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清末立宪思潮是20 世纪初在中国大地兴起的一股强劲的思想潮流。关于立宪,清末思想界作了多方探讨, 其中包括宪政与中国政治发展的关系、宪政诸要素的基本内涵、实行宪政的程序步骤等等。清末立宪思潮是对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的否定与批判; 是近代中国在学习西方道路上的一次跨越;它极大地推动了近代中国政治体制变革的进程  相似文献   

2.
在1908年的国会请愿中,各省签名上书和研究国会开设办法,两者相互关联,缺一不可。然请愿初起时,便仅有前者而无后者,此乃空言请愿,很难打动清廷。为弥补这一缺陷,预备立宪公会主导发起创办国会研究所,研究国会组织及开设方法,据之拟成草案上呈清廷,提出具体可行的办法和程序。尔后,其研究切实解决国会速成问题,从法理上支持各省的国会请愿,虽然最终遭到清廷否定,但仍具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厘清这一过程,不仅可以彰显预备立宪公会在1908年国会请愿中理论研究方面的突出作为,还能推进对清末国会请愿的整体认识。  相似文献   

3.
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国会随着其外交权力的扩大和毒品问题的升温,利用其手中的立法、拨款和监督调查等权力,通过各种途径影响美国对外禁毒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但由于其自身组织结构的特点使其权力分散,妨碍了其在对外禁毒活动中作用的充分发挥。  相似文献   

4.
严泉 《学术界》2006,(5):235-243
第一届国会选举是民国初年政治转型的标志性事件。与以往研究者不同的是,本文主要关注的是国会选举的组织与管理过程。作为主持全国性选举的中央选举机构筹备国会事务局,虽然与当时发达的民主国家相比较,在制度建设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但是在当时的社会经济文化条件下,其选务工作还是比较有成效的。  相似文献   

5.
陆演炜 《兰州学刊》2010,(Z1):28-30
美国宪法基于分权制衡的原则将美国的对外决策权分别授予了国会和总统,因此,国会和总统对于对外政策主导权的争夺成为了一种不可避免的历史现象。美国的对外政策可以分为危机型政策、结构型政策和战略型政策三种。在前两种政策类型中,总统和国会分别拥有对外政策的主导权;在战略型政策中,国会和总统平分秋色,共同享有对外政策的主导权。在可预见的将来,总统和国会对于对外决策权的争夺还将持续。  相似文献   

6.
五四运动作为中国现代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爱国救亡运动,最初以学潮的形式出现,继之以工人市商的支持,从而取得了巨大成功。传统认为五四运动爆发的主要根源在于巴黎和会的外交失败和军阀政府的黑暗统治,但忽略了作为当时名义上共和政体的民意机构——国会的调节功能。作为立法和民意机构的国会的无所作为,正是汹涌的民意通过学潮这种非正常的途径得以爆发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7.
严泉 《社会科学论坛》2010,(23):145-152
民国国会在国会组织、选举法规制定方面,不仅颇有成效,而且立法运作能够与时俱进,不断修正与发展。国会政治中的腐败现象,在民主政治早期阶段,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国会政治最后的失败,更重要的原因来自政治权威性不足、政治环境不佳、第二次直奉战争结局的冲击等外部因素。对国会政治经验来说,政治妥协至关重要,特别是当时的中国实际上正处于从专制政体向民主政体的转型时期。民国早期政治文化在议会政治认知层面,一开始就出现了“民主完美论”的看法,在政治情感方面,则是经历了从“宪政万能论”到“完政无能论”的转变。  相似文献   

8.
吴跃武 《理论界》2012,(7):180-181
在美国的对外贸易史上,贸易保护主义与自由贸易一直是美国贸易政策的两大主题。其中贸易保护主义占了大多数时期,这跟美国国会与选区政治有着很大关系。国会拥有宪法赋予的贸易权,国会议员出于当选的考虑,在制定贸易政策时受到其选区利益的制约,这构成了保护主义形成的制度基础。本文将以选区政治为切入口,分析选区与议员贸易保护主义倾向的内在关系,选区中选民、利益集团、政党等各行为主体围绕着选举与贸易展开的博弈,以及这种互动博弈关系如何导致了国会的贸易保护主义倾向。  相似文献   

9.
1910年 10月 ,大多数清朝督抚联名奏请清廷立即组织责任内阁 ,尽快召开国会。他们的这一举动 ,显然是对当时正在发起第三次国会请愿运动的立宪派的支持。在这次督抚联合行动中 ,云贵总督李经羲起了倡导和组织作用 ,应引起人们的重视  相似文献   

10.
刘宗灵 《人文杂志》2005,(4):123-128
梁启超作为一名新型知识分子的代表人物,其国会思想产生较早并形成了一个比较完备的理论体系,其中的国会组织思想颇具特色,这种特色体现于其本身的流变不居中.梁氏一生中不断地在两院制与一院制之间摇摆不定,这种政治理想上的彷徨是随着其自身"在朝"或"在野"的政治地位的变化而变化的,也是随着当时社会政治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本文力图通过对梁启超在国会组织思想方面的变化作历史的考察,以便较真实地反映出梁启超作为一名宪政民主主义者心路历程的变化及其深层根源.  相似文献   

11.
环境政治在这里是指狭义上的环境政治。英国作为世界上第一个步入工业社会的国家,最初的环境政治在十九世纪后半期产生了。政府管制、议会立法和各种环境利益集团初具规模;到20世纪60、70年代,随着相关条作的改变,现代性的环境政治始得兴起,并深入到政治生产的方方面面;从80年代后期开始,英国的环境政治开始加快发展,其政治生活出现了一股极强的绿色趋势。  相似文献   

12.
精神生态视野中的20世纪中国文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温奉桥  李萌羽 《文史哲》2006,1(4):112-119
从精神生态视角关注20世纪中国文学,属于精神史研究的范畴。从隐喻的意义层面,肺结核、疯癫、阳痿分别构成了20世纪不同历史阶段中国社会精神生态的典型病相,通过这些典型病相研究,可以发现20世纪中国社会精神生态的某些特征和侧面:肺结核病在文学作品中的大量出现和写实性病相描写,赋予这种病症一种更为深刻的社会文化思想的本质性内涵,隐现了20世纪上半叶中国社会压抑、黑暗、寒冷的社会精神状态;疯癫是一种精神畸变和异质,20世纪中国文学中的“疯颠”,主要有两类:被现存文化秩序“命名”的疯癫和自我“命名”的疯癫即“佯狂”。疯癫作为一种精神畸变,隐喻了20世纪上半叶中国社会封建文化的非人道本质和20世纪中国启蒙思想的悲剧性历史境遇;性与政治在20世纪中国文学中呈现为复杂的逆向关系,大量“阳痿”形象的出现,在20世纪下半叶极“左”时期专制主义文化中,成为特定历史语境中“乌托邦”政治的同构语。肺结核、疯癫、阳痿,作为“身体政治”,共同建构了20世纪中国社会思想文化的价值走向,以及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精神生态的某种历史真相。  相似文献   

13.
公元11至13世纪上半叶是中亚伊斯兰化时期。7~8世纪,伊斯兰教传入中亚西部呼罗珊和中亚腹地河中地区;10~11世纪,在喀喇汗和伽色尼两个王朝的推动下伊斯兰教向东、向南传播,今中国新疆西部、阿富汗中部和印度河流域的居民陆续皈依了伊斯兰教;11~13世纪,伊斯兰教深入到中亚社会的各个方面,成为中亚居民的一种生活方式。本文从物质文化、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三个层面剖析了伊斯兰教对中亚社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形态、问题与思潮:20世纪中国哲学研究的方法论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着重从方法论上对20世纪中国哲学的形态、问题与思潮进行了探讨与思考,指出20世纪中国哲学是中国哲学的现代形态的发生发展过程,这一过程包括了不同层次的哲学问题,环绕这些问题形成了不同层面的哲学思潮及其互动。以问题为中心,以思潮为线索,可以较好地把握20世纪中国哲学之网,深入展开20世纪中国哲学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陈祖武 《文史哲》2007,(2):78-83
在中国学术史上,乾嘉学派活跃于18、19两个世纪间的学术舞台,其影响所及,迄于20世纪中而犹存。最近一二十年间,董理学术史之风复起,乾嘉学派研究成为学者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对各位先进较多关心的几个问题进行探讨,旨在论证乾嘉学派如同历史上众多的学术流派一样,也有其个性鲜明的形成、发展和衰微的历史过程。准确地梳理和把握此一历史过程,或可窥见18、19世纪间,中国学术之演进脉络。  相似文献   

16.
焉耆锡格沁地面寺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立 《西域研究》2004,(1):40-53
本文首先对锡格沁地面寺院布局和分类进行分析 ,然后对佛堂建筑的形制和组合作类型学研究 ,把地面寺院分为四期 :第一期开创期 ,即 7世纪下半叶 ;第二期兴盛期 ,即 8世纪下半叶 ;第三期持续发展期 ,即 9世纪上半叶 ;第四期衰落期 ,即 9世纪下半叶至 1 3世纪。各期的划分是以唐朝经营安西四镇、吐蕃占领西域和回鹘西迁等为历史背景的。文章还从寺院形制和雕塑、壁画等方面探讨了焉耆佛教对高昌回鹘佛教的影响 ,以及焉耆佛教的派别  相似文献   

17.
珠江三角洲"自梳女"兴起背景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梳,又称梳起,是指女子自行异辫而髻、宣布独身不嫁的仪式,经过这种仪式的不婚女性被称为“自梳女”。这种风俗于19世纪中叶以后兴起于珠江三角洲地区,与该地特定的社会、经济背景密切相关。终生“不落夫家”婚俗的存在,是自梳女产生的历史根源;珠三角特有的桑基鱼塘的农业生产模式、女性特殊的经济角色,是自梳女兴起的经济背景;19世纪珠三角地区剧烈的社会变革,西方价值观念的传入,是自梳女兴起的社会、文化背景。  相似文献   

18.
喻琴 《阴山学刊》2011,(3):71-74
诺思洛普·弗莱作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一位承前启后的文学批评家,他企图构建一套既不寄生于文学本身的观念体系,又不隶属于哲学、历史、宗教等其他学科、自成一体的、独立的批评体系,这为弗莱文本思想的出场奠定了理论前提。  相似文献   

19.
黄波 《学术界》2012,(1):161-167,287
美国文学从自然主义文学开始至20世纪50年代异军突起,占据世界文坛重要地位,但文论界对美国自然主义文学之后的发展脉络界定模糊,以至出现断裂感.分析美国社会史实可以论证,自然主义思潮进入美国后迅即嬗变为社会达尔文主义,成为主导美国社会的核心价值观,正是这种嬗变所产生的张力和冲突构成20世纪美国文学乃至文化发展的主要驱动力,以“迷惘的一代”为缘起、“垮掉的一代”为高潮,最终汇聚为美国反文化大潮.  相似文献   

20.
民国前期(1912~1928年),是杨增新独裁统治新疆的十七年,也是民国新疆省省议会运行比较完整的一段时期。杨增新一方面控制省议会,另一方面,他又利用省议会这一民意机构来巩固其独裁统治。新疆省议会虽然成为杨增新个人统治的工具,但在代议制自身建设、维护社会稳定以及减轻民众负担等方面表现出一定的客观进步性。新疆省议会远没有发挥它代议制的功能,也有其多方面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