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9 毫秒
1.
网络社会风险即网络社会的社会风险,是网络与社会相互交融、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而产生的一类社会风险。网络社会有其特定的风险规律,这些风险规律主要包括信息分化规律、信息污染规律、空间分割规律、身份隐匿规律和虚实共振规律等。网络社会风险规律的因应策略主要是:第一,推进网络社会建设,筑牢网络社会风险防范基础。重点应推进结构型网络社会建设,加强功能型网络社会建设。第二,创新网络社会治理,建立网络社会风险控制机制。关键要优化管治型网络社会治理,拓展服务型网络社会治理。  相似文献   

2.
西方社会排斥理论的分析模式及其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西方社会排斥理论以社会关系为核心范畴,以权利、参与等概念为视角,采用多维、综合、动态的方法,着重围绕劳动力市场研究失业、贫困与社会排斥的关系,凸显非经济性或社会机制动因,回应全球化与后工业社会带来的经济社会结构和社会基本矛盾关系的新变化,"范式"性地解释了西方发达国家面临的新的贫困与社会不平等问题。中国社会转型时期,同样遇到了与西方发达国家相类似的问题。虽然问题形成的背景、内在的矛盾关系、解决问题的方式会有差异,但是,梳理与检视西方社会排斥理论,并与中国转型要素相比较,确定其普遍与特殊意义,对我们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开拓思路的积极启示。  相似文献   

3.
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中国社会经历了前30年的"计划经济"时期和后30多年的"改革开放"时期。因为在执政基本思想、执政理念、路线方针和管理手段上的差异,不同时期的"社会管理"和"社会政策"的表述也不尽相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管理",就是在承认个性化、多元化的基础上,通过沟通、对话、谈判、协商、妥协、让步,整合为各个阶层都能接受的社会整体利益,最终形成各方都必须遵守的社会契约,并用"社会政策"的形式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4.
一个国家是否存在着发生社会动荡的可能性,主要取决于这个国家的社会结构是否公正、合理和协调。在某种不公正不合理社会结构给定的情况下,影响社会动荡是否会发生的主要变量来自社会整合状况、经济发展基本面以及民众基本生存状况这样三个方面。依据前述几个重要方面变量的具体情形可以发现,中国中近期发生社会动荡的可能性是存在的,但几率极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尽管中国现阶段的社会整合状况不容乐观,但同时还应看到,中国的社会整合能力仍然比较强。从政府应对社会矛盾问题的能力、民众的基本态度以及民族传统的影响这几个十分重要的方面来看,中国中近期发生社会动荡的可能性是微乎其微。中国经济发展中近期能够保持着相对良好的基本面。经济体系的自主性、经济秩序的稳定性和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能够为中国社会的安全提供重要的保障,有助于减小社会动荡出现的可能性。民众基本生活水准的大幅度提高,国家具备有效应对民众基本生存状况急速恶化的能力,改善民生已经成为一种趋势,这一切使得民众的基本生存状况几乎不可能出现恶化甚至严重恶化的情形,因而由此所引发的社会动荡的可能性极小。就实现中国中近期的社会安全并为未来长期的社会安全做好必要铺垫这两大目标而言,特别需要做好这样几个方面的重要事情:稳定物价并尽可能实现充分就业,建立一个初级的民生保障体系,要特别重视社会成员基础性基本权利的维护,发展社会组织,规范公权,培育一个庞大的中等收入者人群、形成一个"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型的社会阶层结构,以社会公正为依据进行基本的制度设计和政策安排。  相似文献   

5.
本文立足于沃尔夫冈·贝克等人的社会质量理论,借鉴和调整了艾伦·沃克的指标体系,用以探讨经济和社会转型期我国城市社会凝聚状况,并据此评估转型期的社会质量。研究表明:我国城市社会凝聚总体水平不高,且存在明显的阶层、城乡和代际差异。低收入阶层、农村人口和年轻人的社会资本、社会参与、利他意愿及社区认同普遍偏低。因此,当前政府应调整资源分配机制,促进社会成员的社会参与,提升社会凝聚。  相似文献   

6.
宋明爽 《东岳论丛》2014,(2):132-136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种变化表现在社会的转型,也可以说是社会类型或形态的变革,中国社会正在走向公共化社会。面对公共化社会的到来,我们必须适应大势重构中国社会。论文通过对公共化社会发展的原因、社会形态论、公共化社会的内涵、公共化社会的结构特征与运行方式的分析,提出了公共化社会与中国社会重构的主要路径。  相似文献   

7.
社会流动的反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彭劲松 《天府新论》2006,3(1):97-99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的重大变化之一就是形成了大规模、多层次的社会流动。这给社会稳定的维持带来了诸多难题,但同时也具有消除平均主义、在社会成员中间造成压力和动力、促进资源合理配置、形成滴漏效应、缓解因社会差异引致的社会矛盾等多重效应,使社会稳定本身经受了考验。从未来看,社会流动表现出频繁化、规范化、地区化、全球化等重要趋势,这是值得注意的影响社会稳定的新因素。  相似文献   

8.
在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各类工程项目的投资和建设起着重要的作用。项目建设不仅会带来地方经济的变化、带来基础设施改善,而且也影响着当地的社会生活、社会关系。当然,除了正面的影响外,也会有负面的影响,项目的投入也常常引发社会矛盾、社会问题、社会冲突。如果在项目的筹备、计划阶段就将诸多社会因素考虑进来,就可以避免或减少问题发生,即使有问题也可以提前就采取积极的对策。要实现这一目标,仅仅依靠项目的财务评价、经济评价和技术评价显然是不行的,为此就必须进行社会影响评价。本文阐释了社会影响评价的内容与方法,分析了我国社会影响评价的现状以及急需解决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9.
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是缓解社会矛盾的迫切需要,是创新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也是满足国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必然要求。然而,从当前的具体实践来看,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还面临着思想认知陈旧、人才储备不足、服务模式不优、权责分工不清、经费支持欠缺的现实困境。因此,政府应科学谋划顶层设计,合理确定服务对象,搭建专业高效的服务团队,制定"三位一体"的服务机制,开发智慧化的社会心理监测系统,完善各项保障措施,以此推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0.
西方社会质量理论综合考量了社会发展的建构性因素、条件性因素与规范性因素,整全性地揭示了社会经济保障、社会凝聚、社会包容与社会赋权等因素对社会发展的重要影响,凸显了社会信任、社会团结、社会参与等非经济因素的功能与价值。在现时代背景下,借鉴西方社会质量理论,有助于推进和谐发展、内涵式发展、包容性发展等理念的生长,有助于全面、深刻地揭示当前我国在社会建设方面所存在的突出问题,并找寻到相应的应对之策。  相似文献   

11.
社会价值论是以社会价值体系的发生过程、内在结构和运行机制为研究对象的社会哲学学说,主要包括价值发生、自我价值体系、社会价值发生、社会价值主体结构、社会价值客体形态、社会价值运行和社会价值规律等几个组成部分。社会价值论是当代哲学研究新的生长点,也是从根本上理解和解决当代人类社会重大现实问题的理论工具。深入系统地开展社会价值论研究对完成社会转型、重构社会价值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论社会信息化与社会结构转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在进行工业化的同时,也加快了信息化建设的步伐。这将引起社会结构的转型。生态结构、自然结构、组织结构、生产结构、产业结构等等,都会发生较大的变更和变迁,它所唤发出巨大的社会变革力量,极大地推动人类社会进步  相似文献   

13.
社会的急剧变化 ,导致了文学批评的快速嬗变。在农业社会 ,文学与政治的关系 ,是文学为政治服务 ,强调文学的教育、认识、审美功能 ;在工业社会 ,提倡文学为人民服务 ,为社会主义服务 ,强调文学的娱乐、宣泄、审美、认识、教育功能 ;在信息社会 ,文学与政治的关系更加宽泛、宽松 ,趋向于整合 ,文学的功能将以审美为主 ,并把审美、娱乐、宣泄、认识、教育五大功能加以整合。  相似文献   

14.
工业革命之后200年间的"现代",人口出现了爆发式增长,另一方面,工业的发展则致使地球资源和环境都达到了极限状态。但自1970年起,不论是以欧美为代表的"先进工业国",还是墨西哥、韩国和泰国等新兴工业国家,人口的增长趋势都出现了转折,开始步入持续下降的年代。这一时期,人们开始普遍意识到了"成长的极限"。通过将"当代"理解成两个不同时期——"现代"最终的快速增长期和朝向新的平衡状态的过渡期——相互抗衡的时代,当代人实现了对诸多个别现象的统一把握。为迈入未来社会,人类必将经历一场革命。虽然目前我们还无法对这场革命命名,但只要其目的是为了使世界进入最终安定平衡的状态,那么它就必须是一场为了实现人类与自然、社会与社会、人类与人类的和谐共存,创造社会体系、价值观和人类的生存方式的革命。  相似文献   

15.
市场机制发育和社会保护建设,在转型国家中至关重要。社会救助,由于其目标定位依据选择性原则,其功能在于拾遗补缺,其后果常造成羞辱效应和社会排斥,长期以来在社会保护体系中边缘化。在全球性福利国家转型的浪潮中,社会保护的取向发生了深刻转变,形成了积极社会政策的框架,强调必须超越收入保障,转变为积极的能力建设。随着整个社会保护体系向积极干预主义的转型,社会救助有了新的定位,从仅具有保护性的社会安全网转变为社会风险管理的利器。社会救助项目,无论其目标定位人群是长期失业者、抚养儿童的家庭、弱势人群还是老年人,都纳入了能力建设的积极内容,以帮助受益者摆脱福利依赖,跳出福利陷阱,参与劳动市场,融入社会生活。  相似文献   

16.
社会建设除了社会事业建设外,具体来讲还包括社会价值建设、社会机制和制度建设、“社会人”的建设、社会结构和组织建设等方面。社会建设的关键问题是“社会人”的建设,社会建设的长远问题是社会机制建设,社会建设的核心问题是社会价值建设,社会建设问题与其他问题交织重叠,解决社会建设问题是解决其他问题的关键。科学的社会建设对于国家经济的进一步持续健康发展、对于我国的政治改革乃至整个国家整体实力的提升都具有重要而又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社会工程是自然工程的对称,是社会主体根据自身对社会规律的认知和把握,以社会科学理论为基础,以一定的社会技术为中介,改造社会世界、协调社会运行、解决社会矛盾的社会实践活动过程,社会工程设计是社会主体对社会工程的整体筹划,是社会主体观念、意志、目标在“思维具体”中的再现,它具有抽象性和具体性、前提性和人文性、科学性和技术性、合理性和复杂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社会调节是社会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重要治理机制。社会调节作为一股独立的治理力量,为社会治理注入新的活力,社会调节中社区、社会组织和社会力量各行为主体具有不同的功能,能够综合发挥社会调节的优势。我们应从全面理解顶层设计,明晰政府治理与社会治理的边界,重点支持矛盾化解社会组织,推动居民自治四个方面充分发挥社会调节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潘西华 《东岳论丛》2008,1(2):119-122
马克思的社会有机体理论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原理之一,是研究社会发展问题的基础。社会建设是一个具体的、历史的过程,是一个世界性的社会发展问题。如果从"社会"这个分析视角来审视二者,马克思的社会有机体理论蕴含着社会建设的思想,为社会建设提供理论基础;反之,社会建设是马克思的社会有机体理论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体现与展开。  相似文献   

20.
孔子的社会思想产生于春秋末期天下大乱的背景之下,他将当时政治混乱、腐败的原因归结于统治阶级内部的礼崩乐坏。孔子虽然向往大同社会,但基于现实,他所期望复归的是禹、汤、文、武、周公所实现的小康社会。为实现这一理想,他强调重新找回西周秩序井然的社会制度和伦理道德,即以"仁"为根据的"礼",因此,他特别强调社会中人的道德性。于现实社会中,孔子的社会思想,在教育平等、以礼恢复社会秩序、用仁政和德治实现社会安定化,以及经济政策的制定与实施等方面,产生了一定的应用价值,同时于现代社会,仍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