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炳社 《唐都学刊》2007,23(6):103-106
艺术思维就是通过创造具体生动的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和自然环境,并以美的感染力具体影响人的思想感情和社会生活的一种对世界的艺术掌握的特殊方式的思维活动。只有人类才具有思维能力。人类思维的形成与环境密切相关。思维与语言关系密切。大约在距今3万年以前的时候,人类就已经有了巫术和神话"艺术",但那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艺术。严格地来说,艺术思维实际上就是审美思维。人类艺术思维的形成大致在公元前18世纪到公元前9世纪之间。  相似文献   

2.
数字时代,技术为艺术构筑了一种全新的视像符号系统,该系统创造的数字视像艺术始终处于生成变易之中,表现出与中国传统象数符号系统及其意象思维相通的特质.时比分析两个系统发现.以"现象以定数,定数以立法"的象数符号系统表达模式,在数字媒介下发生倒置.因法而运数、运数以立像,立"像"以尽"意",是数字视像生成的原理.数字视像艺术的符号系统,实质上是"象数"观的逆向展现.象数符号与视像符号系统跨时代、跨地域、踌文化,在当代数字文化语境中实现了深度、有机的融合,体现出人类对艺术规律的本能追求.  相似文献   

3.
生态困境不仅是自然生命系统的困境,同时是人类生存的困境和人的精神意义世界失落的困境.遗忘了"类本质"的人类必定会陷入动物本能式的思维模式,导致"自然观"的误置、"科技观"的歧途与"人性观"的偏差.借用基督教"原罪"的理念,现代人类如果要获得最后的"救赎",必须运用生态智慧驾驭对自然的"控制力",通过道德关怀范围的扩展和"类意识"的深层觉醒,推动道德的进化,在追寻生命"自由"之境的过程中谋求人与自然的生态和谐.  相似文献   

4.
严宗泽 《创新》2013,(3):34-38
考察现代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发现既有人与自然解决方式的社会历史根源,也有工业文明时代的文化实践根源。从文化哲学的视角出发,可透过对人类文化的历史与现实作出总体性的价值审视和观念把握,达成人类的文化自觉。当代文化哲学在生态环境问题上的"在场"体现在现代人的生态文化意识的形成",出场"则反映在人类对生态文明的文化自觉。真正赋予社会发展以一种目的性的关怀,这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思想自觉及理论表达。  相似文献   

5.
杨柳 《学术交流》2012,(3):120-122
人类文化的演进,融汇着地球人不断丰富的知识流和无限情感,艺术则是这一文化和情感的合金。而自然物具有天赋的神圣性,重新还原人类与自然的淳朴关系,从自然中汲取灵感,尊重自然物象的原始品质,就是艺术对自然物属性和特质的升华。因此,在广告摄影创作中,引入"自然原则"这一概念,以其清新、淳朴的风格样式呈现摄影的视觉美感,具体表现为重新赋予自然物象以新的意义;依据事物自然属性的思维跃动享受美,从而有助于强化广告的传播效应。  相似文献   

6.
向晓林 《唐都学刊》2008,24(4):115-117
音乐思维的过程是艺术家的情感通过可感觉的物质性的桥梁(作品),仍然回到非物质性的精神领域,eP Eh心灵--心灵;而文学思维的过程则是:艺术家的情感依附于具象之上,通过艺术的典型化仍化作作为具象的文学(客体)形象,这种艺术形象则可以唤起读者的情感.显而易见,音乐思维是艺术的"想象"与凝聚而以艺术的联想和幻想为辅.文学思维基本与此相反.两种思维这种特质上的不同,也会影响到文学家与音乐家创造个性的艺术显现和欣赏主体的感受方式.  相似文献   

7.
正人类如何对待"脚下"世界,是人类对未知空间的探索,更是对未来生存方式的思考。人类祖先在学会建造房屋后,才开始逐渐由半地下的洞穴生活向地面生活过渡。《易·系辞下》亦有记载:"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但伴随着现代城市的高速发展,人类又重新开始寻求"地下生长",地铁、地下步道、地下建筑甚至是地下城的建设如火如荼。电影《流浪地球》中的"地下城"引发了对人类未来生存空间新一轮的热议,地下空间的利用则进一  相似文献   

8.
如果我们将人类的艺术能力视为自然进化的结果,那么便可以对所谓"人的本质"乃至"劳动创造人"等命题得出不同于以往的理解和认识,并重新揭示"艺术"与"工艺"之间的深刻联系.艺术制度的确立,将原本一体的"艺术"与"工艺"区别开来,这虽然给人类的想象力提供了更加自由的创造空间,同时也造成了艺术创作与现实生活的疏远与脱节,从而给康德美学提供了土壤.康德虽然为人类的情感和想象活动开辟了独立的审美空间,有着巨大的理论意义,但同时也容易产生两种误导.一是将"美"和"艺术"等同起来,二是将"艺术"和"生活"割裂开来,其结果反而遮蔽了人们对艺术本质和文化本身的理解.在这种情况下,西方现代艺术逐渐丢失了人类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使一场艺术的"革命"渐渐沦为美学的"骗局".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动画片的生产与消费、动画艺术产品的学术研究、公众对动画的接受程度,以及"动画朋友"的生活状态等4个方面,分析了"动画文化"现象在美国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并从这4个方面的相互影响之中研究"共同促进"对"动画文化"的衍生规模所构成的激变效应;最后又从文化社会学的角度,总结出美国"动画文化"的形成原因及演变机制.  相似文献   

10.
网络语言是以日常语言为基础创制的网络交际符号系统.网络语言意义的建构颠覆了传统的"逻各斯",是对逻各斯中心主义的一种挑战,同时又体现了现代与后现代的冲突与融合.网络交际具有"在场"性与"非在场"性的矛盾性,意义建构则彰显了这种矛盾与统一.网络世界的主体是充满个性与多元性的群体,它的综合统一使得网络语言具有丰富的形式和内容.网络空间的出现不仅是现代网络技术发展的结果,更是语言创造的结果,是语言创造了一个不同于物理世界的网络世界,从而为人们拓展了交际与思维的空间,也拓展了人们的生活世界.  相似文献   

11.
王嘉军 《求是学刊》2014,41(6):148-156
发端于犹太教的偶像禁令与柏拉图对于形象的贬低一起,构成了西学源流中关于艺术合法性的两大命题。对于康德,该禁令下的艺术合法性来自于无形式的崇高最终的道德走向;对于利奥塔,致力于表现不可表现的崇高美学则暗含了后现代性重写现代性的要求。然而,列维纳斯却通过该禁令判定了现代艺术之"不合法",因为现代艺术在对自身自足性的寻求中,丧失了其伦理向度,沦为静滞的偶像。马里翁则通过对偶像和圣像的区分,对作为圣像的艺术及其超越图像和亲近神圣的可能性进行了勾勒。另有一些思想家,则基于这条禁令,从政治角度将艺术合法性奠基于对意识形态和拜物等的批判上,在其政治和美学构想背后则有一种反偶像崇拜的乌托邦主义支撑。文章同时也通过该禁令,重新审视了文字(文学)与图像(绘画)、听觉与视觉之争。  相似文献   

12.
现代西方艺术的审美进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常讲,艺术、宗教、哲学同属于解答世界和人生之谜的思维方式。可传统西方却只重视对世界和人的逻辑、宗教解说,艺术反被排除在可能解说世界和人本质的领域之外,艺术思维也被说成人类意识形式的最低级形态。进入现代,西方对逻辑思维和艺术思维的评价却发生了逆转,艺术摆脱了只能模仿表象世界和取悦感性生命的恶名,从人类意识的低级形态一跃而升腾为最高级形态,它代替逻辑和信仰成为了真正能揭示“存在”的思维方式。对艺术思维评价的转变,导致现代西方审美观念的变迁,进而现代西方艺术的审美观念也出现了新的进向。表现为:艺术文本,从观念的客体变为实在的客体;艺术功用,从唯美愉悦转向功利实用;艺术语言,从感性形象转为抽象思辩。  相似文献   

13.
郭平安 《创新》2016,(3):14-20
马克思认为,神话是人们幻想出来的,并认为生产力是神话产生的条件,希腊神话是希腊社会生产力低下时代产生的。希腊社会是人类的"童年",早期人类富于幻想,希腊神话反映了希腊时期的社会面貌。神话应是人们崇拜、幻觉和猜想思维产生的,生产力低下不是神话产生的原因,而是产生不同特点神话的条件。人类古代有四类神话:自然神话、英雄神话、创世神话、先祖神话。四类神话的产生都是与人们崇拜、幻觉、猜想等综合思维相关的,而现代将会有更多更美丽的神话产生。  相似文献   

14.
动画角色塑造既是动画剧本创作的核心,又是动作与表演的本体。造型生动、个性特征鲜明、能够恰如其分演绎故事内容并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的动画角色,是优秀动画片的核心与灵魂。中国现代动画将在深厚底蕴的传统艺术文化的背景中发扬光大,创造出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动画影片。  相似文献   

15.
余华 《浙江学刊》2015,(2):135-139
追求为着"人的解放"的真实公共性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根本旨趣。马克思从人的感性实践活动出发,从人类历史生存实践的深层根源,揭示了人本质上是类存在物,公共性是人生存与发展的根本方式,每个人的自由发展,即是人类实践公共性累积的成果,也是人类公共性发展的根本内涵与指向。与近现代政治思想家不同,马克思、恩格斯突破了资产阶级的狭隘眼界,认为国家(广义的政府)并不必然代表"公共性",国家虽然是应社会公共性的要求而产生的,具有名义上的"公共性",但在存在阶级对立的社会,国家的"公共性"是"虚假的",其实质上代表的是统治阶级的利益。只有"消灭"阶级和国家,建立"自由人联合体",才能达致体现真实公共性的"人类化社会"。  相似文献   

16.
浅谈中国动画造型艺术与民族传统文化的结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春蓉 《社科纵横》2008,23(4):109-110
中国动画造型艺术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虽然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目前中国动画片的发展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甚至一度陷入了沉寂.本文从思维方式、个性特征、审美习惯、艺术风格等几方面阐述如何使中国动画艺术与民族文化相结合,做到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  相似文献   

17.
林俊风 《探求》2004,42(5):24-27
康德和马克思分别提出了对人类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深远意义的两大命题--"以人为目的"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本文对康德和马克思的思维方式进行了比较,彰显了马克思与康德相通的价值祈向和相别的理论旨趣,指出了马克思对康德的合理性继承与发展,并着重指出了马克思对康德的超越.  相似文献   

18.
"追寻本体是哲学存在的根据",然而传统哲学不是把"本体"视为远离现实的"自在之物",就是把"本体"具体化为"实在本体",最终致使"本体"不能真正得以澄明。马克思主义哲学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出发,以实践的思维方式扬弃并超越了传统的本体观,把主观与客观、思维与存在、内在超越性与对外在客体的意向性辩证地统一于实践中,回归到人的生活世界中,从而实现了思维方式的根本变革。  相似文献   

19.
动画设计与制作是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必修课.在互联网背景下,数字文创产业高速发展,为响应教育部"三全育人"要求,将博大精深的敦煌艺术融入动画教学中,引导学生走进敦煌艺术殿堂,让敦煌艺术文化理念在动画设计与制作课堂上展现出经久不衰的魅力.该文对动画设计与制作课程中融入敦煌艺术元素的教学进行深入探究,为当前动画课...  相似文献   

20.
论科西克对伪具体世界观念层面的批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欧新马克思主义者科西克认为,辩证法的合理形态应是"具体的辩证法",这种辩证法通过对伪具体世界生存论根源的揭示.说明了人类以批判性的实践创造人类世界、最终实现自由解放的现实进程."伪具体世界"的观念层面包括日常思维、形而上学理性主义、历史哲学三部分,对它们的批判构成了"具体的辩证法"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