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粤港合作一直以来主要依据的是中央与香港、广东两地政府推行的经济发展政策,就连我国内地省份与香港特别行政区之间签署的首份综合性合作协议———《粤港合作框架协议》这份操作性比较强的指导粤港深度合作的纲领性文件中,也未能解决长期以来存在的两地合作没有明确的法律依据的重要的法律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对策在于在通过完善立法赋予CEPA和《框架协议》相应的法律地位的基础上,并通过完善制订相关法律明确粤港深度合作的法律依据,为粤港深度合作提供法律支持和保障。  相似文献   

2.
本文在简要概述粤澳高等教育发展现状以及回顾粤澳高等教育交流与合作概况的基础上,展现了21世纪粤澳高等教育交流与合作的前景,结合粤澳各自的发展特点,就如何促进新世纪两地高等教育交流与合作提出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3.
后过渡期粤澳经济合作新探讨谭湛明“东方蒙地卡罗”澳门将在世纪之交的1999年12月20日回归祖国,这不仅对澳门,而且对毗邻澳门的广东来说,都将提供发展的良机,为粤澳区域经济合作进入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创造了条件。在新时期内,粤澳两地经济合作如何朝一体...  相似文献   

4.
《粤港合作框架协议》是我国内地省份与香港特别行政区之间签署的首份综合性合作协议,是对《规划纲要》的具体落实和将CEPA协议推向纵深的有力之举。但从法理上分析,作为《框架协议》订立基础的《规划纲要》和CEPA协议目前在国内法上的法律性质和法律效力均不甚明确,使得《框架协议》自身的法律性质与效力的确定受到影响。为促进该协议目标的顺利实现,有必要完善相关立法,明确CEPA协议及《框架协议》相应的法律地位。  相似文献   

5.
文章综述了"第十三次粤澳关系研讨会"的思想成果.归纳起来主要有三个方面1.新世纪穗澳两地科技合作的基本策略与突破口;2.进一步深化粤港澳三地经济合作的前景与内容;3.加强粤澳文化的交流与合作.  相似文献   

6.
跨境客流是珠澳跨境交通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影响珠澳跨境交通分析的主要因素。文章从旅客行为选择视角出发,运用多变量交互作用的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探寻影响珠澳两地机场合作影响因素的复杂路径。研究发现,便利性是促成珠澳两地机场合作的必要条件,与舒适性、低成本、科学性、附加功能四个因素呈现组合效应,并呈现7条促进珠澳两地机场多元合作的中间解。在所有组合路径中,“便利性”出现频率最高,“低成本”次之。因此,为更好发挥条件变量的组合效应,珠澳两地政府应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赋予的定位与分工要求,实现两地优势互补和共赢。深化两地机场间基础设施“硬联通”,通关便利化的“软联通”,提升要素流通效率。推动旅游资源优势互补,打造珠澳旅游经济圈,为两地机场合作提供动力支持。抓住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契机,探索珠澳机场深化合作的新机制。  相似文献   

7.
回归十年,澳门与内地的经贸合作关系日益深化,成为推动澳门经济长足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在由市场机制基础上自发形成的民间产业合作不断深化的同时,两地政府间的经贸合作机制也在逐步建立和完善,从而在制度层面上有力地推进了两地的进一步融合与发展。自2003年CEPA签署尤其是内地开放访澳"个人游"以来,内地因素成为带动澳门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近期,中央政府又陆续公布了一系列深化两地合作的政策,例如赋予广东先行先试的CEPA补充协议五、支持澳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六大方面九项措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粤澳合作开发横琴岛等,这些措施对于突破澳门资源瓶颈、拓展澳门发展空间、促进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共同打造粤港澳区域竞争力等,都将产生重大实质影响。  相似文献   

8.
粤澳两地均属岭南地区。十六世纪中叶澳门开埠后 ,欧洲先进科学技术通过澳门传入广东地区 ,又通过广东传入内地 ;中国的科技和特产也通过广东传入澳门 ,再传到欧洲。因此 ,从澳门开埠到鸦片战争爆发的三百年间 ,粤澳两地科技交流起到了中西文化交流的桥梁作用  相似文献   

9.
2010年6月29日下午,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会长陈云林与台湾海峡基金会董事长江丙坤在重庆签署了《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根据《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双方逐步减少或消除双方之间实质多数货物贸易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以及涵盖众多部门的服务贸易限制性措施,  相似文献   

10.
澳门开埠后 ,粤澳两地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起了特殊作用。西方传教士把西方艺术从欧洲带到澳门 ,又通过澳门传入广东、内地 ;而大批广东居民和内地人士移居澳门 ,使中国传统书画、戏剧传播到澳门。 1 6~ 1 8世纪 ,粤澳两地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国画家和西洋画家 ,西洋音乐和国乐在两地百花争妍 ,呈现出一派多元文化的繁荣景象  相似文献   

11.
海峡两岸民商事司法协助迄今已历经分别立法模式和民间协议模式。《海峡两岸共同打击犯罪及司法互助协议》和《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的签署为海峡两岸民商事司法协助模式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在海峡两岸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民间协议模式在较长时间里继续存在,官方协议模式及统一立法模式将在条件成就时生成。  相似文献   

12.
文章探讨了粤澳工业合作的现状和难点,分析了粤澳工业合作互补的基础和优劣势,对澳门回归后,如何加强粤澳工业合作提出了对策思考。  相似文献   

13.
<正>2010年广东省与海南省共同签署了《广东.海南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协议"不仅明确了两省区域合作的组织架构,确定了以石油、钢铁等产业为主的重点合作领域和以科研合作、平台建设合作为主的重点合作项目,还确立了以海洋资源合作开发为重点,建设南海蓝色经济区的设想。这一"协议"的签署,标志着在"泛珠"经济区一体化发展背景下粤琼战略合作关系发展到了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同时也标志着粤琼战略合作关系进入到更实质的层面。这必将对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产生深远的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随着《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的实施,闽台科技交流合作迎来了历史性机遇。文章在分析ECFA实施对闽台科技交流合作重大影响的基础上,探讨了推进闽台科技交流合作迈入制度化轨道的基本思路,包括创新合作模式、搭建合作平台、完善合作机制等内容,并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雷比璐 《学术研究》2003,(2):127-128
由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和澳门社会科学学会主办、肇庆社科联协办的第 1 5届粤澳关系研讨会于 2 0 0 2年 1 1月 30日— 1 2月 1日在肇庆举行。与会者本着“实事求是、开拓创新”的精神 ,基于肇庆和澳门文化旅游的历史和现状的考察 ,深入探讨了“肇澳文化与旅游发展的新构想”这一研讨会主题。现将会议讨论情况综述如下 :一、创新合作方式 ,充实合作内容 ,是全面提升两地旅游合作水平的重要举措。有学者认为 :提升两地合作水平的关键在于将要素优势逐步从静态比较优势发展过度为动态竞争优势。突出“自然生态旅游”、“人文旅游”。他们认…  相似文献   

16.
中国-东盟经济合作框架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东南亚国家联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致力于中国与东盟之间建立全面的经济合作关系。中国与东盟的经济合作进程又与东盟内部的经济一体化密切相关。从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投资、经济技术合作以及与之相关的组织形式与实施的时间框架等方面系统研究中国 -东盟自由贸易区与东盟经济一体化两个框架内容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将有利于推进中国与东盟的全面经济合作进程。  相似文献   

17.
旨在探索澳门回归前后经济社会发展路向和粤澳合作新发展的“新时期粤(珠)澳合作关系研讨会”于1999年元月3至4日在珠海市隆重召开。来自粤澳的专家、学者100余人云集一堂,深入论证,研讨较以往又有新的突破和拓展。这次研讨会由广东省政府社会发展研究中心、...  相似文献   

18.
《海峡两岸医药卫生合作协议》所涉及的两岸药品行政许可制度是医药卫生管理中的关键制度之一,也是协议双方关注的焦点问题。本文初步分析了《海峡两岸医药卫生合作协议》内容架构及其特点,比较了两岸现行的药品行政许可制度,分析其中的相通性以及差异点,探讨后协议时代药品行政许可制度的发展趋势以及大陆药品行政许可制度改革路径。  相似文献   

19.
《江西社会科学》2017,(2):176-183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公私合作在国家公共产品供给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公共选择理论、公共治理理论和合作国家理论是合作治理的理论依据。良好的环境作为一种公共产品,为公私合作环境治理提供了正当性依据,《环境保护法》第6条、《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第5条等法律规定为公私合作环境治理奠定了法律基础,并且这一模式已为实践所证实其成功。在公私合作环境治理中,公私关系是一种典型的合同关系,它通过合同将基于法律规定的环境责任转化为与基于合作协议的权利义务,成功实现了环境责任的二次分配。  相似文献   

20.
2001年11月中国和东盟领导人决定在10年内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2002年11月中国与东盟签署了《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对于该自贸区会将给有关各方带来的效应和影响,许多学者以“双赢”和“共赢”来概括。实际上,对于世界上任何区域合作安排或组织的效益分析,远比此简单的两字复杂。本文拟以《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中“早期收获”计划已经和将要带来的影响为例来探讨该自贸区的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