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惠宇 《河北学刊》2006,26(6):226-228
本文论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联在与日本缔结中立条约的过程中与中国东北抗联的关系,剖析了1940年底东北抗联进入并滞留苏联境内的原因,解析了《苏日中立条约》的签订对中国东北抗日斗争的消极影响。由此认为,东北抗日联军的所谓“战略转移”,并非是主动选择,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无奈之举。  相似文献   

2.
19世纪末 2 0世纪初 ,西方列强掀起了一场重新瓜分世界的斗争 ,一时间各种秘密外交与结盟加紧进行 ,战争危机与局部战争频繁出现 ,国际关系格局不断改变。在那场被称为“外交革命”的角逐中 ,新崛起的美国在东北亚围绕对中国东北 (即满州 )的控制与日本、俄国展开了一场激烈的争夺。从“门户开放”政策的提出到日俄战争中帮助日本打败俄国 ;从日俄战争美国资本力图控制满铁遭到日俄抵制到塔夫脱金元外交不能奏效 ;从俄国力图联美制日未能成功到俄迫不得已联日拒美 ,这一切都表明 ,美国的东北亚政策是失败的 ,在与日俄争夺中国东北的斗争中是自食恶果的。对这段历史的回顾与分析不但具有历史价值 ,而且对于我们在当代国际关系中如何认清国际形势 ,以实施正确的外交政策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自1931年“九·一八”事变至1945年日本无条件投降,我国东北沦为日本帝国主义独占殖民地长达14年之久.此间,东北工人阶级同各阶层人民一样,从未停止过反抗日本侵略者的英勇斗争.但是,由于日伪统治的日益严酷和疯狂镇压,加之党对工人运动指导上的某些失误,使东北工人抗日运动经历了一条曲折的发展道路,大致可以划分为抗日运动兴起与在挫折中前进(1931年9月至1937年6月)、新高涨与转入低潮(1937年7月至1941年11月)、坚持斗争和迎接最后胜利(1941年12月至1945年9月)几个发展阶段.本文仅对1931年至1937年的东北工人抗日斗争概貌及其特点,加以初步研究和记述.  相似文献   

4.
自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45年“八一五”光复,日本帝国主义武装侵占我国东北达十四年之久。在整个东北沦陷期间,东北各民族各阶层人民的抗日斗争从来没有停止过。但是,由于当时东北已沦为日本的独占殖民地,加之敌我力量对比过于悬殊,这便决定了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必然是长期的,只能波浪式地向前发展,既有斗争高潮阶段,也会出现暂时的低潮。1941年12月8日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后,伪满傀儡政权被更紧地绑在日本侵略  相似文献   

5.
发生在20世纪初的中国东北"铁路中立化"问题不是孤立的事件,它与近代东北亚国际关系格局和各国对中国及东北亚的外交政策有密切联系,是列强在东北亚进行争夺的体现.从美国在此问题中的表现可以充分地看出其东北亚政策出现了方向性的调整.  相似文献   

6.
《辞海》1984年12月修订本中“本庄繁”条称:“本庄繁(1876—1945),日本战犯.日本兵库县人.陆军士官学校毕业.1931年任关东军司令官.同年发动九一八事变,指挥日军侵占中国东北四省.在东北对中国人民进行残酷的屠杀和长期的掠夺.1945年日本战败后作为甲级战犯被捕,后在狱中畏罪自杀.”此释文中,关于本庄繁畏罪自杀地点的介绍,明显有误.实际上,本庄繁还未被盟军方面正式逮捕入狱,便于1945年11月20日自杀毙命于东  相似文献   

7.
东北抗日联军在 1 4年抗战中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初创期、鼎盛期和后期。在东北抗联后期斗争史上 ,关于抗联越境的必要性与“战略转移”的提法、抗联是否仍然坚持东北抗日战争、抗联进入前苏联境内后党的领导及抗联在解放东北的斗争中的历史贡献等问题 ,值得进一步探讨 ,以助于对抗联历史地位与作用的认识与评价  相似文献   

8.
“中国东北”是中俄关系的重要舞台。中俄两大民族最初就是在这里相遇、相识的,中俄两国之间的经济关系也是从这里开始的。俄国是对中国东北地区产生过重要影响的国家,特别是19世纪末俄国在中国东北修筑中东铁路后,中国东北与俄国(苏联)的经济关系更加密切,对双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也更为深刻。东北地区与俄罗斯的经济关系非常复杂、丰富。现在,中俄两国积极发展彼此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共同维护东北亚乃至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在这样的形势下,遵照实事求是的原则,在充分地占有史料的基础上,总结两国数百年来经贸往来的经验教训,是历史研究者…  相似文献   

9.
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变后,周保中受中共中央派遣到哈尔滨,任中,共满洲省委委员、军委书记。后到吉东地区组建抗日联军,先后任抗联五军军长、抗联二路军总指挥、吉东省委书记、东北抗联教导旅旅长等职,与日寇长期殊死斗争,直至抗日战争胜利。在艰苦卓绝的十四年东北抗日游击战争中,周保中同志坚持写下了百万字的《抗联日记》,揭露了日寇野蛮残暴的法西斯罪行,歌颂了东北人民和抗联战士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与日寇血战到底的革命精神,记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业迹,总结了东北抗日游击战争的经验,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精神财富。周保中《抗联日记》(1936年—1945年),系由周保中同志爱人王一知同志提供。现摘抄部分内容,供研究抗联史的同志及广大读者参阅。  相似文献   

10.
东北抗联精神是东北抗日联军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革命精神,是中国抗战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东北抗联的国际主义精神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东方战场具有独特性和典型性,不仅涉及中国军民的奋勇抗战,更涉及与朝鲜共产主义者、苏联远东军的并肩作战.中朝苏三国军民合力抗日,并肩作战,体现了无产阶级的国际主义联合,不仅提升了中朝苏三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更充分体现了中朝苏三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格局中所建立的友好关系,有效支援了中国的抗日战争,协助了朝鲜的独立解放,牵制了日军向苏联进犯的侵略行动,对最终战胜日本帝国主义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1.
试论《苏日中立条约》对中国抗战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41年4月13日《苏日中立条约》(以下简称“条约”)的签订,是二次大战中的一件大事,它对远东和西南太平洋地区的国际关系以及中国抗战都产生了重大影响.本文着重就后者谈谈粗浅认识.(一)“条约”是苏日两国对抗与妥协的产物.苏、日两国原有日俄战争的宿怨,又有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对立,矛盾是尖锐的.二次大战爆发后,苏联一直担心受到德日法西斯的两面夹击,力图通过各种途径寻求东西边境的安全,这是合乎情理的.日本法西斯侵略成性,在侵略中国的同时,积极准备向苏联进攻.为此,于1938年7月和1939年7月它先后挑起了试探性武装进攻苏联的张鼓峰和诺门坎事件,但都遭到失败.尤其是诺门坎事件,竟发展为苏、日两国间激烈的局部战争.日军死伤多达2万人.在诺门坎惨败之后,日本当局认识到苏联军事力量的强大,“更加感到必须充实对苏战备,因而急欲解决中日战争.”日本陆军内部,“北守南进论”也开始占主导地位.有人主张缔结日苏互不侵犯条约,以切断苏联对蒋介石的援助而结束在中国的战争.各种方案妥协的结果,决定采纳在政治上靠拢程度较轻微的中立条约案”.1940年7月,日驻苏大使东乡向苏联提出了这一方案.  相似文献   

12.
东北抗联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创建和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在14年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战争中所展现出来的民族精神和革命思想品格。文章宏观梳理了东北抗联精神形成的历史背景,对东北抗联精神的历史地位及其时代价值进行了剖析。在当今时代,赓续传承东北抗联精神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本世纪初,帝国主义列强在东北亚地区展开了激烈的角逐,1904年爆发了日俄战争;此后,日本把中国东北南部划为自己的势力范围,并吞并了朝鲜;1931年,它悍然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侵占了中国东北;为全面占领东北亚、征服亚洲,称霸世界,它又企图向北进攻苏联,由于这种“北进”未能得逞,转向“南进”,侵占了中国的大部及东亚一些国家和地区。日本帝国主义在二战期间对亚太地区进行的大规模的侵略中,尤其是在对外经济扩张中,东北亚地区显示了重要的战略地位和经济地位。在当今“东北亚经济圈”、“环日本海经济圈”成为人们关注的热门话题的时侯,回顾这一区域的历史并加以论述,将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14.
1910年,朝鲜被日本强制“合并”沦为其殖民地,朝鲜爱国志士被迫来到中国东北地区继续坚持抗日独立运动.20世纪30年代,东北的朝鲜民族抗日革命者大都自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党的正确领导下,他们肩负着直接投入中国革命和积极准备、努力促进朝鲜革命的“双重使命”,与东北各族人民团结在一起,进行着长期的抗日武装斗争.朝鲜民族共产主义者以其特殊的身份和地位,在东北抗日游击战争中做出了突出贡献.这一段历史是中国东北抗日革命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朝鲜抗日民族独立解放斗争史最基本和最主要的内容,是中朝两国人民共同的宝贵财富.因此,对于这段历史两国史学界应该采用“一史两用、历史共享”的观点去研究.  相似文献   

15.
鸦片战争打开中国的大门后,地处东北亚战略要冲的朝鲜半岛便成为列强扩张的焦点。为争夺对朝鲜的控制权,新兴的日本和美、俄、英等国与作为宗主国的清帝国之间及列强相互之问,进行了激烈的角逐。所谓“朝鲜问题”,其实质是强国对弱国的压迫和强国之间的势力争夺。这种争夺制约着19世纪后期东北亚国际关系的发展和演变。通过日中和日俄战争,日本终于1910年吞并了朝鲜,使“朝鲜问题”告讫。  相似文献   

16.
从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变,到一九四五年“八·一五”光复,东北被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和蹂躏了整整十四年,人们通常把这段时间,称为东北沦陷时期;而反映这一时期生活的文学,就被称作是东北沦陷时期的文学了。对于东北沦陷时期的文学,早在建国前就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意见:一种认为,沦陷十四年的  相似文献   

17.
“东北亚”是近几年学术界研究、议论的热点。目前出版发表的很多著述,主要是从东北亚各国的经贸关系、经济合作、经济开发等方面着眼。作为东北地方史。研究工作者,本文想就东北与东北亚关系的历史渊源略作探讨。 一、民族生存、活动的范围相互交错 东北古代的一些民族与东北亚其他国家的古代民族生存、活动的范围相互交错,形成了你中有我、  相似文献   

18.
1945年 ,抗战取得胜利后 ,国民党开始着手争夺胜利果实。由国民党政学系头面人物熊式辉掌握的中央设计局“东北复员设计委员会”已经制定了收复东北的全部方案。经张群、吴铁城等人的游说 ,蒋介石已经内定熊式辉为接收东北的最高人选。1945年 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8月 3 1日 ,公布了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国防最高委员会常务委员会联席会议通过的《收复东北各省处理办法纲要》 :“一、国民政府为便于处理东北各省收复事宜 ,特在长春设立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东北行营 ,综理一切。二、行营设主任一人 ,其编制另定之。三、行营内特…  相似文献   

19.
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大会(1924年)前后,孙文等国民党领导为了对抗英美日,明确了与苏联、德国合作的姿态(反凡尔赛体系即华盛顿体制).但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中国为与日本对抗,求助于英美及苏联的合作.反过来,日本为对抗英美,与德国联合,对苏联保持中立,与中国一边进行战争,一边摸索和平的道路.本文从日德中苏关系的框架来考察这段时期内国际政治的联合关系的复杂推移.  相似文献   

20.
1945年日本帝国主义在东北的殖民统治覆灭以后,东北地区的战略地位便突出起来,无论在经济、军事、政治方面都具有特殊的重要性。它是改变中国革命根据地长期被敌人包围局面的战略支撑点;是抗战胜利后最有利于发展人民革命力量的地区。因此,解放和控制东北地区的斗争,对于夺取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具有决定性的意义。1945年“八·一五”以后,中共中央迅速做出决定,派遣二万余名干部和十三万大军挺进东北,很快就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