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曾经长久兴盛的民俗游戏随着现代生活空间与方式的变化发展,离人们渐行渐远,但是作为一种本元文化,早已成为城市文化中的一个部分,在过去城市建设的过程中疏忽了民俗游戏赖以存在的场所,成为民俗游戏日渐衰微的主要原因之一,当今城市社区公园的蓬勃兴起给民俗游戏的再生提供了新的机遇,本文就民俗游戏在杜区公园中再生的意义和方式进行了分析,以期能在民俗游戏与社区文化的结合中提供点滴启示.  相似文献   

2.
在特殊的时空坐标中,河州八坊人是一个“民俗群体”,并承载了具有地域性特征的回族民俗文化,在现代化的过程中,八坊回族民俗表现为:恒定的伊斯兰信仰与变迁中活跃的伊斯兰思潮并存;“回藏”贸易与变迁中的经济“中介者”的被挤压;民间社会组织——“者麻提”在变迁中和国家权力组织各司其职;坚守伊斯兰文化特质和现代化过程中八坊其他民俗的变迁。虽然八坊民俗具有开放性、包容性、排他性和封闭性,但在现代化的洪流中,八坊文化作为一个回族区域文化,同样严峻地面临着被主流文化形态格式化的境遇。  相似文献   

3.
概说春节民俗的兴起 ,这一传统民俗的基本特色 ;春节民俗在世代传承的过程中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需要发生变化 ,它不断吸收体现时代色彩的现代文化 ;春节民俗从一个侧面体现出优秀的传统“民俗”对社会生活和文化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曹萌 《理论界》2012,(12):128-130
东北少数民族民俗载体研究的框架分为四个层次:一是运用质性调查研究方法,普查与重点调查相结合,对当下东北世居少数民族聚居区域的传统的、新创的民俗载体现状进行调查、分析、整理、归类和描述;二是研究东北各少数民族新创民俗载体产生的共性背景、共性动机、共性条件,以及共性的规模设计、共性功能,寻绎和揭示东北少数民族民俗载体创新的规律;三是设计一定的分析指标体系,对东北少数民族新创民俗载体进行指标分析,并将分析结果放置于数学模型中,进行测评,推测东北少数民族民俗载体创新发展趋势;四是利用研究成果针对东北某一少数民族或某一民族地区的民俗载体创新工作提出资政性建议与发展战略方案。  相似文献   

5.
节日是与特定日期、特定仪式相联系的群众性活动。节日民俗是民族文化特色的浓缩和集中展现。回族的民族节日分为根本性宗教节日、人物纪念日和其它宗教纪念日三种 ,且其节日民俗的日期确定、仪式及衍生事象都有独特的起因和内容 ,适合回族特定的社会和文化环境而具有独特的功能和特点  相似文献   

6.
当下的东北文化热对于东北地域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在热潮遮蔽下,艺术家对生活的“误读”、受众对艺术创作的“误读”,都对东北文化造成了某些负面影响。在东北大地迈向现代化的进程中,总结和寻证“误读”的因由,唤醒东北人向文化深层底蕴开掘的自觉意识,走出“误读”,不辱使命,以实现东北文化的真正繁荣。  相似文献   

7.
徐丹 《江西社会科学》2012,(12):206-209
近几十年来,民俗游戏在社会发展中有逐渐消失的趋势,造成这种情况有多方面的原因.社区公共体育服务为民俗游戏的再生提供了可能性.开展民俗游戏也是民俗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需要,民俗游戏走进社区公共休闲体育,对重新焕发民俗游戏的活力具有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8.
从民俗影视片的特点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根本之一,又是当代文化创新的重要资源。抢救、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保存国家和民族的历史文化,弘扬和崇尚民族精神的必要条件。民俗影视具有真实、科学、动态、多维等特点,是记录、保存、保护和展示民俗文化原生形态的重要载体。通过影视手段,将具有浓郁民族和地域特色的民俗文化的“活”形态,包括民众的生活方式、历史发展以及民族或群体特有的民俗气质等等,真实地记录下来,从而成为见证民众生存状态和生活文化的“活态文献”。民俗影视片可以在现在进行时的情境下,通过人物诉说或表演连接历史与现实、过去和未来,这为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厚重感和时空穿透力,提供了一个特殊并有效的时空环境。随着全球一体化和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许多民俗事象已逐步被现代生活方式所取代,而且不再复生。因此,努力搜集、整理、拍摄、记录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积极拯救那些濒危的民间文化,是历史和人类文明进步的要求,也是回顾历史、温故知新、教育现代的“多赢”之举。而民俗影视片无疑将能全方位地创建一种“国家的形象历史档案”,与具有悠久传统的“民俗志”、“地方志”并存,相互补充,相得益彰。让历史连接未来,让历史告诉未来。发挥民俗影视片的优势,全力抢救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推进人类文明历史的进程,是我们这一代民俗学人和影视工作者责无旁贷的神圣任务。  相似文献   

9.
东北可爱,东北人及其所承载的关东文化更可爱,它们有太多的地方值得描绘、品评与呕歌。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董鸿扬研究员撰写的《东北人:关东文化》一书(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4年12月出版),以中国地域文化为视角,前所未有地展现了东北、东北人、关东文化的绰约风姿,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学术专著。  相似文献   

10.
论精神文明建设与社会“民俗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俗问题”,主要是指基于民俗因素或反映为民俗形态的 ,社会群体或社会者组织的行为偏差或失范而引发或积聚而成的 ,有碍人的基本生存和生存中所必要的正常秩序并受到社会关注的矛盾以及与之相关的失调现象与异常事件。基于对“社会问题”的认识 ,强调“民俗问题”以及相关的民俗因素是精神文明建设中不容忽视的社会要素。进而提出 ,“移风易俗”始终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主体内容、基本主题和“关键词语”,“民俗问题”是精神文明建设所面对的主要社会问题 ,“辨风正俗”是解决好“民俗问题”的首要举措 ,是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应予重视的一个重要环节。建议在全国城乡各企事业单位和社区 ,适时开展以“辨风正俗”为主题的精神文明建设教育活动  相似文献   

11.
论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和利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明阁 《江汉论坛》2012,(10):119-125
民俗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传承是保护和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途径。在民俗文化的传承过程中,传承人包括广泛的社会群体,民俗物质层面的传承和利用必须把握适当的度,而民俗精神则是民俗类非物质文化传承的核心。怎样在利用中传承,在传承中保护是一个两难的问题,民俗文化在产业化过程中必须保持民俗的核心要素。而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是一个系统工程,政府部门、教育文化界、社区群众等齐心合力,才能把民俗类非物质文化的传承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12.
二人转流行的东北地区也是满族的发祥地,因此,在二人转的传统剧目中,蕴含了丰富的东北地区满族民俗文化的内容。本文对二人转中的满族民俗文化进行了分门别类的调查、描述、分析和研究,包括饮食民俗、服饰民俗、婚姻民俗、称谓习俗等。这些民俗事象纷繁复杂,真实地再现"原滋原味"的满族民俗文化,具有独特的民族特征和地域特征,反映了东北二人转的民俗学价值。  相似文献   

13.
民俗体育文化的产业化将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增长点,对我国《体育产业“十二五”规划》的实现有着巨大的影响.目前民俗体育文化产业化还存在思想认识不清、产业结构不合理、开发程度不高等现状;民俗体育文化产业化的发展还受到主观因素、政策因素、制度因素的影响;民俗体育文化产业化的发展还需要通过树立战略思维、发挥品牌效应等策略来实现.  相似文献   

14.
鲁迅《朝花夕拾》中有许多关于绍兴民俗的描写,寄予着作者复杂的思想情感和深刻的文化思考。《朝花夕拾》既展示了大量绍兴淳朴的民俗,描绘了一个民风淳厚的乡土世界;也描写了一些绍兴民间陋俗,它们留给作者的是痛苦的记忆和愤慨的情绪。民俗与鲁迅的文学创作和文学思想关系密切,在对民俗的描写中,渗透着鲁迅对于改造国民性问题的思考。  相似文献   

15.
土族的民俗活动丰富多彩,有着自己浓厚的民俗特色,是一种悠久的历史文化传承,是土族人民历史相沿积久而形成的风尚和习俗,土族民间音乐以其重要地位存在于民俗的各个领域。本文主要从物质、社会、精神方面窥探土族的民俗活动及民俗音乐。  相似文献   

16.
“民俗宗教”是群体内对精神存在信仰模式化生活方式的集体表现,具有“信仰”与“仪式”两大体系,包含“民俗”与“宗教”两层内容,体现了宗教的核心要素。“民俗宗教”虽然与制度性宗教具有本质上和功能上的相同意义,但其未被建构在制度化的体制内,而是被排斥在国家认可的五大合法性宗教之外。实际上,“民俗宗教”是一种宗教体系,是乡村社会治理的良好模式,其应与制度性宗教具有相同地位,应该而且有必要将其纳入制度化宗教系统。  相似文献   

17.
张艺谋电影中民俗问题是长期受关注的一个问题,一方面,它有迎合西方的因素;另一方面,它同样也给我们带来审美感受,本文试着在具体的“颠轿”和“大红灯笼”的叙述中,说明张艺谋“民俗”电影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8.
东北民俗喜剧中的"傻子"形象运用个性化和反常化等方式制造艺术与生活的距离,激发了人们新的审美期待;它的游戏与狂欢特征满足了人们追求自由的需要;其自嘲品格也唤醒了当代人对自我存在的重新解读.  相似文献   

19.
高修卫  于淼 《理论界》2008,(7):80-81
一个地区人们创造力的高低影响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速度。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东北地区形成了自己的地域文化。东北地域文化虽具有许多很有价值的精神,但其重经验轻理性的少数民族文化、封闭保守的移民文化、贬抑个性的殖民文化、“官本位”为主的体制文化等方面,限制了东北人创造力的发挥。  相似文献   

20.
汪华是隋唐时期歙州的历史名人。由“汪华信仰”衍生的古徽州“抬汪公”民俗丰富多彩,和贵州屯堡“抬注公”民俗交相辉映,是徽州文化最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前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我市文化旅游产业繁荣之际有特殊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