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英国著名史学家艾瑞克.霍布斯鲍姆(Eric Hobsbawm)用革命资本和帝国三枚放大镜片看19世纪,可见该世纪的精细与凄美了。但当大师的史学透镜移至20世纪时,却只看到极端二字,令人对这个刚刚逝去的百年心生敬畏。历史与史学发生着天崩地裂般变动,而史家求索历史的责任也更为艰巨。本期笔谈的七篇文章恰好集中于对19和20世纪世界历史产生很大影响的三个国家——英国、德国和俄国(苏联)之上,论题涉及思想史、社会史、史学史、中外关系史及冷战史,反映了中国学者对世界近代现代史重大问题的思考。2012年10月1日,95岁的老左派艾瑞克.霍布斯鲍姆已经告别人世,但他留下了亲手创刊的Past and Present,让我们循着过去与现在这个永恒史学主题继续探索吧! 相似文献
2.
英国著名史学家艾瑞克.霍布斯鲍姆(Eric Hobsbawm)用"革命""资本"和"帝国"三枚放大镜片看19世纪,可见该世纪的"精细"与"凄美"了。但当大师的"史学透镜"移至20世纪时,却只看到"极端"二字,令人对这个刚刚逝去的百年心生敬畏。历史与史学发生着"天崩地裂般"变动,而史家求索历史的责任也更为艰巨。本期笔谈的七篇文章恰好集中于对19和20世纪世界历史产生很大影响的三个国家——英国、德国和俄国(苏联)之上,论题涉及思想史、社会史、史学史、中外关系史及冷战史,反映了中国学者对世界近代现代史重大问题的思考。2012年10月1日,95岁的老左派艾瑞克.霍布斯鲍姆已经告别人世,但他留下了亲手创刊的Past and Present,让我们循着"过去与现在"这个永恒史学主题继续探索吧! 相似文献
3.
英国著名史学家艾瑞克.霍布斯鲍姆(Eric Hobsbawm)用革命资本和帝国三枚放大镜片看19世纪,可见该世纪的精细与凄美了。但当大师的史学透镜移至20世纪时,却只看到极端二字,令人对这个刚刚逝去的百年心生敬畏。历史与史学发生着天崩地裂般变动,而史家求索历史的责任也更为艰巨。本期笔谈的七篇文章恰好集中于对19和20世纪世界历史产生很大影响的三个国家——英国、德国和俄国(苏联)之上,论题涉及思想史、社会史、史学史、中外关系史及冷战史,反映了中国学者对世界近代现代史重大问题的思考。2012年10月1日,95岁的老左派艾瑞克.霍布斯鲍姆已经告别人世,但他留下了亲手创刊的Past and Present,让我们循着过去与现在这个永恒史学主题继续探索吧! 相似文献
4.
英国著名史学家艾瑞克.霍布斯鲍姆(Eric Hobsbawm)用革命资本和帝国三枚放大镜片看19世纪,可见该世纪的精细与凄美了。但当大师的史学透镜移至20世纪时,却只看到极端二字,令人对这个刚刚逝去的百年心生敬畏。历史与史学发生着天崩地裂般变动,而史家求索历史的责任也更为艰巨。本期笔谈的七篇文章恰好集中于对19和20世纪世界历史产生很大影响的三个国家——英国、德国和俄国(苏联)之上,论题涉及思想史、社会史、史学史、中外关系史及冷战史,反映了中国学者对世界近代现代史重大问题的思考。2012年10月1日,95岁的老左派艾瑞克.霍布斯鲍姆已经告别人世,但他留下了亲手创刊的Past and Present,让我们循着过去与现在这个永恒史学主题继续探索吧! 相似文献
5.
“世界革命”与“国家利益”:“勃列日涅夫主义”的理论来源与真实诉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国著名史学家艾瑞克.霍布斯鲍姆(Eric Hobsbawm)用革命资本和帝国三枚放大镜片看19世纪,可见该世纪的精细与凄美了。但当大师的史学透镜移至20世纪时,却只看到极端二字,令人对这个刚刚逝去的百年心生敬畏。历史与史学发生着天崩地裂般变动,而史家求索历史的责任也更为艰巨。本期笔谈的七篇文章恰好集中于对19和20世纪世界历史产生很大影响的三个国家——英国、德国和俄国(苏联)之上,论题涉及思想史、社会史、史学史、中外关系史及冷战史,反映了中国学者对世界近代现代史重大问题的思考。2012年10月1日,95岁的老左派艾瑞克.霍布斯鲍姆已经告别人世,但他留下了亲手创刊的Past and Present,让我们循着过去与现在这个永恒史学主题继续探索吧! 相似文献
6.
英国著名史学家艾瑞克.霍布斯鲍姆(Eric Hobsbawm)用革命资本和帝国三枚放大镜片看19世纪,可见该世纪的精细与凄美了。但当大师的史学透镜移至20世纪时,却只看到极端二字,令人对这个刚刚逝去的百年心生敬畏。历史与史学发生着天崩地裂般变动,而史家求索历史的责任也更为艰巨。本期笔谈的七篇文章恰好集中于对19和20世纪世界历史产生很大影响的三个国家——英国、德国和俄国(苏联)之上,论题涉及思想史、社会史、史学史、中外关系史及冷战史,反映了中国学者对世界近代现代史重大问题的思考。2012年10月1日,95岁的老左派艾瑞克.霍布斯鲍姆已经告别人世,但他留下了亲手创刊的Past and Present,让我们循着过去与现在这个永恒史学主题继续探索吧! 相似文献
7.
对外移民是19世纪英国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在这个世纪里,数以千万计的人从英国移往世界其他地区.这次移民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移民的方式也各有不同,对英国社会和移民目的地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英国的童工问题是英国工业革命成功的一个代价。它产生于前工业化时代 ,在工业革命期间其规模、程度和童工状况的恶化等方面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地步。但就在 19世纪中期 ,政治、经济、宗教和社会性的复杂综合因素使得英国基本上解决了这个问题。其中的原因不仅有人们关于童年的观念变迁 ,也有儿童自身经济价值的变化 ;不仅包含着人道主义者对贫寒儿童的同情 ,而且也包含着当时人对英国未来的关注与忧虑 相似文献
9.
10.
曹婉莉 《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120-122
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英国社会转型时期。工人阶级力量壮大使劳资关系走向平等化,劳资双方的博弈使两者的权益得到更加平等的分配,而这种分配则由代表统治阶级的国家以社会福利政策的形式来执行,使劳、资、政三方的要求都得到满足,换来更加和谐的劳资关系、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也为全民福利国家的构建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1.
16~19世纪是英国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时期,在此进程中,家庭内部关系并没有发生急剧的变化,体现在夫妻情感关系上就是:在16~19世纪的任何一个时期,虽然男尊女卑的观念普遍存在,但与此同时,婚姻之爱也被大力提倡,在任何阶层都存在着感情深厚的夫妻关系。 相似文献
12.
"国家政权建设"与中国乡村政治变迁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中国的乡村社会可以划分为传统时期、晚清民国时期、人民公社时期和乡政村治时期四个阶段。运用“国家政权建设”这一理论框架分别对这四个阶段的中国乡村社会进行分析,可以透视不同历史时期中国乡村政治的特点和发展的轨迹,从而为了解中国乡村政治的真实面貌提供一个学理层面的窗口。 相似文献
13.
14.
19世纪,英国对刑罚制度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革,死刑被基本废除。这一改革从19世纪初一直持续到19世纪60年代,经历了为改革定下基调、改革逐步深入、死刑基本废除三个阶段,在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死刑改革从起初废除非暴力经济犯罪的死刑,继而废除轻微暴力犯罪的死刑,最后涉及到严重的暴力犯罪。英国的刑罚改革最终废除了绝大多数犯罪的死刑,只有极少数的严重暴力犯罪仍然保留着死刑。 相似文献
15.
19世纪英国中产阶级的财产继承受家庭生活性别观念的影响。丈夫和妻子的继承权不平等、儿子和女儿的财产权也经常不同。大多数已婚男人在遗嘱安排中强调家庭成员的优先继承权,表现出他们对核心家庭的看重和强烈的家庭观念。 相似文献
16.
晏绍祥 《高等函授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6)
19世纪是近代西欧历史研究从产生到繁荣的时期。此期间,历史学摆脱了对哲学、神学的依附地位而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随着历史学的发展,出现了一些著名的史学大师与学派,如德国的朗克学派、法国的古朗治学派、英国的牛津学派和剑桥学派等。与此同时,对古代希腊、罗马历史的研究也在西方发展起来。由于历史环境的差异,各国研究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德国在古典研究中处于领先地位,以希腊、罗马史研究并重:法国则以罗马史见长;英国在19世纪上半期主要兴趣集中于希腊史。19世纪后期这种局面虽有所改观,但重点仍在希腊史领域,并开始注意… 相似文献
17.
19世纪下半叶开始的工业革命建立了工厂制度,在工厂制度下,工人特别是童工生活悲惨,英国社会各方对此问题进行了诸多的实践,最终以立法的形式确定了工人基本的权利,成为英国福利国家历史进程中重要的一环。 相似文献
18.
国家与社会关系视野中的中国公法变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国家与社会的分离和公法体系的产生、变迁之间 ,有着内在的关联。中国国家与社会关系的转型 ,深刻地体现在公法体系的变迁中 ,而一个权力与权利平衡互动的公法体系必将推动国家与社会良性互动关系的实现 相似文献
19.
杨莉 《南昌航空大学学报》2009,11(3):61-65
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大多集诗人与批评家于一身,他们不仅创作出了一大批脍炙人口、流芳百世的诗歌作品,在诗学理论上他们也颇有建树。本文拟对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诗学观的核心命题作一解读,以冀对其有一个总体把握。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浙江嘉善县实施近5年的县、镇、村三级便民服务网络体系建设为案例,展示了一个由地方政府推动的、诸多部门配合的、旨在解决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时期的诸多社会管理难题、以提供更便利的公共服务为内容的制度变迁或创新的过程。并在此基础上,试图阐明地方政府在推行制度变迁过程中有哪些关键机制在发挥作用,以及循着这些发现去进一步探究现有政治体制的动力机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