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提出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是人类活动的两大基本原则。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人类的两大基本活动,认识世界就要追求真理,改造世界则要创造价值,追求真理和创造价值就必须遵循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在本质上是统一的,这种统一体现了物的尺度和人的尺度的统一,但是真理和价值有时会出现背离,这就要求在实践活动中,既要坚持真理原则,又要坚持价值原则。  相似文献   

2.
主体、客体及其相互关系是认识论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实践引入认识论,把辩证法运用于反映论,正确地解决了主客体的本质和属性问题.主体具有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理性属性;客体具有三种不同的形式和三个基本属性即客观性、对象性和社会历史性;主客体之间的相互关系表现在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它们之间的关系具有三个不同层次即认识关系、实践关系和价值关系.要从主、客体的内在联系中把握它们之间关系的实质.  相似文献   

3.
本文较系统地阐释了认识主客体的含义、(形式和本性以及主客体与主客观的关系,坚持对主客体作出认识论意义上的界定。在主客体的形式上提出了新的划分,指出主客体与主客观是对立统一关系并给以形象示意,那种认为主客体与主客观等价或单向包含的观点是不成立的。本文将有助于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认识主客体范畴的规定性有一个完整准确的理解和把握。  相似文献   

4.
认识主客体问题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必须要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过去,由于对认识主客体缺乏研究,因此影响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深入发展。近几年提出并探讨的认识主客体问题,开拓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研究的新领域,这是十分可喜的现象,我们切不可抹煞它的积极作用。但在前一个时期的研究中,比较重视对认识主体的研究,而忽视对认识客体的探讨。实际上,认识客体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范畴之一,是认识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要素。因此,要将关于认识主客体问题的讨论引向深入,进一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必须要加强对认识客体的研究。本文试对认识客体的涵义、类型、特性等作一个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5.
“认识如何可能?”这是近代认识论史上的重大问题。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机械性和消极性,决定了他们无法正确解决这一问题.康德认识论凸现主体能动性的伟大作用。从而唯心地在主体自身达到主客体的同一.只有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以实践观去说明人的认识活动,才真正解决了主、客体的同一。唯物主义认识论经过的认识论的中介环节,到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走过这样一个否定之否定的历史过程,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才成为科学的认识论.  相似文献   

6.
着重论述了毛泽东如何坚持和攻展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主客体相统一的思想,指出了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重大贡献之一就是全面地、系统地、科学地、深刻地阐述了认识主体和客体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这是毛泽东认识论独具特色的光辉思想。  相似文献   

7.
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研究,基本上是以牛顿力学的线性思维模式为背景的。其特点是立足于物质客体,以客体为轴心,以客观性为认识的根本原则来研讨主—客体关系,从而把物质如何向意识转化的问题即认识发生发展的宏观外在机制作为认识论研究的中心。现代科学与社会实践的发展,日益暴露了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研究的局限性,迫使我们的哲学认识论研究作一次视角的格式塔转换,或如库恩(T.S.Kuhn)所说进行一次“范式”的革命。弘扬主体性,强化对认识的主体性研究,就是学术界对当代科学与哲学认识论的研究状况进行重新审度后作出的抉择。但是,对于哲  相似文献   

8.
当代认识论在客体和主体研究上的深化与突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根据哲学认识论的发展现状 ,着重论述了当前在客体和主体研究方面的深化与突破。在客体的研究上突破了过去局限于对宏观对象的实体性认知过程 ,转向对微观对象的认识机制、特性以及客体中的主体性考察 ;在主体的研究上突破了传统认识论所关注的对主体能力以及认识过程的客观本质考察 ,转向对主体内在结构、主体状态的宏观背景等诸多问题的多层面探讨 ,从而促进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科学实践观是构筑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平台和基础。实践之主客体关系和主客观关系的关联是对立统一的,主客体对立统一是实践现象界的关系,而主客观对立统一则是实践本质界的关系。将马克思辩证法归结为实践辩证法,归结为主客体辩证法,不仅是片面的,而且是唯心的。《实践问题和矛盾问题新论》以主客体关系任意比附马克思辩证法本意的做法是片面的。作为限度的实践,只是马克思辩证法的基础,马克思辩证法是实践的,但不归结为实践辩证法。  相似文献   

10.
逻各斯和努斯的提出构成了理性精神的最初形态,逻各斯代表了客体性原则,而努斯蕴含了主体性原则。逻各斯和努斯的对立统一恰恰体现了古代希腊哲学中的二元论即主体和客体的对立统一。两者从对立达到和解,又在和解中包含了分裂。本文试图展现主客对立的二元论思维方式在古希腊哲学中的图景,以便对主客二分的理性思维方式有了进一步了解。  相似文献   

11.
主体性思想是康德批判哲学的精髓和灵魂。在知识领域中,康德明确完整地确立了认识的主体,把认识论的方向由机械被动的认识论转变到以人为中心的主客统一的能动的认识论上来,实现了认识论上哥白尼式革命;在道德领域中,康德确立了以迪德主体为中心的主客统一的原则,扭转了伦理学说史上的那种以对象为中心的主客体关系,从而把主体自我提到道德哲学的最高位置,实现了欧洲道德哲学发展的一场哥白尼式革命;在情感领域中,康德把审美主体提高到主客体关系中的主导地位,也就是把“人”提升到审美的中心位置,并从主客体关系来揭示美的本质,把美的本质看成是人作为审美主体的判断力和客体对象(美)的形式的统一,从而实现了欧洲美学发展史上的一场哥白尼大革命。  相似文献   

12.
探讨生产力问题要结合各交叉学科,坚持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要把人作为自然社会之真正的主体,从主体能动性、主客体相互作用及对立统一中理解生产力;要把生产力作为一个系统,从整体上多层次多方面认识把握生产力的规律,更好地促进社会整体生产力的发展;要把生产力看作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注重现实生产力的特征及对生产力内容的丰富和发展.由此出发,生产力应理解为主体开发利用客体并协调主体客体使其共同发展的能力.  相似文献   

13.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有丰富的认识论思想。其认识论思想中关于主客体的历史生成、主体对客体的选择建构受一定社会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制约,并在生产劳动基础上实现主客体辩证统一的理论,对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思想进行了实践唯物论的发生学探源。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是在考察和说明主体与客体之间辩证统一的关系之中具体展开的。客体决定主体;主体作用于客体的基础是实践;实践的程度受实践的条件制约。我认为这是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三个紧密的”链条”。紧紧抓住了这个“链条”,我们才有可能从根本上把握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本文试对此作初步探讨。客体第一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主体与客体是用来标志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相互影响的对立面。所谓主体,是指能够进行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的人;所谓客体,是指能够被人们认识和改造的客观物质世界。在解释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时,马克国主义认识论坚定地把客体第一、客体决定主体,作为首要的、根本的观点,作为整个认识论的基础和前提。  相似文献   

15.
吸收皮亚杰发生认识论的合理成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皮亚杰是当代瑞士著名的心理学家、哲学家,他创立的发生认识论,对认识本身的起源作了微观的考察,弥补了对认识前过程研究的不足;他还对认识中主客体关系的分化、联系主客体关系的中介环节等进行了深入研究。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应当充分吸收皮亚杰发生认识论的合理成分,以丰富、充实自己的内容,使之更加完善、科学。  相似文献   

16.
文章根据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原理,界定了编辑主体和编辑客体的内涵;同时指出,个别论者对编辑主体的认识存在"扩大化",对编辑客体的认识具有局限性.编辑的主体性是指实践活动中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它又主要体现在编辑的选择性和创造性上;而编辑的客体性主要表现在对编辑主体的决定性和制约性上.文章也据理反驳了贬低或夸大编辑主体性、忽视或片面理解编辑客体性的错误观点.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随着对主体性问题的深入探讨,在认识的本质问题上,有这样一种看法,主张“在主客体的相互作用中,主体并不是消极被动的存在物,认识也不是客体结构的性质在人脑的反映;相反,主体是积极、能动的存在物,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进行改造和选择的结果,选择是引起认识之根源”。鉴于这种认识,认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应该抛弃反映论,以新的定义取而代之,即“认识是主体对信息的选择”。对此看法自己觉得难以认同,并就这一问题,略谈个人浅薄之见,就教于理论界同仁。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原则不是主体性原则,也不是主客体统一原则,而应当是客观性原则,是主客观统一原则。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本质的本体论的最终表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要旨应当是以主观和客观统一为根本指导原则,以主体和客体统一为实践行动原则,以人类最终的解放为目标,不断推动人类批判性和革命性实践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以此为指导才能最终获得完全的胜利。  相似文献   

19.
吴畏 《湘潭工学院学报》2004,7(6):F002-F002
认识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通过真理标准问题、认识本质问题、认识过程问题、认识主体性问题、社会认识论问题等讨论和研究,我国哲学界涌现了一大批新的研究成果,但存在着客体认识论或主体认识论的片面化倾向,在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实质的理论探索和科学把握上也存在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20.
随着实践问题讨论的深入,主客体概念及其关系、尤其是实践和认识中的"主体性"(即能动性)问题,也引起了哲学界的广泛兴趣.然而,由于我们对"主体"、"客体"的概念本身、它们在认识论中的特定含义和特殊的地位等还研究得很不够,在使用概念的过程中,存在着不确切乃至混乱的现象.笔者认为,只有首先弄清主、客体概念的确切含义,才能理解认识实践领域里的本质矛盾,并科学地把握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深刻内涵.大部分哲学家,包括我国最新出版的教科书,都将主体看作认识或实践过程中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