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乔政 《南都学坛》2008,28(5):129-131
不同的融资偏好形成了企业不同的资本结构,进而可以反映出企业的经营状况和公司治理情况。从内部融资、债权融资和股权融资等方面可以看出中美融资结构的差异。美国上市公司融资偏好形成的原因主要是成熟的资本市场、分散的股权结构和科学的约束与激励体制。而中国上市公司融资偏好形成的原因主要有融资成本、资本市场、股权结构和公司治理结构。据此,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可以从政府、投资者、上市公司三方面进行改进和完善。  相似文献   

2.
从股权结构角度研究股利政策是近年来各国学者研究的热点问题。我国关于股权结构与股利政策关系的实证研究主要集中在股权流通性上,研究表明我国非流通股偏好现金股利,而流通股偏好股票股利。国外研究表明股权集中度与股利支付水平负相关,而我国则相反。关于股权制衡度与股利政策的研究表明,在欧洲,多个大股东的存在有利于抑制内部股东对外部股东的掠夺,股利支付率较高;而在亚洲,多个大股东则会合谋掠夺外部股东,支付较低股利甚至不支付股利。在我国,国有股"一股独大",其他大股东的持股比例较低,制衡作用有限,且倾向于依附第一大股东或与其联盟,利用现金股利的"隧道效应"谋取私利。  相似文献   

3.
中小家族企业融资行为研究综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由于具有强烈的控制权偏好和风险规避倾向,中小家族企业的融资行为一般被认为比较符合新优序融资理论,即企业偏好内源融资,在外源融资中偏好债权融资.实证研究表明,内源融资是中小家族企业的主要资金来源渠道,并且家庭与企业资金流动灰色区域的存在使得大量家庭资源免费为企业所用;债权融资是中小家族企业外源融资的主要方式,研究者们对中小家族企业和非家族企业的财务杠杆率、融资可得性以及融资成本进行了大量的对比研究,其结论并不一致;虽然中小家族企业较少进行股权融资,但是一些国家在中小企业板上市的家族企业及其经营业绩还是引起了学界的关注.  相似文献   

4.
家族企业治理结构事关家族企业的永续发展,但对江浙地区76家上市家族企业的实证研究发现,我国家族企业普遍存在所有权和控制权分离度低、股权高度集中、股权制衡度弱以及人才机制不合理、高管薪酬激励不足等问题。因此,未来中国家族企业应从优化股权结构,健全董事会和监事会结构,优化人才机制和激励机制等方面进一步完善和优化公司治理结构。  相似文献   

5.
按资本、技术、管理、劳动等要素分配,为家庭企业改革分配制度、吸引和留住人才提供了依据.当代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缺乏人才是家族企业最大的软肋.作为股权主要为单纯家族成员所有,其所有权与经营管理权大多结合在一起的家族企业,只有从战略的高度建立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机制,才能做大、做强、做长久.因此,必须以改革单一按资分配方式为按资分配与按其他要素分配相结合方式为突破口,促进家族企业实现股权结构与企业管理的社会化,以实现家族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本文采用实证研究方法来分析以下问题:股权结构特点是否直接并通过股权融资偏好间接影响我国上市公司现金股利政策。以2 0 0 2年分配现金股利的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进行研究的结果是:股权结构特点及股权融资偏好显著影响我国上市公司现金股利政策。  相似文献   

7.
上市公司存在强烈的股权融资偏好,公司股权融资的成本大大低于债务融资的成本是股权融资偏好的直接动因,深层的原因在于现行的制度和政策。强烈的融资偏好对公司融资后的资本使用效率,公司成长和公司治理,投资者利益及宏观经济运行等方面都有不利的影响,只有依靠制度创新,完善规则,减持国有股,调整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发行可转换债券等方式来合理调整上市公司的融资结构。  相似文献   

8.
文章主要探讨公司股权结构的差异性及其成因,从股权的集中和分散程度,以及大股东身份的角度分析股权结构差异与公司治理方式间的内在联系.同时,文章根据我国股权结构及治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完善公司治理中股权结构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中国家族企业的传承实践显示,二代接班之后的企业绩效参差不齐.而理论成果普遍认为,与继任者相比,创始人CEO在位期间的绩效更优.现有研究不足以解释中国家族企业的传承实践,而且从理论层面探索家族企业代际绩效差异原因的研究也相对匮乏.由此,基于中国家族上市公司,从公司治理特征以及战略偏好的角度比较家族企业创始人CEO和继任CEO经营绩效的差异,探索家族企业代际绩效差异的黑箱.研究表明,创始人CEO在位期间的绩效要优于继任CEO,与创始人CEO相比,家族继任CEO经营管理下的家族企业更注重对家族控制的强化,也更偏好保守型的战略政策,从而对企业绩效有着消极影响.因此,家族继任者接班要避免过度强化家族控制,有意识地通过系列治理措施降低第二类代理问题加剧的可能性,同时把控好企业的战略偏好尺度.  相似文献   

10.
企业股权集中度的决定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有文献对股权结构的研究多从公司绩效的角度来探讨二者的关系 ,却忽视了股权集中度的决定因素。从企业股权集中度的历史演进过程可知 ,不存在一个适于任何企业的最优股权集中度。一个企业的股权集中度是由企业规模、公司绩效、所有者的控制权偏好以及政治力量综合作用形成的。  相似文献   

11.
"需要"与"生产"之间的矛盾是推动社会不断发展的原动力,社会总是在人的"需要——生产——新的需要——新的生产……"矛盾运动中不断向前发展。从辩证法的角度来看,"需要"与"生产"之间互为前提、互相促进;从唯物论的角度来看,"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从价值观的角度来看,人民群众是"需要"与"生产"的主体。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资本主义"生产"虽然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但是这种"生产"不仅已经背离了人的"需要",而且还是对"人"的摧残、折磨和否定,其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存在,因而他们提出了"消灭私有制"。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剥削制度已经消灭,"需要"与"生产"之间的矛盾已经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因而发展"生产"是当前中国人民的主要任务。科学发展观正是在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这一主要矛盾的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12.
国企改革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难点 ,而产权改革是国企改革的重点 ,在产权的宏观层面上 ,我国已经设计并正在构建“国资委——经营公司——国企”这样的新国有资产运营体系 ,但在产权的微观层面上 ,基本上沿用着传统的企业财产所有权和经营者经营权的“两权分离”模式 ;在生产经营过程中 ,片面强调法人财产权的功能 ,使劳动者处于是“国家的主人 ,却不是企业的主人”的窘境。本文从劳动者占用权确立的客观必然性出发 ,将“两权分离”发展为“三权分离”,最终确立企业财产权、经营者经营权与劳动者占用权的三足鼎立的产权格局 ,从而实现了国企产权制度的创新 ,对国有独资公司、国有控股公司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3.
产权约束是现代企业制度的基础;“授权经营”是一种新的“委托-代理”制,具有制度创新性质;只有规范产权结构和开放产权市场才能形成产权约束机制。  相似文献   

14.
企业资本结构与公司治理结构存在高度的依存关系,不同的资本结构影响着公司治理结构的制度安排,资本结构的合理确定是公司有效治理的基础。由于国有企业资本结构的缺陷,导致其治理结构出现诸多问题;国有企业资本结构的优化必须基于公司治理效率的提高。具体包括:改善股权结构,最大程度减弱"内部人控制",重构债务结构,强化债权人的"相机性控制"等。  相似文献   

15.
论会计信息的产权及其残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产权是用来界定人们在经济活动中如何受益、如何受损,以及他们之间如何进行补偿的规则。由于会计信息能够引起人们之间的受益或受损关系,运用“经济后果观”可以分析得出会计信息也具有产权属性的结论。目前的会计信息产权有两种所有制结构,但在这两种所有制结构下会计信息的产权是残缺的,而残缺的产权不具有内在化外部性的激励,因此会计信息具有外部性。应尽量消弭会计信息产权的残缺,使会计信息产权完备化。  相似文献   

16.
中国教育学会椒江教育改革试验区在"教育股份制"①办学基础上提出的"现代学校制度"及其实践,对现行政府、学校、市场和社会之间的传统结构提出了一系列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借鉴现代企业制度的分析框架,我们可以把椒江推行的"现代学校制度"界定为:以学校法人制度和法人治理结构为基础,以学校依法自主经营为核心,市场机制在教育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作用,政府专注于制度建设和公平保障的现代学校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17.
我国上市公司融资方式存在明显的股权融资偏好,这种融资方式不利于企业资本结构的健康发展。应用企业优序融资理论,从企业和市场两个角度对不同融资方式进行了效应比较,提出了调整上市公司股权结构,提高配股或增发的门槛,抑制我国上市公司过度股权融资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股权结构是公司股权资本内部各种权益性资本的构成及其比例关系,包括各种性质的股东之间的持股比例、内外部股权比例和股权集中度。大量的实证研究表明,股权结构与公司经营业绩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但并未取得一致的研究结论。本文对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文献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评析,并指出了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9.
由于现代企业中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经营者管理目标与所有者目标可能会不一致。因此,所有者应设计一个合理的治理结构来选择和监控经营者。本文着重从“管理效用最大化”目标出发,论述国有企业治理结构中经营者的选择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