和文化这三个东北亚社会的最重要领域。笔者曾在《“渤海学”刍议》一文中提出一关于渤海国时期东北亚国际政治的总格局等问题。本文从宏观外将渤海国与东北亚史研究有关的几个问题列一个纲要,  相似文献   

12.
金朝社会人口流动及其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朝社会人口流动是统治阶级强制迁徙的结果。女真族向中原的迁徙以加强对汉族的控制为目的 ,客观上推动了黄河以北社会生产的恢复 ,也使女真族更多受到中原封建文明的熏陶。汉族向东北地区人口的流动 ,虽具有对中原经济文化破坏的性质 ,却为东北的开发提供了劳动力、先进技术和工具 ,提高了生产力水平 ,加快了女真族的封建化进程。契丹族的迁徙是伴随着金朝的血腥镇压和强制同化进行的 ,造成了契丹族影响日微 ,并最终退出历史舞台。金朝社会的人口流动对于当时的民族关系、社会政局的积极影响和负面效应同时并存  相似文献   

13.
十六国政治是在魏晋以来政治发展基础上,过渡到重新统一北方的北魏前,北方政治经历的一次新陈代谢。十六国政权在政治制度上整体延续了魏晋官制的时代特色,恢复魏晋以九品中正制为核心内容的选举制度,推行以"儒家化"为方向的文化建设和法制建设。为强调本民族的统治地位,五胡政权对占人口大多数且文化先进的汉族及所谓"杂胡"采用"胡汉分治"政策。十六国政治留给其历史继任者一个历史难题:如何在入主中原统治人口远远超过统治民族自身的汉族和"杂胡"时,在接受中原汉族政治制度和农业生产方式的同时,仍然能够使统治民族自身得到政治合法性。这不仅是留给统一五胡十六国的北魏的历史难题,也是中华民族发展过程中的历史定数。  相似文献   

14.
门阀制度是封建地主阶级特权发展到一定历史时期的产物.汉末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时期,门阀制度的影响在当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上都有不同程度的表现.文章将这一时期划分为东汉末年、曹魏和西晋、东晋、南北朝、隋唐五个阶段,将门阀制度放在不同阶段进行讨论,以找出其政治内涵的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15.
宋代以降,儒家主流思想文化重心逐渐南移,政治、经济之轴心也逐渐南移。地处岭东的潮州,正是凭借着中原儒家思想文化南移之风,直接接受封建文明的浸染,使自身的封建文明进程发展至繁荣之巅峰。历经元末明初的社会动荡之后,明代潮州的经济文化终于迎来了难得之发展机遇。外来移民之入潮,带动了潮州本地农业之发展,促进了工商业经济的繁荣,国家政权控制之加强,推进了官师文化的发展,促进了学校教育和科举之进步,催生了士大夫阶层的形成与逐步壮大;中原文化与土著文化长期的互相渗透与融合,宗教信仰的多元,共同推进了潮州地域文化之发展与定型。明代之潮州文学,正是在这种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之滋润土壤中得到孵化与茁长,从而得以长足发展。  相似文献   

16.
公元4至5世纪,是中国历史上的五胡十六国时期。五胡十六国的前期,即淝水之战以前,先后有三个少数民族政权主宰过中原地区。它们是羯族人建立的后赵,鲜卑慕容氏建立的前燕和氐族人建立的前秦。建立这三个政权的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以前,其社会发展水平均远远落后于汉族。入主中原以后,为了能在内地站稳脚根,其统治者不得不适应汉族发达的封建经济而与汉族地主阶级结合,从而逐步走上封建化的道路。因此,其统治政策也就都不同程度地带有汉化的成分。不过,由于所处的历史条件和种种复杂因素的影响,他们所执行汉化政策程度各不相同,对待中原汉族人民的态度互有差异,其客观效果也就很不一样。本文拟就此作一粗浅的论述。  相似文献   

17.
西瓯是战国至秦汉时期岭南地区百越族群的一支。近些年来,由于考古材料不断发现,人们对西瓯的研究逐渐增多。但关于西瓯的社会经济形态,目前学术界还没有取得一致的意见。有的主张是奴隶制经济形态,有的主张是封建领主制度。我们认为,西瓯自商周时期原始社会逐步解体后即进入农村公社,到了春秋战国逐步向封建社会过渡,秦始皇开发岭南,西瓯受到中原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强烈影响,社会经济发生了极其深刻的变化,加快了封建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18.
作为颇具地域特色的南方文化,吴越文化不仅天然地形成了清绮、柔软、秀美、瑰丽、浪漫等特点,而且在它早期的发展中也形成了刚健霸性的一面.这种霸性自形成后便成为一种特质内含于吴越文化之中,尽管在此后的不同历史时期吴越文化曾深受不同文化影响,甚至是融进其它文化之内,但这并没有改变吴越文化的霸性.只不过这种霸性在它发展的不同时期以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而已.春秋时期它以血与火的政治争霸形式表现,汉末至三国它以孙吴建国称霸江东的形式出现,两晋南北朝时期它则以吴越士人在文学和政治仕途上的奋进来体现.随着隋唐的再度统一,吴越地区的进一步开发及其与中原文化的进一步交流和融合,吴越文化在文明不断提高的情况下,它的霸性便不再常以军事上的武力和地方割据的形式表现,而以经济、文化的发展来体现了.  相似文献   

19.
中国历史的分合,原因不一,结果也不相同。但是,与统一时期相比,分裂时期给予中国历史发展的助力也不可忽视。南唐是五代十国时期割据江淮的一个小王朝。尽管南唐仅有39年的历史,但是,在其统治之下,江淮地区政治、经济、文化获得了长足的进步,不仅对当时中国的分合大势,而且对宋代以后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从五代十国的政治形势来说,各割据政权实际上是以中原和江淮为核心,形成了对立的两大集团,互相对抗,互相牵制。南唐虽然没有实现统一天下之志,但对于阻止中原政权兼并南方,却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因此,南唐政权的存在,是以五代十国分裂局面得以持续的一个关键因素。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江淮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进步为后来的统一与发展提供了保证。作为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南移的一个关键环节,南唐不仅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而且应该占有一定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20.
渤海国时期,东北亚国际关系既简单又复杂,既稳定又变化,政治与经济、战争与和平交织在一起,东北亚政治地图处于不断变动之中。从宏观上研究渤海国与东北亚国际关系问题,特别是渤海国在东北亚国际关系中所处的地位以及民族关系等问题,既具有历史意义又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