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叶菊英 《浙江学刊》2015,(1):210-215
长期以来,政府、社会和学术界对生育率的关注多从控制生育的角度。随着我省生育转变的实现,自愿放弃生育人口日益增多,导致我省低生育率长期持续,人口长期均衡发展问题凸现。本文基于人口长期均衡发展视角,深入分析我省持续低生育率问题、成因,以及由此引起严重的人口失衡,着重关注过去被忽视的自愿放弃生育人群,并把它与我省持续低生育率相联系,在此基础上,提出未来完善生育政策促进我省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十一五”期间我国大陆的总和生育率为1.481,呈稳中有降态势,形成了“中、西部中度低水平,东部深度低水平,东北极度低水平”的空间格局。除少数极低生育率省区回升外,实际生育率及其与政策生育率的比值仍在下降。生育率下降的主要推动力是发展,突出表现为生育旺盛期育龄妇女比总人口和育龄妇女的城镇化、非农化水平高、人口外出流动比例大,以及城镇生产、生活方式和文化观念对农业人口的同化作用。发展促使生育率下降的趋势已不可逆转。现行生育政策难以使生育率稳定在合理的低水平。有可能引起政策性反弹的重点在计划生育基础较好的城镇和东部及东北地区;有可能引起非政策性反弹的势能,已基本释放;中、西部农村年轻一代妇女多胎生育平均只有4.12%。生育政策调整完善中的生育率反弹可通过渐进式策略实施有效调控,不会引起生育率大幅强烈反弹。我国生育政策全国统一调整时机已成熟。  相似文献   

3.
王文龙 《学术交流》2024,(3):156-169
对中国低生育率的形成原因和发展趋势缺乏共识,导致中国人口政策转变滞后,生育支持政策缺乏系统性且力度不足,少子老龄化问题严重。只有深刻认识中国低生育率的复杂成因和发展趋势,才能制定出合理对策,有效化解低生育率危机,实现可持续发展。过低的生育率使中国人口再生产不可持续,特殊的国情又决定了中国可能须与低生育率长期共存,因此,中国应当双管齐下:一方面积极完善生育支持政策,进行结构性改革,将生育率提高到合理水平,实现人口的可持续再生产;另一方面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提高人口素质,开发劳动替代技术,挖掘国内外人力资源潜力,加快新型现代化转型,实现与低生育率的长期良性共存。  相似文献   

4.
人口发展趋势与社会治安徐天琪(杭州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所教授)人口发展趋势与社会治安也有密切关系。我提供一些浙江有关人口信息,以供有关部门研究参考。(一)浙江省生育水平大幅度下降,但人口基础甚大,人口压力很重,会引起社会矛盾。浙江妇女总和生育率50年代...  相似文献   

5.
郝玉章 《社会》2001,(3):32
首先 ,需要声明的是 ,我所指的“早婚”并不是没有达到法定年龄就结婚 ,而是相对于晚婚刚达到法定婚龄(男22岁、女20岁)就结婚而言的。这是就整个社会而言的 ,某些特殊情况并不包括在内。比如在校大学生 ,即使双方感情已经发展到难舍难分的程度 ,即使已经达到了结婚的法定年龄 ,也是不能结婚的 ,这有专门的规定 ,另当别论 ;而这里的“晚育”则是指女性在25岁之后生育。我国现行的法定婚龄主要是根据人口过多的国情 ,为减缓人口的增长速度而制定的。其实 ,从世界各国的法定婚龄来看 ,无论男女我国都是偏高的。现在国家提倡晚婚晚育 ,…  相似文献   

6.
一、低生育水平下的中国人口是否仍需要严格控制70年代以来,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出台与实施,中国的生育率发生了迅速的转变。60年代一度平均高达596%的妇女总和生育率,在经过70年代的陡然骤降和80年代的波动下滑之后,进入90年代已降至20%左右的更替水平以下,降幅达664%。有关资料表明,目前中国的妇女总和生育率是所有不发达国家中最低的,基本接近于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甚至比某些发达国家和地区还要低。毋庸置疑,现今的中国已跨入低生育率国家的行列。世界平均总和生育率为31;发达国家为18;发展中国家为38;不发达国家为58。生育率的下降以及…  相似文献   

7.
《社会》1992,(4)
我国自70后期以来大力控制人口增长已取得卓著成绩,但人口与经济发展基本上处于高生育率——低劳动生产率——高生育率向着低生育率——高劳动生产率——低生育率循环过渡阶段。只有完成向高级循环阶段的过渡,才能根本上解决我国人口问题。如何加速这种过渡,笔者运用孩子成本——效益理论的观点作一些探讨。一、孩子成本方面:我国应增大超生子女的成本,要改变一次性超生罚款的做法。罚款的时间应同  相似文献   

8.
世界低生育率国家生育率下降模式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认为,世界人口的生育率水平总体呈下降趋势。生育率的下降具有三种模式:一是靠发展推进的“自发型”模式;二是靠各种控制机制推进的“约束型”模式;三是发展和各种控制机制合力推进的“混合型”模式。较发达国家属于前一种模式,后两种模式主要发生在发展中国家。文章指出,/v四年龄结构老化是低生育率国家共同面临的问题,但具体情况不同:较发达国家生育率一直就很低,人口老化过程缓慢;而发展中国家如东亚地区生育率下降迅速,是在社会经济尚欠发达、缺乏物质准备的情况下,迎来人口老化的严峻形势的,适龄劳动力短缺以及老年社会保障等问题迫切需要解决。  相似文献   

9.
《社科纵横》2016,(3):65-67
中国城市化发展最迅猛的30多年,伴随的是中国的生育率从高到低变化。对低生育率的分析多种多样,本文则是通过城市化发展的视角,分析城市化下住房、教育、医疗、休闲娱乐等经济压力影响人们的生育意愿。城市化不是影响生育的直接原因,但是城市化的发展与低生育率有着极大的相关性,城市化率持续上升的背景下,低生育率将是常态化的社会现象。  相似文献   

10.
生育率迅速下降和预期寿命的延长使中国人口正在经历快速的老龄化。本文试图对中国人口老龄化的长期经济影响做出分析,依次讨论人口老龄化对劳动力供需关系和就业率、国内消费需求、社会保障体制和公共财政、人口城乡迁移和城市化、中国经济在国际市场的比较优势和产业结构变迁的可能影响。在此基础上,作者提出逐步放宽生育控制政策、把人口政策的重点放到提高人口素质上、推迟法定退休年龄和深化对城乡社会保障体制的改革,提高社会保障的公平性和效率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北京市未来50年户籍人口变动趋势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为基础 ,结合“北京市个人生育意愿调查”的研究结果 ,对北京市未来 5 0年户籍人口的变动趋势进行了预测分析。研究表明 :北京市户籍人口在未来若干年会保持上升趋势 ,2 0 35年左右达到高峰 ;北京市户籍人口老龄化趋势明显 ;适当调整户籍人口总和生育率对于改善户籍人口年龄结构具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2.
当前,针对中国未来人口的预测模型或多或少地忽略了历史事件对人口规模的影响,没有考虑到中国人口结构的特殊性。中国人口结构的特殊性源于多重历史事件的影响——新中国建立前的众多战争、建国后的饥荒、70年代生育高峰等历史事件对当代人口结构有着深刻的影响。这使得总和生育率、男女性别比、预期寿命等重要人口学指标无法转化为"规则"的函数表达式,因而无法使用纵贯数据或已有数理模型来预测中国未来人口规模。所幸,当代中国的人口变化已经趋于平缓,人均预期寿命的增长度已经降低。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通过一种特殊的方法预测中国未来人口变化趋势——基于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构建出虚拟的中国历史人口数据,并基于此对中国未来人口规模进行预测。预测发现,2020年以后,在不同总和生育率水平之下,中国人口规模均呈快速衰减趋势。  相似文献   

13.
正目前,全世界有一多半人口的生育率已低于可置换率以下,即每个育龄女性的平均生育率低于2.1个。全球人口的增长率已经开始放缓,预计还会继续放缓。科学家们称这种现象为"人口过渡期"。近日,美国CNN有一篇文章的标题叫《日本女性放弃爱了吗》,副标题是"白马王子就在你的手机里"。据2015年日本政府公布的数据,在18至34岁的日本妇女中,有44.2%的人仍然是未婚。在20至30岁的单身女性中,有40%不再寻求浪漫伴侣。女孩子们认为,日本男人太害羞也不会讨好女  相似文献   

14.
中国生育率下降及其后果研究大纲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分析了有关“生育率下降及其后果”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建立了生育率下降的理论构架,指出了东、西方生育率转变的不同特点,进而对中国生育率下降的机制和特点进行了研究。中国生育率下降机制是独特的,是强制力主导型的,目前中国正在不太稳定的态势下实现生育率的一次转变,生育率的反弹特性还很强。作者认为,中国生育率转变的任务并未完成,要警惕随时可能出现的补偿性人口增长现象。在这个意义上,生育率下降机制的转换对于生育率的进一步下降显得尤为重要。最后,本文提出了中国生育率下降及其后果研究的初步思路和基本假设  相似文献   

15.
本世纪二十年代到七十年代初的50年间,墨西哥的生育率一直保持在很高的水平,这一方面是经济发展、社会安定的结果,同时也是人口政策的结果。上个世纪流行着一种很普遍的思想,认为必须增加国土上的居民,才能捍卫国家主权。这一思想一直影响着本世纪前70年各届政府的人口政策。1936年,卡德纳斯政府在进行深刻的政治、经济、社会、体制改革的同时,颁布了墨西哥第一部《总人口法》。这部法的宗旨是为捍卫国家主权必须增加人口,基本战略是通过增加出生率使人口自然增长,同时鼓励流亡国外的墨西哥人重返祖国,鼓励移民,1947年颁布的《总人口法》与第一部没有根本性的区别。从1940年到1970年,墨西哥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再是以农业为主的社会,而变成城市社会。医疗卫生方面的科技进步提高了居民的健康水平,使发病率和死亡率下降,初生预期寿命增加。加之生育率一直保持在很高的水平,加速了人口增长。到七十年代初,全国人口达到5,000万。在这一背景下,政府认识到必须根据发展的新目标,重新制定人口政策。由于死亡率大幅度下降,已达到稳定的低水平,生育率成为主要变量,  相似文献   

16.
21世纪,世界人口年龄结构将随着老年人比例的增加而发生变化。这一变化在实现了低生育率和低死亡率的较发达地区已经显示出来。在那些生育率急剧下降,而人的预期寿命有所延长的地区,人口迅速老化。在生育率和死亡率仍居高不下的地区,老龄化过程比较缓慢。在较发达地区,随着人口增长速度的下降,决策者越来越关心老龄人口的经济和健康需求。他们把注意力转向老年人的退休安排(包括继续工作的可能性)、养老金制度的改革、对保健和长期护理计划的审查,以及建设为老年人服务的社区支持系统。在人的整个生命周期中都需要反对性别歧视。老龄化对男…  相似文献   

17.
低生育水平对东北三省人口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提出计划生育政策和稳定低生育水平的战略决策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是基于我国实际具体国情的理性判断。在30多年的计划生育和人口控制政策的实施过程中,我国人口的生育水平持续下降,完成了人口转变过程,已经进入低生育、低增长阶段。在肯定稳定低生育水平对于我国东北三省人口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同时,通过分析低生育水平可能带来的一些负面影响,以统筹解决我国东北三省人口问题为根本目的,进而促进我国东北三省社会经济的健康、稳步、快速发展,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8.
朱宝树 《社会》2001,(7):19-21
人口多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最基本、最重要的国情 ;人口过多仍是我国首要的问题。在我国的人口发展战略中 ,人口控制仍然居于首要的位置。可以认为 ,长期以来我国的人口发展基本上是以控制人口过快增长为前提的发展。上海市的人口控制和发展进程明显超前于全国。在人口控制与发展的关系问题上 ,上海应当而且可以率先于全国实现一个大的思路转变 ,即由控制中发展转变为发展中控制。发展中的控制首先强调以发展为前提这一硬道理。控制要服从发展的需要 ,其目标应定位于适应发展需要的适度水平。发展中的人口生育控制、人口城市化控制、外来…  相似文献   

19.
社会因素对人口自然变动的影响应该包括两个方面,即对人口出生的影响和对人口死亡的影响。但由于篇幅有限,本讲只分析社会因素对人口出生的影响,介绍世界各国所采取的有利于调节生育率变动的社会政策措施。影响生育率变动的各种社会因素所谓人口出生率,一般是指一定时期内的出生人数同平均总人数之比。然而这只是出生率的简化公式,如果把这个公式具体化,则可变为一定时期内的出生人数同平均育龄妇女数之比(即育龄妇女的一般生育率)乘以该时期内的平均育龄妇女数同平均总人数之比  相似文献   

20.
制度人口学重大问题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注制度与人口行为的关系研究是制度人口学的重要特征,而针对与制度和政策有关的现代和未来人口问题,努力为改进这些制度和政策提出建议是制度人口学研究者价值体现的最重要方式。从2004年开始,国内不少人口学者开始投身“十一五”中国人口发展战略的研究之中。经过一年多的协作攻关,全国多家主要人口研究机构就自己所承担的题目拿出了论证报告,对全国“十一五”社会和经济发展纲要的形成做出了贡献。近期,与制度人口学关系关注的重大问题探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中国生育控制政策的调整研究中国的生育控制政策已经实行了20余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