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青海省乐都县文管所所在地西来寺大殿西侧有冯玉祥将军写的一通石碑。石碑保存完整,字迹清晰,碑文为:  相似文献   

2.
一九八四年八月,我和湘西草堂文物管理员邹振华同志去礼梓乡牧云庵搞文物调查。先后发现十多块石碑,一一抄录和登记之后,又得知原来这里曾有明末清初大思想家王夫之撰写的《牧云常住记》石碑,今已不知去向。于是,我们便请知情人座谈,并四出寻找,结果在离庵三百米远的一口水塘边找到了这块石碑。我们心里高兴极了,便花了二十元钱,请了四个强壮劳力,将这块石碑细心地从泥土里清理出来,抬到牧云庵内保存。该石碑质地为青石,通高一百一十二厘米,宽八十七厘米,厚十厘米。  相似文献   

3.
2008年4月10日,根据群众提供的线索,茂名市博物馆在茂港区羊角镇征集到一块明代石碑。为弄清石碑上的文字内容和文物价值,茂名市博物馆组织了有关人员对古碑进行考证和研究。  相似文献   

4.
一块发现于滇西北的藏文石碑——格子石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2年,在云南省丽江纳西族自治县的格子村,发现了一块吐蕃时代的藏文石碑,该碑由碑文、“臣服图”及碑饰图案等几部分组成。本文认为,该石碑是当时吐蕃经营南诏、远交唐朝的又一历史见证。碑文记载了龙腊塔部落臣属于吐蕃的历史事件。由8人组成的“臣服图”表现了神川节度使吐蕃君臣正在接受归顺者龙腊塔及其随从进贡的场面。石碑的碑饰图案反映了唐朝、吐蕃、南诏几种文化在当地相互汇集、交往与融合的历史。  相似文献   

5.
明洪武初年 ,在白龙 (今北海市铁山港区营盘镇白龙村公所 )筑城 ,设官镇守珠池。南门外尚存《宁海寺记碑》、《黄爷去思碑》和《李爷德政碑》。白龙城是广西文物保护单位。 1988年 ,自治区文化厅文物处兴建珍珠碑亭一座 ,将这三块石碑保存下来。 1998年 ,北海市文物管理所组织力量对白龙城遗址和保存的石碑进行考察。因年代久远 ,风雨侵蚀 ,碑文多已漶漫难辨。经辨认 ,初步整理出石碑上残留的文字 ,并对这些文字作出注释和分析。  相似文献   

6.
塑一座崇高的精神之碑——论谈歌小说的创作追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塑一座崇高的精神之碑——论谈歌小说的创作追求崔志远比较系统地读了谈歌的小说,久久萦绕脑际而不能离去的,是《天下荒年》中燕家村燕王寺前那座高高屹立的石碑。这座刻有燕家村“村约”的石碑,最早可追溯到北毁魏时期,1958年意外地得到保护,文革期间被毁,改革...  相似文献   

7.
内蒙古四子王旗乌兰花西照四十顷地村东北方,在当地居民称做“王墓梁”的陵园内,有许多挪亚方舟形的景教墓顶石,远望宛如白羊群,在墓顶石群中,有一石碑跌,其上原立有石碑。其上石碑是解放前西北科学考察团团员法人马定发现的,其后拉赫曼博土将北碑照片寄给陈垣(援庵)先生,陈先生为此撰文并附有照片发表于1938年《华裔学志》3卷1期。以后又将可识读碑文录入《绥远通志稿本》卷58。后原碑被当地居民运至墓地附近的乌拉太村,1965年运回内蒙古博物馆,现存内蒙古博物馆内。  相似文献   

8.
在内蒙呼和浩特市郊的昭君墓前,矗立着一块闪耀着金字的石碑,上面镌刻着这样的诗句: 昭君自有千秋在, 胡汉和亲识见高;  相似文献   

9.
唐代的德政类碑刻制造、固定、改写、传播带有神异色彩的传奇故事,具有“神化”地方长官的功能,甚至成为祠庙的替代品,这是唐代的变化,与唐人崇尚德政立碑的观念有关。石碑本身也被赋予了“神力”,亵渎石碑会遭受惩戒,这种异闻与禁忌反映了百姓怀念良吏的情感延续。在地方治理过程中,德政类碑刻及其所记载的传奇故事发挥了重要作用,地方长官用以疏解民意、稳定民心、树立权威,王朝国家借此参与地方治理、宣示权力更迭,民间社会借以参与政绩评价、表达政治诉求、满足心灵慰藉。石碑的刻立与传奇故事的制造,鲜活展现了王朝国家、地方官吏、民间社会之间的多级政治互动,相关研究可以为理解中国古代碑刻的功能增添新视角,也是对中国古代地方治理的立体化考察。  相似文献   

10.
石敢当:灵石崇拜的遗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在街衢要道的路口或民居宅基的墙根,常常有一半埋在地下一半露在地上的小石碑,上面镌刻着“石敢当”或“泰山石敢当“的字样。这是中国南北方许多地区都广泛存在的一种灵石信仰的遗俗,将这种小石碑置于这些特定的地方,为的是祈求灵石禁压不祥,保佑人们不受邪恶势力的侵害与搔扰。在历史的长河中,石敢当已经作为灵石信仰的一种相当定型的文化符号,扎根在中国人的心理和行为之中,成为中国人的独特的民俗象征之一。  相似文献   

11.
<正>成德门为曲阜周公庙第二道门。此门建于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瓴瓦碧绿,砖石灰蓝,门洞三间,两扇朱漆大门分别装饰门钉四十九枚。门下内外有明清石碑数幢。  相似文献   

12.
<正> 陵县县城城里有座古墓,墓前石碑高约二米,碑正文为“平原君基”四个大字,落款是:大清嘉庆十六年岁次辛未孟夏,知陵县事浙湖沈瑊重立。墓碑既为重立,则此前当有平原君墓之石碑立此;另外,七十年代陵县修环城河从墓前通过,地下出土有一雕石卧虎,据此推断古墓属真古墓,非后人假托。墓主是谁?部分志书如《长河志》、《陵县县志》推断是战国时期的赵国公子赵胜。《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记载,赵胜“相赵惠文王及孝成王,三去相三复位,封于东武城”。东武城《史记》正义注  相似文献   

13.
2004年6月中旬,我随本单位的考察团到山西平遥、太原等地参观调研。三晋大地上丰饶多彩的历史文物,自然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说来奇怪,令我回忆起来仍兴趣昂然的却是在平遥县城看到的几块阎锡山手令碑。这些石碑制式稍有不同,但文字完全一致,均为:“省长兼督军阎示:贪官污吏劣绅土棍为人群之大害以法律的手续非除去他不可。”据同行的山西同事说,同样文字的石碑在其他地方还有不少。可见这句话一定是阎锡山的“名言”。对于这一“名言”,阎锡山这位“山西王”大概是颇有些自鸣得意的,否则不会令人刻石勒碑,广为流布;另一方面,这颇能显示…  相似文献   

14.
一 在中国地图上,山东半岛有一个尖尖,直插黄海,那是荣成市的成山角。临海的悬崖上,有一座小亭,树立一块石碑,写着三个豪迈的大字:“天尽头”。这三个字,相传是秦始皇的丞相李斯到此一游的留  相似文献   

15.
1.关于高力士千年墓志铭的出土有关高力士的存世石碑,原先仅有墓道碑一块,由肃宗之后的代宗根据玄宗遗旨所立。奉旨撰文者为唐代尚书驾部员外郎潘炎,书写人是太中大夫将作少监翰林张少悌。此碑可谓关中名  相似文献   

16.
仁寿坊     
仁寿坊在佛山三水河口镇红城乡察院街北端。始建于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重建于清光绪十五年(1890年)。坊为四柱三间冲天式结构,花岗岩石砌筑。各门楣嵌有石碑,正中书“仁寿坊”三字,两旁侧门上端石碑刻有简单记事。明万历阴卜五年,知县闵空军部队在,经本县父老、名流推荐,选出当时已故百岁老人李开,上报广东省藩台,臬台两司批准,由乡绅黾老捐资建坊。于是年旧历三月开工,九月落成。李开之名还同时刻上省城的“百岁”。其时“仁寿坊”三字,是广东布使乔某所书,闵之闻曾为之作“李开仁寿坊记”。后原坊塌毁,歼后人于光绪十五年重建。  相似文献   

17.
郑和到底几次下洋?学术界一直悬而未决.我以为争论不休的原因在于历史文献的抵牾.我们应当重新认识有关郑和下洋的文献.大多数学者都过份笃信《明史》,和《明实录》,其实,还有比这更重要的文献.一般讲,时间愈早的文献愈真实.《明史》,是清朝顺治至乾隆年间撰修的,比《明史》,成书早的有马欢的《瀛涯胜览》,巩珍的《西洋番国志》、费信的《星搓胜览》.这三位作者曾经跟随郑和航海,经事人写亲身事.比技真实.但是,比这三本更具体的是郑和亲自建立的石碑,如:郑和在宣德六年曾在委东刘家港天妃宫立《通番事迹记》石碑,又在…  相似文献   

18.
始于东汉、流行于南北朝的碑志文,至唐宋之世大盛。韩愈、欧阳修、王安石三人尤为擅长,短制长篇,均有佳作。本文拟就王安石碑志文的史料价值和艺术特色作一概要的论述。(一)王安石碑志文的主人公,于《宋史》有传的为数不少,将可相互参阅的碑志和本传加以比较,可以看出,详略虽然有别,但史实基本相同。尚书工部侍郎枢密直学士狄棐,安石撰有神道碑,内容与本传完全一致,所不同处仅在于此事碑详传略,彼事碑略传详而已。如神道碑写狄棐“知随州,则坐在魏时军事有骄不逊者不即治”,一句话交代了狄棐降知随州的原因。碑文不宜多揭短处,故语焉不详。而本传则详载了  相似文献   

19.
背景资料 在观景台的下面就是叠溪海子地震遗址博物馆,仅残存东门半个城隍庙瓮城一角。南墙一段石狮、石辗、石碑、石缸各一。该遗址至今仍完好地保留着。已成为世界上唯一保存完好的地震毁灭的古城遗址,是国际地震界研究地震的重要现场。  相似文献   

20.
<正>曲阜周公庙的第三道门。达孝门建于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灰瓦覆顶,门制三间。梁柱之上,檐牙之下,彩绘云龙、花卉和山水。门下两侧各有石碑一幢,东为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祀周公庙碑》,西为《鲁国故城遗址残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