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基于发展方程的人口系统预测和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我国人口现状,采用微分方程模型对人口总量、老年人口数量和老龄化指数进行了预测,预测结果表明人口总量和老年人口数在短期内都在不断增长,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比重也在不断提高,该结果符合目前人口发展趋势,可以为相关人口政策的制定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2.
人口的迁移与流动作为区域人口数量机械变动的主要原因,影响着区域人口的特征,对人口迁移与流动特征及趋势进行正确把握,有利于提高人口管理的科学性,人口决策的正确性.在分析云南省迁移与流动人口特征的基础上,指出云南省迁移与流动人口的发展趋势,对于正确认识和把握云南省人口迁移与流动的机制,合理引导迁移与流动,提高云南省人口的现代化程度,加强人口管理的科学性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利用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预测了2010—2050年江苏人口数量、构成及变动趋势,研究了江苏人口老龄化和社会保险状态。如果未来生育、死亡率维持不变,江苏将面临严重的人口老龄化。2025、2035年65岁老年人口将超过20%、30%。江苏人口老龄化将分3个阶段。2010年前是老年人口稳定增长阶段,2040年后是稳定少变阶段,其间是老年人口急剧增长阶段。整个21世纪江苏劳动力数量将出现稳定下降趋势,伴随着中老年劳动力先增后降现象。严重的老龄化增加了社会保障的支出和江苏财政支出,进一步影响地区投资和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4.
人口死亡和人口出生,同为人口再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两者在人口再生产过程中的作用是不同的,出生使人口数量增加,死亡使人口数量减少。死亡虽不可避免,但却可以延缓,从而使寿命延长。因此,人口死亡既关系到人口的数量也关系到人口的素质,研究人口死亡变动状况、特点和各种死因,对实现控制人口数量和提高人口素质的战略任务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21世纪的中国人口老龄化有着与以往不同的特点:老年人口数量大,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增大且老化速度快;地区、城乡间发展不平衡,东部地区老龄化进程快于中西部;农村老年人口比重大;纯老年夫妇及单身老年人户比例加大以及老年人口预期寿命性别间的差异明显等。老年保障问题在人口老龄化的趋势下引起了社会各方的关注,中国老年保障制度要与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以广覆盖为原则,保证老有所养和老有所医;重视家庭养老的作用;在制度设计中考虑到老年人口的特点;加快发展老年社区服务;以规范的法律来保证老年社会保障制度的实施。  相似文献   

6.
人口是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人口数量是一切人口现象和人口发展过程的基础。在一定的生产方式下 ,人口数量具有一定的规定性 ,过多或过少都会影响经济、社会的发展。本文通过对重庆市少数民族人口数量变动的分析 ,探讨全市少数民族人口数量变动的特征 ,并据此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对建国40年来人口数量变动、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变动及我国人口转变与别国相比较等三个角度的分析入手,并附以图表和数据,表明我国在控制人口规模和促使人口转变方面均取得了一定成效。进一步强调了贯彻人口政策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8.
我国老年残疾人口数量多,增长快,并面临经济贫困与护理匮乏的双重困境。本文从我国老年残疾人口的群体规模、结构特性与康复供求出发,总结我国老年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社会养老服务不发达、专业护理组织和人员缺乏、卫生资源可及性差、社区及民间力量动员不足等发展瓶颈,提出应完善老年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开展老年残疾人护理保险、通过购买服务,促进多元主体参与老年残疾人口生活护理及康复的积极性、建立以高等院校和职业院校为载体,促进专业护理人才和社会义工队伍建设、重视农村老年残疾人生活护理及康复体系建设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且在全球广泛流行的疾病.随着老年人口数量的增加,糖尿病发病率呈逐渐增加的趋势.……  相似文献   

10.
老年人口数量的急剧增加。引起了社会对老年人口健康问题的关注。2000年以前对老年健康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老年人的身体健康方面,心理健康方面的研究较少,2000年后有关老年心理健康方面的研究日益增多,这说明老年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的重视。是非常好的事情,有利于老年人健康的走完人生的最后阶段。但是从我们收集到的文献来看。老年心理健康研究存在一些问题。现提出与大家探讨。  相似文献   

11.
《围城》包孕着丰厚的审丑意蕴,钱钟书先生把他对中西方化、对人性以及对社会的畸形、片面、病态及丑陋的的揭示,真诚地奉献给读者。这些对文化、对人性及对社会生活的审丑的新的纲领,极大地扩大了文学表现的感觉空间和思考空间,让读者睹见作家对中国现实生活、精神文化生活和人性善恶的严厉的审视乃至洞穿,从而反复引发人们的审美体验,这其实正是《围城》被认为是美的文学作品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2.
《梁书》、《陈书)历经千年,传抄过程中难免造成文字差错,后人直接引用,必然与事实不符。文章对这两部史书里面自相矛盾、不能自圆其说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进行了考证,对错误之处作了剖析,并参照有关史料予以纠正,有助于正确把握梁陈史实。  相似文献   

13.
自建党以来 ,中国共产党的新闻事业性质观念大致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 ,认为新闻事业是政党宣传工具和阶级斗争工具。第二阶段 ,认为新闻事业是政党宣传工具、阶级斗争工具、社会舆论工具。第三阶段 ,认为新闻事业是无产阶级专政工具。第四阶段 ,认为新闻事业是政党宣传工具、社会舆论工具、大众传播工具  相似文献   

14.
黄帝陵祭祀是近现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载体。晚清以来,革命党人对传统黄帝陵祭祀加以改造利用,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初步形成作出贡献。民国时期,借由对黄帝陵祭祀的制度化,黄帝为整个中华民族始祖的身份逐渐广为人知。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祭黄帝陵的仪式进行了借用与创造,赋予了"黄帝符号"以"劳动人民性"等新内涵。改革开放后,黄帝陵祭祀越来越得到重视,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和推进祖国统一大业方面等发挥了重要作用。今后还要找到历史和现实的结合点,总结黄帝陵祭祀的有关历史经验,以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唯物论是一种物本主义形态的唯物论,还是一种超越物本主义形态、从实践理解世界的本质相关问题的实践的唯物主义的唯物论?这是一个我们必须搞清楚的有关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本质规定性和精神实质的重大问题。在考察物本主义的唯物论及其思维方式的局限性的基础上,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论是现代的、实践的唯物主义,并重点研讨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关于从实践理解世界的物质性和自然世界的先在性的原理,以期为马克思主义唯物论进一步阐明人类世界的实践性原理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6.
散曲的套数成熟在前 ,对元杂剧的形式有重要作用。后为元杂剧的唱曲起了定型作用 ,并为之提供了基本的乐调和曲牌 ,奠定了本色美的艺术特征。元杂剧的形成 ,从体式到风格 ,皆与散曲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新制度经济学对国家作用分析的理论演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制度经济学对国家作用的分析是逐渐纳入其框架的 ,总体上通过组织的演进来说明。其代表人物经历了科斯、张五常、威廉姆斯、巴泽尔和诺斯等 ;其逻辑经由交易费用演进为契约合同 ,再由交易维度转向产权的“公共领域” ,最后扩展到国家的作用 ;其中心思想是 :在不同的领域和层面 ,存在着利用“公共领域”财产的各种各样的组织 ,而国家也是一大组织 ,它的存在和作用是为了利用整个社会层面的公共财产  相似文献   

18.
企业理论的发展对产业组织理论演进的影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业组织理论分析的基础是企业理论,企业异质性假定对企业同质性假定的替代和企业异质性假定的不断深化是产业组织理论获得持续发展的重要原因。20世纪70年代以来,产业组织理论沿着两个基本方向发展:一是坚持新古典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在哈佛和芝加哥学派对企业异质性假定的基础上引入博弈论等新的分析工具,着重研究企业行为及其相互依存关系,形成了以泰勒尔为代表的新产业组织理论。二是修正新古典经济学的假设前提和分析方法,在对企业的异质性作出全新假定的基础上,构造新的产业组织理论的分析框架。企业能力理论把企业的异质性归结为企业知识和能力积累的差异,并把产业组织理解为企业专业化分工和企业专业化知识与能力成长的协调机制。企业理论的创新对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从那些在历史和传统中一直被排除在主体和作者之外的群体--女性、黑人、被殖民者等等弱势群体的角度来看,"作者之死"理论不适合他们.不应该简单地否定主体,否定作者,而应该把被排斥的部分包括进来.不过正是因为"作者之死"理论,传统作者主体的权威地位受到质疑,弱势群体才得以在历史中发现自己的位置.而这种新型的作者主体追求并确立自身的主体性,同时也尊重他人的存在.  相似文献   

20.
现行刑事诉讼法明确规定了控辩双方享有质证权,其目的是为了加强它们之间的对抗,在对抗中澄清争议,发现案件真相,使庭审不走过场。然而,审判实践中质证大都以书面形式出现,往往流于形式,与立法初衷相去甚远。其症结在于:我国缺失有关质证权实现的保障措施。该保障措施来源于:交叉询问规则之完善和相关配套措施之构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