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生艺术化"是中国现代美学的一个重要命题,它以中国传统人生哲学与西方近现代哲学、美学为主要精神资源,注重精神提升与人格塑造.马克思主义、关于"美的规律"的学说,阐释了人对外部世界的创造与人自我塑造的辩证关系,对于"人生艺术化"命题的价值发掘与理论反思具有积极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黑格尔"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这一类的定义内在的包含着美的本质理论.他在唯心主义形式下,从其美学的人本主义原则出发,运用辩证的实践的美学方法,深刻地揭示了美的实践和自由本质.这就使其成为马克思主义美学原则的直接思想来源,对于目前我们的美学研究和艺术创作仍具有重要的启发.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的《巴黎手稿》自公开发表以来,其中的美学思想引起了长期的争论,焦点是“内在尺度”的归属以及“美的规律”与主体内在尺度的关系。本文联系近年来的论争文章,认为“内在尺度”属于主体人的看法更切合《手稿》的整个思想;“美的规律”是客体尺度和主体尺度的结合,主体尺度即人的本质力量,主要指人的目的、需要和意图;应联系“实践”来辩证地认识“美的规律”及其客观性,美的规律作为社会历史规律,无所谓绝对的客观性。  相似文献   

4.
20世纪新托马斯主义者马利坦从形而上学来理解中世纪经院哲学家托马斯·阿奎那的美学思想,就现代美学的问题进一步对托马斯的美学观念加以发挥.马利坦强调美的超验性向度,通过发展托马斯主义的类比原则来肯定感性美的本体性价值,主张美的绝对性并重新理解美与丑的关系.马利坦在现代美学的语境下发展托马斯主义美学,为人类精神寻求回归存在的可能性与神圣的价值依托.  相似文献   

5.
新世纪前后,我国学界发生了关于"美的规律"的争论,争论的焦点为美的规律究竟是客体的规律还是主体与客体相统一的规律.本文认为,关于美的规律的争论在语义上进一步辨析了马克思说法的含义,但对美的规律的讨论还应该考虑马克思前后期思想的变化以及实践概念本身对美学研究的适用范围.这场论争本身暴露了我国美学研究存在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6.
回归生活世界的"生活美学"——为《生活美学》一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生活美学"试图避免西方的思想传统当中对生活的两种基本解答途径,回归到的生活世界的美学新构,正是对"自然主义"(实质上是科学主义)和"理智主义"(实质上是形而上学)解答的双向超越,它是一种本土化的美学主张.从人类活动论的角度看,日常生活就是一种"无意为之"的、"自在"的、"合世界性"的生活,非日常生活则是一种"有意为之"的、"自觉"的、"异世界化"的生活.在这个意义上,作为一种特殊的生活,美的活动虽然属于日常生活,但却是与非日常生活最为切近的;它虽然是一种非日常生活,但却在非日常生活中与日常生活离得最切近、最亲密.关的活动,介于日常生活与非日常生活之间,并在二者之间形成了一种必要的张力."生活美学"的理论合法性就在于,不仅马克思、海德格尔、维特根斯坦、杜威这些哲学家本人的哲学思路中存在着回归生活世界的取向,而且在中国本土的思想传统中,历来就有"生活美学化"与"美学生活化"的传统.  相似文献   

7.
黄文杰 《中州学刊》2015,(4):161-167
美的神圣性与终极关怀内在关联。美的神圣性意味着自由作为本真存在方式的终极性,她起源于人对以自我为中心的生存悖论的觉悟和努力超越的内在必然性。以西方传统美学为代表的统一论范式遮蔽了美的神圣性,唯主体之扩张性思维不能提供无限性存在的有效策略;以中国古代美学为代表的和谐论范式开启了美的神圣性,互主体之收敛性思维使无限性存在在一定意义上成为现实。纯粹美学关于终极实在以及自我的非实在性和非法性的断定是对和谐论美学之存在论基础的超越,无主体之消解性思维是颠覆生存悖论、实现无限性存在的根本保障和唯一选择,也是美的神圣性和审美还原的真正落实和圆满实现。  相似文献   

8.
在哲学的"语言论转向"后,形形色色的"本质主义"遮蔽了对艺术理解的多样性的事实昭然若揭.文艺复兴以后的"透视法"就是逐渐被构成主义构成的一个"本质主义".比起帕诺夫斯基和冈布里奇,艺术理论家布里秋鲜为人知,但是他的"A-U关系理论",使超越"透视法"这一"本质主义"成为可能."本质主义"崩溃后的21世纪"比较美学"要致力于总结人类开放的想象经验,充分认识那些不能仅仅在语言意义上理解的艺术表现方式的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9.
李志宏的认知美学,利用汉语和汉字的模糊特性,生造了一个"美事物"来充当"美本身"和"美本质",把"美的本质"概念和问题,搅成一滩浑水,趁机来鼓吹反本质主义。其实,根本就没有什么"美事物"这样的词语,"美事物"、"美"、"美的"、"美的本质"等语词是必须辨证明白的。西方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哲学和美学的反本质主义,就是在"语言分析"和"逻辑分析"的基础上否定"美的本质"概念和问题的,但是,反本质主义的限度是反对西方传统哲学和美学的形而上学,把本质和美的本质规定为某种固定不变的实体存在的"本质主义"。反本质主义拒斥形而上学,打开了本质和美的本质问题域,维特根斯坦的"家族相似"就是开放本质和美的本质问题的表征。因此,西方传统形而上学的本质主义必须反对,然而事物的本质和美的本质仍然是哲学和美学的永恒的、开放性话题。李志宏的绝对反本质主义可以休矣!  相似文献   

10.
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非孝"思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非孝"思潮,起源于浙江一师风潮.五四新文化运动既是一场轰轰烈烈的张扬个性主义的启蒙运动,同时也是一场受到"巴黎和会"反面刺激的救国救民的救亡运动,更是一场充满了激情与梦幻色彩的模塑现代国家的巨型想象.在此文化背景下,"非孝"的能指必然会同时指向"个性的泯灭"与"权威的虚妄".二者是一体两面.难分彼此地联系在一起.中国传统孝道对于不同的行孝主体,对于不同的行孝情境,都有不同 的道德要求,这就使得孝道规范本身存在着许多内在的不可调和的矛盾.批判对象的矛盾性直接导致了批判主体的矛盾性.在中国现代文学作品中,这种矛盾性冲突比比皆是,显示出鲜明的时代性与主体情感的复杂性特征.  相似文献   

11.
"向生活世界回归"是当代审美的大趋势.这一趋势反映于现象层面,显现为艺术活动领域内"美的消解"和日常生活领域中"美的泛化";反映于观念层面,亦有主张审美与生活经验相结合、倡导"环境美学"以及鼓吹人的"审美化生存"等不同的取向."审美回归生活世界"与时下流行的"日常生活审美化"之说,既有联系,也有区别.后者属"审美回归"的重要表现,而由于其孳生于消费社会与消费主义文化的土壤中,有着明显的商业化运作与传媒控制的背景,又常会给"审美回归"带来某种程度的"异化",需要加以警惕.审美向生活世界的回归,具有多方面的重大意义.它拓展了审美活动的领域,改变了审美活动的方式,而最根本的乃在于凸显了美的本原,对审美与生活世界的关系给出了正确的答案,进而为审美化人生的构建创造着前提,且预示着人类文明的一种新型态的到来.  相似文献   

12.
在《一八四四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提出了许多天才的美学思想,如“人化自然.”“劳动创造美””美的规律” 等.这些对于科学地探讨美的本质、美感等问题都具有开创性意义.可以说,中国当代美学在很大程度上是和研究《手稿》中的美学问题联系在一起的.这里,仅就“美的规律”的有关研究,单列出来加以辨析,一方面指出“美的规律”研究上的种种歧误,另一方面力图纠偏,提出一种“美的规律”的新见解,以求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美学在我国有较大的发展,特别是在马克思主义美学中,已经取得了这样一种看法,即马克思讲的"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物体",不仅指的是艺术创造,而且指的是人有"按照美的规律"创造的能力,这种能力可以"随时随地"在所有活动领域中表现出来.这样,美学就不只是美学家、艺术理论家研究的课题,而且也是其他知识领域的研究工作者感兴趣的课题.于是便出现了与物质生活相联系的技术美学、工业美学、商品美学、经济美学、烹调美学、  相似文献   

14.
唯美主义与中国现代文学有着广泛、深刻的联系。以王尔德为代表的唯美主义文学思潮的实质在于在灵与肉的冲突与矛盾中趋向于虚幻华丽的美之天国,这种美在灵与肉的相互交织中表现出来,体现着对个性完满发展的追求和对社会的批判。五四时期中国现代作家趋向唯美主义的途径主要是:①从美化精神和美化生活角度出发,侧重于追寻以“灵”为核心的美;②从生命的角度,发现美的享乐和幸福的意义。灵与肉的对立冲突及其选择的实质性原因则是个性主义的追求,也可以说灵肉之关系的表现形式是其个性主义思想的一种外化形态。由于中西文化背景的不同、个性主义思想内涵的不同,美的形态及特征在中国现代文学史的不同阶段也有着非常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15.
儒家美学可以被看作一种以"情"为本的"生活美学",儒家美学的基石就在于生活践履之"礼"与生活常情之"情"及其两者的合一,这是来自于郭店楚简的新启示.在孔子时代,"礼乐相济"仍是儒家美学的主导,然而随着"乐"的衰微,这种统一便转化为"礼"与"情"的合一,而且"乐"对人而言的内在规定就在于"性感于物而生情"之"情".儒家美学当中的"情",既是践行之"情"又是生存之"情",它恰恰是介于Doing 与Being之间的.本文试图从三个方面来对"情"加以初步规定:1. 情与巫:从"巫史传统"到"化巫入情";2. 情与礼:从"礼乐相济"到"礼作于情";3. 情与性:从"情出于性"到"心统性情".  相似文献   

16.
当代都市美学范式为当代文艺、审美难题的求解提供了新的视域、思路和切入点.欧洲城市化的进程与现代美学崛起的进程重合在了一起.审美主义与商品化、都市化有着深刻的内在关联.接受美学的产生有着不容忽视的都市化背景.20世纪中期的都市化进程在多重维度上为接受美学的诞生奠定了前提、基础,接受美学与消费美学息息相通.从后现代大都市的美学旨归入手可以更恰切地理解今日世界文艺、审美的创新时尚,与消费意识形态的内在关联和欲望的辩证法.  相似文献   

17.
宗坤明在《美的载体与美学思维的变革》一文中,提出了美的载体观点,文章主要特色在于指出了确认美的载体的意义及由此引起的美学思维的变革。对已有的美学观点,作者提出了许多不同的看法,可作一家之言。  相似文献   

18.
董志强 《文史哲》2002,4(5):81-85
“美的本质”问题是传统美学中的核心问题 ,这一问题经以维特根斯坦为代表的分析哲学的批判 ,被当作一个形而上学的“伪命题”而抛弃了。但现代美学应重新审视“美的本质”这一传统命题 ,以汲取其中包含的深刻洞见。通过对“美”的语义分析 ,我们可以区分出“美”的 10种基本含义并将其转换为现代美学概念 ,从而揭示出“美的本质”是一个多层次的内涵丰富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从否定主义文艺学出发思考"形式"问题,必然提出"什么是中国式形式"之理论命题.一是"中国式形式"首先来自于中国文化八卦的整体性和生生之通透性,是一种"象象"思维,这明显区别于西方以二元对立为前提的纯粹性和对抗性形式观.二是"中国式形式"必须应对中国现代文化和艺术缺乏独创之问题,通过从传统艺术中挖掘"象后别象"之经验提出"隐含着的独特形象"之命题,用于改造传统文论被道家和禅宗美学统摄的"象外之象",并可为不同民族和国家在全球化境况下坚持自己的文化理解又能避免对抗性冲突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20.
高友工的"抒情美学"以其细密的阐述、完整的架构、抽象的思辨,构筑出"中国抒情传统"之"本体论"的宏大叙事.这一构想,一方面借助西方现代美学的论述框架和概念体系,围绕"美感经验"与"艺术形式",建构"共时性"理论形态;另一方面,又在"历时性"的文化史勾勒中,寻求中国美学抒情经验的合法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