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罗素在他的摹状词理论中,从研究专名开始,即表示殊相的简单符号,而且这个符号没有进一步的符号,从而保证专名直接指向对象。然而指称对象的方式并不都是通过专名,还有摹状词,而为了使摹状词有专名的作用需要对其作出分析。在维特根斯坦看来,专名径直指向对象而没有涵义,而它的意义由殊相的存在决定。逻辑专名在罗素看来,是亲知知识的对象;而普通专名则是伪装的摹状词。摹状词是不完全的符号,不是表达式,它的意义不需要通过特称来获得,只有在句子中才能有意义。维特根斯坦的命题图画的理论受罗素摹状词理论很大的影响。摹状词能否成功指向对象是命题图画理论成功的必要条件。专名与摹状词是否同义、专名与摹状词作用是否相同等都需要在描述理论中作出分析和说明。 相似文献
2.
对于传统分析哲学对主谓结构的逻辑分析方式,斯特劳森认为是粗劣和不充分的。因为从语法、逻辑的角度并不能说明主词、谓词度其关系,对语言和逻辑的说明只能诉诸于更基础性的东西。这便是他所谓的“描述的形而上学”的理论任务——揭示语言的形而上学基础,即概念图式。通过对日常语言中主谓词区分的特征层层深入地分析,斯特劳森引入与主谓区分相关的、具有形而上学意义的殊相和共相来揭示概念图式的面貌,说明语言与实在的关系。因而殊相和共相在其论述“描述的形而上学”中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3.
“中国有无哲学”和“中国有无形而上学”是一个问题,只是在不同的时期以不同的面目出现而已。这一怀疑的产生与中西学术对话的困难和交流的缺乏不无关系。对于中国人来说,对中国哲学的怀疑或不自信主要源于因时代交替产生的理论体系的混乱和学术的国际接轨的困难;对于外国人而言,疑问是傲慢(偏见)加无知的结果,主要源于对中国哲学缺乏了解和西方中心论。中国不但有哲学,而且有丰厚的形而上学体系。不过,中国哲学及其形而上学传统,尤其是后者,并没有得到较为准确的解释。 相似文献
4.
“哲学基本问题”是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文中提出的一个重大问题。该问题是哲学研究中绕不开的核心问题。长期以来学术界对哲学基本问题的研究形成了诸多争论和观点。但就西方哲学史的发展逻辑来看,哲学基本问题主要包含三重逻辑内涵:一是反思的思维方式何以可能;二是形而上学何以可能;三是思维与存在的统一何以可能。三个方面共同构成了哲学基本问题的要义。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哲学的理论特质就在于它特有的历史的观念或历史的原则.研究马克思哲学的关键在于,不应该用西方传统哲学的形而上学本体论的解释原则去诠释和重构马克思哲学,也不应该用西方现代哲学某些哲学派别的解释原则去诠释和改造马克思哲学.马克思哲学的基本问题不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而是生活(实践)与意识的关系问题.与此相适应,马克思的唯物主义不是“物质(自然)决定意识”的旧唯物主义,而是生活(实践)决定意识的新唯物主义,即历史的唯物主义.这种新唯物主义是关于“人的存在论”——“历史生存论”的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6.
胡长栓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1)
哲学的问题是一个哲学观的问题, 哲学活动首要的事情就是寻找哲学的问题, 而通常我们在现实意义与理论意义上对哲学问题的追问往往忽略了哲学的存在论本质, 受近代以来工具理性的影响, 只是在把哲学当作解决现实问题与保证理论存在和发展的工具意义上来理解, 但哲学的存在基础、哲学最初的产生以及哲学最初的内容都否定着哲学的工具性存在, 向我们证明着哲学的存在论本质, 哲学活动作为人的存在方式, 哲学的问题因此也只有在存在论的基础上才有其意义。 相似文献
7.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9,(1)
批判的理论想象、概念的理论想象和文明的理论想象是哲学的理论想象的三重内涵。孙正聿教授以他的《哲学通论》,向我们展现了哲学想象的一种可能性。批判的理论想象主要表现为以思想的前提批判实现的对于哲学存在方式的构建,概念的理论想象主要表现为以赋予世界观、本体和表征等概念新的内涵实现的具有个人独特风格的研究范式的形成,文明的理论想象主要表现为以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为前提实现的对于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探索。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哲学的诞生和出场,实现了哲学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性变革。为了避免回到传统西方哲学的思维范式和基本框架之内解读马克思所导致的意义遮蔽,必须以整个西方哲学史为背景,对马克思哲学的出场路径进行深入考察。事实上,这场哲学革命的实质是对传统西方哲学思维方式的根本置换,通过对全部形而上学的终结和对传统哲学致思理路的改变,将哲学的根本视域转向现实的人和人的现实,从而实现了从思辨哲学到实践人学的根本转向。 相似文献
9.
10.
哲学基本问题在古希腊罗马哲学中的存在一直是一个争议的话题,多数学者认为只是在近代哲学中才存在这一基本问题。而作为哲学史开端的古希腊罗马哲学,也一直在思考这一关乎人类自身生存的重要话题,承载着人类对于形而上学的渴望与追求。如何理解哲学基本问题、辨析古代哲学思想中这一问题的贯穿、人类为什么会有形而上学的追求是文章要讨论的三个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1.
走出法哲学基本理论困境的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法哲学面临本体论、认识论和语言学三个层面上的基本理论困境,即法的事实与价值、科学思维与形而上学思维、理想语言现与日常语言现的对立,并因此而形成"三大"法学流派的对立.人类理性是以不同的法律思维方式、用不同的法律语言形式把握和表达不同的法律对象世界,在法的不同层次上具有不同的指导原则、思维方式和话语方式.所以,解决好法哲学基本理论问题--法存在、法语言和法思维的关系问题,是走出法哲学理论困境的可能途径. 相似文献
12.
在20世纪的西方哲学中,英美分析哲学与欧陆人文哲学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我们很难断言一方对另一方的永久性胜利。综观从20世纪上半叶的分化到20世纪下半叶趋向融合的艰难历程,可以发现,二者虽然在语言哲学研究进路、对形而上学的拒斥与回归以及非语言哲学研究等方面呈现诸多冲突,但在话语权上已经有了明显的融合之势,存在一定的对话空间。 相似文献
13.
要正确解读蒲鲁东的《贫困的哲学》,必须研究蒲鲁东的《贫困的哲学》一书和马克思恩格斯从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到八十年代关于蒲鲁东的一系列论述。马克思运用唯物史观这一崭新的理论武器对蒲鲁东所谓的"政治经济学形而上学"进行了彻底批判。经济学和哲学要实现内在的结合,《哲学的贫困》给我们的启示是:"结合"的目的不仅在于认识世界,更重要的在于改变世界;"结合"必须以唯物史观为指导;"结合"要以实践为基础,从中不断吸取养料,保持理论旺盛的生命力和战斗力。 相似文献
14.
中国哲学学科合法性问题,是中国哲学学科的前沿学术热点问题。这一问题的产生,与对"什么是哲学""什么是中国哲学""中国哲学学科的根本性意义""中国究竟是有哲学,还是有中国思想"等问题的回答,有着密切的内有关联。破解与消解中国哲学学科的合法性危机,最终将归结到重建中国哲学自身的话语系统与学科范式等方面。同时,经学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对这一问题起到了部分地消解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不同思维范式的哲学对何为哲学的基本问题有着不同深度的认识。本体论哲学把个别与一般的关系问题视为哲学的基本问题;认识论哲学把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视为哲学的基本问题;而现代实践哲学则把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问题视为哲学的基本问题。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问题,包括二者何为基础和本源的问题及二者的同一性问题。哲学基本问题的现代转换将会使许多"伪问题"被消解,而使许多以往被遮蔽的"真问题"显现出来,对于哲学思维方式的解放具有革命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理论的哲学维度与理论存在样式的转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澄清马克思哲学特殊的理论存在样式,是理解和捍卫马克思理论的哲学维度,阐发其哲学性质、内容和功能的关键点。马克思以一种“非哲学”的态度摒弃了传统哲学的理论存在样式,但与此同时创造了另一种新的理论存在样式,那就是把哲学变成了“哲学实践”,即变成了一种干涉、介入和变革现实生活的方式,并因此使得哲学表现出与传统哲学有着重大不同的理论性质、言说方式和话语方式。自觉地认识马克思哲学所实现的这种理论存在样式的转换,可以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不能以传统哲学的理论存在样式来衡量和评价马克思的哲学性质,更不能用传统思辨哲学的话语方式和言说方式来理解和阐发马克思哲学。 相似文献
17.
普特南的意义理论最核心的论题就是语义外部主义.外部主义的特征之一是拒斥个体主义.他的论辩策略在于:试图提出一种否定的图景而不是捍卫一般化的意义理论.普特南的意义理论具有使我们大胆超越分析哲学固有局限和概念框架的重要意义.意义理论的一个关键目标就在于表明意义概念的演化过程就是不断地减轻所承栽的与分析哲学图景联系的哲学负担的过程.进一步来讲,普特南的目的在于改变某些哲学家持有的关于如何才是真正掌握适合表述意义知识的理论和语言的观点. 相似文献
18.
19.
本文试图通过“背景还原”的方法具体地历史地揭示马克思哲学观中所蕴涵的“非形而上学化”意义,并在此基础上与传统观点相区别,形成对于马克思哲学观的变革意义的全新理解。本文认为,马克思的哲学观是黑格尔之后西方哲学非形而上学化的整体进程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路径和环节,虽然其自身具有不可避免的“二重性特征”,但仍然对后世西方哲学的转型与演变产生了深远的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20.
从所知学的角度看哲学基本问题的重新判定与解决思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所知学方法的基本原则,从形式化规定和内在要求来看,一门学问的基本问题是这门学问的判定问题与可能性问题;哲学的制定问题可化为与最初的实际使用相一致的"哲学"一词的初始含义问题;哲学的可能性问题可化为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亦即想知与实知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