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以儒家之天道与人道合一的思想看来,康德先验辩证论中的第三个二律背反之"先验自由"与第四个二律背反之"一个理知的无条件的必然存在者",两者合起来正是指向儒家所谓天、天道或天理,而康德所谓先验自由为实践自由奠基,亦是想表明人道源于天道,以及由此而进一步人道与天道为一。康德沿袭西方神人之际亦即天人之别的一贯之旨,以至于天道不能同人道贯通,人之性不能充尽圆满地体现神之性或天之性,因而在人性本善的问题上模棱两可,不能也不敢充分肯定人之善良意志就是人之本有的良知良能。即使肯定人之实践理性的意志自由,也要由理论理性所设定的先验自由来奠基。这恰是康德也是整个西方理性的最大局限之处。  相似文献   

2.
<正> 山谷最不爱集句,目为百家衣,且日正堪一笑。予谓词人滑稽,未足深诮也。山谷知恶此等,则药名之作,建除之体,八音列宿之类,独不可一笑耶?[金]王若虚《滹南诗话》卷二  相似文献   

3.
关于《谢榛研究》的一封信程千帆庆立先生:往岁有幸得读《诗家直说笺注》,今复承赐新著《茂秦研究》,知先生于谢氏及有明一代文学,治之精且专也。近人惑干焦里堂下逮王胡一往之见,于明清诗古文辞往往妄肆诋,或束之高阁,实则其中流变甚繁,亦各有所成,来容横加抹杀...  相似文献   

4.
往岁,予负笈南雍,即有潜研词、赋之志。及执教吴中,奉命讲授语言文字之学,然予之初衷未能或已!授课之暇,每翻阅唐诗宋词以自娱,于其词语之悟获,信手笺识,字里行间有涂鸦迨遍者,然未敢以训诂自命也。《淮海词》亦为予经常诵读者,以其为卓然大家也。全国首届秦观学术讨论会召开,诚学林之盛事也。予奉召与会,感奋无已,谨掇若干条目,详为疏证,缀成斯文,亦聊表共襄盛举之意耳!“论文”之目,非所敢冀一得之愚,如有可采,则幸甚矣。致于淮海词成就之研讨,则俟夫大雅君子。  相似文献   

5.
释四方     
东南西北四字作方位之名,除南皆非本义,许君未尽知,知亦未尽明也。退处多睱,聊事论释,愿与同好一商定之。东《说文解字:“东,动也,从日在木中。”以动训东,谊犹近是。渭“从日在木中”,则不免望文生义,而与五  相似文献   

6.
孔子五十而知的"天命",肯定不是徐复观所说的"道德性之天命",亦不是20世纪后期意识形态下祛魅的"天命"(自然规律),孔子是确有其信仰的,即沿袭着西周以来传统的天命观念。古代儒者多沿袭前人之说承认孔子有天命信仰,但对孔子所明确坦言的知天命的"知之途径"(即孔子是如何知得天命)的讨论却寥寥无几,今之承认孔子有天命信仰的学者亦似乎较少注意到这一点(即便注意到了,亦因难说而少言,乃至不言)。这对于21世纪的孔子学说的研究而言,不得不说是一种极大的遗憾。  相似文献   

7.
王船山在《正蒙注》中提出“在天之极”与“在地之极”的概念,从而形成一种天地结构,此天地结构对其工夫论有着奠基性影响。“在天之极”指的是神,即健顺阴阳之间相互感通的能力与功用。“在地之极”为五行中之土,而实即地本身,它为万物提供形的要素。神形之分即清浊之分,清通之神不能无碍地运行于重浊之形,“在地之极”其实是一种“分极”。但天道化生万物,实不能不通过地,且物之成形即各有其法则,此法则亦为物之构成要件,因此,地极与天极虽离而不离,但其间有等差。工夫论方面,若从天地之分的角度看,须超越形之限制,而有存神合天之学;若从天地之合的角度看,物之法则亦为人所当尽者,则有格物穷理之学。以“天道工夫”为主,而“地道工夫”辅之,“参两相倚以起化”,此为船山工夫论的总纲。  相似文献   

8.
<正> 《柳河东集》卷十六转载了韩愈的《天说》: “若知天之说乎?吾为子言天之说:今夫人有疾痛倦辱饥寒甚者,因仰而呼天曰:‘残民者昌,佑民者殃!’又仰而呼天曰:‘何为使至此极戾也!’若是者,举不能知天。夫果菰饮食既坏,虫生之;人之血气败逆雍底,为痛疡疣赘瘘痔,虫亦生之。木朽而蝎中,草腐而萤飞。是岂不以坏而后出耶?物坏,虫由之生,元气阴阳  相似文献   

9.
开卷与终篇     
我国清代戏曲理论家李渔说:“开卷之初,当以奇句夺目,使之一见而惊,不敢弃去,此一法也。终篇之际.当以媚语摄魂,使之执卷流连,若难遽别.此一法也。收场一局,即勾魂摄之具,使人看过后.数月而犹觉声音在耳、情形在目者。全亏此局撒娇,作临去秋波那一转也。”  相似文献   

10.
如何捕捉涨停板个股,已有许多种说法,虽各说各的理,但笔者仍存疑虑而不敢尝试之。也正因为这样,笔者以防范风险放在首位,不断摸索总结出一种“从几个涨停板个股的技术共性中寻找即将大涨幅个股”之法。该法颇具实战操作性,既会有大涨幅出现,给人放心;也会有部分涨停板出现,令人惊喜的。  相似文献   

11.
中华书局标点的古书,一向以准确著称。近来读了该局标点的《史记》及《新编诸子集成》中的《庄子集释》、《晏子春秋集释》,对此体会更深。然亦觉其中偶有标点不当者,兹提出讨论,以就教于方家。 (一) 《新编诸子集成·庄子集释》 1、《天运》:三皇之知,上悖日月之明,下睽山川之精,中堕四时之施。其知憯于虿虿之尾,鲜规之兽,莫得安其性命之情者,而犹自以为圣人,不可耻乎,其无耻也?  相似文献   

12.
论翻译     
自侯官严氏倡“译事、三难信、达、雅”之说,于是吾国之谈翻译者,咸奉此三字为译学之圭臬;然亦有讥其于信达而外更求尔雅为画蛇添足者。曩读狄特勒氏《翻译原理论》一书,始知严氏之说亦有所本。狄特勒者,十八世纪英苏格兰之历史学家也;顾其人亦长文学。西历一七九○年,氏于爱丁堡皇家学会中宣读《翻译原理论》之原稿,旋即印行。自来谈翻译之术者,古罗马以还,代不绝人,间亦有粹美之作,如英人德来登、安诺德诸氏之所著者,然皆零篇碎简,专就一问题发挥,未有穷幽极微,袞然成帙,如此书之详且尽者,宜其为斯学之绝唱矣。狄氏博学洽闻,且精德、法、拉丁、希腊、意大利、西班牙诸种文字;书中繁征广引,颇足惊人,惟其说理晓畅,行文浅  相似文献   

13.
甲,谭其骧与顾颉刚书颉刚师: 先生《尚书研究讲义》中所列之十三部,非西汉之十三部(不但非武帝时之制,亦且非平帝时之制),兹已证实。(一) 西汉司隶校尉部不在十三部之列。十三部刺史之初置,在元封五年(《武帝纪》《百官公卿表》),而司隶校尉之初置则在其后之十七年——征和四年(《百官公卿表》)。是知十三部云者,其中并无司隶校尉一部也。(二) 西汉有朔方刺史一部。《汉书·地理志》:“武帝攘却胡越,开地斥境,南置交趾,北置朔方之州。兼徐、梁、幽,并夏周之制,改雍曰凉,改梁曰益,凡十三部,置刺史”。虽未明言十三部之名为何,但以文意推之,则朔方亦一部也。且朔方为一部,故可曰“朔方之州”;若朔方但为一郡,则州郡为截然不同之物,断不能作如是云也。此言  相似文献   

14.
新兴的术数方式在社会上已占有一席之地。第三种是扶乩 ,且盛行使用紫姑神。沈括《梦溪笔谈》里提到 :“近岁迎紫姑者极多 ,大率多能文章歌诗 ,有极工者 ,予屡见之 ,多自称蓬莱谪仙 ,医卜无所不能 ,棋与国手为敌。”南宋周密《癸辛杂识》也载 :“有降仙者 ,或疑其捧箕者字为只 ,因命师赋比 ,且令作七言律诗。顷刻辄就 ,……纵使人为 ,其速亦不及可也 !”二人分别为北宋和南宋著名学者 ,竟为扶乩辩护。这不仅说明扶乩的盛行 ,也说明此活动已成为上层士人展示才华和娱乐消遣的一种方法。而扶乩术自宋代兴起之后 ,明代更为盛行 ,李东阳、何孟春…  相似文献   

15.
对宋明理学家而言,如何理解四端之心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在程朱一系的解释中,仁之德性“偏言则一事,专言则包四者”,是四端之中心。阳明学兴起后,由于王阳明对是非之心的强调以及“知”“智”古字相通,因此部分王门后学提出“良知为智”这一命题,并进而主张“知(智)亦统四端”,倾向于以“智”的角度诠释良知,并通彻于心德之全部,希望由此彰显并保住心之超越性、涵盖性、主宰性以及纯粹至善无对性。仅以对是非的判断定义良知,引发了部分学者以后天之念而非道德本心理解良知的歧见,由此又引起了王门内外学者的理论反思。  相似文献   

16.
清代李渔道:“人惟求旧,物惟求新;新也者,天下事物之美称也,而文章一道,较之他物,尤加倍焉。”(《闲情偶寄》)。文章之新,似予人吹拂清爽春风,令人心旷神怡,获以美的享受。文章之新,首先表现为题材出新,如何让题材出“新”呢?  相似文献   

17.
嘉裙二年,龙图阁直学士、尚书吏部郎中梅公①出守出于杭,于其行也,天子宠之以诗,于是始作有美之堂。盖取赐诗之首章而名之,以为杭人之荣。然公之甚爱斯堂也,虽去而不忘。今年,自金陵遣人走京师,命予志之,其请至六七而不倦。予乃为之言曰:  相似文献   

18.
(一)读汉史,每遇「决事比」之名,而汉人解经者尝亦提及此辞;惟真相究为如何,史无专述,不易悉其底蕴。现代学者恒以今日之「判决例」为拟,亦嫌简略莫详。愚对中国法制史素喜研讨,虽寄居行都,书籍缺乏,未能深为考证其事,仍愿罄愚所知,就正于博学者前,作汉之决事比及其源流。汉时所用决事比之名并非统于一义,因事各异其旨,然有一共同之点,即其来源,皆出于决断狱事所用之比也。故欲明决事比云何,常先知比之为义。据汉书刑法志及大学衍义补载,汉高祖七年诏狱之疑者,吏或不敢决,有罪者久而  相似文献   

19.
浮舟而量之     
魏武帝时,孙权曾致巨象,武帝欲知其斤重。邓哀王日:“置象大船之上,而刻其水痕所至。称物以栽之,则不校可知矣。”武帝即时行焉。时王方五六岁。予按,符子日:“朔人献燕昭王以大豕,日‘养奚若’。使日:‘豕也,非大团不居,非人便不珍。今年百二十矣,人谓豕仙。,王乃命豕宰养之,十五年,大如沙坟,足如不胜其体。王异之,令衡官桥而量之,折十桥,  相似文献   

20.
<正> 南岳卖薑翁曾有自叙云:“然而予固非庄生之徒也,有所不可‘两行’,不容不出乎此,因而通之,可以与心理不背;颜渊、蘧伯玉、叶公之行,叔山无趾、哀骀它之貌,凡以通吾心也”。又称:“凡庄生之说,皆可因以通君子之道,类如此。”既是避祸时乱的无所为之为,却又执著地认为庄子之道亦通君子之道,则可见世间情态物理退一进一均是等一的价值。由此观之,自古及今,庄子数千言虽则于世事不着边际得很,却仍然于显达不弃于文墨不疏于布衣也很合节拍,就微妙且必然了,依我的理解,这是庄子的魅力。先秦诸子百家,各为滥(?),其博大绵远都是灼然千秋百代。墨家虽然缜密,总有人嫌其迂腐;法家虽然言词振振,亦总有人惧其过于霸道。中国文化,儒佛道最为称雄。儒学沉厚而贴近现实,入情入理且温柔持中,凡入世者不分三教九流一概受之有益;佛学精奥而富有神秘感,得慈得善且别有洞天;唯道学尤其庄子之说,既失沉厚又无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