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艺术的一个主要功能是“吟咏性情”,而情的生发又离不开“兴”。兴而致情,情生诗歌是中国古典诗歌中一个占主导地位的美学主张。由兴致情的诗歌艺术主张实际上代表着中国审美艺术创作中一种颇具积极意义和艺术原创价值的理论,这种艺术创作主张也不单单地局限于诗歌艺术领域内,实际上它已扩展到整个艺术领域中,成为一种较为健康扣有生命活力的艺术创作方法和艺术欣赏方法。  相似文献   

2.
俄国形式主义者用“陌生化”理论总结了文学艺术发展的规律:面对一种文学史上新的艺术形式,接受者首先会因为其形式“陌生”而加以欣赏玩味;随后,该种艺术形式又会因为逐渐被熟悉而变得平庸习常,缺乏美感。在对美感的渴望中,一种更新的艺术形式又出现了。这样周而复始,艺术遵循着“陌生—熟悉—陌生”的形式规律推进。从现象描述来说,“陌生化”理论的概括是与西方文学发展相适应的。我们知道,公元前四世纪亚里土多德在《诗学》中曾指出,史诗、戏剧和抒情诗这三种摹仿的艺术存在三点差别,即摹仿所用的媒介不同,摹仿的对象不同,…  相似文献   

3.
论无意识在认识中的地位和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无意识是人类认识和个体 认识的必经阶段 人的认识是怎样发生的?这曾是科学和哲学的难题之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从根本上作了回答,认为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但是,有了人脑和客观存在是否会立即产生意识呢?我认为,否。从发生学意义上说,意识的产生有一个过程,它不会从客观存在一下子就变成人的意识,其间必须有个“中间环节”或“中介”。这个“中间环节”、或“中介”就是无意识。从客观存在经过无意识这个中介才能形成意识,也就是说意  相似文献   

4.
<正> 什么是意识呢?一般都认为“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有的甚至把这说成是意识的本质,以致人们习惯于认为,意识就是认识、反映,意识活动的过程就是认识的过程,意识的功能就是反映。意识能够认识存在、反映存在,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并不能因此就说意识等于认识,等于反映。  相似文献   

5.
论艺术观察的生成与演化蔡毅艺术观察是作家艺术家进入创作之宫的第一道门户。鲁迅先生说:“如要创作。第一须观察。”*艺术观察既是一种有目的的实践活动,同时也是一种复杂的人类精神现象。艺术家既要通过观察去认识*和反映自然社会人生,积累素材,熟悉各种情况和各...  相似文献   

6.
著名作家郁达夫先生说过:“艺术作品都是艺术家的自叙传。”这句话曾经遭到一些人的误解甚至非难。其实,只要我们对“自叙传”一词的理解不那么狭隘和拘泥,就会发现,它倒是颇有一点道理。 文艺作品是一定的社会生活的反映,不过这种反映,并不像镜子或照像那样,只是被动地、机械地记录客观事物,它是一种积极的、能动的反映。这是因为,一切文艺作品,都是文艺家创作出来的,文艺家在对社会生活现象进行认识、选择、提炼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电化教育对许多师生来说是既熟悉又陌生的名词,熟悉是因为在日常教育和教学活动中可能经常需要它,甚至离不开它。陌生是因为对它的基本构成、功能和在学校工作中的地位,任务不甚了解,因而不能很好的利用它,发展它来为教育教学服务。  相似文献   

8.
所谓女性意识,首先指女性具有人的意识,其次指女性的思维方式、生存本相、情感特征、生命感受和审美情趣等。可以说,女性意识从来都是客观存在的,而文学作品是对社会生活的反映,自然包含着作家们的各种意识形式。纵观二十世纪以前的中国文学史,不难看出,当时的女性文学创作具有明显的被动性,它在很大程度上基于对男性世界所制定的种种规范的“接受”。然而,即使是在封建社会沉重的“夫权”之下,也终有少数女子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传统势力的束缚,偶有女性意识的闪光,尽管只占女性文学创作的一小部分,但它却昭示着,女性并非天…  相似文献   

9.
长期以来,我们的意识本质论,是一种反映论。因为所谓反映,是指人脑观念地再现和再造客观存在的过程,亦即人脑通过感官接受客观存在的各种信息,并对它们进行一定的加工制作,从而在观念世界中造成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而以感觉、知觉、表象、概念等反映形式,再现和再造客观存在的过程,所以在这种理论看来,意识就是对客观存在的一种反映,或曰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在这里,客观存在是第一性的,反映是第二性的;没有被反映者,就不可能有反映;没有客观存在,就不可能产生出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所在,无论在什么时候,意识都只能是…  相似文献   

10.
论我国录用公务员考试体系王强,周建国在我国,以考试的方法录用政府工作人员是一项既熟悉又陌生的工作。说熟悉,是因为考试录用政府工作人员的做法在我国源远流长;说陌生,是因为建国后,作为制度化的政府人员的考试录用已中断了几十年,其间,世界上许多国家在考录政...  相似文献   

11.
艺术是对现实世界的形象反映,抑或是对艺术家个人心灵的情感表现?这是文艺理论上引起多次论争的重大课题.艺术反映说和艺术表现说分别代表了一个方面的观点.这两种理论主张都有悠久的历史渊源,它们的产生是同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结合着的,因而组成了一个历史——文化的系统;这两种理论主张也都是对艺术活动过程的说明,因而又组成了一个过程系统.我们下面用系统分析的方法来论证两种理论观点的适用范围和不足之处,同时通过这一论证来说明我们当前文艺理论研究中的一些偏差,使理论探讨具有现实针对性.恩格斯曾经指出,“每一个时代的哲学作为分工的一个特定的领域,都具有由它的先驱者传给它而它使由以出发的特定的思想资料作为前提.”文艺的反映说和表现说也是如此,它们都有悠远的历史传统.文艺的反映说,在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那里就已露端倪,他提出过艺术是自然的摹仿的命题,稍后于他的德谟克利特也阐发了这一观点.他们的艺术思想成了当时希腊人对艺术的普遍看法.到后来柏拉图和亚理斯多德分别对艺术提出责难和进行辩护时,也是以文艺摹仿现实的观点为依据的.柏拉图认为,存在着理念、现实和艺术三个不同的世界,理念是永恒的,现实是实在而短暂的,艺术是虚幻的.艺术是对现实的摹仿,现实是对理念的摹仿.  相似文献   

12.
变形是指作家在描写、表现或反映现实生活时,为了强化主观意识,对客观事物(诸如场景、人物)的空间、时间以及形态、色彩等进行不同程度的、有意识或无意识的改变。或者说变形是作家的感觉完全超然于现实经验之上的结果。文学创作是按美的规律进行的,从对生活的审美体验出发,“变形”,是文学创作的一种美学手段,正如高尔基所言:艺术“并不是一面反映的镜子,而是一片夸张的镜子。”这就是指的变形。变形或者基于某种特殊的情绪感受,或者基于艺术的抽象构思的需要,因此,变形艺术往往朝着两个极端发展:一是高度情感化,一是高度哲理化,当人对事物产生强烈的情感时,往往伴随着对象的变形。夸张、比喻、拟人、通感、移情、幻觉,这些都是情感化的变形;当人对事物产生某种哲理意念时,往往略去事物原貌而服从某种抽象  相似文献   

13.
对比的本质特征 对比,即“两种事物相对比较”。它既是现实生活中客观存在的一种现象,又是我们反映生活和认识生活的一种手段。尽管在生活和艺术中人们频繁地使用这一概念,但对它的本质特征却阐述不多。我以为,从对比固有的内部规律着眼,可以理出它的几条基本线索: 第一,对比的对象必须是两种不同的事物。这一特点使“对比”与其他同样也是将两种事物排列在一起的手段(如重复、排比等)划清了界限。例如,“重复”的对象是两种相同  相似文献   

14.
精神与民族精神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精神”的双重涵义 “精神”是人们非常熟悉的一个字眼。从实际运用来看,对它的理解至少可以在两种意义上去把握。一是从广义看,精神与物质相对,指所有的非物质现象,即作为特殊物质的人脑的活动以及这一活动所产生的一切非物态化的结果。在这里,精神被看作是对外部世界和人自身的客观反映,它囊括了各种心理、思维、观念、学说等一切意识现象。另是从狭义看,精神是指各种意识现象中处于深层而又相对稳定的方面,指人的心理意识和一切文化现象中作为内核、灵魂的东西,即处于主导地位、起到支柱作用的那种精神。  相似文献   

15.
生态文明与道德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文明是一种以人和自然和谐、协调发展为特征的文明 ,是指自然权力受到充分尊重的文明。它包括生态物质文明和生态精神文明两个方面。前者是指充分体现人与自然关系和谐发展的一切物质基础 ,马克思说过 ,每一个时代的各种意识现象和全部精神产品都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都是从物质生产中分代出来的 ;而后者指的是自然界的权利受到充分尊重的生态意识渗透到精神文明诸领域的一种全新的精神文明观。生态经济学和生态工程学等新学科的出现就是人与自然新关系的体现 ,许多旧有学科知识也都开始意识到生态的因素在本学科领域中的作用而尝试着与之…  相似文献   

16.
一脏话是一种社会现象、客观存在,在文学作品中不可能完全回避,问题是在于如何对待它,处理它。可以有两种态度:一是既不回避,又极端慎重,偶而写到它是为了揭露它、鞭笞它,而不是欣赏它、扩散它,总之是尽量注意避免脏话可能产生的消极影响和不良效果;另一是纯客观地对待污秽语言,自然主义的脏话描写,这是一种不问社会效果、完全不负责任的态度。长期以来,在文艺界流行的“反映论”认为,文学作品应该“如实地”反映客观世界。对这个“如实”,不同的人们  相似文献   

17.
游戏     
方百羽 《东南学术》2003,(2):136-137
“游戏”(spiel)这一概念进入文学理论 ,得益于“艺术起源游戏说”的提出 ,而在发展过程中 ,它的某些方面被着重强调 ,从对艺术普遍特征的描述衍变为艺术思维时的一种特殊形式。“艺术起源说”来源于席勒 ,但最先在美学领域提出“游戏”这一概念、将艺术和游戏进行比较的是康德。康德美学观的核心是审美判断 ,他在谈到纯粹审美判断的演绎时涉及艺术本质问题 ,“游戏”一词便由此进入艺术领域。康德认为艺术的精髓是自由 ,艺术和游戏相通的地方也正是自由。“艺术和手工艺区别着 ,前者唤做自由的 ,后者也能唤做雇佣的艺术。前者人看做好像只…  相似文献   

18.
在我国哲学教材中,“前因后果”说是一种传统的观点,如说因果联系是“由先行现象引起后续现象的一种必然联系”;“因果关系是包括时间先后秩序在内的由一种现象必然引起另一种现象的本质的内在的联系”,基本含义都是把时间当做因果关系的必要条件。笔者认为,如果人们对原因和结果的认识仅仅停留在前因后果上,那只是反映了事物之间的表面特征,还不能揭示它们之间的内在的本质联系。 人们在同外界事物的交往中,往往会看到一种现象之后跟随着另一种现象,这种现象间的依次交替,就在人们的头脑中形成了因果观念。因此,原因和结果作为产生者和被产生者,确实存在着先行后继的特点。在一定范围内,“前因后果”说有它的合理之处。然而,熟知并非真知,“前因后果”说仅仅反映了现象之间的外在联系,人们的认识如果停留在这种水平上,还不能从辩证法的高度进一步揭示它们之间的本质联系。 首先,“前因后果”说仅仅说明了由某一现象向另一现象的过渡,尽管一些教科书把这种过渡解释为一种必然的联系,但是并没有揭示这种必然联系的内在发生和发展。恩格斯指出:“当我们把事物看做是静止而没有生命的,各自独立、相互并列或先后相继的时候,我们在事物中确实碰不到任何矛盾。我们在这里看到某些特性,这些特性,一部分是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与当代中国人生命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文革”留下了一批包括诗歌在内的精神化石.遗憾的是“文革”结束已近二十年,可对“文革”诗歌的系统研究还没开始,流行的文学史著作对之或片言只语几笔带过,或干脆避而不谈,这是极不正常的事情.为文学史的重写与对历史的负责,现在是“抢救”清理这批精神化石的时候了.说起“文革”诗歌,我想也该归属在现实主义艺术范畴之内.如果将之置于它发生的特定历史情境下考察会发现,它的许多篇章也都出自于诗人的心灵与对生活的热爱,反映着现实的某些本质,具有真诚的一面.可当时过境迁回过头再观照它时又会发现,它是建立在“文革”错误运动基础上的一种文化现象,所以不管当时诗人们怎样热情真诚,因基础的盲目而带着一种“伪”的倾向与痕迹.检视一下“文革”时期的中国诗歌文化,是一片被世界遗忘的闭锁荒原,没有创造性的诗人诗作、在缪斯的精神浅滩上,陈列着一具具枯槁僵硬木乃伊似的艺术躯壳,一件件政治斗争“作坊”中批量铸造的产品.毫不夸饰地说,那种感情虚假、内容空洞、艺术雷同的诗歌,是标准件生产的假大空艺术,是急功近利任人蹂躏的娼妓艺术,非诗化、非人化、非艺术化的艺术.那么这种伪现实主义诗歌的表现及发生动因又是什么呢?我想可以从下  相似文献   

20.
论创作个性     
人们对创作个性有许多不同的见解,除了“风格就是个性”外,还有这样两种流行的观点:“创作个性,就是艺术创作过程中体现的艺术家审美感受和艺术造型的特殊性的综合”;“创作个性,是在创作实践中体现的作家世界观,特别是其中的审美观和艺术情趣修养、生活经验、形象思维、创作方法等一系列特点的总和”。但我认为,创作个性首先是一种能力——作家以独特的审美方式把握和反映生活的能力。它象徽号一样标志着作家的才气、学识、生活洞察力和艺术表现力。科瓦廖夫在《文艺创作心理学》中说:“马克思列宁主义美学和心理学是在创作过程的全部复杂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