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刘泽华先生是国内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的大家,不仅提出了系统的王权主义批判理论,而且为中国学术界培育了一个王权主义反思学派。王权主义批判理论以"王权"和"王权主义"为核心概念,以"权力支配社会"为核心命题,以"在矛盾中陈述"的"阴阳组合命题研究法"和"实践的辩证法"为根本方法论,以强烈的历史批判意识和现实关怀为基本价值取向,为中国古代史以及传统文化研究提供了一个切实可用的宏观阐释框架和一套能够把文化观念、思想理论与社会现象融为一体的整体性研究方法。王权既是传统社会的结构形式,也是其组织和运作社会资源的机制,作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价值系统之核心的王权主义是君主专制合法性论证的来源和依据。  相似文献   

2.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适应、反映、表达、体现中国传统社会尤其是宋明以来社会经济、政治关系的封建的思想文化。它以自然经济、血缘宗族依附关系为根基,以维护皇权、神权、父权为中心的严酷等级秩序的"礼"为基本范式,有其内在的同一性和根本价值指向,有导源于这一中心的本源性的统治与服从关系,是一种自足的整体性体系。我们应当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构建适应我们当前的社会变迁与生活的现代法律文化。  相似文献   

3.
在已有的中国传统社会民间信仰与仪式象征研究中,研究作为草根文化的民间信仰,"祭祀圈"、"信仰圈"等理论模式不仅是乡村社会民间信仰体系的重要分析框架,而且还是乡村社会文化发展的重要研究范式.但面对乡村社会的复杂性和混合性,尤其是乡村社会自身结构的变化,这些理论模式往往又显得力不从心,以至于在现代学术视野中,运用这些分析框架来展现中国乡村社会的面貌或多或少地违背了乡村社会的生活逻辑.  相似文献   

4.
翁俊山 《理论界》2010,(4):146-147
中国传统的价值观念,是一种整体文化所体现的群体意识和精神。在整体价值观念视野下,以人为中介,构成了自然、家庭、国家、天下的一体化结构。儒家"家文化"是在"家-天下"框架中形成的,"家族精神"对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乃至文化、制度都产生了深远影响。笔者在分析儒家"家文化"主要特点的基础上,提出将分析中国社会经济的起点设置为"家-宗族"联合体。着眼于未来,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和生命力,在于"家-天下"范式下的"家族企业-企业联合体"的创新、变革与繁荣。  相似文献   

5.
"以文会友"是中国古代文人交往的基本形式,是文人高雅雍容、文质彬彬的品格风度的体现.它根源于传统礼乐文化,从礼制发展到礼俗,蕴藏着歌诗为礼、缘情放言、"群"而可"兴"的诗学美学内涵,并促进了古代诗歌形态的发展和诗歌创作的繁荣,在中国古代诗学美学史上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6.
论传统的中国礼貌原则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作为一种制度和社会行为规范的中国传统的"礼",与作为规范、约束交际活动的礼貌截然不同。在中国古代,礼是伦理与社会政治的概念,而礼貌则是一种交际策略。本文试图阐述中国人的礼貌原则,所涉及的基本理论是Goffman的交际理论,Brown和Levinson的礼貌理论,费孝通的"差序格局"理论以及顾日国的礼貌原则。             一顾曰国曾经指出:"礼貌"与"礼"有很大的区别,"同时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①。但他在分析中国礼貌的基本原则时,我们发现他的礼貌观具有某种中国古典的礼之伦理含义:"中国人礼貌概念…  相似文献   

7.
中华传统礼制虽存在着封建质核,但至今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仍然有着不可替代的内在价值。礼的本质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规范或准则,进入文明社会后便具有道德这一内涵。就古代中国而言,伦理道德的体现便是遵循礼制,它早已融化在中国人的血液之中,内化为国人性格的重要组成部分。礼仪是中华先民尊崇的生活方式,礼义是中华先民追求的精神价值,礼中蕴含着中华先民的生命经验和生活智慧,概括起来便是一个"仁"字。中华传统礼制可以成为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资源,但必须经过现代性转换,即守望本土传统,又以现代性为标准审视、转换并汲取古典文化精义,使其在新的时代条件下重获新生。寻求中华传统礼制现代价值的基本态度,应当是立足于以多样性为根本特征的人类文化生态,从客观的历史事实和丰富的民间实践中,探寻其沉淀下来的伦理共识和道德品格,着眼现实,展望未来,用中华智慧来创建适合当今社会的礼仪价值的新体系。  相似文献   

8.
中国是一个具有数千年礼俗和风俗习惯的文明古国,这在人们的饮食活动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因此,中国饮食礼俗和习俗已成为中国悠久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它体现着中国社会和文化的特点。探讨中国古代饮食活动中的礼俗和习俗,对于深刻认识中国饮食文化,乃至中国传统文化,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一、循礼蹈矩的古代饮食礼俗礼是我国数千年历史的核心,具有我国一切文化现象的特征。礼的内容十分广泛,凡是有关国家的典章制度、社会的生活习惯、个人的行为规范等,都包含在内。 1、礼俗产生于饮食礼是以俗为基础的,俗既有礼的成分,则俗就形成的礼俗。最早的礼俗,是从人们的饮食生活中产生的,《礼记·礼运篇》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诗学建筑在儒家文化的广阔背景上,这种诗学的审美批评本体论所依据的是以"德"为根本的价值取向.中国古代诗学的德本属性由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精神所规范,体现了中国特色的以人伦为中心的德本精神.以德为本的文化精神作为中国古代诗学初创时期的逻辑框架,成为诗学的内在要求和价值指向,并由此形成了超稳定的传统,以及以价值理性、人文理性和社会政治观为基础的文学批评形态.  相似文献   

10.
儒家倡导的"仁""义""礼""智""信"及其相关德目是传统家风的道德价值取向;"耕读传家"等是传统家风的基本范式;家学传承、家规家训、家庭教育等是传统家风传承的主要方式。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传统家风在流变上逐渐趋于平民化,在价值取向逐渐上趋于世俗化,在功能上逐渐趋于实用化。然而,其道德内涵、基本范式和传递方式却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只有从传统中寻找有价值的内容传承,在实践中吸收、补充、调整和确定所需,新的家风文化形式才能得以构建。  相似文献   

11.
周斌 《齐鲁学刊》2012,(4):78-82
分析中国古代立法的指导思想,应置之于中国古代德主刑辅的儒家治国方略的历史维度中进行。德礼教化作为一种伦理功能,其实效性必须依赖于法律保障,否则只能是虚有其表的抽象观念。唐律以刑罚为后盾不遗余力地推行伦理教化、加强礼教的合法性与强制性,其根本目的在于实现伦理教化在现实社会中的实际效用。  相似文献   

12.
源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历朝历代治国理念,不乏积极、合理的成分,对历史发展、社会进步发挥了一定作用。党中央提出"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辅相成"的治国方略,既是对中国历史几千年治国经验的深刻总结和反思,也是对我国古代优秀治国理念和文化传统的批判地继承。  相似文献   

13.
赵建军 《河北学刊》2012,32(2):49-55
钱穆对人文主义有系统的学术观建构,并以其生命实践印证着自己对人文主义的独特理解。在钱穆的人文主义思想构成中,"存"与"续"的意识由传统文化层面的信仰、伦理和知性自觉,辩证地贯穿于日常的生命实践活动之中。这使得钱穆的人文主义显示出迥异于西方人文主义的品格:它不是以发掘个人感性、理性的价值驱力及公共性文明机制为其思想原创的基点,而是力求使个体与社会在纳入一种文化的统绪中,实现文明的价值增殖和外延扩张。钱穆的人文主义是超越学术个性的历史主义与超越历史境遇的生命哲学的统一,是博大淳厚的民族精神与个体生命实践的统一。这种人文主义在内涵上具有较鲜明的儒学人文主义特质,但在内在机理上,它超越了传统儒学的经世致用观念,而呈现为面对另外空间视域而求取文化"存续"的人文主义。  相似文献   

14.
《论法的精神》概括的由地理、经济、宗教等因素决定的良宪论是其核心精神,也是法治标准的核心标准,而中国现阶段的法治标准缺少这样的核心内容。中国古代政体历经君主政体、准君主政体和专制政体三个阶段,缺少宪政的阶级结构和经济基础。《论法的精神》的权力制约思想对我国现阶段仍有重大启迪意义。另外,《论法的精神》的比较研究方法、唯物主义方法、综合系统方法对我国法学有很大的借鉴作用。对"中国法学何处去"的回答,要点在于对中国现在国情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建构和谐社会是新的社会实践提出的新课题,它不仅要立足现实也离不开对历史的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中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和谐思想,如主张“和实生物”的宇宙和谐论;“和而不同”的人际和谐论;“以和天人”的天人和谐论。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过程中实现三大和谐的统一。  相似文献   

16.
陈莉 《兰州学刊》2014,(7):54-58
礼乐文化是周代社会的伦理规范和教化手段,它虽不是艺术,但文质彬彬的行为方式、优雅的礼乐、精美的礼器等,却有着丰富的审美价值和诗性精神。礼乐文化是典型的贵族文化,它需要平和、安定的社会条件和具有身份地位的贵族才能得到实现,而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随着贵族地位的衰微,以及列国之间竞争的激化,礼乐文化趋于衰微。孔子作为没落的贵族努力恢复礼乐文化,但是他出身贫寒,又生不逢时,在困顿的生存境遇中,只是发展了礼乐文化中的和谐、孝悌观念,但却无力推进礼乐文化的诗性特征,在孔子维护礼乐文化的过程中,礼乐文化所特有的诗意心态消失了,音乐从礼乐变为抚慰心灵的个体情感音乐,礼的内在精神与外在形式发生了分离,从而使礼乐文化的艺术精神在保护中进一步走向消亡。  相似文献   

17.
中国传统诚信思想及其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峻岭  王艳 《河北学刊》2007,27(2):239-242
中国传统诚信思想丰富多彩,既蕴涵着超越时空、具有现实价值的优秀成分,又含有受到历史局限性制约的糟粕。客观评析中国传统诚信思想的得与失,并对其进行创造性的合理转换,对于我们坚持批判继承的原则,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践行为主题,全面对社会核心价值观以及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两者间存在的逻辑关系进行说明,此外,还提出:想要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成功践行,需要把我国的传统文化作为根本依托,充分发挥其“涵养”、“滋养”和“营养”重要作用,推动双方实践逻辑的微观落实。  相似文献   

19.
钱穆史学思想有几个特点:一是学术研究的创新性,主要表现在中国传统政治非专制论、中国传统社会非封建论、“史心“论、“古史层累地遗失“论。二是“以天下为己任,经国济世“的精神。三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感情,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文化史观“、“生命史观“、“变化史观“、通史观念等理论。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代礼乐思想对于历代社会的和谐稳定曾经发挥过重要的作用,对今天构建和谐社会也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在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要建设现代和谐文化,离不开礼乐文化。现代社会所需的礼乐文化,是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适应,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的先进文化。这就需要我们对古代礼乐文化在批判继承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地创新,以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全面进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