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土家族哭嫁歌的悲剧性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家族哭嫁歌的悲剧性内涵曹毅土家族有着许多独特的风俗习惯,如办丧事“歌而不悲”和嫁姑娘“哭而不喜”便是其极典型的民俗事象。在此基础上产生的丧堂歌和哭嫁歌也是独具一格,特色鲜明。从艺术表现风格看,贯穿上家族洋洋万余言哭嫁歌中的感情基调和人物心态就是一个...  相似文献   

2.
哭嫁歌是一种曾广泛流行于世界各地的古老习俗,我国汉、土家、藏、彝、壮等族都有这一婚姻风俗,土家族的哭嫁歌无论从其存在的时间长度、空间广度,还是从其内容的丰富、音乐的精妙等来看,都具有代表性.哭嫁歌的研究始于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成果丰厚,但也留下了进一步研究的空间,从以前的对文化事象的关注到深入女性心理是哭嫁歌研究的一条新路径.  相似文献   

3.
土家族“哭嫁歌”中女性心理及功利色彩探微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哭嫁歌”是千百年来土家族女性集体智慧创作的结晶,是土家族文化中的奇葩。从出嫁歌的内容看,哭嫁歌除了表现土家族的婚姻史和文化内涵外,还展示了土家族女性心理情感变化轨迹和一定的功利色彩。  相似文献   

4.
土家族的"哭嫁歌"是土家民歌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土家文化的一种重要体现。本文从语体归属、话轮转换和篇章修辞结构角度对土家族哭嫁歌进行篇章解读,为人们更全面的了解土家族哭嫁歌提供一种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5.
试析哭嫁歌     
一、东西南北都有哭嫁歌 我国56个民族中,婚姻习俗方面,许多民族都有哭嫁习俗与哭嫁歌。解放前,哭嫁习俗与哭嫁歌,乃是我国南北许多民族婚俗中一种常见的现象。正如云南芮增瑞同志在《论<哭嫁歌>》(《彝族文化》第202页,楚雄文化研究所编)一文中指出:“过去,我国许多地区和民族,姑娘出嫁都有‘哭嫁’的习俗,在西南地区各少数民族中,这种习俗尤为普遍。从内容上看,又是妇女对不合理的婚姻制度进行控诉的怨歌。  相似文献   

6.
土家族哭嫁歌是土家族婚嫁习俗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哭嫁歌中,出嫁姑娘是各个环节的主体,具有典型的女性主位特征,具有土家族姑娘成年礼仪的意义。从哭嫁歌参与者、过程、内容等方面,哭嫁歌反映了土家族文化的认同及其与"他者"文化的互动过程。  相似文献   

7.
唱撒赫稀 “撒赫稀”是撒拉语,意为哭嫁歌。 历史上撒拉族实行早婚制,女儿还未成年,就由父母做主,强迫嫁给一个素不相识的男人,给一代代青年制造了不可言状的痛若,酿成了一出出难以数计的爱情悲剧。撒拉姑娘出嫁唱的哭嫁歌,集中地反映了他们反对早婚,反对包办卖买婚姻的情怀。  相似文献   

8.
土家族哭嫁被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功能。在土家族传统社会,哭嫁是女性的一种生存智慧,在祈求幸福婚姻生活、帮助新娘实现身份转换、传递女性婚姻经验和密切人际交往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因而得以代代相传。在现代化进程中,土家族女性逐渐解构了哭嫁文化的原初内涵,哭嫁淡出婚仪。  相似文献   

9.
土家族哭嫁歌是土家族女性出嫁时,伤别离,惧未来有感而发的哭唱歌谣。其中骂媒一段,新娘骂得酣畅淋漓,是哭嫁歌整个哀怨情绪的一种主动心理宣泄。通过分析媒妁职业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土家族的婚俗,阐释了土家新娘骂媒的原因,进一步分析了哭嫁歌及其中骂媒一段在当今社会的变迁。  相似文献   

10.
彝族“哭嫁”是抢婚遗留下来的婚姻习俗,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以男权为中心的妇女的血泪史。但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哭嫁”早已褪却了最初对不合理婚姻控诉的悲叹意义,而是作为一种婚礼仪式表现出新娘在人生转折时期的复杂心理状态。而现代的“哭嫁”已获得了艺术的升华,成为一种表达情意的抒情媒介。  相似文献   

11.
苗族哭嫁歌及婚姻礼俗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苗族的哭嫁歌不多,但是却反映出苗族的婚姻礼俗的特点。本文认为,苗族的哭嫁歌是受汉族哭嫁歌的影响而产生的,然而,苗族的哭嫁歌与他们的婚姻礼俗却有着明显的矛盾,这个矛盾乃是了解苗族婚姻礼俗的一把钥匙。  相似文献   

12.
湖北长阳土家族哭嫁歌被文化部确定为国家文化遗产,使得哭嫁歌受到人们的关注。哭嫁婚俗在商周时期汉族生活中早已有之,《诗经·王风·葛藟》实际就是中国最早的哭嫁歌。  相似文献   

13.
土家族传统婚俗仪礼音乐文化概述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婚俗仪礼音乐文化是土家族传统文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以往相关研究的文字表述,大多集中为哭嫁环节的音乐本体描述。其实,土家族婚俗仪礼有一套完整的体系,对其仪札环节中具有显在意义的音乐文化事象作概述性阐释,目的在于介绍土家族传统婚俗仪礼音乐文化整体。  相似文献   

14.
本文将通过对土家族婚俗、土家族哭嫁歌形成原因、土家族哭嫁歌唱词等进行分析研究,把土家族女性的真实情感表达出来,通过再现土家族女性出嫁时心中的真情实感,透析其内心世界反映的文化内涵。我们从土家族哭嫁歌的起源与发展可以看到土家族女性在漫长的人类发展史上不同的地位。本文旨在通过进一步认识土家族哭嫁习俗,为促进土家族文化的繁荣与发展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15.
嫁女是土家婚俗的一小部分。它包括求亲、相亲、认亲(又叫“放爆竹”即订婚)、送日子(男方送结婚时间)、忙嫁、过礼、哭嫁、上头、戴花酒、背亲等。在传统的土家族婚姻中,哭嫁仪式往往是不可缺少的环节。而哭嫁仪式往往仅限于女性,男性在这一仪式过程中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更多的是观察者。在湖南湘西地区,随着现代化节奏的加快,年轻男女在婚嫁对象选择上变得更为自由,婚嫁圈也因此在不断地扩展,原有的村寨稳定的“婚嫁圈”结构逐渐瓦解,在这样的趋势下的“哭嫁”习俗也发生了变迁。  相似文献   

16.
哭嫁是流传于民间的一种习俗,有着极为丰富的内涵,其中充满了女性意识的自我表述。首先,通过哭嫁歌对压迫女性的夫家进行直接控诉;其次,哭嫁歌在很大程度上突出了女姓的性别意识;最后,通过哭嫁歌,女性在对男权制度下的婚姻形式进行批判的同时,表达了自己朴素的婚姻观。  相似文献   

17.
土家族"哭嫁歌"不仅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还具有道德教育功能,是土家族口传教育的重要形式。随着土家族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面对外部文化的冲击以及青年一代对传统民族文化的叛离,土家族"哭嫁歌"发生了嬗变,其道德教育功能逐渐削弱。  相似文献   

18.
土家族的"哭嫁"民俗,蕴含了原生态文学艺术的因子,成为土家族地区原生态文学艺术壮美画卷的重要组成部分。"哭嫁"民俗关照了土家人的现实生活状态和社会情绪表达,也就具有了文学本体上的特质。土家族姑娘唱出的"哭嫁歌",带上了某些土家民族共同的审美心理定势和群体审美心理。  相似文献   

19.
研究三峡民歌中的女性情结,特别是情歌的“姐儿中心”现象可以发现,不是三峡民歌占据女性情结,而是女性情结占据三峡民歌。“姐儿”阿妮玛是原始意象,她象征着女神崇拜。与“姐儿”相关的是“幺姑”阿妮玛和“郎”———阿妮姆斯,也都被女性情结所规定。本文对哭嫁歌也进行了独特的心理阐释,认为哭嫁是哭出一个母亲来,象征女性的节日,而哭嫁歌就成了女性———母亲的绝唱。  相似文献   

20.
粤西哭嫁歌及其音乐文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结构主义的核心理论二元对立结构模式,分析粤西的哭嫁习俗及其哭嫁歌,能清晰地看清其面貌。粤西的哭嫁习俗由来已久,是“族外抢婚”俗的“遗留物”。哭嫁歌分为主体结构和生态结构两个部分。其主体结构由词——曲构成。哭唱的内容有“哭唱父”、“哭唱母”、“哭唱兄嫂”、“哭唱姐妹”、“哭唱弟弟”、“哭唱叔伯”、“哭唱舅父”、“哭骂媒人”等。哭嫁歌多为羽调式,旋律多下行,节拍自由,有些哭嫁歌每句都带有一个“叹息”式的尾腔,具有生活音调的特点。其生态结构由自然环境和文化环境构成。在男性为中心的社会里。女人的地位甚微,她们的力量弱小,只能通过唱哭嫁歌来与社会抗争,争取自己在家族和社会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