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良灿 《江淮论坛》2012,(6):137-143
个人主义是政治经济学所遵循的基本价值信念。它强调从理性个体出发,将个人自由和理性行动视为解释一切经济社会关系的主要依据。政治经济学家所主张的个人主义价值观,只有在自由市场中,在新自由主义的包装下才能得以延续。他们过度强调个人的形式自由.而忽略了社会权利对个体生命的意义。如若丧失了社会制度、文化习俗和社群的保护层,人将成为追求私欲的贪婪动物。人们的经济社会关系也将遵循适者生存、优胜劣汰的生物法则,由此引发更大的社会不公正和不平等。  相似文献   

2.
文艺复兴以来的启蒙运动把人从中世纪的禁锢中解放出来,用理性取代了上帝,促进了个体理性意识的觉醒和形成,使人转向关注人本身和人的理性。理性对于每一个个体而言都极为重要,但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在社会生活中有效地发挥理性的作用,个体理性往往需要有效的社会机制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对于美好生活社会来说,理性发挥作用的机制比理性本身更重要,为了使美好生活社会建立理性发挥的有效机制,理性个体在社会行为中既要遵守规则又要合理求助,而个体理性的运用也需要有美好的社会理性环境,当个体理性地求助时,社会要有响应者和可信赖的他者,从而避免个体理性缺失与社会理性缺失相互恶性循环。也就是说,构建个体理性与社会理性相协调的机制对美好生活社会而言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3.
新冠肺炎的人际传播暴露出了现代社会因人口聚集和流动而存在的系统性风险,因此疫情防控的关键是人的管理,要引导公民做出符合个体理性与社会理性的行为选择。社会治理和社会心理服务应将提升公民理性作为核心目标之一。为此,一方面要培育公民的个体理性,重视培育有利于滋养个体理性的社会生态;另一方面要增进个体的社会理性,着力建构个体理性向社会理性转换以及集成的系列机制。  相似文献   

4.
根据现代市场经济的特征 ,市场经济理性可分为两大部分 :个体理性和社会理性。个体理性包括追求个体利益最大化的经济理性和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文化伦理理性。个体的经济理性是市场经济得以繁荣和发展的必不可少的动力 ,而文化伦理理性是促使市场经济机制形成和完善及维持市场公平和公正运作的重要因素。社会理性从社会普遍的整体利益出发 ,追求社会整体利益的最大化 ,从而建立健康、完善的市场机制。它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 ,社会理性为市场的良性运作制定各种市场竞争规范。其二 ,社会理性为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合理使用经济杠杆进行宏观调控  相似文献   

5.
以关系嵌入说与社会资本论为主要理论传统的新经济社会学力图从关系理性视角出发,超越政治经济学关于经济理性与人类经济行为的认知,彰显关系网络对个体经济社会行动的意义。但由于它信守个人主义价值信念,其所强调的关系嵌入,本质上是一种形式嵌入,并未放弃对经济理性的承诺,不可能实现对政治经济学的超越。应从理论硬核、知识论、价值论和方法论等层面对新经济社会学进行范式反思。范式反思的目的,在于培养"范式自觉"意识,并以此推进中国自身经济社会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社会公正与道德心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宁馨 《人文杂志》2005,(2):154-156
公正问题直接影响着我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发展速度和发展水平。从伦理道德的角度看 ,社会公正已成为直接影响人们的道德心理、进而对社会整体道德状况产生作用的重要社会因素。社会公正是个体道德心理产生的社会根基和外部原因 ,是影响群体道德心理的决定性因素 ,道德心理对社会公正具有一定的反作用。在现实社会中人们道德心理的积极与消极主要取决于社会公正的实现程度以及人们对社会公正的认识和评价。在我国现阶段 ,努力提高社会公正水平是促进人们良好道德心理的基本途径 ,也是以人为本、促进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的应有之义。为此 ,既要大力发展经济 ,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 ,创造社会公正的物质基础 ,又要协调好人与人、政府与公众之间的社会关系 ,并加强公正及道德心理的教育等。  相似文献   

7.
王玉荣 《学术论坛》2012,35(8):42-46,79
个人主义是西方文化的核心理念,由于个人主义对自我判断以及对个体利益的过分强调,这种理性逻辑的偏颇使其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局限性,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之间、个人主义与唯从主义之间的混乱与冲突,既是社会矛盾的结果,也是文化矛盾的产物。因而导致西方各文化流派之间纷争不断,人性、自由、平等、民主难以得到真正实现。  相似文献   

8.
现代性通常是指现代社会的基本特征,如理性主义、个人主义、世俗主义等。西方自启蒙运动以来,所有关于现代性的理论话语都推崇理性,把它视为知识与社会进步的源泉。人们深信通过理性可以建立起进步的、公正平等的社会秩序。现代性是与传统性相对而言的,它反映了现代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向,而且是所有民族国家不可抗拒的共同的趋向。从上述意义上说,人类社会之现代性是同质的、普适的、一元的。然而,从社会文化意义上说,现代性可以说是多元的。一旦抛弃了传统的简单的二分法思维,我们就完全可以承认现代性的多元性。  相似文献   

9.
个体—社会关系问题是方法论个人主义与方法论集体主义争论的焦点。方法论个人主义认为,只有个体真实存在,因此,对社会及其结构的认识应当还原到个体及其行动来理解;方法论集体主义认为,社会是真实存在的,理解社会的主要对象是社会本身,个体只有在社会之中才能获得解释。而索耶的社会突现范式则提出了一种理解社会的微观—宏观辩证法,在承认个体与社会存在的同时,将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呈现出来。这种新的尝试超越了两种社会科学方法论的二元对立。  相似文献   

10.
论转型期社会公正的实现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赵昆 《齐鲁学刊》2005,2(5):132-136
一个公正的社会是制度与精神、个人与社会的现实统一。要实现社会公正,既不能否定客观制度,也不能否定主观道德,而是要求客观制度与主观道德间的恰当张力,要求制度公正与个体善、法治与德治的有机统一,这也是我国实现社会公正的现实道路:制度整合与道德整合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1.
梁胜文 《理论界》2009,(1):42-43
社会公正是千百年来人们追求的理想社会状态,是衡量社会进步的重要尺度.社会公正不可能在私有制、剥削和压迫存在的制度下实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实现社会公正奠定了坚实基础;社会公正是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为实现社会公正提供了物质基础;执政党构建和谐社会的执政理念为实现社会公正提供了政治保证.  相似文献   

12.
解决社会公正是当下中国面临的重要问题,政府在推动社会公正的实现方面承担着重要使命。作为政府活动的主要手段之一,公共政策对社会公正的促进实际包含两层含意:一是以社会公正为目的的公共政策,二是以社会公正为原则的政策过程。前者意指社会公正是公共政策作用于社会的结果,而后者代表政策过程本身需要体现公正的价值和原则。这就是结果理性与过程理性  相似文献   

13.
以物质文明为主导的现代化是由思辨理性引发的,其结果是养成量的个人主义与乌合之众,最终导致现代性的危机。要解除这种危机必须由实践理性养成质的个人主义,从而实现人的现代化,是为精神文明。基于这种认知,儒家可以在三个方面给精神文明提供价值维度:实践理性下质的个人主义,理性宗教下的社群主义,道德目的论下的天下主义。唯此三者才能造就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14.
《文史哲》2010,(5)
社会公正作为一种价值,滥觞于道德,蕴涵着一种公共性的实践品质化育与理性追求。特定历史阶段社会公正价值观念的矛盾冲突,既是该社会成员对有关社会公正之共享性信念理解的危机,也是政治国家与公民社会之间利益冲突的现实表现。社会公正的践履,关涉到该社会共同体公共生活之正当性的内在根据问题。中国社会普遍的公正信念的达成,需要做出两个方面的努力:一是政府公共性的理性承诺——程序公正与制度创新追求;二是民众的公民资格、公民身份、公民性的确认问题——权利设定与个体自由获得的内在一致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是人类所特有的,是人以理性界定的在对主体与客体关系的认知基础上规定的行为目标、实践的指导。自人结合为类并有明确的类意识以来,就不断地对总体性的社会存在及由其制约的社会目的进行探讨。社会目的是对人的个体意识的总体概括和社会界定,它在历史  相似文献   

16.
胡孝四 《南方论刊》2006,1(10):61-62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是价值观研究的核心问题。整体主义、个人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国家所倡导的集体主义都没有科学地解决这一问题,当前必须以马克思对这一问题的科学回答为依据,重构集体主义价值观。具体来说:在社会主义社会,个人和社会(集体)互为价值主客体,每一个人自由全面的发展是最高价值目标;社会主义社会(集体)要不断创造条件以实现上述目标,同时,个人要不断完善自己的心智及道德潜能,为每一个人自由全面的发展作出力所能及的贡献。  相似文献   

17.
陈序经认为个人主义是西方文化的主力,个人主义促进了西方文化的发展。但是他认为在中国的传统中,根本没有产生个人主义思想的土壤。他还批评近代中国的思想家们对于提倡个人主义不力,并对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作了深刻的论述。在中国近现代思想史上,陈序经是提倡个人主义最力的人物之一。陈序经的个人主义思想奠定于其1929年出版的博士论文《现代主权论》中。  相似文献   

18.
王彪 《江汉论坛》2012,(9):141-144
社会资本的再生产是与关系缔结或纾解相伴生的过程,社会资本的多寡与社会网中关系的强弱紧密相连。人是社会网络中的主体,置于社会网络中,关系可以化约为社会资本,而社会资本也即个体在某种持久性的关系网络中拥有的资源,资本的多寡、关系的强弱对个体的行动影响至深。社会资本的显著差异引起个体交往的欲望和行动,社会关系网络也因此产生,但是社会网中的关系始终处于一种变动的状态,这种状态将影响社会资本的获取,社会资本在关系变迁中也将实现再生产。  相似文献   

19.
生存论哲学标志着对传统哲学的逆反和新的哲学范式的萌动.现代生存论哲学对近代主体哲学和道德观念进行批判呈现出两条理论轨迹一是从个人主义走向新个体主义;一是从个人主义走向共同交往.生存论哲学在主体间性问题的理论误区,在于割裂了个人与社会、理性与非理性、理想性与历史性的统一.要走出生存论哲学的理论误区,必须确立人的存在的总体性视野和历史性视野.  相似文献   

20.
在社会学中,一些人常常会提出关于可能性的问题,或如何理解催生社会生活中的新事物的社会过程,尤其是如何理解在某种程度上被视为“全局性的”社会过程。从迪尔凯姆(Durkheim)到布迪厄(Bourdieu),用“决定论者”(determinist)这个词来描述这些人或许更为恰当。现今的决定论者的特征可以被归为反个人主义(anti—indi—vidualism),他们并不将个体视为社会的资源,如奥古斯特·孔德(AugusteComte)将一个个个体视为社会构成中的一个个原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